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9816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单元

一单元

主备人

教学课题

1.草原

教学时间

第1课时

2019年月日

总节

教学

目标

1.会写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

3.背诵第1自然段。

重点

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

难点

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

教具

课件

PPT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受

呢?

谁能谈一谈草原在你心中的印象?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

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

(板书课题:

草原)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教师重点指导“勾勒、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的意思。

2.再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1)思考: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小结:

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作者感受到了一种境界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主人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收束全文。

(板书:

初到草原——远迎客人——热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2)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印象,可与读此文之前对草原的印象进行对比并探讨。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老舍初到草原时的感受是独特的,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草原之美的?

画出优美的词句,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作上批注。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

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课件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茫茫”是什么意思?

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写出了草原什么样的特点呢?

(广阔)

(2)课件出示: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①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②“翠”是什么颜色?

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而要说“翠色”呢?

区别在哪里?

学过国画的同学能说说“渲染”和“勾勒”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渲染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

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象“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课件出示:

这种境界……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是什么“使人惊叹”?

又是什么“叫人舒服”?

你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②“奇丽”是什么意思?

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课件出示:

在这境界里……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②你认为草原还有哪些乐趣?

这句话里的“绿毯”指的是,“白色的大花”指的是。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的情景。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四、视频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师:

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了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你们想看一看吗?

(播放有关草原的视频资料,自由交流感受)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

3.试着背诵第1自然段。

板书设计

1.草原

草原景色美天空:

明朗

空气:

清鲜

草地:

一碧千里

教学反思

单元

一单元

主备人

教学课题

1.草原

教学时间

第2课时

2019年月日

总节

教学

目标

1.理清课文行文思路,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点

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难点

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具

课件

PPT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作者围绕草原写了哪两部分的内容吗?

(草原的景色美,草原的人情美。

(欣赏草原风光图)师:

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

现在我们就走进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之“大”

1.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草原的另一个特点。

请你快速浏览第2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的特点。

(大)

2.品读句子。

课件出示: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理解“洒脱”一词。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师:

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作者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

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

(热情好客)

3.指名读,思考:

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4.交流讨论。

出示句1: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1)(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一词)师:

瞧,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身着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写法: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出示句2:

太阳已经偏西……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师:

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

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4)体会句意:

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

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5)师: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文中从迎客、款待、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四、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草原的景色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本文在写作中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

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融为一体。

 

板书设计

1.草原

草原景色美天空:

明朗

空气:

清鲜

草地:

一碧千里

人情美远迎客人、热情相见

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教学反思

单元

一单元

主备人

教学课题

2.丁香结

教学时间

第1课时

2019年月日

总节

教学

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

识记本课要掌握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

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

教具

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

(课件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丁香结》,

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作者简介。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

《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师指导书写。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

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

幽静而雅致。

笨拙:

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

单薄:

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

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

不连续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2.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答,全班交流)

小结: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了“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从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3.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

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

(主要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

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

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

(主要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四、总结感悟

1.师:

谁说草木无情?

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

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

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

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指名交流自己喜欢的原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单元

一单元

主备人

教学课题

2.丁香结

教学时间

第2课时

2019年月日

总节

教学

目标

1.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学生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从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3.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以豁达的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难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从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3.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以豁达的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具

课件

PPT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回顾旧课,设疑导入

师: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领略了丁香花的美丽,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

那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

又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3自然段。

2.思考: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

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3.全班交流。

小结:

第1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2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我”住的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4.重点句子分析。

(课件出示)

(1)有的宅院里……还要回头望。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的潇洒……这是丁香。

这句话描写了丁香花的颜色、仪态风姿和气味。

正是因为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在夜色中也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

(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

(说明香气浓郁。

)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指名答)

小结:

(1)形状(视觉),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视觉),紫色、白色;(3)气味(嗅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6.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结合课文,圈画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小结:

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思考:

在这部分中,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

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指名读第4~6自然段,全班交流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师:

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指名答)

(2)师:

在这几句话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

(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3)思考:

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

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

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课件出示“阅读链接”,指名交流)

示例: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把花蕾丛生的丁香比喻为人的忧愁,丁香在古人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

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

(1)什么是丁香结?

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齐读,指名交流)

明确:

丁香结本义指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是指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本文中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2)作者赏花多年,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

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

(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

作者对丁香结是什么态度?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

古人寄托在丁香结里的情感是愁思,是愁怨,这从“阅读链接”中的诗句中可以体会到。

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思考: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指名读、齐读,同桌讨论)

小结: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永远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和不幸?

(学生自由发言)

(4)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教师总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

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

这正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2.揭示主题。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需要幽雅甜香的丁香;同时,也需要细雨中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板书设计

2.丁香结

赏花:

色彩、气味、形状

悟花:

“结”乃常态,坦然面对

 

教学反思

单元

一单元

主备人

教学课题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

教学时间

第1课时

2019年月日

总节

教学

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宿建德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重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具

课件

PPT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直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宿建德江》。

(板书:

宿建德江。

齐读课题)

这首诗是孟浩然为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漫游吴越时写下的。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速度)

2.指名读,正音。

3.自由读古诗。

(教师强调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师:

平时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有哪些方法?

(学生自由说一说,如多读、边看插图边想象、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等。

2.师:

这些方法都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打上小问号。

开始吧!

(自学)

3.师:

同学们都读懂了哪些诗句?

把你读懂的地方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学生汇报。

4.质疑问难: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

“野旷天低树”“愁新”“月近人”。

5.出示图片,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师:

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

(孤独、沧桑、凄凉。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诗的字里行间。

7.讨论:

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教师板书,齐读。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师: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诗人的“新愁”是什么呢?

(思乡之愁)你是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

(客)“客”是指谁?

(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的他正身处异乡。

诗人孑然独身漫游他乡,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不免顿生愁绪,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

(指名读)教师指导:

读出思亲之愁、寂寞之愁和思乡之愁。

此时,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然而,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五、全诗回读,情感回顾

让我们再读读古诗,体会诗人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

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些孟浩然的其他诗作,互相传诵交流。

板书设计

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移、泊、旷、低、近

孤寂、愁闷、思乡、旅愁

教学反思

单元

一单元

主备人

教学课题

3.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时间

第课时

2019年月日

总节

教学

目标

1.朗读故事,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重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具

课件

PPT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谈话导入

1.有人说夏季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滚滚,大雨倾盆,有时雨还在下着,太阳就出来了。

这就是夏天的阵雨的特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古诗,看看他是如何写夏日里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课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写诗的时间、地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诗。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初读释疑,理解诗意

(一)熟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翻墨:

指打翻的黑墨水。

形容云层很黑。

跳珠:

指跳动的水珠。

诗中指雨点大,杂乱无序。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小声跟读。

4.比赛朗读古诗。

(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赛读。

(二)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读诗题。

(教师强调读准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

如何理解诗题?

(这首诗是在望湖楼酒醉之后所作。

这个“醉”有似醉非醉之意。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由交流。

三、咬文嚼字,感悟诗境美

1.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思考:

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有什么好处?

(“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

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师:

这首诗除了运用比喻,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仗:

“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四、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课件出示)教师指导朗读。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齐读古诗。

(注意朗读节奏)

3.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3.古诗词三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

黑云未遮山

雨中:

跳珠乱入船

雨后:

景色水如天

句句写景句句含情

教学反思

单元

一单元

主备人

教学课题

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时间

第课时

2019年月日

总节

教学

目标

1.朗读故事,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重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具

课件

PPT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谈话导入

1.词人简介。

(出示词人辛弃疾的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的哪首词?

(《清平乐·村居》)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