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9860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34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docx

整理沉降变形观测细则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5)污染防止措施能否达到要求。

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分级审批

环境总经济价值=环境使用价值+环境非使用价值

2)按发布权限分。

环境标准按发布权限可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和行业环境标准。

(一)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概述

3)选择价值。

选择价值(OV)又称期权价值。

我们在利用环境资源的时候,并不希望它的功能很快消耗殆尽,也许会设想未来该资源的使用价值会更大。

为了有别于传统的忽视环境价值的理论和方法,环境经济学家把环境的价值称为总经济价值(TEV),包括环境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两个部分。

意愿调查评估法(简称CV法)是指通过调查等方法,让消费者直接表述出他们对环境物品或服务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或者对其价值进行判断。

在很多情形下,它是唯一可用的方法。

如用于评价环境资源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7)列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的依据、原则、内容。

 

哈齐铁路客运专线HQTJ-4标三分部线下工程

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哈齐铁路客专HQTJ-4标三分部

二〇一〇年四月

 

1总则

1.0.1为预测哈齐铁路客专HQTJ-4标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等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

1.0.2本细则适用于哈齐客专铁路HQTJ-4标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

1.0.3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线下工程实际变形特征。

1.0.4沉降变形评估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准确预测结构物工后沉降。

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

1.0.5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是确定无砟轨道铺设关键时间节点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1.0.6沉降变形观测过程中必须与评估紧密结合,加强动态协调,以及时发现沉降异常情况。

1.0.7本线有砟轨道客专地段测量要求与无砟轨道地段按相同标准进行。

1.0.8本方案适用于哈齐铁路客运专线(含过渡段)、桥梁、涵洞等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1.0.9工作依据如下:

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4.《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

5.《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6.《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7.《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8.《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

9.《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

10.《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

11.哈齐客专铁路工程设计文件;

12.铁道部有关规定。

1.1总体工程概况

哈尔滨至齐齐哈尔铁路客运专线地处东北地区黑龙江省西南部与内蒙古、吉林三省区交会处,线路起自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向西北方向经肇东、安达、大庆,止于齐齐哈尔市。

1.1.1项目简述

哈齐铁路客运专线连接了哈尔滨、齐齐哈尔两个黑龙江省的最大城市,经由中国的油都大庆,是黑龙江省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本段为HQTJ-4标三分部二队,位于既有滨洲线右侧,里程DK196+897.45~DK218+000,正线长度21.1km,路基土石方188.8万m3,其中站场土石方38.1万m3,CFG桩279.6万m;桥梁总长4555.58m(特大桥2座)。

1.1.1.1工程范围

本标段主要内容包括:

DK196+897.45~DK218+000段内的路基、桥涵、站场和大型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等。

1.1.2主要技术标准

主要技术标准见表1-1-2。

表1-1-2正线主要技术标准表

序号

项目

技术标准

1

铁路等级

客运专线

2

正线数目

双线

3

设计速度

250km/h

4

最小曲线半径

5500m

5

最大坡度

20‰

6

线间距

4.8m

7

牵引种类

电力

8

列车类型

动车组

9

到发线有效长度

650m

10

列车运行控制方式

自动控制

11

行车指挥方式

调度集中(CTC)

1.1.3自然条件

1.1.3.1地形地貌

哈尔滨至齐齐哈尔客运专线铁路处于冲积平原(松嫩平原)区。

哈尔滨站至松花江南岸为松花江阶地,地形平坦,海拔高程一般为130~160m。

松花江南岸至对青山属于松花江河床及河漫滩,地势平坦、开阔,松花江水面较宽,

河床坡降较小,河道蜿蜒曲折,具典型辫状河流。

海拔高程一般为110~130m。

对青山至齐齐哈尔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稍有起伏,局部为洼地、水泡及沼泽地,偶见固定、半固定沙地及沙丘、沙岗,海拔高程一般为140~160m,一般高差2.0~5.0m。

沿线河流均属松花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松花江、嫩江以及一些小的支流。

松花江自西向北东流经本线,河床宽度0.5~1.5km,河道弯曲,河谷宽阔平坦,地势低洼,高程在110~140m之间,沼泽湿地、牛轭湖等发育。

两侧有阶地或残留阶地存在,河谷及河漫滩有自然堤、沙丘和沙岗零星分布。

嫩江自北向南流,河谷宽阔平坦,高程140~150m,河床缓倾斜,河曲发育,有断续的自然堤分布,河水流量受降雨的影响随季节变化明显,平时水量较小,雨季(一般为七、八月份)水量暴涨。

线位位于嫩江东岸冲积平原,分布有较大范围的沼泽化地段。

1.1.3.2地质条件

沿线分布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及第三系地层。

第四系(Q)可分为全新人工堆积层、主要分部于沿线道路及城镇附近;新近沉积层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的沼泽及湿地内;更新统湖积层主要分布在龙凤至齐齐哈尔间冲积平原的深部;冰水冰川层主要分布在沿线局布深部。

第三系上新统泰康组N2t,主要分部哈尔滨至安达间的深部。

不良地质现象有风积砂、季节性冻土、软土、松软土、盐渍土及膨胀土(岩)等地质类型。

1.1.3.3地震参数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附录A,并结合地震安评结果以及现场调查各工程设置情况,将沿线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划分,起点~终点,0.05g(地震基本烈度Ⅵ度)。

1.1.3.4气象条件

沿线大部属于中温带亚湿润~亚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冬季严寒干燥漫长,夏季多雨凉爽,春、秋季干旱多风;蒸发强烈且持续时间长,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约3倍左右由于沿线最冷月平均气温均低于-15℃,属严寒地区。

年平均气温4.1℃~4.7℃,极端最高温度38.7℃~40.8℃,极端最低温度-36.8℃~-39.3℃;年平均降雨量418.1~537.5mm,最大积雪厚13~24cm,最大度季节冻土深度189~272cm。

1.2工程特点及重难点

1.2.1工程特点

本标段工程位于东北严寒地区,有效施工期短。

为满足工期要求,除部分工程需安排冬季施工外,应对各专业工程进行周密组织、合理安排、协调施工,确保工期目标。

不良地质现象如风积砂、季节性冻土、软土、松软土、盐渍土及膨胀土(岩)等地质类型多,工程规模庞大,工期紧。

1.2.1.1线路长,工程规模大。

本段土建工程正线长度21.1km;主要工程量:

路基16.544km、框架涵25座,等。

本段具有施工线路长,工程规模大,管理跨度大等特点,施工中要针对不同的地域、地质、环境、人文等特点组织施工。

施工中需要高度重视科学组织,精心安排,搞好施工工序安排及组织好各类施工物资的合理调配。

 

(一)任务名称、测量阶段

新建哈尔滨至齐齐哈尔城际铁路(哈齐城际铁路)四标三分部变形观测。

(二)任务来源、目的、用途

根据哈齐城际铁路公司要求,对该标段建立高精度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以满足《高速铁路测量规范》(TB10601-2009)中“使测量成果满足哈齐铁路客运专线施工等阶段的要求”。

(三)任务范围、内容

1、任务范围:

哈齐铁路客运专线四标三分部二队起自DK196+897.45止于DK218+000全长21.10255km。

2、内容包括:

根据哈齐铁路客运专线施工对工程测量精度的要求,及路基、桥梁等线下工程变形观测的需要,对本段进行加密点建立。

建网原则:

按照《测量规范》及设计要求,建立平面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二等水准)。

3、既有资料情况:

设计院提供CPI点5个,CPII点28个,国家二等水准控制点13个,深埋水准点1个。

 

2组织管理

2.1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2.1.1哈齐HQTJ-4标三分部成立线下工程沉降观测领导小组,桥工区、路一工区、路二工区,等各方成立工作小组;

2.1.2人员要求

1成立领导小组:

由HQTJ-4标三分部主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分部工程部、安质部、主管领导组成;

2工作小组:

由HQTJ-4标三分部总工任组长,有关技术人员组成;

2.2单位职责

2.2.1哈齐客专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靠。

2.2.2职责如下:

(1)施工单位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及建设单位要求做好各项工程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2)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

(3)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

(4)配置专业人员,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观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

3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

3.0.1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分为准备阶段、观测阶段。

3.0.2应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工作,各阶段成果报告内容要符合细则要求。

3.1准备阶段

3.1.1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3.1.1准备阶段工作流程图

3.1.2对应流程图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

1人员培训: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测量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方法主要为授课和答疑;

(2)对测量技术人员进行测量要求技术培训。

(3)线下工程沉降计算值。

2技术交底:

明确技术要求:

(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设置要求;

(2)观测设备埋设要求;

(3)对线下工程变形观测频次提出明确要求;

(4)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3建立变形观测网

(1)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

(2)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详见附表;

(3)填写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信息表,详见附表;

4埋设观测设备:

(1)按《细则》要求埋设观测设备;

(2)观测点标志要醒目,并由测量小组专门负责测点的保护与调整;

3.2测量阶段

3.2.1工作内容如下:

(1)原始观测资料必须随观测进度整理,严格执行签署制度;

(2)必须确保观测质量和观测时效。

每个测段的资料测完后,必须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如发现测量精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应马上组织进行重测;

(3)及时对沉降结果进行分析,当发现测点观测数据异常时(如墩台隆起或沉降突然加大等),应采取措施对观测结果进行核查,排除人为因素后应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建设单位和咨询单位;

(4)对大面积水域中的水中墩观测等特殊情况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5)按《细则》要求定期对沉降检测网的工作基点进行复测;

(6)随观测进度同步整理资料,按照《细则》规定的文件格式和时间要求提供观测文件;

4沉降变形测量

4.0.1哈齐客专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等结构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4.0.2哈齐客专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0.3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

4.0.4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4.0.5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时,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有关规定。

4.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1.1本线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表4.1.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沉降变形

测量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观测

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差中误差(mm)

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

二等

±0.5

±0.3

±3.0

三等

±1.0

±0.5

±6.0

4.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4.2.1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沉降变形等级二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4.2.2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表4.2.2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二等

0.5

0.15

0.3

0.4

DS05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三等

1.0

0.3

0.6

0.8

DS05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注:

n–为测站数

4.2.3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4.2.4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本线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表4.2.4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

平均边长(m)

测角中误差(")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作业要求

一等

±1.5

<300

±0.7

≤1/250000

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50

±1.0

≤1/12000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二等

±3.0

<300

±1.0

≤1/12000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50

±1.8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三等

±6.0

<350

±1.8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200

±2.5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四等

±12.0

<400

±2.5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4.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4.3.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1基准点:

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

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4.3.1的规定。

 

注:

1-盖;2-砖;3-素混凝土;4-素土;5-冻土线

图4.3.1基准点标石埋设图

2工作基点。

要求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

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

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

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4.3.2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4.3.3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检测。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6个月进行1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3个月进行1次复测。

4.3.4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2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咨询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

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

4.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4.4.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4.4.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4.4.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4.4.4特殊情况下处理方法:

1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但需要注明,避免数据处理错误。

2对基坑太深引起的尺长不够,高涵洞路基未填筑时高程不好传递等类的特殊问题,由施工单位向咨询单位提出实施方案,由咨询单位确认。

4.4.5沉降观测均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

4.4.6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4.4.7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4.4.8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等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4.5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4.5.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4.5.2应使用DS05级及以上的电子水准仪,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检定期内。

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

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应根据仪器的提示进行重测。

4.5.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

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m,前后视距累积差≤6.0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

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

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4.5.4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

(1)往测:

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2)返测:

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4.5.5每一测段必须为偶数测站结束。

4.5.6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并进行仪器预热。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尽量避免视线被遮挡,要求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仪器需装遮光罩。

4.5.7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4.5.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

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确保水准尺垂直。

4.5.9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4.5.10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4.5.11按照《细则》规定的格式整理数据,并按要求提交。

4.5.12元件保护要求

1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

3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4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

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4.6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

4.6.1鉴于大面积区域沉降观测、分析的复杂性,研究制定特别的观测方案及处理方法。

4.6.2大面积水域情况下的沉降测量,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施工组织情况等制订观测实施方案,并调整制定相应的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5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5.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5.1.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