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0147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

毕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毕节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省市卫生事业发展大会精神,大力深化医改,进一步合理配置和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改善和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促进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病有所医”上取得突破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特制订毕节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年—2020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辖七星关区、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织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百里杜鹃风景管理区、金海湖新区7县3区263个乡(镇、街道),居住着汉、彝、苗、回等46个民族,904万人口。

2015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890.4万人;全市常住半年以上人口660.61万人。

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146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2230元。

财政总收入296.8亿元,财政支出497.4亿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57.1亿元。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2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5。

二、卫生资源状况

(一)医疗床位、卫技人员配置情况

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183个。

其中:

综合医院215个(市级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个,公立二级未定等综合医院2个;县级公立二级甲等综合医院8个,社会办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个,二级未定等综合医院8个,社会办一级未定等综合医院195个),中医院17个(市级公立三级甲等中医院1个,县级公立二级甲等中医院5个,公立二级乙等中医院2个,社会办一级未定等中医院9个),专科医院29个(公立二级未定等专科医院1个,社会办未定等专科医院2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个,妇幼保健院10个,卫生监督所9个,采供血机构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7个,乡镇卫生院238个,村卫生室4111个。

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共有床位数33255张,每千人床位数3.73张(全国平均4.55张,全省平均3.87张。

省内经济较发达的贵阳市为7.5张,遵义市为4.2张)。

全市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5425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86人(全国平均5.31人,全省平均3.65人)。

全市执业(助理)医师7978人,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89人(全国平均2.06人,贵州省平均1.6人)。

全市注册护士10412人,每千人护士数1.17人(全国平均2.05人,贵州省平均1.7人)。

表1:

2015年全市各县区医疗资源分布情况

项目

(单位:

每千人口)

全国

贵州省

毕节市

七星关区

大方县

黔西县

金沙县

织金县

纳雍县

威宁县

赫章县

床位数

4.55

3.87

3.73

5.17

3.72

3.51

3.89

3.93

2.64

2.89

3.31

执业(助理)医师

2.06

1.6

0.89

1.44

1.18

1.15

1.69

0.97

0.86

0.77

0.8

执业注册护士

2.05

1.7

1.17

1.62

1.38

1.46

1.43

1.0

1.2

0.99

1.27

(二)卫生服务需要与提供情况

1、医疗卫生服务。

2015年医疗服务门急诊量为17704885人次(比2010年上升190%),住院量为886939人次(比2010年上升50%),次均门诊诊疗费用为143元(全国为192.5元),次均住院费用为3227元(全国为6980.4元)。

表2毕节市门诊服务的需要与提供情况

常住半年人口

(万人)

两周就诊率(%)

年门诊需要量(万人次)

2015年年门诊量(万人次)

实际提供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万人次)

毕节市

660.4

14.54

2305

1770

535

注:

1.两周患病率来源于国家卫生计生委2008年调查数据;2.门诊需要量根据人口总数、两周患病率计算得出;3.2015年门诊人次数包括村卫生室数据。

表3毕节市住院服务的需要与提供情况

2015年

入院人数(万人次)

2014年全国平均住院率(%)

住院需要量

(万人次)

实际提供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万人次)

毕节市

88.7

14.9

132.67

43.97

三、卫生工作取得的进步

“十二五”是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最迅速、改革最深入的五年,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围绕医改核心任务,聚焦百姓民生,重点突破改革难点,强化工作落实,推进卫生服务提质增速,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医疗卫生资源大幅增长。

“十二五”是我市医疗卫生资源增长改善最显著的时期,一是全市共获得中央、省级资金投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64个,投入总金额88992.8万元,新增建筑面积56.3万平方米,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

全市各级医疗机构2015年床位数较2010年净增15237张,增幅103%。

二是卫生人力明显增长。

我市按全省最高标准落实了乡镇卫生院1.4人/千人口的卫技人员编制,并从2011年起,将卫生技术人员补充招录任务纳入市政府与县(区)政府工作责任目标,每年至少补充缺额的20%,每年招录2000余名卫生技术人员,2015年全市卫生技术人员较2010年净增14649人,增幅151%。

(二)各项扶持政策顺利落实。

通过努力争取,积极协调,国家和省级分别出台支持毕节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多项优惠政策。

2011年,原卫生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订《支持毕节试验区医疗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合作协议书》;2012年,原省卫生厅出台《关于支持毕节市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国家卫计委出台《关于支持毕节试验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有关事项的复函》。

国家、省在扶持上以各类卫生项目为切入点,倾斜安排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支撑,为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改革发展不断创新。

一是市委、政府出台《关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试验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新路子的实施意见》。

二是在市一医、市中医院探索实施院长年薪制,创新绩效管理机制。

三是鼓励卫生机构发展医疗业务,实行临床医疗收入反哺公共卫生机制,确保了公共卫生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是自2015年起在全市选择35个试点乡镇,以“三为主三结合”为核心内容,整合农村卫生计生资源,建设完善“四位一体”农村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并以此模式在西南片区普遍推广。

五是实施农村特殊人群医疗救助,“赫章模式”得到国务院汪洋副总理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一是全市(除七星关区外)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启动综合改革工作,围绕破除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三个关键环节,通过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疗劳务价值,改革支付方式,规范诊疗行为等举措,有力地推进医疗卫生改革纵深发展,促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

二是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医保体系。

2012年在全省率先整合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实行城乡居民医保“八统一”管理。

大力改革支付方式,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

三是持续巩固和深化基层综合改革。

市委政府出台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意见,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备2名村医,将村医政府补贴从省级明确的300元提高至400元,将4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及新增经费全部补助给村医,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织牢村级防疫保健网底。

四是深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实现100%网上采购、100%零差率销售和100%使用基药。

(五)公共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著。

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稳定在较低水平,实现发病率低于500/10万的重大防控目标;全市常规免疫疫苗报告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90%以上,维持无脊灰状态;建立“三位一体”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扎实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全市9个美沙酮门诊在治人员年保持率在85%以上;通过实施“省部合作消除地氟病、麻风病危害项目”,基本消除麻风病危害。

市疾病控制中心强化实验室建设,成为全省地市级首家成功分离出流感病毒的市级实验室。

二是基层卫生及妇幼健康服务工作深入开展。

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共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590.45万份,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儿童、老年人中医预防保健和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健康管理。

实施中央资金住院分娩补助、儿童营养改善、预防艾滋病、乙肝、梅毒母婴传播、农村妇女两癌筛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大力提升孕产妇、儿童保健水平。

2015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29.96/10万,婴儿死亡率7.3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0.04‰,分别比“十一五”期末下降30%以上。

三是卫生监督工作成绩突出。

“十二五”期间,全市卫生监督机构严肃查处各类卫生违法案件,2014—2015年全市共查办各类卫生违法案件12000余件。

同时,创新卫生监督工作机制,在全市医疗机构开展规范化“医疗机构卫生监督管理档案”和“医疗机构依法执业管理档案”管理工作,执行“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承诺书”和“医疗机构依法行医管理员”制度,强化医疗机构自觉依法执业意识。

四是创卫工作有序推进。

“十二五”期间,以创卫工作为中心,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和农村文明卫生“百千万”工程创建活动的开展,全面推进农村改厕工作,使农村改厕率从“十一五”期末的29.13%提高到50.53%,累计受益71.199万户,推进了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总体水平的提高。

全市共创建国家卫生县城1个、卫生乡镇10个,省级卫生城市1个、卫生县城5个(含威宁县)、卫生乡镇17个、卫生村26个,市级卫生县城1个、卫生乡镇31个、卫生村69个。

(六)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开展医院等级评审工作。

通过开展市级医院三甲评审、县级医院二甲评审和乡镇卫生院一甲评审,以评促建,大力提升市县龙头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二是实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程,省内外三甲医院分别与县级人民医院建立稳定对口支援关系,重点开展管理指导、技术帮扶和人才培养。

通过帮扶,全市县级人民医院全部设立二级学科,建成重症医学科、新生儿科、病理科,90%建成血液透析室。

同时,创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机制。

黔西县钟山乡卫生院、金沙县沙土镇卫生院通过县级医院领办,医疗业务发展迅速,达到二级医院水平;大方县理化乡卫生院、长石镇卫生院通过与县级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推进优质资源下沉,医疗技术水平提升明显。

三是强化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县级医院信息化建设,提升医疗信息水平。

四是开展市级重点学科评审,共创建15个市级重点学科(扶持专科)。

五是健全采供血体系,建立县级储血站,启动血液核酸检测,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多次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七)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通过加强市县级中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及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站)中医馆的建设工作,努力在基层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全市有1所三甲中医院、5所二甲中医院、2所二乙中医院,全市所有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1/3的一般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技术服务,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五年来,我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千人床位数、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十二五规划目标全面完成,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投入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但相对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投入仍显不足,特别是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公共卫生功能完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医疗基础设施改善完备等方面的的投入及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二)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资源严重不足。

优质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占人口总量80%的农村仅拥有卫生资源总量的20%。

作为全省人口最多的市,千人执业医师、注册护士数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仅达全国平均水平的1/2,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全市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

(三)卫生资源利用不均衡,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项目趋同,差异化服务不明显,乡镇卫生院由于技术力量薄弱、科室设置不合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不足、队伍不稳定、诊疗水平较低。

多种原因使本应由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门诊服务,涌向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加大了患者就医经济负担。

(四)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还需改善。

各级医疗机构基本业务用房陈旧、缺乏或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软硬件建设薄弱;卫生监督执法工具缺乏、监督监测手段落后,设备短缺,开展工作存在不少困难。

(五)农村预防保健体系相当薄弱。

乡村两级缺乏疾病控制专业人员,农村发生的传染病、地方病不能及时监测、报告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基层医疗机构产儿科建设滞后,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松散,乡镇卫生院枢纽功能减弱,村卫生室网底作用不能较好发挥,信息网络不健全,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爱国卫生等工作任务难以有效落实,处理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较低。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历次全会及中央、省、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人为本,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健康利益问题。

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为契机,按照“适度规模、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配置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医疗卫生资源,有效整合提升现有资源,积极争取扩大新增资源,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需求导向。

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调整布局结构、提升能级为主线,适度有序发展,强化薄弱环节,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及布局。

(二)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促进公平公正。

同时,注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使用的科学性与协调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三)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切实落实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责任,维护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同时,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四)坚持系统整合。

加强全行业监管与属地化管理,统筹城乡、区域资源配置,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预防、医疗和康复,中西医并重,注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促进均衡发展。

(五)坚持分级分类管理。

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统筹不同区域、类型、层级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和布局,分类制订配置标准。

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合理控制公立医院资源规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六)坚持信息化支撑

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信息技术,促进远程医疗、医药监管平台等现代医疗技术手段转变服务和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规划目标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奠定坚实的医疗卫生资源基础。

表4:

2020年毕节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规划指标

主要指标

2020年目标

2015年现状

具体

目标值

绝对

增长值

指标性质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5.55

3.73

50172张

17800张

指导性

医院

4.35

2.64

39324张

16000张

指导性

公立医院

2.85

1.08

25764张

16000张

约束性

其中:

市办医院

0.9

0.29

8136张

5700张

指导性

县办医院

1.8

0.79

16272张

9000张

指导性

其他公立医院

0.15

0

1356张

1300张

指导性

社会办医院

1.5

1.56

13560张

平衡

指导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2

0.99

10840张

1800张

指导性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5

0.89

22600人

14000人

指导性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3.14

1.17

28385人

17500人

指导性

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0.83

0.4

7503人

3800人

指导性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2

0.42

1808人

1400人

约束性

医护比

1:

1.25

1:

1.31

1:

1.31

指导性

地市办及以上医院床护比

1:

0.6

1:

0.6

1:

0.6

指导性

县办综合性医院适宜床位规模(张)

500

——

指导性

地市办综合性医院适宜床位规模(张)

800

——

指导性

第三章总体布局

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设置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

医院分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

其中,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根据功能定位主要划分为县办医院、市办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主要包括军队医院、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医院)。

县级以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为公立和社会办两类。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国有集体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根据属地层级不同,政府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划分为县办、市办两类,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卫生监督机构、院前急救机构、采供血机构组成,按照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

 

二、信息资源

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所有人群并信息动态更新。

强化健康医疗大数据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

设立市、县卫生健康信息中心,实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打造专业的卫生信息化队伍,建成内外兼备、上下互通的毕节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建设和完善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等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

强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建设,推进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

建立卫生计生部门牵头、跨部门密切配合、统一归口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

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推进互联网医疗。

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规范医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健康医疗应用管理,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等应用,推进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等应用集成,激活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

开展网上预约诊疗、健康移动应用等服务,探索建立互联网在线医疗服务新模式。

全面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全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远程医疗全覆盖,高标准构建以市级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为枢纽,内联市县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外接国家、省级及外省部分重点医院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

医院远程诊疗中心均按“五室一中心”规范建设。

完善远程医疗收费结算、组织管理、业务流程、质量控制等配套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和区域重点学科(专科)优势,全天候为群众提供价廉、便捷、质优、可持续的远程医疗服务。

不断完善远程医疗运行机制,拓展服务功能,积极开展远程教育、双向转诊、远程预约服务。

三、设备配置

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原则,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

(一)资源共享。

建立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推进二级以上医院检查检验、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开放。

加快建设区域性检查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中心,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加强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二)阶梯配置。

各级政府充分履行对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大型设备的财政支出职责,以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

市级医院按照相关法规和规范要求并根据需求进行设备配置。

县级医院,优化配置和使用诊断设备,实现设备标准化配置达100%。

建立诊疗设备科学管理和规范使用制度,促进安全有效利用。

全面加强影像、检验、检测等科室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引进实用先进诊断技术,加快建设区域性检查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中心。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备配置,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检验设备配置达标率达到100%,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率达到95%以上,检验项目开展率达到95%以上。

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设备配置。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切实加强诊断设备配置,配备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静态心电图机、动态心电图机、彩超、尿分析仪、血球计数器、电解质分析仪、全科诊疗仪等数字化检测检验设备,配齐检测检验人员,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质量控制,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提升改善村卫生室设备配置条件,配置健康一体机等检测设备。

建成基本诊疗、公共卫生、健康档案等管理服务为一体的信息系统。

(三)分级管理。

按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进行设备管理。

甲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实施。

乙类由省卫生计生委制定规划并组织实施。

市卫生计生委负责辖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初审和日常监管。

四、技术配置

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改革后,理清相关医疗技术范围,将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作为管理重点,强化医疗机构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的主体责任。

加强临床应用事中事后监管责任,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加强基因检测等先进健康技术的引领示范,减少出生缺陷,促进重大疾病防治,推进个性化精准医疗普及惠民。

围绕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加快推进适宜卫生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

以发展优质医疗资源为目标,加强对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支持,发挥其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基层和区域的专科水平,逐步缓解地域、城乡、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

注重中医临床专科的建设,强化中医药技术推广应用。

以市办综合医院为龙头,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临床重点(学科)专科,到2020年,力争建成1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

提高常见病、多发病诊疗,重点加强突发事件现场医疗救援能力,及时有效处理相关专科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每个县级医院建设5个以上市、县级重点专科和重症医学科、急诊急救体系;培育提升5个以上薄弱学科,重点加强近三年疾病外转率排名前5至10位的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建设。

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夯实浙江省、广州市、援黔专家团、各民主党派帮扶及省内医疗对口帮扶工作,实现县级医院对口帮扶全覆盖,重点帮助每个县级医院建成5个重点学科及重症监护室、急诊急救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