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0319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4 大小:16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4页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4页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4页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4页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4页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4页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4页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4页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4页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4页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4页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4页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4页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4页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4页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4页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4页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4页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4页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94页
亲,该文档总共1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1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docx

六年级下册+张荣全的电子备课全册

语文(学科)电子备课

(执教者:

张荣全)

课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2

(2)

教材分析

本课共分为两部分,其中第1页为第一部分,主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第2、3页为第二部分,主题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设计理念

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或者自己的经历,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重点

难点

让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在今后学习中进行实践,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1投影片

  2搜集有关中山陵、莫高窟、圆明园、故宫、漓江、黄山等名胜古迹的资料。

  3课前出好一期黑板报。

  4课前参观校(或乡镇)的有线电视台,采访节目制作的有关情况。

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明代画家董其昌的一幅绘画作品(如《黄山雪霁图》、《秋兴八景图》等),说说看了图的感受。

  讲述:

这是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的画,怎样才能画好画呢?

他说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板书)。

其实不光是学画,这种方法对我们学习语文也很有益处。

那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什么意思呢?

学习语文为什么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应该怎样通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途径来学习语文知识呢?

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就明白了。

  二指导看图,学习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1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指导观察第一页的三幅图。

  

(1)观察第一幅图。

  

(2)讲述;图上画的天文台,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参观的是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我国远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创造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天仪器——浑天仪,并取得了辉煌的天文学成就。

看到这些古代天文仪器,会想到什么?

  指名说。

  小结:

同学们说得对,我们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的。

  (3)观察第二幅图

  过渡:

在参观了古天文仪器后,老师又带领同学们去了天文展览馆,他们看到了什么呢?

  说说展览馆墙上的照片上有些什么内容。

  指名说

  小结:

同学们要从小爱科学,努力学习,长大后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4)观察第四幅图

  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指名说

  小结:

老师带领学生欣赏碑刻,碑刻就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或者图画,这些文字或图画大多出自著名画家之手,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图上的同学们看到这块碑刻,会怎样想,怎么说?

  指名说

  同学们在书法课或外出旅游时,欣赏过哪些碑刻?

在欣赏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讨论交流

  2指导观察第2~3页通版插图。

  

(1)逐幅图观察第一行的四幅图。

  观察第2页最上面的两幅图。

  说说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他们游览了漓江和黄山之后会有什么感受?

  分组讨论。

  指名说。

  观察第3页最上面的图。

  分别说说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同学们参观了植物园会有什么收获?

与丹顶鹤一起嬉戏会有什么样的乐趣?

  指名说。

  

(2)观察大海图。

  a.说说图上海面是什么样的景象。

  b.小结: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很长,站在海边,眺望大海,能让人领略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美景象(投影映示,教师简要释义,学生朗读)。

  c.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包括生活积累),结合自己所读的关于大海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见到辽阔大海后的感受。

  指名说。

  观察右边的两幅图

  a说说图上同学在干什么,中山陵和莫高窟在什么地方,同学们游览这些名胜后会说什么。

  指名说

  b让学生结合造假课前收集的关于中山陵和莫高窟的资料,介绍一下这两处名胜。

  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

听了介绍,你有什么感受,获得了什么知识?

  指名说

  (3)观察第三行插图

  观察左边一幅图

  a说说图上是哪儿,在什么地方。

  b说说圆明园美在哪里,它又是怎样被破坏的。

  请同学介绍

  c听了同学介绍有什么感想?

  指名说

  观察右边一幅图

  a说好所图上是哪儿,在什么地方?

  b故宫规模宏大,建筑技术高超,同学们课前已经查阅了资料,知道得一定比老师多,谁愿意老介绍?

  指名说

  评点

  c听了同学们介绍你懂得了什么?

  指名说

  评点

  (4)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同学们有机会去这些地方走走看看,一定会学到很多知识。

  (5)你们的家长曾到过哪些地方,游览过什么名胜、什么景点,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

  三、总结

  1通过观察插图,你知道了什么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吗?

  2谈谈准备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讨论交流

  3小结:

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不仅可以从书本上获得,从课本上获得,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向社会,大自然中获取。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自然界的各色景观处处有学问,处处有语文。

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学会读社会和自然这样的大书,这就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图中的这些同学,他们走出课堂,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在这个过程中也增长了语文知识,收获很大。

  当然,“行万里路”并不一定要有“万里”之遥,同学们可以从身边开始,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读好社会和自然这本大书。

同时还可以结合日记,记下自己的观察所得,这对于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很有帮助。

  四作业

  1阅读徐霞客的故事,学习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神,加深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体会。

  2深入大自然和社会,写观察日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中“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和上一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学习,你知道了应该怎样学好语文吗?

  2、教师谈话:

学习语文的渠道多种多样,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说的就是实践的重要。

我们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语文这个工具,不仅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更要在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板书课题)

  二、指导看图,教学生学会运用语文

  1、观察第4、5页第一行的两幅图。

  

(1)教师边指图边讲述:

图上是一所学校的闭路电视系统,左边是控制室,里面的几位同学通过屏幕,既可以知道全校的情况,也可以把信号传到预定的地方,右边是学校电视台的播音室,通过摄像机和专门的路线可以把声音传导控制室,由控制室根据需要加以处理。

  

(2)图上的几位同学是怎样工作的?

  指名说。

教师给予提示和补充。

  (3)课前同学们参观访问了校(或乡镇)有线视台,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制作节目的?

指名说。

  (4)小结。

  2、观察第二行插图。

  

(1)左边一幅图。

  1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写字的同学是用什么姿势写字的?

他们是怎样握笔的,字写得怎样?

别的同学表情怎样?

  同桌讨论、交流。

  2、小结。

  3、请班上毛笔字写得好的一两名同学作书法表演(字不宜多),并表扬认真写字的同学。

  

(2)右边一幅图。

  1、说说图上画的是一次什么活动,参赛的同学什么样,神态怎样?

指名说。

  2、我们在第十一册已经学习过演讲,老师也请大家课前作了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演讲?

请两位同学作演讲表演,同学予以简短评价。

  3、观察第三行插图。

  

(1)左边一幅图。

  1、图上的同学正在开展什么活动,大家分别在干什么?

指名说。

  2、讨论:

古诗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如集体或单独朗诵、配乐朗诵、背诵、抽签朗诵或背某一诗文,突出某一主题的朗诵,比如背有关写月亮的诗句,指定某一作品的朗诵、背诵,比如背李白的诗句等。

  3、抽签背诵古诗文。

教师评价。

  

(2)右边一幅图。

  1、说说图上有谁,在干什么,他们办的黑板报质量怎样。

指名说。

  2、我们班这期的黑板报出得也非常好,栏目丰富,插图精美,书写完整。

我们请本期的作者和编辑分别来介绍一下他们是怎样选择内容、写好稿件、确定栏目、设计插图的。

  指名介绍。

同学评价。

  3、同学们对出好黑板报还有什么建议?

指名说。

教师评价。

  4、观察第4页左上角的图。

  

(1)说说图上有谁,在干什么,小报的质量怎么样。

  指名说。

  

(2)展览各组课前出的小报,说说质量怎样,然后请几位编者或作者谈谈是怎样编这期报纸的。

指名说。

  5、观察第5页6右下脚的插图。

  

(1)讲述:

这是一个学校的学生正在表演课本剧《母亲的恩情》,图中两个同学分别扮演孟郊和他的母亲。

  

(2)图上同学表演得怎样?

指名说。

  (3)同学们学过不少课文,也演过课本剧,请参加过演出活动的同学谈谈演出的要求和体会。

  (4)小结。

  三、总结

  1、交流同学们在课前搜集的在实践中应用语文的例子。

  2、小结。

  四、作业

  1、分组编辑出版小报。

  2、练习排演课本剧。

  3、多参加语文课外活动。

  五、联系前面学过的有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十一),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收获。

二次备课

 

应注重提示观图的顺序及细节。

 

1指导学生按序来表达观察所得以及自己的独特观察内容。

 

2当学生对书上出现的插图比较陌生时,应唤醒学生的亲身生活经历,这样更容易获得真实的感触。

 

一定要联系学生的亲身生活实际,可以开展适当的分享交流活动来谈谈自己行万里路过程中的最真实的体验及反思。

 

板书

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教学

反思

1学生易于纸上谈兵,流于形式上的喊口号,仅仅在言语表层上知道如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没有在心灵深处获得此习惯的精髓。

2言行要一致,查其言更要观其行,最终的理解都要转化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和课外生活中去。

3应该开展一些跟踪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主题分享会,活动简报等,这样学以致用,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早日养成此习惯。

 

课题

1长江之歌(4)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

“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

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设计理念

1理解此诗歌的结构形式特点,并积极尝试创作相关主题的诗歌。

2可以开展以长江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语言。

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江相关的图片集诗歌散文资料。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

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依恋荡涤尘埃磅礴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乳汁哺育挽起荡涤尘埃灌溉奔去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

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

洗涤。

尘埃:

尘土。

磅礴:

气势盛大。

灌溉:

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

哪些地方读懂了?

交流。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写字。

乳:

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

左窄右宽。

灌、溉:

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

4.交流、讨论。

5.精读第一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

(2)交流:

出示: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

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默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出示: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

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感情。

指导朗读:

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6、精读第二节。

(1)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

“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

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

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

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参考资料

《长江之歌》:

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

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

全流域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

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

二次备课

 

词语的理解应多注重考虑不同的语境意义,而不是仅仅理解词典上的解释。

 

注意发现此诗的结构形式特征来理解作者所传达的诗情画意。

 

板书

设计

重复反复

长江之歌定语后置

首尾呼应

教学

反思

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一课是一首诗歌《长江之歌》,这首诗用第二人称的语气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

诗分两大段,前段表达对长江养育之情的感激和赞美;后段表达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讴歌和赞美。

在这首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充满温情的母亲正向我们走来,她温柔而有力量,博大而又无私,宏伟而又壮观,健康而又美丽。

让人不由对她产生敬仰和依恋。

   在这首诗歌里,长江不再仅仅是长江本身了,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感悟文本,激发情感呢?

   我是这样做的:

   一、以长江为话题,激发学生对长江探究的欲望和要求。

通过谈话让学生产生对长江的兴趣,产生探究的问题,产生了解长江的强烈愿望。

   二、多角度审视长江。

课前已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课堂中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合,用简要的语言介绍,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体现资料为学习服务,交流为提高语文能力的功能。

在这里,学生有的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和流量,有的带来了有关长江的图片和歌曲,有的朗读了长江的诗歌和散文,在诸多交流中,学生对长江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知道了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

   三、感悟文本,升华情感。

我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激起了学生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由高声朗读起来,那投入的样子真让人神往,几分钟过去了,学生纷纷举手说自己的体会,在这个环节,我记下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书中做上记号,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有困难时稍作点拨,这些问题解决了,对课文的感悟也就到位了,在讨论的过程中,辅助以感情朗读,很明显看得出学生的情感在不断深入,不断升华。

   

课题

2三亚落日(6)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三亚落日富有诗意的美妙景色,洋溢着作者对三亚落日这一自然景观的喜爱之意和赞美之情。

设计理念

1、突出教学重点

2、加强语感训练

3、引导从读到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美丽景色的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在对课文诗一般语言的朗读中品味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叫做三亚。

(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板书:

三亚落日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而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是“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是怎样的呢?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一盏   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⑴指名读。

⑵齐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同时弄清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预习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些什么?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描绘三亚落日美景的?

(第3—5自然段)

2、这样,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四、精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画出最能概括全文的句子。

(板书:

真有诗意)

2、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⑴学生试读。

⑵说说哪些词句在朗读时应特别注意?

(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⑶范读、齐读。

五、精读第二段。

过渡:

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那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呢?

1、自由读第2段,说一说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

(板书:

热带风情)从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

2、课文中写三亚美丽的热带风情,写到了哪些景物?

(海水、天、白鸥、椰子树和海滩上的细沙。

3、课文中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齐,沙那么亮,这样美丽的景色在你的面前,你的心情如何呢?

(喜爱、由衷赞美)

5、指名读,请读出这种喜爱之情。

6、指导背诵。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二段。

二、精读第三段。

过渡: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在这样的地方看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1、自由轻声读3、4自然段。

思考:

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几幅日落的画面?

板书:

像孩童、像灯笼、像跳水员。

2、在这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

把它选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3、讨论评读要点。

第一幅:

⑴突出场面热烈壮观;

⑵抓住绘色、描形、摹态的重点词语,感悟孩童形象以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⑶体会作者喜爱之情。

第二幅:

⑴这时的太阳和第一幅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投影出示:

①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②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火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比较这两个句子,说一说哪个好,好在哪里。

(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b.齐读这一句。

⑶突出太阳的顽皮。

⑷理解“硕大无朋”。

⑸抓住大海颜色的变化“原色——玫瑰色”,体会景色的优美。

(理解“涨溢”)

⑹突出太阳的轻快、敏捷。

第三幅:

⑴投影出示:

①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②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这两句写法有什么不同?

第二句好在哪里?

(把夕阳落下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b.指名读这一句话。

⑵太阳入水悄无声息,水波不惊,消失得那么自然,要读出一种平静之美。

4、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

(“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

5、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6、读到这儿,同学们知道三亚落日的全过程吗?

出示填空。

金红一色→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地入水

7、日落是个完整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