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0604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1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

每小题2分)

1.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

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

这说明

A.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

B.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

C.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

D.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

【答案】B

【解析】

材料“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不等于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游说谋官是主要的做官途径,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孙武主张军事手段谋国,前者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统治者需要,后者切合统治者争霸的内在需求,故B项正确;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片面理解材料,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社会剧烈变革时期,需要的是能够对国家增强实力的学说,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道德理论,故D项错误。

2.《吕氏春秋》指出:

“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何以知其然也?

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认为国君应听取民众建议治国

B.全面解释了春秋各流派的主张

C.看到了各学术流派的思想特点

D.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先进性

【答案】C

【解析】

“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等强调的是各学术流派的思想特点,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足以证明国君不应听取民众建议治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全面”解释春秋各流派的主张,也未高度赞扬儒家思想的先进性,所以选项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3.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

“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老子孔子韩非子

B.墨子孔子老子

C.孔子韩非子墨子

D.孔子韩非子老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题属于史料阅读理解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史实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

材料中的三种可能态度,第一种“表示留恋”,应当是孔子,因为孔子极力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不合时宜;第二种“为之张目”,应当是法家的韩非子,主张因时变法,顺应潮流;第三种“均感厌恶”,应当是主张无为思想的到家学派,故选项中与之对应的应当是D项。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流派的思想

【名师点睛】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1)孔子思想在春秋时期未受到重视,既不能满足争霸战争的需要又不能顺应激烈的社会变革。

(2)后经历代改造,儒学独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学说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4.《资治通鉴》指出:

“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

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

”这体现了

A.无为而治的思想

B.外儒内法的观念

C.尚贤非命的主张

D.天人感应的学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根据材料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

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得知其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本题答案为D;A、B、C三项表述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故不选。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思想·董仲舒思想

5.“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

”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

A.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

B.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

D.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说明厚葬风气源于孝道的虚名,故A项错误;厚葬与重农抑商和土地私有制无关,故BC项错误;死后的厚葬可以获得孝的美名,同时西汉的选官制度标准就是孝廉,而且西汉汉武帝之后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度

6.魏晋时期,名士喜好纵论以《老子》研究为核心的玄学,高谈佛道,写出了不少哲理诗。

此现象

A.对程朱理学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B.反映了道佛两教的哲学化趋势

C.表明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已蜕变

D.奠定了唐代诗歌的基本风格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代理学的形成是在儒学地位受到冲击、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的结果,因此材料中的现象对于理学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故答案为A项。

儒家知识分子高谈佛道,写出哲理诗,并不表明道佛两教出现哲学化,排除B项;儒学仍然是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7.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朱熹意在

A.适应皇权需要

B.倡导重德修身

C.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D.维护纲常名教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可知,朱熹强调道德和礼仪,这反映不出朱熹适应了皇权的需要,故A项错误,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点睛:

材料“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8.“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

”“他”是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程颢生活在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陆九渊生活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他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

9.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

这表明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

B.“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

C.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及所学知识可知,它体现了统治者对传统伦理纲常道德的重视,故C正确。

因为明清加强君主专制,刑罚严酷,故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表述不正确,故A错误。

因为材料无法体现灭人欲,故B错误。

而D明显不符合史实。

10.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由材料关键信息“王阳明”“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等,材料涉及的是王阳明的心学,D项符合题意。

A项的“四民”“秩序”,B项的“整合社会阶层”,C项的“百姓生计”,材料均没有涉及。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名师点睛】关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二者都是理学,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第二,两者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在世界观上都是唯心主义。

第三,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

第四,得到理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格物致知”,通过外部事物得到理;陆王心学“发明本心”、“致良知”,通过内心得到理,“内心即理也”。

11.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变得更近,由此形成了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答案】A

【解析】

由题干中“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可知,题干中所指思想为经世致用的思想,该思想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与题干相符,故答案为A。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2.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

“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

”由此可以推断

A.程朱理学不受重视

B.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

C.妇女教育受到重视

D.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

【答案】B

【解析】

“程朱理学不受重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评论反映清初学者颜元批判空谈心性,故B正确,D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妇女教育问题,故C项错误。

【名师点睛】

首先抓住材料的主旨,从评论看出,颜元批判空谈心性的理学,然后结合所学史实做出判断。

13.王夫之系统批判理学,建立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主张

①“道在气先”

②“理在气中”

③“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④“更不言一,亦不言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王夫之主张“理在气中”和“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属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

“道在气先”是唯心主义观点,“更不言一,亦不言理”是李贽的主张,排除含有①或④的A、C、D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

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

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

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14.黄宗羲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材料意在说明明末清初思想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B.适应了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C.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唐甄等人没有跳出封建思想的圈子,提出的思想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选C项。

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不选A。

B选项说法与材料含义相反。

D选项说法错误,宋明理学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早期启蒙思想

15.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

这说明儒家思想

A.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B.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C.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答案】A

【解析】

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的思想变化,材料并没有体现其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B项错误;材料显示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关系,没有体现出随经济发展而做出调整,故C项错误;材料中“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

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体现出了从孔子到孟子到董仲舒直到宋明理学家都强调了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的精神,故A项正确;四则材料都与天人合一无关,故D项错误。

16.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

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准确理解与记忆。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甲体现了理学的注重品德,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是王阳明的思想;乙主张“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是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丙意为邪僻之说不行于世,然后统治的法度可以统一明了,百姓知道应该如何做,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思想体现;丁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体现,故选C。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宋明理学·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7.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载:

“(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

得书易,则读书者不甚爱惜。

”其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术的发展B.科举制度完善

C.造纸术有突破D.图书成为商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技成就。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宋代士大夫家藏书多,而书属于印刷品,这是由于印刷术的发展而造成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藏书多和科举制度完善无直接的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造纸术有突破是在东汉而非宋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藏书多而未强调图书成为商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印刷术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的试题时一定要对被选项要“三思”:

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18.《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答案】D

【解析】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注意题干要求“差异根源于”,根据材料中“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得知,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中国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劳动以及文化专制,但其根源在于当时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B、D两项不能体现“差异根源”;C项表述本身有误,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水平落后于欧洲。

点睛:

本题易错项为D。

《天工开物》成书于明朝中后期,及至乾隆时期,中国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生产方式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是士大夫不屑一顾、《四库全书》不敢收录的根源。

文化专制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不是材料现象发生的根源。

19.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这些民间艺术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尤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长,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民间文化的繁荣主要反映出:

A.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政府对民间艺术的扶持

C.文人对民间文化的推广

D.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由明清时代特征可知明清时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思想上收到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影响被束缚可知,民间文化的繁荣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市民阶层的崛起,从而扩大了民间文化的市场,从而促进了民间文化的繁荣,故选择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民间文化繁荣的原因

20.“车”的原始文字特别像一辆行进的马车。

观察下图,通过“车”字的演变,得出关于汉字演变规律正确的是

A.由表音和表意两部分构成B.以图画为基础逐渐演变

C.美观性逐渐突出,实用性逐渐减弱D.始终没有脱离象形文字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反映出“车”的原始文字像一辆行进的马车,后来“车”字不断演变,逐渐形成今天的“车”。

这反映了中国的汉字是以图画为基础的逐渐演变。

故选B。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的内容不符。

考点: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

21.“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B.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C.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D.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中的“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可以分析得出,魏晋六朝时期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特征,排除ABC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艺术成就·书法

【名师点睛】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的发展受时代精神和哲学风尚的影响,呈现出自身的时代特色。

儒家的“中庸”观、道家的“自然”观、佛家的“意境”说、玄学的“言意之辨”都对当时书家的书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正是这各种因素的影响,才使汉魏六朝的书法美学思想达到自觉和成熟的高度,书法成就空前。

中国书法史上有“晋人尚韵”之说,所谓的“韵”,从更本质的角度看就是魏晋文人“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超然心态、风度的自然流露。

22.明清时期的文化与以往相比,具有新时代特征的表现为

①产生了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②伴随封建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

③出现了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文艺作品

④出现了介绍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著作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市民文学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兴起了,排除含②的选项。

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时期的文化特征

23.古希腊学者安提丰认为:

“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

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

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

”这表明

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自觉守法B.安提丰属于智者学派

C.希腊学者自主意识的觉醒D.希腊学者具有理性精神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智者学派,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联系所学,智者学派强调追求功利,忽视道德,这和题干中“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相类似,正确答案是B项,C项中的“自主”D项中的“理性”在题干中没有体现,A项和题干中“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意思相悖,正确答案是B项。

24.对下思想家的观点或名言,理解正确的是普罗塔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孔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普:

肯定人的价值,第一次系统论证人生而平等理论

B.苏:

对理性的追求,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C.孔:

强调民本思想,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D.孟:

主张民贵于君,对王权专制的明确否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树立了人的理性主体地位,其对理性的追求,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B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

第一次系统论证人生而平等理论的是启蒙思想家,排除A项;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C项;孟子并不否定专制王权,排除D项。

25.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

二者的共同点是

A.重视智慧发展

B.关注理性思考

C.强调道德素养

D.强调等级秩序

【答案】C

【解析】

美德、良知均是强调人的道德素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智慧发展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关注理性思考的是启蒙思想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等级秩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美德、良知均属于人的道德素养。

26.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说:

“当有人承认统治者的职责在于发号施令而被统治者的职责在于服从的时候,他就向他们说明,在一只船上,懂得(业务)的人是统治者,而船主和所有其他在船上的人都听命于这个懂得的人。

”这说明色诺芬认为苏格拉底

A.要求统治者应量才受用

B.强调知识和理性的重要

C.反对统治阶级实行专制统治

D.继承和发展了理性主义精神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中“懂得(业务)的人是统治者,而船主和所有其他在船上的人都听命于这个懂得的人”可知,苏格拉底认为掌握管理知识和才能的人为统治者,其他人应为被统治者。

这不仅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也肯定了理性分工的合理性,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仅指出了统治者应具备的条件,没有体现统治阶级实行专制统治,排除C;苏格拉底把人文主义引向理性的道路,D项中“继承和发展了”表述错误,排除。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懂得(业务)的人是统治者,而船主和所有其他在船上的人都听命于这个懂得的人”,结合苏格拉底的思想分析解答。

27.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以下能够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观点是:

A.人欲之中,天理所寓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自由民主法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相符,故答案为B项。

“人欲之中,天理所寓”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观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公元前2世纪董仲舒的主张,“自由民主法治”是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均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公元前500年前后”,从四个选项涉及到的思想家生活的时代来看,只有智者学派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而“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的名言,据此确定答案。

28.薄伽丘是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他的作品中既有对教会修士腐化生活的嘲讽,又有对人们追求感官享受的肯定。

这表明其思想

A.自相矛盾,具有局限性

B.倡导建立民主教会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