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0635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点分析.docx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传染病与免疫知识点分析

2010年高考生物热点:

传染病与免疫

一、考情分析:

下表为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比较严重的传染疾病,对人类历史造成了严重影响。

素质教育的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那么在高考当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出来,高考题目当中加大了考题与生活的联系,尤其是很多题目的背景资料往往以生活后实际为例,在复习中我们要关注生活实事,关心社会大事,积极联系教材所学知识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学会用已有的知识来认识、分析、处理问题,高考能力要求:

(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

(3)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针对人类的传染问题,能联系到我们学习知识点的主要在两个大方面

(一)传染病的病原体

细菌的结构、种类和致病原理,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区别比较。

病毒的结构、种类和致病原理。

(二)人体的免疫防御

人体免疫系统组成,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发挥。

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过程比较)

抗体、淋巴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的考察。

人类历史重大传染病

疾病名称

概况

传播途径

传播特点

经济影响

黑死病

14世纪,鼠疫大流行,当时被称为“黑死病”,流行于整个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中国也有流行。

在欧洲,黑死病猖獗了3个世纪,夺去了2500万余人的生命。

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内的蚤携带来的。

在14世纪,黑鼠的数量很多。

一旦该病发生,便会迅速扩散。

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疫情持续时间长。

因黑死病死去的人很多,以至劳动力食缺。

整个村庄被废弃,农田荒鞠,粮食生产下降。

紧随着黑死病而来的便是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了饥荒。

劳动力匮乏经济遭受重创。

西班牙流感

西班牙大流感所造成的灾难是流感流行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也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瘟疫,估计全世界患病人数在7亿以上,发病率约20%~40%,死亡人数达4000-5000多万。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显示,1918-1919年导致5000万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病毒很可能源自鸟类。

实际上是禽流感的变异。

死亡曲线呈“W”型—20到40岁的青壮年人也成为了死神追逐的对象。

且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死亡人数多、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极短。

和黑死病类似,流感期间,交通、饭店、零售、旅游和娱乐业不景气,医院和健康服务成了最大的赢家。

值得一提的是,通信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疯牛病

主发国在英国。

据估计死亡人数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逐年上升,迄今为止死于此疫的人数为69人。

波及至法国、爱尔兰、加拿大、丹麦、葡萄牙、瑞士、阿曼、德国,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和塞浦路斯等。

对于这种病毒究竟通过何种方式在牲畜中传播,又是通过何种途径传染给人类,科学家研究的还不清楚。

蔓延迅速,波及范围广,潜伏期长。

牛肉产业是美国农业领域中最重要的产业,产值高达1880亿美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0%。

提供了140万个就业机会。

据美国有线新闻网估计,疯牛病事件将给美国造成了至少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口蹄疫

2001年,英国暴发口蹄疫,集中宰杀、焚烧了近700万头感染口蹄疫的牲畜,许多农民损失惨重。

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南韩、澳洲、新西兰及一些欧洲国家等;东南亚各国、中国香港、中国大陆等皆属”口蹄疫疫区”。

病畜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

该病人侵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

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100%,犊牛死亡率较高。

传播无明显的季节性。

口蹄疫使英国当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由原先预测的2.3%降至2%,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70亿英镑。

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受到重创。

据报道,与2000年同期相比,仅英国乡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就减少了75%。

SARS

2003年,我国内地24个省区市先后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共波及266个县和市(区)。

截止8月16日10时,我国内地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治愈出院4959例,死亡349例。

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气溶胶传播,不排除密切接触传播。

发病快,传播范围广,死亡率高。

2003年旅游收入减少约1200亿元,影响全年GDP少增长1.1个百分点。

餐饮业零售额减少约315亿元,影响GDP少增长0.3个百分点。

对其它消费品的整体影响较小,在200亿元左右,影响GDP少增长0.2个百分点。

外贸净出口比2002年减少约70亿美元,影响GDP少增长0.5个百分点。

对投资的影响约500亿元。

禽流感

到目前为止全球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人感染,其中248人死亡,死亡率63%。

中国从03年至今有31人感染禽流感,其中21人死亡。

2004年初禽流感席卷美国和亚洲部分国家,中国、日本、越南等国上百万家禽染病死亡,多人可能因感染禽流感病毒而去世。

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

禽流感具有很长的历史,多发于鸟类中,到目前为止,主要是由禽类传播给人。

截止到2005年,禽流感已造成全球超过1.5亿只禽类被扑杀,6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亿美元。

范围波及至农业、旅游业等行业。

世行预言禽流感将造成全球经济损失达8千亿美元。

猪流感

主发于墨西哥,确认及疑似猪流感死亡人数升至152人;全国疑似病例高达4000余人。

美国确诊病例上升至50人,此外还波及至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意大利等19个国家。

世界银行预测全球将会因此损失3万亿美元,经济复苏会遭受重大影响。

猪流感极有可能存在两种方式传播,即猪传染给人,人与人之间进一步传播。

通常情况下,儿童和老人更容易遭到感染,但此次墨西哥发现的猪流感病毒感染者大多为年轻人。

一些市场分析师认为,猪流感一旦大规模暴发,将给已经遭受重创的全球经济带来进一步冲击,仅有制药等少数行业能从中获益。

而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预测,如果全球范围内暴发一次流感疫情,那么整个世界将为此“埋单”3万亿美元。

二、典型例题:

(09全国卷Ⅱ)4.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人流感疫苗,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条件之一是:

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

A.侵染部位B.致病机理C.抗原决定簇D.传播途径

答案:

C

解析:

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所以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

故选C。

(09浙江卷)2.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和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的免疫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B.无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C.有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D.有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答案:

B

解析:

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可见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是无氧呼吸,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细胞免疫的途径。

故选B。

(09重庆卷)4.如果给人注射灭活的甲型

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

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

A.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B.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C.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

答案:

B

解析:

效应B细胞不能使靶细胞裂解;吞噬细胞不能形成效应细胞,记忆细胞不能释放白细胞介素,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直接判断选择支的正误。

此题为容易题,识记类。

(09广东卷)28.关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有关比较,正确的是

A.均使感染者发烧,因此两者抗原相同

B.感染不同的人后所引起的患病程度可能不同

C.感染正常人体后均能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D.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而改变传染性

答案:

BCD

解析:

病毒作为抗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所以A选项不对

(09上海卷)2.下列疾病中,由病毒引起的是

A.白化病B.炭疽病

C.结核病D.狂犬病

答案:

D

解析:

白化病是一种遗传病,由基因控制;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二者都是细菌不是病毒;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09上海卷)27.甲型N1H1流感病毒能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其主要原因是该病毒

A.基因组变异过快

B.基因复制和表达过程过于简单

C.基因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宿主的相似性很高

D.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完成基因复制和表达

答案:

D

解析:

病毒是专营性胞内寄生生物,缺少代谢必须的酶及场所,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在宿主细胞内借助宿主细胞的酶系统来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及蛋白质的合成。

(09上海理综卷)六、(本题15分)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由各种病毒引起的大规模传染病,近几年爆发了非典(SARS)、情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

科学家对病毒形态结构、繁殖特点和传播方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1)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属于病毒,它们的结构简单,由和

组成,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生物的生物体细胞内,这种生活方式称为。

(2)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混合型重组流感病毒,此病毒发生重组的是。

(3)某同学参加传染病防治宣传活动,绘制了病毒增殖的示意图,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⑤①②③④

C.①⑤②③④

D.①⑤④②③

(4)下表是各种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传染病

主要传播方式

非典

接触传播

乙肝

艾滋病

体液传播

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

(5)某地对一段时间内流感发病情况作了统计(见图)。

图中曲线在a点钱快速上升的原因是a点以后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是患者体内形成了。

(6)有些人在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预防以及治疗初期,会选择服用抗生素。

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

利用生物学知识说明理由。

(7)甲型H1N1流感在墨西哥爆发后,墨西哥人为提醒人们预防甲型H1N1流感,给城市的雕塑上戴上了口罩(见图)。

戴口罩是一个很好的预防措施,写出除此以外另两个预防措施。

答案:

(1)蛋白质;核酸;寄生。

(2)RNA(遗传物质;基因;核酸)

(3)C

(4)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空气(飞沫)传播

(5)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抗体

(6)不合适;理由是抗生素只是对细菌有效。

(7)注射疫苗;采用隔离措施(定期消毒;避免手部接触眼睛、鼻及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等)

解析:

(1)病毒的结构比较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病毒自己不能独立存活,需要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

(2)本题考查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步骤是吸附、注入遗传物质DNA、DNA复制蛋白质合成、细菌内病毒组装、病毒释放。

(4)乙肝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饮食,血液,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是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传播。

(5)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加,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速度加快,以后发病人数减少是因为经过治疗人体产生了抗体所致。

(6)抗生素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菌作用一类代谢物,主要作用于细菌。

(7)防治传染病传播的方法主要有:

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

三、模拟练习

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A16型和EV71型最为常见。

以下关于肠道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肠道病毒的遗传物质由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组成

B.肠道病毒具有细胞结构,内含线粒体

C.可用含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水、无机盐的培养基培养肠道病毒

D.肠道病毒的衣壳是利用宿主的氨基酸合成的

2.注射灭活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后,人体可产生的免疫反应是

A.接受刺激后的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B.吞噬细胞增殖、分化成T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C.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D.淋巴细胞吞噬病毒后形成记忆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

3.近年来,在疫苗家族中增加了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它们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的,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以下关于DNA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因为DNA疫苗具有抗原决定簇

B.DNA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前必须经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C.DNA疫苗导人人体后效应B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

D.接种后若感染此病原微生物,则体内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4.如果给人体注射灭活的甲型HlNl流感病毒。

可预防甲型H1Hl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

A.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B.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C.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5.下列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原核细胞较真核细胞简单,细胞内只具有一种核酸

C.真核细胞具有染色体;原核细胞具有染色质

D.真核细胞才可以进行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

6.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新的病原体,该病毒是生物的主要理由是:

()

A.它能进行独立的新陈代谢B.它能通过增殖繁衍后代

C.它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D.它的组成元素中含有生命元素C

7.最近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甲型流感是由H1N1病毒感染引起的,它与大肠杆菌的区别不包括:

()

A.有无成形细胞核B.有无细胞结构

C.有无细胞壁D.有无DNA

8.最近不少地方发现了一些感染H1N1甲流感病毒的病例。

下列有关H1N1甲流感病毒的一些叙述中正确的是一项是:

()

A.可独立生活和复制B.DNA和RNA同时存在

C.能在寄主细胞内合成多种蛋白质D.含有简单的细胞器

9、下列传染病的病原体中,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A.疯牛病的病原体B.禽流感的病原体

C.艾滋病的病原体D.炭疽病的病原体

10.(2010江苏徐州学情分析)下图是某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图中A、B为有关的物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某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T细胞细胞周期变短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脂质

C.T细胞成熟于骨髓,它在人体免疫应答中具有识别、呈递抗原及增殖分化的功能

D.A物质为抗体,最终将甲流感病毒清除

11、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②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④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⑤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A.②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

12.2009年4月爆发于墨西哥、美国的甲型H1N1流感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下列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免疫学的看法,错误的是()

A.抗体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而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

B.体液免疫对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的散播起阻止作用

C.人体可通过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抵抗病原体

D.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13.目前我国自行研制的SARS疫苗已完成人体实验,实验的SARS疫苗为灭活疫苗,即利用甲醛处理SARS病毒是其变性。

试回答相关问题:

(1)利用灭活SARS病毒作为疫苗,是避免了病毒的特性,而保留了病毒的抗原特异性,这种抗原特异性是由SARS病毒中的决定的。

当疫苗注入正常人体后,能刺激实验者通过特异性免疫产生的物质或细胞是(至少写出两种)。

(2)下图表示某SARS感染者在感染期内体温和体内抗体水平变化情况。

从曲线图看,感染者初期体温表现为一定的上升过程,体温的上升可能使身体内发生了哪些物质或细胞的变化,使人体的抵抗力提高?

;第10d后体温下降并逐渐恢复正常,根据图中抗体数量的变化,可能的原因是

(3)为了研究淋巴细胞对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先天存在的,还是有病毒“诱导”产生的,科学家给动物注入高剂量的同位素标记的抗原,动物不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这是由于与该抗原相应的B淋巴细胞全被射线杀死;当第二次注入未标记的同种抗原时,不再发生相应的免疫反应;如果注入的是其它抗原,动物仍能发生正常免疫反应,该实验的结论是。

14.下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②为细胞,④为细胞。

(2)⑦与④功能上的区别是。

(3)抗体从在细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

(4)过程③表示,过程⑤表示。

答案:

(1)TB

(2)⑦可以分泌抗体而④不能

(3)核糖体—内质网—小泡--高尔基体—小泡--细胞膜—胞外

(4)②将抗原传递给④病菌(抗原)直接刺激④

参考答案

1、D病毒体内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所以其体内只有4中碱基,4中核苷酸;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也不含有任何细胞器;其生活在活细胞内,一旦离开了活细胞也就无法表达出生命的特征,所以其培养只能用活体细胞来进行。

2、本题答案选C。

A.接受刺激后释放淋巴因子的是T细胞;B.抗体是由受刺激后的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产生的。

D.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

只有C正确。

本题属于属于中等难度的题目,个别同学可能由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相关概念掌握不牢而错选其他选项。

3、B。

抗原是指一种能刺激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是题中的关键话,粗心的学生理解为DNA是抗原错选A

4、B。

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菌结合后,可抑制其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

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进一步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接触,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抗体是浆细胞分泌的。

淋巴因子是效应B细胞合成。

知识点记错,细胞功能混淆,易出现错选。

5、D。

蓝藻为原核细胞,体内无叶绿体,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原核细胞、真核细胞体内都具有两种核酸,既DNA和RNA;染色体(质)是真核细胞所特有的,原核细胞不具备,其细胞核中含有的是一个大型的裸露的环状DNA分子。

混淆了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都是针对真核细胞而言的,原核细胞只进行二分裂。

6、B。

病毒是一种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生物,作为生物体它无法独立完成新陈代谢,也不具备细胞结构。

对于病毒的相关知识理解不深,容易选择A或C。

7、A。

大肠杆菌为原核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这是大肠杆菌与真核细胞的区别,而甲型流感H1N1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更不用谈什么细胞核结构。

8、C。

病毒是完全寄生的生物,必须生活在活细胞中才能体现生命的特性,病毒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成分来合成其自身的组成成分。

病毒体内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病毒也不具备细胞结构,所以不含有任何细胞器。

9、D。

疯牛病的病原体为蛋白质,禽流感病原体为病毒,艾滋病的病原体也为病毒,而炭疽病的病原体为炭疽杆菌。

10、A。

细胞免疫主要是指通过T淋巴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免疫反应过程,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

故某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T细胞细胞周期变短,细胞识别依靠糖蛋白,T细胞成熟于胸腺,效应T细胞释放出免疫活性物质是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

抗体是效应B细胞释放

11、解析:

本题考查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AIDS患者体内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主要是攻击人的T淋巴细胞,从而使人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下降或全部丧失。

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HIV感染人体后存在潜伏期,此时为HIV的携带者而不是AIDS患者,潜伏期内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将HIV大部分杀死。

12、本题答案选C。

抗体广泛分布于体液中,因此抗体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而细胞内的抗原则是由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暴露出来后再由抗体消灭的;也正是由于抗体广泛分布于体液中,所以体液免疫对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的散播能够起阻止作用;抗体是由受刺激后的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的。

C不正确。

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改变靶细胞膜的通透性,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13、答案(14分,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

治病(或传染)衣壳或(衣壳粒)抗体、记忆细胞、效应细胞等

⑵物质代谢速度加快或白细胞增多大量吞食病毒(或抗体生成活跃或肝脏解毒功能增强)(打出任意两项给分)

⑶淋巴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是先天存在的

14、体液免疫主要是指通过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免疫过程。

如进入体内的细菌外毒素,与机体内的抗毒素(一种抗体)结合后使它丧失毒性,病毒侵入机体后,抗体与抗原(病毒)结合后使病毒失去活力,不能侵人细胞。

体液免疫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是指抗原侵人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吞噬后再将抗原决定基传递给T淋巴细胞,再通过T淋巴细胞传递给B淋巴细胞。

反应阶段是指B淋巴细胞被激活后形成效应B淋巴细胞,其中一小部分转化为记忆细胞,大部分效应B淋巴细胞迅速增殖,产生大量的效应B淋巴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效应阶段效应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再与抗原结合发挥免疫反应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