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分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82162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分析.doc

《江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分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分析.doc

江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分析

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受益者,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控制人口增长,调整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既是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一、江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人口低速稳定增长,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江苏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人口再生产始终保持“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模式。

2006年,全省常住人口达7549.5万人,自然增长率为2.28‰,人口总量占全国5.7%。

与上年相比,总人口增长1%,自然增长率上升0.07个千分点,人口总量占全国比重保持不变。

而同期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4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经济总量占全国10.3%,比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2006年全省人均GDP已达28685元,比上年增加4125元,增长16.80%。

  2001-2006年,江苏人口增长2.65%,不足上一个10年增长速度(7.07%)的一半,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速度(2.99%)。

而这一时期,江苏经济增长则达到127.86%,翻了一倍多。

2001-2005年度经济增幅分别达到10.2%、11.7%、13.6%、14.8%和14.5%,年均递增13.6%,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

2006年,又创出14.9%的新增速,经济增长步入一个新的快速稳定增长期。

从人口经济密度来看,1990年为5.9人/万元,2000年下降到0.86人/万元,2006年继续减少到0.35人/万元,下降速度非常之快。

人口的低速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江苏省2005年突破了人均GDP三千美元大关,处于世界中下收入和中上收入国家水平之间水平,标志着江苏人口与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年龄结构趋于优化,劳动力资源丰富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从而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据我国科学家研究表明:

在我国改革开放头20年(1978年至1998年)的GDP增长率中,劳动力数量增加的贡献份额达到24%、人力资本积累(即素质的提高)的贡献份额为24%、劳动力转移的贡献份额为21%;而同期,约有1/4的人均GDP增长是靠抚养比下降带来的。

  江苏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生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0年以来,全省少儿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老年人口和劳动适龄人口比重逐年上升。

2006年,全省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达5609.27万人,占常住人口74.3%,与上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增加103.56万人,比重上升0.64个百分点。

与2000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增加385.2万人,比重上升2.78个百分点。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不仅为江苏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给江苏带来“劳动力人口增加,人口抚养系数下降”的“人口红利”现象。

2006年,全省人口总抚养比为34.48%,其中,少儿人口抚养比为19.74%,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4.74%。

与2000年相比,全省人口总抚养比下降5.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由1982年人口普查时的3962.54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5609.2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上升8.8个百分点;全社会人口总抚养比则由1982年的52.73%下降到2006年的34.48%。

与20多年前相比,全省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负担减少了18人。

  (三)教育发展优先,人口素质提高

  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任务。

近年来,江苏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成效显著。

九年制义务教育不断巩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生巩固率均接近100%,全省小学在校生人数从2000年718.55万人下降到2006年455.75万人;初中入学率和在校生巩固率均在98%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3.5%。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结构比例趋于合理,高等教育面向大众化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大学本专科生年招生人数从2000年的18.2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35.91万人,毕业生人数从2000年8.01万人增加到25.73万人。

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除。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江苏人口受教育程度得到提高。

2006年,全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89年,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25年。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0.45年,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近1年,达到初中以上水平。

全省每十万人拥有大学(含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由2000年0.39万人增加到0.69万人,增加0.3万人,拥有初、高中受教育程度人口分别为3.79万人和1.46万人,分别增加0.15万人和0.15万人,小学受教育程度人口下降0.57万人。

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也为社会全面进步,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劳动力转移加快,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聚集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结构转换。

进入二十一世纪,江苏人口增长过程中发生的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人口城乡结构变化,即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6年,江苏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达3918.19万人,城市化率为51.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

与上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43.57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

江苏的城镇人口增长绝对规模于2000年首次超过乡村人口,2004年又再次超过总人口。

全省总人口的增长表现为城镇人口的增长,乡村人口已由增长转变为下降。

1990年以来,江苏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化率从20%到50%用了15年的时间,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提高最快的省份之一。

目前,江苏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50%以上,城市化水平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当城镇化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效应也将充分显现。

  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转变增长方式为关键,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是江苏"十一五"期间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新要求。

2006年,江苏GDP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44.9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186.46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817.17亿元,增长15.5%。

三次产业的比例为7.2:

56.5:

36.3,与2005年相比,一产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0.8个百分点;三产业基本持平。

从劳动力就业结构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业结构呈现出劳动力由第一产业绝对流出,第二产业发生调整和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基本特点。

1990-2006年,从业人员总数由4225万人增加到4565万人,共增加了340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48%。

在增加的和第一产业“排挤”出的从业人员中,有27.5%的从业人员为第二产业吸纳,72.5%的从业人员为第三产业吸纳。

至2006年末,全省第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分别为1360.3万人、1588.54万人、1615.92万人,结构比分别为29.8:

34.8:

35.4。

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增长,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聚集速度加快,就业结构趋于优化。

  二、江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总量过多,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江苏人口增长虽然已经进入“现代人口再生产模式”,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土地(耕地)面积少,资源、环境问题日显突出,加上人口自身的生产惯性作用,每年出生人口的绝对数仍然很大,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构成了较大的压力。

2006年,江苏人口总量在全国排列第五位,而人口密度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之首,达每平方公里736人。

特别是苏南和苏中地区的人口密度更大。

  稠密的人口密度对土地资源造成沉重的压力,同时,由于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增加,致使江苏的耕地面积呈缩小趋势。

2006年江苏耕地面积为7051.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93亩,已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

江苏同时也是一个能源不足的省份,虽然矿产资源的品种多,但储量并不丰富。

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紧缺,人均占有量少。

随着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长,未来能源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

从环境形势看,江苏单位面积的污染负荷较重。

2006年,江苏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50%;城市人均公园地面积为11.62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1.7%,全省森林覆盖率为15.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3.77%。

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老年人口增加,社会保障不足

  人口老龄化是江苏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一是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问题;二是政府用于老年人的财政支出增加问题;三是家庭赡养功能弱化问题;四是老年人口身心健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近20多年来,江苏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1982年,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仅高于全国0.64个百分点,1990年却高出了1.22个百分点,2000年高出了1.88个百分点。

2006年则更是高出3.07个百分点;而且,由于江苏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

  上世纪80年代,江苏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6.79%,劳动适龄人口和老年人的比例达到12∶1,而当时全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不足1000美元。

2006年,江苏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到11%,劳动适龄人口和老年人的比例已变成了7∶1,尽管此时全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3000美元,但与瑞典、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已达1万至3万美元相比,江苏省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社会。

老年人口社会保障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社会保险制度受到严峻的挑战。

  (三)劳动者素质偏低,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就业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促进产业升级的有利条件。

2006年,江苏就业人口在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中,大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仅占7.92%,高中受教育程度占14.52%,初中、小学受教育程度所占比重分别为46.36%、25.39%,与2000年相比,虽然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比重有所提高,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口减少,但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71年,还不到初中毕业的水平。

三次产业中人口文化素质也存在明显差异。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受教育年限为6.91年(小学6年),第二产业为9.44年(初中9年),第三产业为10.96年(高中12年)。

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与江苏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对全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产生较大的阻碍。

  (四)劳动适龄人口增长,就业压力加大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江苏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也日见加大。

2006年,全省劳动力资源(男16-59岁,女16-54岁)总数已超过5000万人。

从新增劳动力来看,从2000年到2010年,全省平均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在110万人左右,而同期每年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只有80多万人,10年累计将增加劳动年龄人口300万人左右。

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来看,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还将进一步加快,再加上外省劳动力人口的流入,江苏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和就业岗位的提供之间将产生较大的矛盾,社会就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扩大城镇就业乃至整个社会就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全省城镇人口增长的加快以及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江苏城镇就业人口由2000年655万人增长到2006年2229.6万人,增长2.4倍,劳动力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压力更大。

虽然江苏属于近期城市化水平上升最快的省份之一,但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不均衡(2006年苏南、苏中、苏北城市化率分别为67.07%、47.30%、40.38%),以及小城镇多、规模相对较小和积聚效应难以有效发挥等突出问题,不仅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还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使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优化就业结构难度更大。

  三、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考

  

(一)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强化人口系统管理

  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和先进的流动人口管理手段,是确保江苏人口低速增长的可靠保证。

一方面要进一步巩固和稳定计划生育工作成果,提高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的水平。

切实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的转变,建立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相结合,宣传教育、综合服务、政策引导、科学管理相统一的管理机制;不断提升计划生育和人口管理工作水平,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建立和建全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口调控体系和管理机制,有效控制全省人口增长,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及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最突出的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资本积累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建立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保障体系,是典型的现收现付制,难以满足一个“未富先老”的社会要求。

要解决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资本积累,必须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方面要不断壮大社保基金,另一方面要加大公共财政在社会保障及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出。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进步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能源消耗大省。

未来的经济增长要降低能耗、降低污染,只有通过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劳动者素质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提高的关键,不仅关系到人口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生产率水平。

提高劳动者素质,必须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按照终身教育的原则,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继续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齐抓并进,保障人口享有平等教育、终身教育的权利,不断提升人口整体文化素质,推进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四)树立就业优先,注重城市化量与质的均衡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源配置能否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取决于经济中是否实现了充分就业。

积极倡导就业型经济增长,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口结构优势,抓住“人口红利”的机会。

坚持以就业优先的原则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此外,在城市化发展中,要加速排除政策和体制上的障碍,更加注重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注重地区间的均衡,统筹好城乡的发展,以人口作为核心,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

(来源:

江苏省统计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