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2439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docx

《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docx

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

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

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

内容。

篇一:

似乎世人对苏东坡的评价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汇莫过于“旷达”。

很多人认为苏东坡是为舞文弄墨而生的。

然而,究竟是苏东坡的这种旷达天性造就了他独特洒脱的文风,还是他无与伦比的文学才能以及他对文学的热爱塑造了他旷达的价值观人生观?

苏东坡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文学创作,快乐时,悲伤时;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在颠簸险阻的路途中;意气风发时,遭遇贬谪时……大部分文字茂盛而充满生机,然而小部分则是忧郁的,带有一丝凄凉。

事实上,写作是一种非常好的精神宣泄方式,无论针对怎样的情感。

快乐的事被记录下来,变成美好的记忆;痛苦的事被记录下来,再次翻阅的时候,就觉得也没有什么了。

苏东坡能给世人留下如此旷达如此乐天派如此会享受生活的形象,跟他创作的习惯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文学才能与对文学的热爱造就了他被传诵千古的人生。

孟子说:

“五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的文章的确就总有那么一种“浩然之气”。

个人的性格总是会造就不同的文风,巴尔扎克的文章就总是诙谐浪漫;屠格涅夫的文字大多就是灰白色调的。

东坡亦是如此,旷达的性格造就出一手潇洒。

欣赏东坡的文字,总能感到人与自然的那种和谐统一,万物间那种微妙的联系。

置身于尘世间,一切悲喜又算是什么呢?

谈完了苏东坡个人的问题,该谈谈他与我们的联系了。

我们中也许几乎没有人需要承受东坡所承受过的那些痛苦——最有才华的人遭受最大的屈辱,然而为何东坡能坦然地面对生活,而我们中的许多还在叫苦不迭呢?

对与这个问题,就能把文章开头提出的两个话题与这个现实问题融合到一起去了。

为什么东坡能拥有旷达的人生?

因为他有信仰,有寄托,只不过他更多地是将灵魂寄托给了文学。

人在困苦的时候总需要排解,能用文字排解自己的忧愁,实在是高明之举。

苏东坡有个非常有名的段子,说是与一群客人一同乘船时遇上了大风浪,所有人都惊恐不已,唯有东坡镇定自若地在那里习字练文。

别人问他原因,他只是说,反正现在生死不能有自己左右,那么为何不静下心来弄弄文呢?

由此我们可见文学这个寄托帮助东坡超越生死,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事实上,也许世上再无苏东坡。

然而我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依托。

对于东坡来说,习字、文学创作、为百姓操劳是他的天职,是他最热爱的事业,因此他无论在何方,对于这几项都是乐此不疲的。

人们成天说要做自己喜欢的事,然而真正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又有几人呢?

剩下的不外乎是两种,不知该做什么的,与做了自以为喜欢的事的人。

第一种总是被称为没有目标,第二种则称之堕落。

事实上,也许是这个世道导致我们无法再拥有苏东坡,若是苏东坡在当下,一定会被认定为不求上进安于现状没有目标。

然而在当今,什么才是目标?

目标就是要创业,要发家,要当权吗?

总有一些说法,说是我们先做必须做的事,再做应该做的事,最后做自己想做的事。

对于这些说法,我们的必须理解“必须”“应该”与“想做”的关系。

真正想做的事,真正能使人快乐的事,绝不会是会拖累人前程的事,真正去追求自己热爱的事,就能成就旷达的人生观。

就像真正的爱情是绝不会带给人灾难,在茫茫人海中遇到100%的男孩或女孩,早就是上天的恩赐了。

真正想做的事,永远是真正的动力,因此,“应该做的事”与“必须做的事”,全都该是为它服务的。

你的应该,不是别人的应该;你的必须,永远都不会是所有人的必须。

在我看来,东坡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上天赐予你的独一无二的才能,因为它必定存在,也许只暂时隐藏了起来。

假如苏东坡不坚持他最喜欢做的事,而是夜夜在书房内哭丧着脸,日日上书请求皇上开恩,那么我们的历史与文学就会因为少了他而可悲。

篇二:

喜欢苏东坡,甚于诗仙李白,也甚于诗圣杜甫,所以对有同样感受的林语堂先生的着作平添亲切感,从《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而到《苏东坡传》,多次阅读,爱不释手。

推究起来,收获几何,恐怕不是篇把读后感所能尽言。

阅读本身是快乐的。

将阅读所得内化成精神养分,进而收获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处事习惯乃至点点滴滴,是我阅读的真正意义。

少年时代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没来由地会热血奔涌,仿佛看到同样是风流人物的苏轼行舟江上,他思接三国、神交公瑾,与英雄风云际会,却又不得不把酒酹月,几多豪壮,几多遗恨。

而今再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却不免块垒在胸。

——给无数读者无限阅读快乐的人,他所历宋朝的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他却屡遭贬降,甚至受到逮捕,“乌台诗案”令他忍辱含垢,险些丧生。

千载相隔,依然让人有心痛的感觉。

可林语堂先生却了解,他说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于是这部《苏东坡传》,犹如佳酿,消融了我心中的块垒,让“痛”变成通,通畅、通达、通泰!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

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

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

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

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

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

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

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患难之中的友谊,能够使患难舒缓。

 

附送:

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内容。

每每提及苏东坡,脑海中所浮现的是一个极富有才气,风流雅趣的公子形象,但对其事迹实在是知之甚少,能想起的似乎只有他贬官黄州期间,与好友张怀民月夜漫步之事。

读其诗词,便觉得清新脱俗,气势磅礴,其中不失豪情壮志,也能隐隐约约感受到一丝儿女情长。

不禁令人浮想联翩,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其实我一直想做一个“有关中国古代文人的集体人格构成”的探究,但奈何心有余却力不足,为了节省时间,只得找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文人。

有幸读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便觉得在其身上做探究,对于我这样一个中学生来说,可能再合适不过,但由于文人这个群体实在太广泛,这样“以偏概全”难免有失准确,这也是我最遗憾的。

读人物传记,难免会在一个瞬间对书中所写之人产生一种特殊情感,但这瞬间其实是积累已久的,只需一个特定的爆发点,然后将情感释放出来。

这种爆发点或许是被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所震撼,亦或是直接被其精神所感染,深深折服。

前提当然是读者被带入作者的逻辑思维中,则此时对历史的考究与笔风的转换,是极其能考验一位作家的功底的。

而出乎意料的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则采用了一种平静的描写手法,没有太多情绪的代入,从而使全书看上去是以一种客观角度进行叙述的,但朴实无华的字句间却暗含了作者对苏东坡的敬佩之情,因无情绪的代入,却有情感的潜伏,使其阅读起来并不是索然无味,更不觉得是一个激进分子的极端言论。

其实可以用“耐读”来形容,不失趣味且令人信服。

既然本文是在探讨苏东坡的人格,我们不妨从为人与临终之教两方面入手。

先讲为人,我对苏东坡最深刻的印象是在他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一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犹如一声雷鸣,震撼了我。

试问普天之下,谁能有这般气魄?

皇族之间的争权夺利,国家之间的连年战争,家破人亡的贫苦农民,繁华都市的夜夜笙歌……乱世之中,世人皆被仇恨和欲望蒙蔽了双眼,无尽的讨伐与杀戮,换来一朵朵璀璨生命的凋零,一个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破碎。

然而这一切,再可悲可叹,都已经成为历史。

能一笑谈之,则是一种释然,更是苏东坡广阔胸襟的体现,但更多的却是一种无奈,一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面前的自卑与无力感。

人类总是重复同样的悲剧,苏东坡所处的世界,又何尝不是一个乱世呢?

上述所说的一切,又何不嘲讽般的一次又一次再现呢?

不同的只是少了几个贤儒之臣,多了几个小人罢了。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苏东坡的雄才大略,是常人无法比拟的,同时他也是一位忠臣,一位不同于其他文人的文人,一位秉性难改的乐天派……种种身份在他身上累加起来,使其较于其他文人有更大的综合性,也就有了更多的人格魅力。

这也是为何他的故事常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原因了。

正如林语堂先生本人所言:

“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因为我喜爱他。

”正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才使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他,从而了解他。

苏东坡的忠,体现在他的仗义执言中,他比许多打着爱国主义旗帜的小人对宋朝要爱的深沉。

他甚至敢与王安石对抗。

“他和王安石是狭路相逢了,他俩的冲突决定了苏东坡一生的宦海生涯,也决定了宋朝帝国的命运。

”苏东坡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浩然正气,这股正气的来源是他对国家命运和百姓安危的担忧,也使他有了去对抗强权的勇气,由此,他常遭到朝廷党派之争的迫害,甚至险些丧命。

除写苏东坡以外,本书最多的笔墨则用在了王安石身上,但我发现林语堂先生的评价难免有些偏颇,只给了王安石极少的肯定,而其大部分评论的依据则是来自于苏洵的一篇文章《辨奸论》。

苏洵在文章中认为王安石是奸臣。

苏洵说:

“王安石为国家之大害。

”林语堂先生依据的《辨奸论》一文,在苏洵活着的时候,未见流传,却在苏洵去世66年后才在世上流传。

由此推断,《辨奸论》一文定是伪作无异!

以后人之伪作做论据而批评王安石,林语堂先生失之严谨!

再说临终之教——苏东坡的生命永久定格在了1101年7月28日。

这天,他的全家都在聚集一起,为这位奄奄一息的老人送最后一程。

他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觉气短。

“现在,要想来生!

”方丈在他耳边细细说道。

“勉强想就错了”挣扎着说出这一句,叹息一声,便再也没醒来。

这位大才子,终于耗尽了毕生的浩然之气,离开了这个世界。

“岭南万里不能死,而归宿田野,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

然生死亦细故尔,无只道者。

”苏东坡对生死的淡然,他的从容不迫,源于内心深处对归顺自然的渴望,这种渴望,是一个佛教徒兼哲学家独有的,单凭这一点,我想苏东坡就值得大部分人敬佩,也值得我们去揣摩他的一生。

去读他的诗词吧!

我们便可以进入他的内心世界畅游,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对于苏东坡人格的探究,到此告一段落,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辉煌在文人的天地,是值得我们久久借鉴的,反思自身,同时也劝诫他人。

让我们共同缅怀苏东坡,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苏东坡传》不妨读一读,想一想,叹一叹。

人生是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的。

那种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中间,向现实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望。

蔡咏婵发表于201X-08-0614:

39:

13.000000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之前,对苏东坡是不甚了解的。

只是喜欢他的词,喜欢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喜欢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喜欢他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那些真情自然流露而不用半点雕琢的句子,那种乐观豁达豪迈洒脱的境界,总让自已仰望、迷恋甚至于倾倒。

那该是一个怎样的可爱的伟大的诗人呢?

后来在《月读》杂志读到一篇短文《苏东坡的粉丝》,讲苏东坡在世时及往后千年,每个年代都有许多“苏粉”,文中写了很多“苏粉”的故事。

试举其中一例:

宋时学者章元弼对苏东坡极为崇拜,经常整夜诵读他的诗。

而他妻子甚美。

后来,他妻子终于不能忍受,对他说:

“你爱苏东坡胜过我!

好吧,你把我休了吧。

”于是丈夫便把她休了。

读完这篇短文,更有一种了解苏东坡的愿望了。

偶尔与一位师长聊及东坡居士。

他也是个“苏粉”,苏东坡的诗文、写苏东坡的传记,他大多读过,好些诗文反复读,还找来宋史,把人物放到那段历史中去体悟。

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传记,便是他认为写得最好的。

网购方便,一早订的书晚上就到家了。

这是一本翻开就不想关上的书,是一本饭时睡前也想看几页的书。

急急切切翻完,有3点感受:

一是感叹北宋人才之盛。

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米芾,苏家三父子、苏门六学士……可谓是个个光照千古。

二是感叹苏轼文才之高。

在才俊辈出的北宋,他的诗、文、词、书、画均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二十岁中进士,在388人中名列第二。

当时的文坛领袖、主考欧阳修对他的那篇论述为政宽与简的论文十分激赏,甚至断定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

为了避免招人批评,欧阳修把本来应该列为第一的这篇文章改列为第二。

按惯例,考中的门生要去拜谒主考老师,并修函感谢恩德。

欧阳修收到苏东坡的来信后,他说:

“读苏东坡的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

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

”他还对儿子说,“记住我的话。

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

他的话果然灵验,苏东坡死后的十年之内,果然无人再谈论欧阳修,大家都谈论苏东坡。

他的著作遭朝廷禁读时,还有许多人暗中偷读。

还有位太守,因收藏了苏东坡的一幅碑帖,拓印后竟发了一笔小财。

三是感叹林先生的文章之美。

林先生是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苏东坡传》是他历时十年的呕心沥血之作,也是现代长篇传记的开标立范之作。

林先生声称自己写《苏东坡传》只是“以此为乐而已”,而全书有着苏东坡诗文一般的气质,写景、叙事、抒情、论理、用典(梁衡所列的作文五诀)没有半点痕迹,用材、用语都纯乎天成。

东坡文才极高,任选诗、文、词、书、画中的一项,都可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东坡治绩甚佳,徐州治水、杭州修堤、登州乞罢官盐,以及数度上书请废荆公新政,都在历史上留下浓浓一笔。

东坡名望极盛,皇帝太后赞叹,官吏仕子景仰,农夫士兵称颂,当然也有政见不同者排挤打压,有鼠辈小人栽赃陷害。

东坡的一生,却充满不幸和坎坷。

入狱、遭贬、来回调动、特别是晚年贬至岭南、海南,中进士后就没过几年安稳日子。

20多岁的妻子离他而去后,爱妾朝云生的遁儿夭折,年纪轻轻的朝云也先他离世,晚年谪居海南的他生活十分贫苦。

不管怎样,东坡总是快乐的。

生活的困厄艰难,对他来说都不值一提。

正如那首“定风波”中所写的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东坡总是诙谐的。

譬如,苏东坡对佛印说:

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举例说吧:

“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

佛印说,“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你相对而坐的理由了”。

东坡总是豁达的。

他说,“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向”。

章惇一再害他,使他一而再遭贬,直至岭南、海南。

可他对章惇却并没有半点怀恨之心。

佛教看淡人生,儒家积极人生,道家简化人生,而东坡,总是尽情地享受人生。

不管在哪任职,公干之余他都四处游历,留下了无数称颂至今的名作。

生活的种种际遇,都是他诗文书画的最好素材。

他还是个美食家,东坡肉、东坡肘子也是他对后人的贡献。

千古文人,仅此一人。

东坡之文才是学不来的,可东坡对生活的态度,倒是可以学一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