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2908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精品.docx

高一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精品

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读指导]

一、导语(同时出示投影《三峡》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

郦道元说: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

提问:

从课题来看,本文时一篇散文,谁能解释一下“漫想”呢?

明确:

“漫想”从字面上理解时“不受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之意,但是从课题来看,它不等于“乱想”“瞎想”。

它受着“过万重山”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山时,超越时空的遐想。

三、把握课题思路,整体理解内容

1.放录音。

2.学生思考:

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

又是在什么时候中断“漫想”,拉回现实的?

明确:

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看到了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以及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面对奇景,作者神经受到强烈的触动。

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头脑里一片空白,也就恰在此时,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开始了对三峡的“漫想”。

直到船过三峡,作者才收住“漫想”的野马,回到了现实。

3.学生通览全文,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

明确:

(1)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2)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3)再想下去;(4)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4.学生通读全文,画出“漫想”内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

全文思路紧扣课题,以船出夔门为起点,由万重山(三峡)的奇险,先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再“延展”到“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以及“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然后再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

甚至他会“想些什么呢?

”;接着“思想向着更遥远空间和时间飞去”,想到历史上的无数第一个;再接着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穿过三峡为思路起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上,结束了“漫想”。

5.学生思考:

作者“漫想”了好多关于“三峡”以及与“三峡”有关的内容,主要想说明什么?

明确:

通过“漫想”,作者想要讴歌知难而进心无旁念,敢于冒险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在未来事业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四、训练理清局部思路

1.作者想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面临的困难之间有什么联系?

可否将内容打乱?

为什么?

明确: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困难。

第一是物质方面,先推断第一次穿过三峡的时间,由此推断所用的交通工具,只能是原始的简陋的独木舟。

第二是舆论方面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形形色色的舆论阻力。

第三是知识方面,由于认识的局限,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因而带有极大的冒险性。

这几个问题之间,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关系,顺序不可调换。

这样安排更能体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不畏艰险,奋然前行的执着意念。

2.学生讨论:

文章第11段中的一组问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与文章的总体思路有什么联系?

明确:

“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

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

”这两个句子说明了自然的神秘与伟大,而“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跨下坐骑么?

”一句则说明了人类战胜自然的无穷力量。

这样写是因为作者的思想将要“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漫想”到人类历史无数个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所以说本段的思路与全文的思路仍是一脉相通的。

五、结合文意体会几个关键句的妙处

1.解读下列文字: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

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明确:

首先这两句表达很形象,第一句借用《庄子》中的话来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范围极为高远。

第二句运用比喻,将抽象的“历史”比作具体的“飞鸟”,生动传神。

其次,从思路上转入对人类更多“第一个”的“漫想”,顺畅自然。

2.解读文章第12段中的两个“三峡”。

明确:

本段中的“三峡”都加上引号,表示一种特殊的含义。

表明此处的“三峡”不是实际中的长江三峡,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历史发展中的那种“阻碍”,是人们已经跨越各个领域的高峰,“三峡”已成为一种“象征”。

作者的“漫想”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变得开阔、深邃。

3.解读“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得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明确:

这里的“喜悦”是作者阅尽艰险的喜悦,是领悟无数个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三峡”精神的喜悦。

从全文思路看,这句话是思路的终点,自然带有总结性,是作者第一次穿越三峡的感受。

这两种喜悦,一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曾经”有的,一是他“未曾”有的。

“曾经感受到的必定是他经历过的,那就是穿过三峡的胜利和喜悦,即与古人相通的征服自然、领略无限风光的自豪感。

“未曾”感受到的自然是他不曾经历的,即古人未曾经历的今人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所带来的喜悦。

六、小结

当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面对奇景,展开“漫想”。

凭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他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思绪在广袤的时空中飞翔,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的“第一个”。

正是“第一个”排除万难,开拓道路,历史才“昂然向前”。

热情讴歌了知难而进、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高新科技也逼进我们的生活,如“信息”“网络”“生物技术”一无不像“三峡”一样。

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三峡精神”,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去开拓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更大领域。

七、布置作业

1.比较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2.以“读《过万重山漫想》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目的及要求]

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

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扩展思路,沟连上下问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教学设想]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

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充分思考,发表见解。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节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引入新课.

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思飞越,神采飞扬.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那么,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

漫想:

是随意,不受拘束的畅想.

文体特点:

写景抒情散文

三.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挑选生字生词,结合课文注解查字典,理解语句

筛选有助于理解全文中心的语句或段落,快速理解文意

筛选文中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把握文意.

 

四.了解本文的学习重点<略>

 

五.理清全文思路,提高阅读能力

    "披文入情,缘情而寻":

前四个字意思是整体把握,体会全文主旨;后四个字意思是以全文主旨为钥匙,摸清作者的思路.

 

(一)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

[学习方法点拨]

题目分析法

例如:

<过万重山漫想>中的"过"------体现了作者行走路线的思路

                                                 "漫想"------体现了作者联想和想象的思路

 

思路分析法(重点讲叙)

思路分析法要注意扣住:

"探","循","悟"三个字.

第一步:

探路.找出作者思路的起点,发展和终点的过程.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找出显示作者行走路线的语句.

<2>找出显示作者联想和想象思绪的语句.

图示:

起点----------------------------------------------------终点

(夔门)                               (过三峡)

现实-------远古--------现实-------未来-------现实

                          (联想\想象)

               "第一个"(首创者\开拓者)

                     "三峡"(未知领域)

 

第二步:

循路.遵循作者的思路去联想体会作者叙述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作者"漫想"都扣住了"第一个",先后想到了哪些"第一个"?

请你列举.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②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时面临哪些困难?

③面对如此多的困难,"第一个"是否退缩?

你从中是否受到启示?

请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

④作者讴歌什么?

期望什么?

⑤请你结合前文的分析,指出"第一个"和"三峡"的象征意义?

第三步:

悟路.弄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展开思路?

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本文以丰富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编织成文,那么,作者是如何将写眼前的景物与展开联想和想象联系起来的?

②文中提及史料和引用古人名句的作用是什么?

段落分析法<略>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

表现手法分析法<略>

区分不同表现手法,注意筛选文中抒情和议论的句子.

 

(二)理清文章的局部思路

[学习方法点拨]以文中第五至第九自然段为例进行分析,写出局部思路图示.

远古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时间----------------工具---------------压力---------------局限

精神:

知难而上,义无返顾

 

六.总结,思路拓展

鲁迅说过: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伟大的人.

"第一个"可称为开拓者和首创者.作者赞扬"第一个"实际上是讴歌知难而上的首创精神.

我们应该发扬"第一个"的精神,去体味开拓的喜悦.

 

七.作业

⑴摘录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

⑵诵读课文

⑶以"第一次"为题作文.

 

八.板书设计[略]

 

过万重山漫想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课文的创作意图,以及为达此意图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培养透过“媒质”(过三峡)而看清实质的阅读能力。

     2、领会“第一个敢为人先”的精神实质,深刻认识并领会第一个对于后者的奉献精神及重要意义。

激励学生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掌握借助媒质而表意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备课资料

1、 作者简介

    刘征即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

      2、关于“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关于“三峡”

   ①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全长193公里,最窄处仅百米左右。

群山夹峙,水流湍急,风光绮丽,气象万千。

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记载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阴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

           1、“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一课时

    一、题解:

1、   “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2、   “漫想”――托物而言他

    二、听录音,熟悉课文

1、   词语积累:

 词藻 连绵 耸峙 啃噬 端倪 洪荒 混沌 追溯 无恙

摧山坼地 转瞬即逝

2、   正音:

 夔门kuí 耸峙 zhì   攲侧qī 无恙yàng 篙工gāo 

  抟tuán    坼chè    燧suì   翎líng   端倪nì

3、   板书《水经注.江水》片断,理解三峡之奇、险

 

    三、介绍创作背景

   1、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今后我党的工作重心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重整山河,百废待兴,对于一个搞惯了阶级斗争的国度来说,搞经济建设我们面临着一个前无经验可鉴,周围有强大压力的严重局面。

是畏首畏尾,踱步不前,还是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是闭门造车,还是改革开放,党中央将要做出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胆尝试――勇敢向前闯,甘做第一个。

   3、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了《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后来“改革开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的提出扫清了思想上、认识上的障碍。

有人担心搞市场经济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否定,而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经济一旦动摇,将会危及其红色性质,因而不少人顾虑重重,思想包袱很沉重,因此,此项决定是前无古人的决策,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第一个”。

4、1980年,党中央为实施改革开放的宏伟策略,大胆尝试,勇于开拓,率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处建立了独具风格的经济特区,模仿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组建模式,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发了又一次众人关望、举世瞩目的“第一个”。

   5、有人担心步子太大,有人害怕国旗变色,有人心有余悸,生怕再被戴上“修正主义”的大帽子。

1981年6月,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内若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从理论上澄清并彻底解除了许多人关于“姓资姓社”的问题,又一次在马列主义的理论发展中开了先河。

   6、在对待领土完整的问题上,邓小平在1982年初接见海外朋友时,第一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从而为实现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平统一指明了方向。

   7、正因为有了以上大无畏的“第一个”,才有了下列众多的第一个具体尝试和成果:

     第一个土地承包制的请求

     第一个私有企业的注册

     第一个外商投资的申办

     第一个下岗工人(失业)

     第一个股市开业

     第一个上市公司的股票

     第一个安乐死的申请

     第一个核电站的建成投产

     第一个人体基因研究室的成建

     第一个载人航天飞机的成功发射

     第一个割让领土的回归

 

     四、分析本文的创作思路

   就一篇文章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

究竟该怎样把握呢?

主要是抓住说明思路展开的重点句子。

   本文1-2段是第一部分。

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

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峡江涂上神奇的色彩。

”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

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

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

我不知道。

”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遐思。

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第二部分包括第3-9段,“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第4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

”“漫想”的思路展翅飞翔。

那第一个,“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

”当时,他“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

   5、6两节连贯、自然。

   第7段“再想下去”。

由物质条件写到了当时的舆论的阻力。

接下来8、9两段想象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第三部分,包括10-13段。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想到无数“第一个人”,想到人类发展向前的历史。

   第四部分,14-15。

“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是“漫想”的终点。

    五、布置作业

1、 熟悉生字、词

2、 结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他想歌颂什么?

 ②文章中哪些文字是“漫想”类文字?

   ③这些漫想的文字可以分为几层?

为什么?

   ④这几层中各层的内部思路是怎样的?

⑤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⑥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

⑦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

⑧第一个人穿过三峡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阻碍?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一部分两小段的思路。

   1.学生读第1段,画出重点语句,说说本段内容。

   明确:

“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

本段突出了“穿过三峡”向往已久,可贵。

   2.学生读第2节,说说分几层意思。

   明确:

八句话,扣住题目“过万重山”。

分三层。

   1、2句是总写。

   3、4句是具体写。

   5~8句用设问句由观景过渡到“漫想”。

仔细揣摩3、4句,“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耸峙云霄”的和“横枕江面”的是远景;“迎面扑来”的和“转瞬即逝”的是近景。

写山之近景也是侧面写江流的狂暴、湍急。

“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是写具有神奇色彩的阳光,也是写高山耸峙。

抓住了景物特色,引人遐想。

 

二、分析第二部分(3~9段)。

   1.学生读第3段,找出直接说明作者思路的句子。

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面对这奇景”“头脑里一无所有”只是作者欲擒故纵,意在暗示,下面的内容并不着急写景。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转向写思绪,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段。

   2.学生读第4段。

各句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

前两句一正一反,强调确有“第一个”。

“后来的无数个”既强调了“第一个”开拓精神之伟大,也是下文的伏笔(见第11段)。

“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

”紧承上节。

是“漫想”思路的延展。

   3.学生读第5段,想一想在意思的衔接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使用资料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

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

   在衔接上,先写大禹的传说,又写《禹贡》的文献资料,再写秦设置巴郡蜀郡的史实。

按历史年代先后来写,衔接紧密。

   作者使用古代文献资料,信而有据,推导出问题的答案。

这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

   “似乎”“大约”等词表现了严谨的态度,避免了主观武断。

   4.学生读第6段,这一段使用什么资料?

这一段内容与前一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

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

       作者用较多文字来写南宋画家夏圭的《巴船下峡图》,是“木船”,“大得很”,“篙

工舵师有十几个”,“巨浪狂扑”尚且“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

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时代,交通工具“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

”两相对照,用“简直难以想象”和“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

”讴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古人超凡的勇气。

这绘画史上的资料不仅使本段文采鲜明,而且也显示了作者多方面的学识。

   这一段与上一段联系紧密,由“什么时候”推断到那时简陋的交通工具。

   5.学生读第7段,找出说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一节同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

“再想下去”。

表明了作者的思路。

想到“第一个”之前的许多个人,有“折回的”、有“遇险的”。

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的议论甚至阻挠。

“然而”“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栩栩如生,展现了他的从容、坚毅,讴歌了他的自信和决心。

   前几段是写“第一个”所面临的物质条件的困难,这一段写舆论的阻力是精神方面的障碍,面对这两方面的困难,他“微微一笑……”更突出了他至刚至勇的精神。

   6.学生读8、9两段,回答问题。

 ①第8段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9段有几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③本段中最重要的语句是哪几句?

 ④这一段与前几段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第8段是过渡段。

由“第一个”人的行动写到他的思想。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值得认真思考。

“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不知道”决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而只是在强调他知道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

“也没有想”,更不可片面理解为他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没有想”只是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

读第四个“如果遇险”,上面的意思已十分明确。

   本段中最重要的话是最末二句:

“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于是,他用竹竿一点,独木船开动了……”“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执着追求,就是要“走出来”面向新的“生活的世界”去求发展。

   本文写于1980年12月,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国家政治。

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转折。

回顾这段历史背景,想想80年代以后国家的巨变,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与时代同步的脉搏。

这一段与前几段内在联系合乎逻辑,是由客观条件写到主观精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三、分析文章第三部分(10~13段)。

   学生读10~13段回答问题:

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三段的内在联系。

   明确:

“我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