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3706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

《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docx

三语上册第三单元练习

修订栏

《菩萨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军爱民的一个感人故事。

朱德总司令带领的红军以菩萨似的心肠为藏民着想、替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赢得了藏胞的信赖与欢迎。

全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双线并进。

一条线正面写朱德领导的红军部队,一条线侧面写藏胞。

写红军部队,着重写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从而体现红军的菩萨心肠,略写红军怎么找藏胞,怎么搞春耕,详略得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这个故事。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糊涂”、“尽心尽力”等词语。

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3、能用“热火朝天”、“尽心尽力”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真正理解“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ppt课件。

2、学生自学生字词,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提问:

什么是“菩萨”?

指名谈谈理解,教师补充说明。

修订栏

那么,什么样的兵能称之为“菩萨兵”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读音。

出示:

藏民春耕糊涂怨不得糟蹋挨饿露面不饶人

热火朝天尽心尽力干干净净平平展展

1)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强调“藏”,“挨饿”的“挨”多音字,“糊涂”的“涂”为轻声。

教师指导写“藏”,学生描红,仿写。

3)齐读词语。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5)浏览课文,讨论交流: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教师出示小黑板填空:

在中,带领帮助,使藏族同胞。

三、学文感悟:

(一)探讨:

藏胞们躲进了深山,朱德总司令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1、朱德总司令很急(急坏了)。

他急什么呢?

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请你们自己读读第2、3、4、5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文后交流,围绕以下问题朗读、感悟

1)“怎么受得了呢?

”是什么意思?

2)藏胞在山里为什么会受不了?

3)从朱德总司令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修订栏

4)了解“节气”。

5)理解朱德总司令“急”是因为担心藏胞耽误春耕,急藏胞所急。

6)指导朗读第2到5自然段。

(二)探讨:

为什么开始时藏胞要躲进深山,后来又悄悄地返回家园呢?

1、为什么开始时藏胞要躲进深山?

A、出示:

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B、想象说话:

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同学们,我们来回忆一下,从你看过的电视电影作品中,想想藏胞可能吃过反动军队的哪些苦头?

2、后来为什么又悄悄地返回家园呢?

学生想象说话。

引出“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

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3、朗读朱德同志在春耕动员会上的讲话。

4、引导学生理解浅层次的“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5、想象说话:

如果你是一位藏民,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想些什么,怎么做呢?

6、引导学生读好句子“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三)探讨:

为什么称朱德和红军为“菩萨兵”?

引导学生分两层体会:

1、从朱德和红军战士帮藏胞春耕及打扫院子、整治土地体会。

2、出示“长征途中,红军来到藏民居住地区,准备休整一段时间。

”通过此句体会。

修订栏

四、拓展写话:

同学们,一晃到了秋天,收割时,藏族同胞想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请你们代藏胞们给朱德和那些红军战士写封信。

学生练写,交流。

作业设计:

1、将《菩萨兵》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2、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跟同学交流。

3、秋天收割时,藏族同胞想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让学生代他们写信。

板书设计:

7、菩萨兵

      朱德:

  急坏了  怎么受得了  尽心尽力关心爱护

    藏民:

  躲跑 

 

修订栏

《李广射虎》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大意是:

将军夜晚外出巡逻,见树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和武艺高超。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19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的高超武艺。

教学重难点:

学习理解古诗《塞下曲》,丰富学生积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由介绍卢伦的《塞下曲》六首。

2、引出文中诗句,简单介绍"飞将军"李广。

 3、板书课题,生读题。

 4、有谁了解李广的故事,在哪儿见过的?

 5、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6、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李广是个怎样的人?

他是怎样射虎的?

……)

7、出示文中诗句,学生尝试理解。

自渎课文,尝试用文中语句理解。

带着未解疑问进入自学和合作学习。

  二、读课文

  1、 自学课文。

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石棱 神勇无比边境 朦胧 巡逻疾风 警惕 搜寻影影绰绰猎物惊呆

  2、检查自学效果

  3、指导书写生字

  4、范读课文

  6、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

  7、 各自轻声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李广射虎,"射虎"的含义是什么?

  

(2)了解自然段的大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3)范读《塞下曲》。

  (4)指名读、齐读《塞下曲》。

  三、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了解关于李广的故事。

修订栏

4、选择卢伦《塞下曲》六首诗中任意一首课文之外的诗进行自学。

 

第二课时

一、诗文导入,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李广是:

西汉时期一位--,人们称他为--(生答)(板书:

神勇无比 "飞将军")我们还知道"李广射虎"的故事是作者根据唐代诗人卢纶写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塞下曲》的情节改编的。

(课件出示《塞下曲》)

  

(1)你能正确、流利地读给大家听吗?

  

(2)自由读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修订栏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指导朗读。

  

(一)过渡:

也许短短二十字的小诗还不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李广的神勇无比。

但这首诗里还包含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读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到西汉时期,跟随李广将军去夜巡吧!

  

(二)精读体会第三、第四自然段。

  1.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3、4自然段,李广在镇守边境时发生了什么事?

课文哪些句子写出了李广的神勇无比呢?

用~~划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3、4段)

  2.读中感悟第三段。

  

(1)创设情境:

一天夜里,李广将军带兵巡逻来到了一片松林。

此刻,夜是那样的黑,月色是那样的朦胧,寂静的松林中一阵疾风吹来(点击:

出风声),树木野草丛中发出"沙沙"、"沙沙"的声音。

(屏幕显示黑夜)

  师:

假如这时你在这片漆黑的松林中,会有什么感觉?

(指名说)

  

(2)读中感悟。

  师:

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

  (屏幕显示句子: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

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指名读)

  师:

我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了害怕。

  师:

在这样可怕的夜晚,在这样危机四伏的松林中,李广害怕了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没有……搜寻)

  引导学生说话:

  生:

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

  生:

一阵风吹来,树木发出沙沙的声音,让人胆战心惊。

  师:

什么是"搜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

李广将军在搜寻中还发现,前方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

  师:

大家真会学习!

由此可见,李广将军怎样?

  生:

警惕性高!

  生:

李广却毫不惧怕,真是胆量过人!

(板书:

胆量过人)

  师:

他是怎样做的?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第3自然段。

修订栏

  师:

这一系列过程当中,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

(射虎)

  师:

谁愿意给我们大家读读这一段精彩的部分。

  (课件出示文字:

"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

"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

")

  师:

同学们找找看,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李广射虎的?

在文中用圆圈圈出来。

  理解字意。

拈:

拿。

 拈弓:

拿起弓。

  搭:

架。

 搭箭:

架起箭。

  运:

贯注。

运足了气就是把全身所有的气贯注到身体的某一部分。

  师:

谁能上台表演一下,表演得怎么样?

  师:

前方的老虎李广看清楚了吗?

为什么不等看清楚了再射?

  师:

是呀,在那样紧急的情况下,仍能将箭射得如此熟练、如此神速,真是箭法超人!

(板书:

箭法超人)

  (3)联系诗句。

  师:

你们发现了吗?

这第3自然段所描写的情景就是《塞下曲》中的哪句诗?

  (课件出示: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师:

你能结合这一段用上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指名说)

  3.读中感悟第四自然段。

  

(1)过渡:

李广射虎的结果怎样呢?

老师读了第4自然段后就有一个感受:

用个成语来说,叫"出人意料",你也有这种感受吗?

找出相关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2)读中感悟。

  课件出示句子:

(呀!

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

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指名读)

  师:

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吗?

修订栏

  因为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

所以大家全都惊呆了!

  使大家"惊呆!

"的仅仅是因为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吗?

还因为……

  什么是"任"?

你能用"任"字来说一句话吗?

(指名说)

  师:

这真是出人意料啊!

想象:

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话:

  生:

李广将军力气真大。

  生:

如果真有老虎在这儿,肯定被射穿了。

  生:

李广将军箭术这么好,一定让敌人闻风丧胆。

  生:

李广将军真是""神勇无比"。

  师:

随从们惊叹的是李广将军的箭射中了巨石吗?

如果不是,那惊叹的是什么?

(板书:

力量惊人)

  指导朗读,读出随从们的惊讶之情。

读出对李广高超武艺的惊讶、敬佩之情。

  (3)联系诗句。

  师:

这一段描写的情景就是《塞下曲》中哪句诗?

(课件显示: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结合这一段,说说诗句的意思。

重点指导"平明""没""棱"。

  三、读好古诗、欣赏动画,感情朗读。

  1.过渡:

刚才我们跟随课文朗读古诗,品味故事,发现李广--(结合板书,生答。

)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广的--(神勇无比)是的,李广将军真是神勇无比!

有这样"神勇无比"的将军驻守边关多好啊!

学习了课文后,你再读《塞下曲》这首诗,感觉一定更深刻了。

(屏幕显示诗句:

指名读)

  2.看得出来,同学们被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迷住了,相信你也一定更喜欢这首诗了吧,一起再来读读。

(练习背诵古诗。

  3.想欣赏一下李将军射虎的神勇气概吗?

(欣赏动画)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1.李广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员名将,赞颂他的可不只是卢纶一人,唐代的大诗人王昌龄、高适等都写诗赞颂过他。

我们一起来看看王昌龄的《出塞》。

(课件出示)跟老师读。

  2.学习《出塞》

  3.课外作业:

  

(1)把《李广射虎》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李广这位射虎英雄。

  

(2)课外阅读《李广射虎》小说。

再一次感受人们对李广的敬佩与怀念。

  附板书:

  8、李广射虎

  胆量过人

  "飞将军"    箭法超人   神勇无比

  力大无比

修订栏

 

修订栏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背诵三、四自然段;书写生字;知道唐代大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有非凡的才华,就写出了《藤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四个成语;感受王勃登上滕王阁观看到的美景与他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生字卡、投影片、有关王勃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学习书写生字:

学习生字:

探昌篇章突读共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少年王勃

    学生齐读

   2课文讲谁?

注意多音字“少shao”。

   3简介王勃:

他在少年时,在藤王阁的宴会上,一气呵成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藤王阁序》。

请同学们自己来学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修订栏

   2检查

    南昌滕王阁整修一新宴会

    都督邀请一篇文章

    凝视秋景水天一色突然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3分小组读课文。

   4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

   5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

    南昌探望藤王阁都督孤鹜拍案叫绝

  三、学习生字:

探昌篇章突读共绝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围绕“王勃很有才气”学习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诗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谁?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板书:

很有才气

  二、围绕“王勃很有才气”学习课文

   1课文的那些语句说明王勃很有才气?

请把他找出来读一读。

    (小组讨论学习)

   2全班讨论交流

    相机出示:

    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藤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修订栏

    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

“让我来试试吧!

    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写的这篇《藤王阁序》……名文。

   3《藤王阁序》中的哪一句诗写得最好?

    出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齐读。

    这句诗写了什么?

请同学自己在书上找找答案。

   4指导学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正因为王勃观察得很仔细,所以他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三、齐读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练习背诵课文;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

  二、背诵第三段。

(出示投影片)

    看图指名背、齐背

  三、练习背诵第四段

  四、补充练习

   1组词

    篇()绝()诵()思()

    遍()决()通()恩()

   2填合适的词

    ()的云霞()地飘荡

    ()的秋景()地飞翔

  五、完成《习字册》上的词语书写

修订栏

10、《大作家的小老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从萧伯纳的话中体会其谦逊自律的宽广胸怀,学会做人。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的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昨天请同学们回家预习了第十课,都预习好了吗?

谁来读读课题?

2、你读得很流利!

通过预习,你知道“大作家”在文中指的是谁吗?

出示图片

你了解萧伯纳吗?

3、课题中的“小老师”指的又是谁呢?

4、了解了课文中的人物后,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5、“大作家”的“大”是什么意思?

圈出“大”

(名气大、才气大、成就大、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6、“小老师”的“小”是什么意思?

圈出“小”

7、大作家萧伯纳把与你们差不多大的这个小姑娘当作了老师,说到这儿,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大作家萧伯纳为什么称小姑娘为小老师?

  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谁记住了这个问题?

指名重复。

二、初读课文。

1、学贵有疑,能开动脑筋解决问题更了不起。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

2、读好了?

老师来考考你。

出示二类生字词。

(1)带拼音开火车读。

修订栏

(2)这里面有一个多音字——出示:

教。

   教(第一声)组词或造句。

   教(第四声)扩词:

教师、教室、教训、教育……

(3)去拼音齐读。

3、出示一类生字词。

(1)带拼音开火车读。

(2)去拼音开火车读。

(3)齐读。

(4)出示:

文豪。

a、什么叫“文豪”?

b、出示:

大文豪,什么叫“大文豪”?

  文中说了谁是大文豪啊?

  你还知道哪些大文豪呢?

(高尔基、巴尔扎克、鲁迅、巴金、冰心……)

c、了解了文豪这个词后,咱们再来看看生字“豪”。

要想把笔画写正确,字写美观还不容易呢!

  观看课件示范书写。

学生在生字表上描一个。

(5)再来看看这个词语,出示:

感触。

a、“感触”是什么意思?

(感受、感想、触动……)

  找近义词也是一种理解词意的好办法。

b、出示:

事后,萧伯纳深有感触地说……

  指名读。

“深有感触”是什么意思?

再指名读,齐读。

4、指名开火车读课文,相机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精读课文。

1、还记得刚才提的问题吗?

指名说。

(大作家萧伯纳为什么称小姑娘为小老师?

2、一起来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

出示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

(可爱、天真、漂亮、聪明……)

修订栏

    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个……的小姑娘的?

(2)指名读,齐读。

3、大作家萧伯纳为什么称这个外表可爱的小姑娘为小老师呢?

  指名说。

  说不好没关系,我们来读读萧伯纳与小姑娘临别时说的一段话。

4、出示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萧伯纳会怎么说呢?

(2)出示填空:

……萧伯纳       对小姑娘说……

a、指名填空。

(自豪、神秘、摸了摸小姑娘的头……)

b、你怎么想到填这个词的?

  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5、如果是你,你遇到了像萧伯纳这样的大文豪,你会有什么反应?

  小姑娘是什么反应呢?

谁来给我们读一读。

出示第三自然段。

(1)“预料”是什么意思?

“出乎预料”是什么意思?

(2)这段话中还有哪个字告诉了我们根本没有想到?

(竟)

    指名读读这段话。

(3)从小姑娘这种出乎预料的做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天真可爱、勇敢无畏、有礼貌、聪明机智……)

     学生说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段话。

6、一个是有名的大文豪,一个是苏联小姑娘;一个心中暗自得意,一个可爱又聪明!

多么有趣的一段对话!

谁愿意分角色读一读?

出示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扮演萧伯纳和小姑娘,读一读这二三自然段。

(2)男生扮演萧伯纳,女生扮演小姑娘,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7、出示第四自然段。

(1)“为之一震”是什么意思?

(2)听了小姑娘的话,萧伯纳为什么会“为之一震”呢?

(3)指名读好这一自然段。

8、这次在莫斯科与一个苏联小姑娘的偶遇,给萧伯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有了这样一段感触,出示第五自然段。

修订栏

(1)指名读。

(2)引导学生抓住“不论……都……任何人……平等相待,永远谦虚……”等重点词句读好萧伯纳深有感触说的这段话。

(3)最后萧伯纳说道:

“她是我的老师。

”现在,你能说说看“大作家萧伯纳为什么称小姑娘为小老师”了吗?

a、小姑娘让萧伯纳明白了一个道理。

b、什么道理呢?

c、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道理?

d、板书:

平等、谦虚

平等待人,永远谦虚就是小姑娘带给萧伯纳的启示,所以萧伯纳把小姑娘称为老师。

e、齐读萧伯纳深有感触说的这段话。

(4)“她是我的老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萧伯纳对小姑娘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佩服、感激、尊重……

(7)瞧,这就是一种大作家的胸怀,这就是一种大作家的气度!

一点点缺失就让他有了如此的反思,让他把一个小姑娘尊称为自己的老师。

四、升华、拓展。

1、同学们,现在我们再一起回过头来看看课题,你觉得大作家的“大”仅仅指的是写了几部伟大的作品、名气大吗?

  ——是呀,萧伯纳不仅仅有着出众的才华,写了许多著名的作品,而且能够严于律己、知错就改,有着宽广的胸怀,真不愧是人们心目中的大作家、大文豪!

2、不要忘记这位大作家还有一个小老师呢!

再来看看这个“小”字,除了表示年龄小外,它还包含着一种什么情感啊?

 ——是呀,小姑娘虽然年龄小,但还真是可爱,真是聪明,令人佩服呢!

3、学了课文,我们对课题的理解更深了。

一起再来读一读课题——大作家的小老师。

4、这个关于名人的小故事不仅有趣,而且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老师课前发的阅读材料上还有三个这样的小故事,课后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读后你有了什么收获,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周末有时间你也可以上网或到家里的书柜上找找还有什么类似的名人轶事,到时我们一并交流。

修订栏

【板书设计】         

 大作家的小老师

                                      平等、谦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