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4066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docx

届二轮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专题四《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考点08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颗星

考点16《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2颗星

考点17俄国十月革命2颗星

考点1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颗星

考点19“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1颗星

考点20“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颗星

考点2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颗星

考点2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2颗星

考点2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2颗星

一、单选题

1.某学校举办“一国两制”专题展览,展览分四个部分,其中前三个部分是:

香港与祖国的历史渊源、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一国两制”的特色。

你认为下面哪一项最适合作为第四部分(  )

A.香港回归后所取得的成就

B.中英两国签署联合声明

C.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D.“一国两制”概念的诠释

2.到2006年底,有1478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之一是(   )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C.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3.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偏重于(  )

A.思想改造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改造

C.发展生产                   D.生产方式的改造

4.列宁说:

“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列宁谈及的“革命”是(  )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巴黎公社起义                         D.七月事件

5.1917年,列宁指示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军队要给士兵放假,以便组织他们回乡进行“关于立宪会议的鼓动工作”,争取农民选票以便“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

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

“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

文中的“号召”(   )

A.体现了和平过渡的设想

B.主张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C.实践《和平法令》的精神

D.希望与临时政府分享权力

6.列宁曾提出四点要求:

“第一,立即与同盟国停战;第二,把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第三,没收资本家的工厂、矿工和其他工业企业,交给各厂的工人委员会管理;第四,确认苏维埃取代临时政府为最高权力机关。

这表明此时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心任务是(   )

A.推翻临时政府统治                   B.推行新经济政策

C.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D.巩固社会主义政权

7.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

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C.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D.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

8.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曾规定,通过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一规定(  )

A.表明宪政建设步入成熟阶段

B.尚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C.实现了各项路线的拨乱反正

D.成为开辟中国特色道路的起点

9.毛泽东指出:

“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

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人民代表大会制尚未建立

C.新民主主义的过渡尚未结束

D.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结束

10.有些报刊称:

“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比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上第一流人物的地位。

得出此结论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印两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中发挥了大国作用

C.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

D.中国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1.毛泽东在1954年说:

“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

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

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

以下对毛泽东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坚持与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合作

B.政治协商制度仍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C.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同等地位

12.下图是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一幅漫画。

根据所学知识,对其理解准确的是(  )

全世界的无产者站在岸边,在马克思的指引下,准备登上标志着他们的要求的船。

A.马克思领导着第一国际

B.马克思主义是思想主流

C.无产阶级要求暴力夺权

D.工人运动推动社会变革

13.“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步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共产党宣言》)

这段材料(   )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B.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C.指出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D.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4.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美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方针时说:

“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

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在于(  )

A.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B.促进海峡两岸健康发展

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两岸坚冰的局面被打破

15.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政府同意出租大连和旅顺、允许外蒙古独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中国提供大量援助。

这说明( )

A.“一边倒”外交政策得以延续

B.二者均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后者是对前者的维承发展

D.“另起炉灶”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

16.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

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1954年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

这种“半外交关系”在当时有助于(  )

A.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B.改变半殖民地地位

C.防范来自苏联的威胁                  D.实施一边倒的政策

17.20世纪50-60年代,中日民间外交取得丰富成果,在经贸上达成了许多重要的贸易协定和渔业协定,在文化交流上两国文艺界人士和团体互访频繁。

这种现象说明(  )

A.中日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B.中国放弃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C.日本放弃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

D.中日有改善政治关系的民众基础

18.1975年中国与欧共体建立关系时,有人评论道“中欧建交的原因主要是安全和战略的动机,而不是商业性的”。

这样评论是因为(  )

A.欧共体由经济实体向政治实体转变

B.美苏霸权主义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

C.苏联的扩张严重威胁中、欧的安全

D.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19.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

“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

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该谈话的发表(  )

A.表明“一国两制”思想内涵开始形成

B.标志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C.反映了祖国大陆放弃武力统一的方式

D.直接促成海峡两岸“三通”得以实现

20.巴黎公社规定:

选民对公社所有的公职人员包括公社委员都有充分的罢免权和监督权,及时清除混入公社领导机构的坏人,可以罢免和撤换失职的公职人员,及时纠正公职人员的错误和失误。

这些规定体现出巴黎公社(   )

A.赢得广泛支持                      B.实行直接民主

C.是社会主义政权                     D.人民主权的特点

21.1971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说:

“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

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了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这里的“主动行动”是指(   )

A.电示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并宣布对华新步骤

B.派国安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C.尼克松亲自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D.接受中国三原则与中国正式建交

22.“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

建国之初,我国实行“法治”的重大举措是(  )

A.“五四宪法”的颁布                 B.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实现

23.“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

这里的“它”是指(  )

A.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D.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4.中国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的一份资料显示,从1990年到2004年,中国已先后向联合国10个维和任务区派出了1450多名军人参与维和行动。

这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特点是(  )

A.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积极推行新型区域合作

C.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D.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

二、材料题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具有决心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亟愿依据联合国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并深信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亲善邦交与友谊的巩固是与中苏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符合的……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紧急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

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部分条款

  第十一条缔约双方主张严格遵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反对任何以武力施压或以种种借口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行为,愿为加强国际和平、稳定、发展与合作进行积极努力。

缔约双方反对可能对国际稳定、安全与和平造成威胁的行为,将在预防国际冲突及其政治解决方面相互协作。

  第十六条缔约双方将在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贸、军技、科技、能源、运输、核能、金融、航天航空、信息技术及其他双方共同感兴趣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国边境和地方间经贸合作的发展,并根据本国法律为此创造必要的良好条件。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说明中国与苏联结盟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一边倒”政策的基本看法。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根据材料指出保持中俄良好关系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外交政策调整的认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民主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权利”与“权力”的关系问题。

纵观西方民主政治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主题和发展脉络,那就是:

限制权力,保障权利。

西方的民主说到底是西方资产阶级用以实现自身统治和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

……因此,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大量内容就是围绕着限制政府而进行的制度设计和实践,而这也正是西方所谓“宪政”的实质性内容。

——过萍萍《从中西民主政治差别中观中国的民主政治及其现状》

材料二 中国的政治制度抑或说中国的民主,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方面,必须最大限度地给予人民经济、政治、文化权利,给予国家主人翁的地位,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国的政治制度必须是高度集中的,必须集中有效的社会资源,集中民力、民智,高效率地进行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过萍萍《从中西民主政治差别中观中国的民主政治及其现状》

1.根据材料一回答,西方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以美国为例说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是怎样“围绕着限制政府”而进行制度设计和实践的。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国民主政治的原则是什么?

在制度建设上是如何体现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和西方民主的“民”有何不同?

两种民主的实质差异是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的政党体制是两党制,民主党和共和党作为美国政治舞台上最重要的两大党,在与“三权”相应的各政治平台上展开角逐,尤其是为总统和参众两院议员席位进行激烈竞争,而其他党派由于美国选举制度的影响以及两大党各自具有一定的包容性、灵活性,难以长时间存在并扩大。

——胡鞍钢等《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一党制,而是立足于共同政治经济基础上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也不是多党制,而是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

在政治关系上,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两者是合作关系;在政权关系上,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两者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而不是竞争性的轮流执政关系。

——周余云《多维视野下的中国政党制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中两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中两国政党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

材料指出:

展览的前三个部分是:

香港与祖国的历史渊源、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一国两制”的特色。

“中英两国签署联合声明”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应该在前两个部分之间;“‘一国两制’概念的诠释“属于第三部分;香港回归后所取得的成就属于第四部分。

故答案选A。

2.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我国新时期外交活动的基本特点,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参加维和行动体现的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所以答案选D。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3.答案:

B

解析:

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

4.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所以列宁谈及的“革命”是二月革命,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十月革命和沙皇政府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巴黎公社起义是法国的而非俄国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七月事件也和沙皇政府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和沙皇有关的只有二月革命。

5.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通过议会选举的方式参与政权的思想,属于和平过渡的设想,故A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思想,故B选项错误;《和平法令》是十月革命后的史实,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议会选举是常见的政党政治的特点,即以选举的方式在议会中占据一定的席位来参与政权,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6.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即表明此时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心任务是巩固社会主义政权,选项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临时政府统治已经被推翻,不再是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心任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推行新经济政策是巩固政权之后才采取的政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7.答案:

D

解析:

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与材料中“两汉”以来的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后下降的态势,与材料中“改为选举产生”“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不符,故B项错误;近代君主专制退出历史舞台,君主严格地控制与材料中“改为选举产生”“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不符,故C项错误;民主政治追求,与材料中“改为选举产生”“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相符,故D项正确。

8.答案:

B

解析:

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不符合材料和史实,错误;C不符合民国和新中国监察官的选任,排除;根据“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后改为选举产生”和新中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表明监察官选任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故D正确。

9.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宪法”是指1954年宪法。

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由社会主义经济性质所决定的,而1954年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还没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故A项正确,CD项错误;B项是1954年建立的,制定这部宪法。

10.答案:

B

解析:

材料“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比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指的是曰内瓦会议上中国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促进了会议的成功,故B项正确;中、印两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是1971年,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中国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1955年,进一步促成亚非国家合作,D项与题意不符。

11.答案:

D

解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和现实。

由“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可知A、B、C三项说法正确。

12.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此漫画的时间为19世纪末期,可以判断出A项错误。

第一国际的领导人不是马克思,而且1864年第一国际就已经解体;马克思主义指引无产阶级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思想主流,故B项错误;从漫画内容并不能看出无产阶级要求暴力夺权,所以C项错误;根据“全世界的无产者站在岸边,在马克思的指引下,准备登上标志着他们的要求的船。

”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运动,并且工人阶级的要求得到了满足,所以可以得出工人运动推动社会变革的结论,所以D项正确。

13.答案:

C

解析:

由“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推动的结果,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特定为无产阶级;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14.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1979年1月30日”“不再用‘解放台湾’”“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中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台湾方针从“解放台湾”到“尊重现实”的改变可以促进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故B项正确,C项错误;“一国两制”方针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故A项错误;D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

材料“1979年1月30日”“不再用‘解放台湾’”“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5.答案:

B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两国总理”说明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

16.答案:

A

解析:

建国之初,中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封锁,中国在外交上的一系列创举意在打破这种外交孤立,实现同西方国家的逐步建交,故答案选A。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当时中国采取一边倒政策,中苏关系友好,排除CD。

根据材料及所学,中英建立“半外交关系”,符合两国国家利益,是双方在两极格局下,国家利益相互作用的结果。

17.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来看,中日的民间交往在20世纪50-60年代十分频繁,这对后面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B选项错误,当时的中国依旧实行的是“一边倒”的政策;C选项错误,这只是民间层面的来往,并不能反映出政府的态度。

我们解答此题的时候要明确这种交流不是官方形式的,只是一种民间团体组织的形式,所以不代表政府的态度。

但往往正是民间的活动才对两国的关系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诸如乒乓外交以及两岸关系的问题都有相似之处。

18.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1975年”、“中欧建交的原因主要是安全和战略的动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共体由经济实体向政治实体转变是指欧盟的建立,再1991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选项错误;当时美国处于战略收缩阶段,苏联处于战略进攻阶段,故B选项错误;苏联与中、欧相邻,苏联的扩张严重威胁中、欧的安全,故C选项正确;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与中欧建交没有直接联系,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19.答案:

A

解析: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由材料“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表明“一国两制”思想内涵开始形成,故选A;“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由邓小平提出,排除B;祖国大陆主张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统一的方式,排除C;海峡两岸“三通”要到2008年得以实现,排除D。

故选A。

20.答案:

D

解析:

选民有罢免权和监督权、换失职的公职人员等说明了权力是属于人民的,即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特点,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广泛支持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巴黎公社是选民选代表,是间接民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社会主义的信息,十月革命才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选民有罢免权和监督权体现的就是人民主权。

21.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尼克松总统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上的作用,并明确表示为缓和中美关系要采取主动行动。

结合题干中1971年可知,尼克松所说的主动行动是指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22.答案:

A

解析:

关键信息“建国之初,我国实行‘法治’的重大举措”,A是1954年颁布的宪法,符合题意,故选A;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