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5348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docx

一通三防应急预案

白云乌素煤矿“一通三防”应急救援预案

矿井设计概况

一、设计概况:

该矿1995年由原海勃湾矿务局设计院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

2006年扩建120万吨/年。

根据本矿井主要开采煤层赋存情况,煤层厚度、走向、倾向变化较小,且距地表140~190米,适宜斜井开拓,所以设计为主、副、风井(立井)三条井筒,为多水平立井、斜井联合开拓方式。

根据矿井开发的外部条件,资源状况,首采区位置以及现代化矿井对开拓布置的要求和井田的几何尺寸;根据现场踏勘,结合井上下条件,设计利用原有的三条井筒。

本矿井技术改造后原主提升井仍作为矿井的主提升井,井筒内铺设胶带输送机;原副井仍作为矿井的辅助提升井,井筒铺轨绞车提升。

原副斜井井筒内铺设动力、通信、照明电缆、消防洒水管和排水管,并做为进风井和安全出口;矿原回风立井仍作为矿井通风井,内设梯子间,作为矿井安全出口之一。

根据地面工业场地的位置,技术改造后各井筒的功能,各可采煤层的赋存特点,技术改造后井下开拓大巷利用原有已形成的三条上山巷道,并对原有系统进行合理改造,技改后运输巷道仍利用原有运输上山,各煤层轨道上山仍利用原有轨道上山,并对其进行合理改造,对原有回风上山进行合理改造,形成完整的通风、运输系统。

技改后三条上山巷道的布置为轨道上山布置于三条上山中部,运输上山布置于轨道上山的西侧,回风上山布置于轨道上山的东侧,三条大巷的中心间距为20m;矿井一水平布置在8煤层中,二开采水平布置在16煤层,矿井投产初期在一水平8煤布置一个综合机械化工作面;在二水平16煤布置一个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工作面,整个井田划为两个盘区,矿井首采工作面布置在一盘区北部边界处,由于8101首采工作面下部9号煤层组赋存不稳定,可采面积小,煤层厚度小,开采成本较大,没有开采价值,因此对首采工作面下部9煤层不开采,移交生产时只布置一个8煤的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和16煤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工作面,达到矿井的生产能力。

二、服务年限: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与井田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煤炭储量、煤层赋存条件、采煤机械化装备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中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开发速度明显加快。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以建设现代化的大型矿井为主。

矿井设计能力确定为1.20Mt/a。

矿井设计服务年限

矿井服务年限按下式计算

T=Z/(A×K)

=25.245/(1.20×1.30)

=16.2a

式中:

T——矿井服务年限,a;

Z——设计可采储量,25.245Mt;

K——储量备用系数,取1.30;

A——矿井设计生产规模,取1.20Mt/a。

经计算矿井服务年限为16.2a。

2、储量备用系数

本矿井田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属中等构造类型,井田勘探程度高,故储量备用系数K取1.3。

该矿井原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由原海勃湾矿务局老石旦煤矿于1995年建设,当时开拓了一条主斜井(现为副井),为出煤放料用,一条立井为通风用。

1996年矿井建成时正值全国煤炭行业最不景气时,所以矿井一建成即停产,2003年该矿由乌海市正兴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接管。

乌海市正兴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接收该矿后,建井工程由中铁十三局施工,于2004年4月动工,2006年9月建设完工,建井周期为17个月,改造后的矿井新建一主斜井(754m),将原主斜井改造为副斜井,并延伸至16#煤层(原井至9#煤层),至今共动用煤炭资源储量11万吨。

井田总体构造特征

一、区域地层

本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I)桌子山地层小区(I5)。

本区煤系地层之基底为奥陶系中统(O2)桌子山组,石灰岩层广泛出露于区外东侧,含煤地层为石炭系(C)及二叠系(P),上覆地层有中生代三叠系(T)及新生代的第四系(Q)。

见区域地层表

二、区域构造

桌子山煤田主要构造线方向都近于南北向。

主要构造由东往西为:

1、桌子山东麓大断裂:

位于桌子山背斜东侧,为一压扭性逆断层,断层面向西,倾角大于50°。

北部称为千里山逆断层,南部扭性断裂变为多个分枝,呈扫帚状。

如莫里一苛素乌逆断层、棋盘井逆断层、阿尔巴斯逆断层等。

2、桌子山背科:

以千里山、桌子山为主体出露长达80km。

背斜轴部出露太古界千里山群,其两翼有震旦、寒武、奥陶及石炭二叠各系组成。

由于桌子山东麓大断裂的切割,东翼地层保存不甚完整,且形成一个东陡西缓的不对称背斜。

东翼倾角大于25°,西翼倾角则小于15°。

3、岗德尔~西来峰大断裂:

位于岗德尔山东坡,为两条压扭性断裂.此断裂北起千里沟南,经凤凰岭山、岗德尔山,在岗德尔山南半部二者分开,岗德尔断裂拐向西南,沿老石旦井田西侧继续伸延。

4、岗德尔背斜:

轴向近于南北。

南半部呈现复式褶曲。

东西两例均有断裂切割,致使背斜两翼保存不完整。

白云乌素I勘探区位于桌子山背科南部倾没端的西侧。

矿区地质

一、井田地层

本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古生界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和新生界的第四系。

下边由老至新分别叙述。

(一)古生界

1、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

为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之基底。

按岩性特征及动物化石,分下部岩段及上部岩段。

马家沟组下部岩段(O21):

分布在本区东北侧煤层露头外的山上,为兰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致密质纯,含有直角石等头足类化石,厚约200m以上。

上部岩段(O22):

分布在本区西侧西来峰逆断层以西。

原细分为苏勒太及拉什仲层,苏勒太在中南部,为深灰色薄层石灰岩。

拉什仲层在中部,为黄灰绿色薄层状砂泥岩、钙质泥岩及薄层灰岩,此段仅在西来峰断层西侧有沉积。

全层厚>400m。

2、石炭系(C)。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出露东北部及西侧中间部分。

按岩性、植物化石及含煤情况分为中统与上统。

上统本溪组(C2b):

本组岩性以灰白色致密坚硬的石英砂岩及薄层灰黑色泥岩组成,夹薄煤1—2层(19#),一般不可采,底部与奥陶系平行不整合的接触面上,有鸡窝状山西式铁矿,局部含铁较富,出露处已有乡镇企业在小规模开采。

总观本统,虽以砂岩为主,但粒度有由下而上变细之趋势。

层厚变化较大,是由当时沉积古地形所造成。

全层6.61m~34.63m,平均23.04m。

上统太原组(C2t):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组成岩性为砂泥岩,煤层及中、细砂岩。

根据岩性及煤层发育情况,分为两个岩段,下段含煤丰富,含煤五层称为丙煤组。

本段岩石粒度较细,含翅羊齿、鳞木等植物化石。

上段含煤较少,煤层也薄,细、中砂岩也逐渐增多。

在其中下部及其底部,在本区的中北部分,局部夹钙质泥岩及泥灰岩,其中含有网格长身贝等动物化石。

本组厚度由56.57m~87.04m,平均67.46m。

3、二叠系(P):

亦是含煤地层之一。

根据岩性特征、颜色等将其分为上下两统。

下统(P1):

根据岩性特征及含煤情况,本统又分为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

山西组(P1s):

为主要含煤层段,富煤层段在本组下部,含煤稳定,中至上部含煤渐次变差。

中上部多以中、粗砂岩夹砂质泥岩组成,在砂质泥岩中多有不可采的薄煤层赋存,并含有科达叶及楔羊齿植物化石。

根据富煤情况及其岩性情征,将此组又分为四个岩段。

下石盒子组(P1x):

为灰白色巨厚层状中、粗砂岩夹少量灰绿色砂质泥岩组成。

根据岩性将此组分为三个岩段。

本组不含煤,广泛出露于本区中部及南部。

本统厚度较为稳定,总厚在220m左右。

上统(P2s):

为一套紫红、灰紫、灰绿等杂色砂泥岩、砂质粘土岩及中、粗砂岩组成。

本统赋存于本区北部的深部,由于本统岩层胶结松软,易风化剥蚀,只在中部分水岭的山上,有零星残存。

本统分石千峰组及上石盒子组,均为干旱的湖泊相及少量的河漫相沉积.全统厚>510m。

本系整合接触于太原组之上。

(二)新生界

第四系(Q):

本区北部、白云乌素沟、黑龙龟沟及其它区内小的冲沟内多被此层覆盖。

北部洼地上多为黄土、亚砂土及风积砂。

阶地之上为半胶结及松散砾石。

河床内多为冲积砾石或砂土。

井田地层的对比是根据岩性、岩相、厚度、古生物、物性及岩矿等进行的。

本区的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无论从岩性、岩相、厚度或古生物上看,均和华北标准地层相同或相接近。

二、井田地质构造

白云乌素井田为一单斜构造,和煤田总的构造轮廓基本一致,总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具微波状起伏,地层倾角一般6—10°。

构造的复杂程度定为二类。

主要构造如下:

1、断层

据地质报告资料及生产实践所见,该井田内以正断层为主,大都分布在矿井南北边界,所以对矿井开采影响较小。

F14号断层:

正断层,位于井田南部边界,走向近于东西,倾向北,倾角为77---85°,断距70余米,长5000m,不影响矿井开采。

F26号断层:

正断层,位于井田北部边界,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77-83°,断距3—9m,长3000余米,自东向西延伸到井田内约2300m。

因位于井田边界不影响矿井开采。

F28号断层:

正断层,走向北西70°,倾向北东,倾角69°,断距4m,长1000m,延伸到井田内900m。

位于井田西北角,对矿井开采影响较小。

F38号断层:

正断层,走向南西80°,倾向北,倾角74°,断距2m,长380m,延伸到井田内300m。

该断层在矿井东北角,对采掘影响较小。

F40号断层:

正断层,走向南西80°,倾向北,倾角73°,断距3m,长1000m,延伸到井田内120m;该断层在井田的北边界上,对采掘无影响。

F42号断层:

正断层,走向东西,倾向南,倾角64°,断距3m,长550m,延伸到井田内350m;该断层在井田的西北角(8525孔南),对矿井开采无影响。

F43号断层:

正断层,走向南西80°,倾向南,倾角87°,断距2m,长700m,延伸到井田内680m。

该断层在井田的西南部边界。

对矿井开采影响较小。

掘进过程中揭露的所有小断层全部为正断层,小断层两翼煤层顶板破碎、易导水、伴生的裂隙较多。

顶板较难管理,给采掘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同时也是事故多发地带。

过断层需增加支护设施,采掘成本也相应增加。

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损失。

小构造给矿井正常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性。

附小断层一览表。

序号

断层号

倾向

倾角

断距(米)

性质

1

F1

S45°E

∠60°

1.0

2

F2

S47°E

∠70°

0.75

3

F3

S25°E

∠55°

2.0

4

F4

S30°E

∠50°

2.0

2、褶皱

井田内褶皱构造较发育,由西向东排列的褶曲有:

S7、A6、S20、A20、S5(A:

代表背斜,S:

代表向斜)。

其中A6、S5基本控制了矿井的构造形态,决定了矿井的开拓方式,矿井的主副斜井就布置在A6背斜轴部。

S7向斜位于本区西部,南北纵贯全区,轴向NW-SE,长5000余米,地表出露完整,东翼5°、西翼7°。

A6背斜位于本区中部,轴向近南北,纵贯全区,长约5050m,地表出露完整,东翼10°、西翼6°。

S20向斜:

位于本区中部北侧,长1100m,轴向NW-SE,两翼倾角16°。

A20背斜:

位于本区中部北侧,长950m,轴向NW-SE,东翼7°、西翼为6°。

S5向斜:

位于本区中部,南北纵贯全区,轴向NW-SE,长约4400m,地表出露完整,东翼9°、西翼5°。

岩浆侵入体:

本矿区范围内没有发现岩浆活动迹象。

岩溶陷落柱:

据目前勘探、物探资料还没有发现矿区内有岩溶陷落柱。

但据神华乌海能源骆驼山煤矿资料,海勃湾地区也曾发现过岩溶陷落柱。

因此矿区在采矿活动时应加强勘探。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前面已述,本区补给条件差,大气降水大部分被排泄,渗入地下较少,煤矿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开采受水的影响较小。

但随时间和各种条件的变化,要注意水文动态观察与研究,注意排水,以保证正常的生产。

一、古窑水文地质条件

该矿区没有古窑,矿井在向北和西开采时,注意以往煤矿的调查,以防止与相临矿井打通造成水害。

二、矿井充水条件

本区为低山丘陵地貌,东西两侧稍高,中间略低,无沟谷,无地表径流。

气候干燥,属半沙漠干旱地区,降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内,形成集中补给,集中排泄。

由于地形具一定坡度。

有利于地表排泄,因此洪水多数顺低洼地带流出井田外,向地表以下渗入甚微。

所以地下水补给贫乏。

矿井涌水量

矿井涌水补给条件差,井下出水多为断层水和裂隙水,出水形式最大为淋漓状,一般为滴状,一般出水点在三个月内自然消失,出水点涌水较大时在半年之内也均已干涸,预计矿井正常涌水量30m3/d,矿井最大涌水量50m3/d。

矿井涌水对正常生产无多大影响。

矿井水害与防治

一、矿井水害分析:

本井田内16#煤层底板至奥陶系顶板间距浅部薄,深部厚,碎屑岩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砂岩约占总厚度的38~60%,隔水性能一般。

井田16#煤最深处标高+950m,该处16#煤与奥陶系间距50~60m,带压1.4MPa,据此作为隔水层厚度50m、计算突水系数为0.028MPa/m,远小于0.06,为安全区。

更何况奥陶系顶部,厚约150m克里摩里组泥灰岩与泥岩互层为隔水层段。

但矿井东北翼距离黑龙贵逆断层只有200m,且处于逆断层的上盘,伴生断裂构造发育,从而导致岩溶裂隙发育,根据鄂尔多斯冶金电力有限公司棋盘井第三水源地勘探揭露和成井抽水试验获得的水文地质资料,证实黑龙贵逆断层为导水断层,也是本区岩溶地下水的主要径流通道,靠近黑龙贵逆断层的区域奥陶系岩溶水富水性较好,第三水源地中的一些井孔和乌化一矿新施工的6#、7#水文孔靠近断裂,其中奥陶系上界面附近破碎、漏水,黑龙贵断层“西倾东冲”,而勘探绘制出的断层平面位置与实际位置是有出入的,因此,东北翼开采靠近黑龙贵逆断层要做好超前探测和防治水工作。

矿井深部边界为F14正断层,该正断层倾向本井田,存在三方面主要问题须注意:

其一是断层落差使对盘的奥陶系碳酸岩与本盘16#煤对接,奥陶系岩溶含水层与煤层接近;其二本井田处于断层上盘,伴生裂隙发育富水性相对好;其三是奥灰水顶托,使煤系砂岩裂隙水富水性增强。

因此,接近F14断层的深部区域要探测以确定断层面位置和导含水性。

二、矿井水害防治:

根据矿井中长期开拓布局,结合前述地质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白云乌素煤矿防治水工作应在保证矿井安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坚持“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指导方针下,扩大排水能力,合理布置疏水降压工程,坚持科学、经济、合理地进行注浆堵水和底板加固工程。

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成立专职探放水领导机构。

加强对全体矿工的安全知识培训,熟练掌握透水征兆,熟悉各种避灾路线。

加强对煤层底板水的探测,做好“探、防、堵、疏、排”的各项工程。

引进先进的探水探测仪器,对底板、断层水进行探测。

加强对富水区的底板进行注浆加固。

加强排水设备的日常检修,确保排水设备工作及备用比例,达到规程要求,水仓及时清挖。

建立建全矿井水文动态观测制度,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采取一切手段搜集和调查矿井范围内老空、老窑和个体小井的开采层位、范围、积水情况,并提出防范措施。

对水压大有突水威胁的采掘地段必须进行疏水降压或超前预注浆加固底板,由带压开采变为减压开采或堵载水源,加固底板隔水层,营造帷幕,人工改变地下水的水文地质条件,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对矿井含水层与隔水层、积水区数量、位置、厚度、岩性等,准确无误及时地填绘到图纸上。

建立水害预测预报制度,掌握矿井和相邻矿井水害隐患并建立档案,做好各类防治水台帐。

一、构造、煤层、水文地质情况:

通过掘进证明,已揭露小断层共计4条,均为小型正断层,落差一般在0.50米-2米之间,走向北偏东,对煤层有破坏性。

(附小断层一览表)。

8#煤层厚度由北向南、由西向东有较为明显的增加,顶板较平整、易开采,目前8103综采工作面准备巷道已掘进580m,通过掘进观察8#煤层顶板比较平整、易管理,在今后的正常回采过程中安全生产较有保障。

16#煤层、通过掘进证实厚度较稳定,一般在5.50——6.00米,煤质优良。

目前1601综放工作面已形成,1601掘进工作面正在施工。

本矿井地层由北向南倾斜,倾角3~5°、8#、16#煤层厚度较稳定,顶板岩性较坚硬、易开采。

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采、掘过程中遇断层或裂隙发育地带涌水,涌水形式一般为滴状或潮湿状,最大为淋漓状,对掘进和回采无影响。

8#煤层回采工作面初次来压大约在工作面推进30米左右顶板开始垮落,顶板初次垮落后随着工作面后退而垮落,采掘过程中出现的断层水或裂隙水,虽然涌水量不大,但相应地也要配置排水设备。

以免影响生产。

在今后开采过程中过断层时要采取必要的支护措施,以防冒顶和片帮事故发生。

 

第一章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第一节应急组织机构

一、成立应急救灾总指挥部:

总指挥部设在调度室、下设技术科、机电科、供应科、通防科、安质科、救护队、医疗组、后勤组、通讯组。

1、总指挥:

郭建雄

副总指挥:

白秋生吕正云张缙朱凤武李义蒋伟李晓军

成员:

李波乔治兵解耀录李国平韩生王海龙刘向军尤永刚杨树峰

2、职责:

(1)发生灾害后,总指挥全面指挥救灾工作,发布救灾命令,向上级汇报救灾工作的进展情况。

(2)制定救灾方案和应急措施。

(3)总指挥不在时,按上述顺序由副总指挥依次行使总指挥权。

二、技术组:

1、组长:

李波

2、成员:

生产技术部全体人员

3、职责:

为救灾提供必要的图纸、技术资料。

三、供应科:

1、组长:

解耀录

2、成员:

供应科全体人员

3、职责:

保证灾区所需物资的充分供应。

四、后勤组:

1、组长:

尤永刚

2、成员:

后勤组全体人员

3、职责:

(1)组织足够的车辆待命,并作好运送物资及接送人员的准备工作。

(2)安排好救灾人员的生活问题

(3)接待外来救灾人员。

(4)运送伤病员并安排好伤员的护理工作。

(5)处理灾后的善后工作。

五、通防科:

1、组长:

李国平

2、成员:

通防科全体人员。

3、职责:

为救灾提供必要的通风图纸、技术资料及通风参数。

六、安质科:

1、组长:

韩生

2、成员:

安质科全体人员。

3、职责:

事故现场人员的清点、撤离方式和方法。

七、机电科:

1、组长:

乔治兵

2、成员:

机电科全体人员。

3、职责:

事故现场设备及电缆线路的设置和安装。

八、通讯组:

1、组长:

杨树峰

2、成员:

调度全体人员

3、职责:

(1)召集救灾人员并切断与救护无关的电话。

(2)保证救灾电话线路畅通。

(3)保证通讯器材供给,及时安设临时电话。

九、救护队:

1、队长:

王海龙

2、成员:

乌海能源公司矿山救护大队成员和白云乌素煤矿救护队员。

3、职责:

1)进入灾区引导人员撤退,解救井下受灾人员。

2)完成灾区侦察任务,提出测定数据和灾区示意图。

3)提出合理化建议,供指挥部制定救灾方案。

4)协助解决灾害的处理。

十、医护组:

1、组长:

刘向军

2、成员:

乌海市海南区第三人民医院医护人员。

1)井下救灾基地现场急救。

2)伤员转运及转运中的救治。

3)伤员检伤分类方案及执行人员。

4)临时太平间的设置。

第二节处理事故过程中各有关人员的职责

1、发生事故后,矿长是负责处理事故的全权指挥者,矿长不在的情况下,依次由白秋生,张缙,李义,乔治兵行使指挥权,其他人员只能对事故处理意见提出建议,特别重大安全事故灾难发生后,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2、发生重大事故后,调度室按“重大事故通知表”进行通知,见后附《重大事故通知表》。

3、矿总工程师:

负责协助矿长制定救护方案及实施矿山救护工作。

4、副矿长:

根据营救遇难人员和处理事故的作战计划,负责组织处理事故所必须的人员待命,组织调集救灾所必须的材料器材,严格控制入井人员,签发抢救事故专用的入井特别许可证。

5、通防科长:

按照矿长的命令负责改变矿井的通风制度,注意矿井的通风状况,组织完成必须的通风工程,并执行与通风有关的其它措施。

6、安质科长:

根据批准的事故处理计划和处理事故的作战措施,对抢救工作和入井人员的控制实行有效的监督,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组织人员对施工作业现场进行有效监督。

7、有关队长:

负责查明本队工作面内或灾区范围内人员状况、数量等,并采取措施将他们有组织地送到地面或安全地点,并将现场所见到的事故性质范围和发生原因等情况详细报告调度室,并随时接受矿长的命令,完成有关的抢救工作。

8、有关工程技术人员:

协助行政领导,搞好矿山救护,执行领导命令,组织处理事故,贯彻落实党的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有关规定指示,编制灾害处理措施,当好领导的参谋。

9、矿值班调度员:

负责立即将事故报告矿长和矿其它领导及矿业公司有关领导及调度室。

按照矿长指示,及时下达作战命令,随时统计和掌握入井人员数量和位置等。

10、矿灯房负责人:

根据矿灯牌号码清查在井下的人员数量及姓名,并迅速报告调度室,对无矿长签发的特别许可证的人员停止发放矿灯。

11、机电科科长:

根据矿长命令,负责改变矿井主扇的工作制度,搞好运输工作,掌握矿井停、送电工作,完成其它任务。

12、机运队队长:

保证救灾物资及时运到事故地点,满足事故处理和人员救护的需要。

13、生产技术科科长:

负责准备好必要的图纸、资料,并根据矿长的命令完成测量和打钻的指导工作。

负责准备好救灾必须的器材。

14、后勤组组长:

保证遇难人员的妥善安置和救灾人员的食宿和其它生活事宜。

15、供应科科长:

负责组织救灾所需资金。

16、救护队长:

全权负责井下营救工作,灾情侦查工作,数据测定工作。

17、医护组长:

全面负责井上下伤员的抢救工作,及时组织医疗器械、药品的供应工作。

第二章应急救援准备与救灾程序

第一节应急救援准备

一应急资料

1)矿井平面图

2)矿井立体图

3)巷道布置图

4)采掘工程平面图

5)矿井通风系统图(附反风试验报告)

6)井下运输系统图

7)井下避灾路线图

8)井下供电、通讯、消防洒水、排水、灌浆、抽放瓦斯等管路系统图

9)安全监测装备布置图

10)瓦斯煤尘顶板涌水通风等数据参数

11)以上各种技术资料日常保存在生产技术部、机电部、通风科及有关部门。

二应急教育、训练和演练

1)依据煤矿人员能力的评估,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每季进行一次全面培训。

企业员工必须积极响应。

2)制定应急演练计划,每年度在本矿范围内进行一次应急演练。

3)依据培训和演练情况,评估实施效果,对于应急预案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使之完善。

三应急资源保障

1)全矿每个职工为应急救援的人力资源,在总指挥的调度下积极投入到应急工作中去。

2)应急设备:

通讯系统保持完好,井上下消防材料库按《规程》规定配齐所需的消防器材和工具;救护队按《规程》规定配备足够的自氧式自救器和呼吸器;矿区医院必须保持至少三昼夜氧气、石膏和其他消耗物资。

四预警预防机制

.1、事故灾难监控与信息报告

煤矿应当加强对“一通三防”管理和预防,对可能引发特别重大事故的险情,或者其他灾害、灾难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重要信息应及时上报。

特别重大“一通三防”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企业负责人(矿长),企业负责人(矿长)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中央企业在上报当地政府的同时应当上报企业总部。

当地人民政府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上级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中央企业和事故灾难发生地的省(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同时抄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2、应急响应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现场应急救援的指挥,现场应急救援队伍必须迅速、有效地实施先期处置,全力控制事故灾难发展态势,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故(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