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5790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docx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Shaanxi

附件

麻疹中医防治方案

(2018年版)

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时邪(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泪汪汪、全身布发红色斑丘疹及早期口腔两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为特征。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5岁为多。

由于我国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已近50年,麻疹的流行已得到控制,只是一些散发病例及小范围的流行。

一、疾病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麻疹诊断依据:

1.易感儿在流行季节有麻疹接触史。

2.初起发热,流涕,咳嗽,两目畏光多泪,口腔两颊粘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

典型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达于手足心,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可散在分布,或不同程度融合,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褐色色素沉着。

3.实验室检测:

采血前8d-56d内未接种过含麻疹成分减毒活疫苗,而出疹后28d内血标本中麻疹IgM阳性;咽试子或尿液标本中麻疹病毒核酸阳性或分离到麻疹病毒;恢复期血标本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转阳。

以上诊断具备第2项,参考第1、3项即可确定麻疹的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以下方药剂量均以学龄前儿童为标准,临床可根据患儿年龄及个人临床经验进行调整。

1.顺证

(1)邪犯肺卫(初热期)

症状:

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两眼红赤,泪水汪汪,倦怠思睡,小便短赤,大便稀溏。

发热第2-3天,口腔两颊粘膜红赤,贴近臼齿处见微小灰白色麻疹粘膜斑,周围红晕,由少渐多。

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方药:

宣毒发表汤加减。

组方:

升麻3g,葛根3g,荆芥5g,防风6g,薄荷3g,连翘6g,前胡3g,牛蒡子5g,甘草3g,桔梗3g。

加减:

咽痛蛾肿者,加射干3g,马勃3g,以清利咽喉;壮热阴伤,加生地6g,玄参6g,石斛3g,以养阴清热;烦闹,尿黄赤短少者,加竹叶6g,佩兰3g,滑石3g,以清热利尿;风寒外束,腠理开合失司,影响透疹者,加炙麻黄3g,桂枝3g,以辛温透表。

(2)邪炽肺脾(见形期)

症状:

发热持续,起伏如潮,阵阵微汗,谓之“潮热”,每潮一次,疹随外出。

疹点先见于耳后发际,继而头面、颈部、胸腹、四肢,最后手心、足底、鼻准部都见疹点,即为出齐。

疹点初起细小而稀少,渐次加密,疹色先红,后转暗红,稍觉凸起,触之碍手,伴口渴引饮,目赤眵多,咳嗽加剧,烦躁或嗜睡。

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治法:

清凉解毒,佐以透发。

方药:

清解透表汤加减。

组方:

金银花5g,连翘5g,桑叶5g,菊花3g,西河柳6g,葛根5g,蝉蜕3g,牛蒡子6g,升麻3g。

加减:

若疹点红赤、紫暗,融合成片者,加丹皮5g,紫草5g,以清热凉血;热炽口干者,加生地5g,玄参5g,以生津清热;咳嗽盛者,加桔梗3g,桑白皮5g,杏仁3g,以清肺化痰;壮热、面赤、烦躁者,加山栀3g,黄连2g,石膏10g,以清热泻火;齿衄、鼻衄,加藕节炭5g,白茅根6g,以凉血止血。

(3)肺胃阴伤(收没期)

症状:

疹点出齐后,发热渐退,咳嗽渐减,声音稍哑,疹点依次渐回,皮肤呈糠麸状脱屑,并有色素沉着,胃纳增加,精神好转。

舌质红,少津,苔薄,脉细软或细数。

治法:

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

沙参麦冬汤加减。

组方:

沙参6g,麦冬6g,天花粉3g,玉竹6g,扁豆6g,甘草3g,桑叶6g。

加减:

低热不退,加地骨皮5g,银柴胡5g,以清肺退虚热;纳谷不香,加谷芽5g,麦芽5g,以养胃健脾;大便干结,加肉苁蓉6g,火麻仁8g,以润肠通便。

2.逆证

(1)邪毒闭肺

症状:

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喉间痰鸣,疹点紫暗或隐没,甚则面色青灰,口唇紫绀。

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

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方药:

麻杏石甘汤加减。

组方:

炙麻黄3g,石膏10g,杏仁3g,甘草3g。

加减:

咳剧痰多者,加浙贝母6g,竹沥5g,天竺黄5g,以清肺化痰;咳嗽气促者,加苏子6g,葶苈子6g,以降气平喘;口唇紫绀者,加丹参5g,红花3g,以活血化瘀;痰黄热盛者,加黄芩5g,鱼腥草5g,瓜蒌6g,以清肺解毒;大便干结,苔黄舌红起刺者,加黄连3g,大黄3g,山栀3g,,以苦寒直降里热,泻火通腑,急下存阴。

(2)邪毒攻喉

症状:

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声重浊,声如犬吠,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胸高胁陷,面唇紫绀,烦躁不安。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

清咽下痰汤加减。

组方:

玄参6g,射干3g,甘草3g,桔梗3g,牛蒡子6g,银花5g,板蓝根6g,葶苈子6g,全瓜蒌6g,浙贝母6g,荆芥3g。

加减:

大便干结者,加大黄3g,玄明粉3g,以泻火通腑;咽喉肿痛者,加重楼5g,以清利咽喉。

若出现吸气困难,面色发绀等喉梗阻征象时,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

(3)邪陷心肝

症状:

高热不退,烦躁谵妄,皮肤疹点密集成片,色泽紫暗,甚则神昏、抽搐。

舌质红绛起刺,苔黄糙,脉数。

治法:

平肝熄风,清营解毒。

方药:

羚角钩藤汤加减。

组方:

羚羊角粉0.3g(另调服),钩藤6g,桑叶6g,菊花5g,茯神6g,竹茹6g,浙贝母6g,鲜生地5g,白芍5g,甘草3g。

加减:

痰涎壅盛者,加石菖蒲3g,陈胆星3g,全瓜蒌5g,鲜竹沥5g,以清热化痰开窍;大便干结者,加大黄3g,芒硝3g,以清热通腑;高热,神昏、抽搐者,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镇惊熄风。

(二)中医特色治疗

1.中药成药

(1)银翘解毒丸,用于出疹期或疹末期之初。

(2)藿香正气液,用于疹前期或出疹期感受风寒兼见泄泻者。

(3)六神丸,用于出疹期或疹末期见麻毒攻喉、咽喉肿痛者。

2.药物外治

(1)芫荽子(或新鲜茎叶)适量,加鲜葱、黄酒同煎取汁。

乘热置于罩内熏蒸,然后擦洗全身,再覆被保暖,以取微汗。

用于初热期或出疹期皮疹透发不畅者。

(2)芫荽15g,浮萍15g,黄酒60ml,加水适量,煮沸,使药气熏蒸满室,再用毛巾蘸取温药液,包敷、擦洗颈部、胸背、四肢。

用于初热期或出疹期皮疹透发不畅者。

(3)西河柳30g,荆芥穗15g,樱桃叶15g,煎汤熏洗。

用于初热期或出疹期皮疹透发不畅者。

3.推拿疗法

初热期:

推攒竹,分推坎宫,推太阳,擦迎香,按风池,清脾胃,清肺经,推上三关。

见形期:

拿风池,清脾胃,清肺经,水中捞月,清天河水,按揉二扇门,推天柱。

收没期:

补脾胃,补肺经,揉中脘,揉脾腧、胃腧,揉足三里。

三、调摄与预防

(一)预防

1.按计划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麻疹流行期间,要避免去公共场所和流行区域,减少感染机会。

2.麻疹患儿需要及时隔离,直至出疹后第5天,有并发症者应延长至出疹后10天。

对接触者宜隔离观察14天,对已作免疫注射的接触者宜观察4周。

3.易感儿有明显麻疹接触史的,可及时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以预防麻疹发生。

(二)调护

1.卧室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受寒,避免过强阳光刺激;床铺被褥舒适柔软;环境安静。

2.注意补足水分,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发热出疹期忌油腻辛辣之品,恢复期宜营养丰富的食物。

3.注意保持眼睛、鼻孔、口腔、皮肤的清洁卫生,每天按时清洗,防止破溃感染,发生并发症。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防治方案

(2018年版)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称“痄腮”,是由腮腺炎时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主要特征。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4~7月、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期,多见于学龄及学龄前期儿童,在集体机构中可见暴发流行。

一、疾病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痄腮诊断依据:

1.发病初期可有发热,继而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边缘不清,局部肤色不红,按之有弹性感及压痛,通常先见于一侧,继见于另一侧,有的患儿两侧同时肿大。

2.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按压腮腺部时,腮腺管口无脓性分泌物,腮腺肿胀持续约4-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

3.发病前有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接触史。

4.末梢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多属正常,部分患儿可见增高或降低,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加。

涎腺B超排除化脓性腮腺炎及其他疾病。

5.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炎或脑膜炎者,脑脊液检查见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加,以淋巴细胞增加为主,氯化物、糖正常,蛋白呈轻度增高。

6.急性期中大多数病儿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含量均明显升高,且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

7.病原学检查:

从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用ELISA法检测患儿血清中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可早期快速诊断,用于1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者。

用PCR技术检测腮腺炎病毒DNA,可明显提高可疑患儿的诊断率。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以下方药剂量均以学龄前儿童为标准,临床可根据患儿年龄及个人临床经验进行调整。

1.温毒外袭证

症状:

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纳少。

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

柴胡葛根汤加减。

组方:

柴胡6g,黄芩6g,牛蒡子6g,葛根6g,桔梗6g,金银花6g,连翘6g,板蓝根6g,夏枯草6g,赤芍6g,僵蚕6g。

加减:

热甚,加生石膏10g(先煎);咽喉肿痛,加马勃6g,玄参6g,甘草3g;纳少呕吐,加姜半夏6g,陈皮6g;发热恶寒,加白芷6g,荆芥6g;咳嗽,加前胡5g,浙贝母6g。

2.热毒蕴结证

症状:

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或有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头痛,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少,大便秘结,尿少而黄。

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

普济消毒饮加减。

组方:

柴胡5g,黄芩6g,黄连2g,连翘6g,升麻3g,板蓝根6g,蒲公英9g,牛蒡子6g,马勃6g,桔梗6g,玄参6g,薄荷3g(后下),夏枯草6g,陈皮6g,僵蚕6g。

加减:

热甚者,加生石膏10g(先煎),知母6g;腮部肿胀甚,坚硬拒按者,加海藻6g,昆布6g,牡蛎10g,赤芍6g,牡丹皮6g;呕吐,加竹茹6g;大便秘结,加大黄3g,玄明粉3g;口渴唇燥伤阴,重用玄参至10g,加天花粉5g。

3.邪陷心肝证

症状:

高热,耳下腮部肿痛,坚硬拒按,神昏,嗜睡,项强,反复抽搐,头痛,呕吐。

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

组方:

栀子6g,黄连3g,连翘6g,板蓝根6g,水牛角8g(先煎),生地黄6g,生石膏10g(先煎),牡丹皮6g,赤芍6g,竹叶6g,玄参6g,芦根6g,钩藤6g,僵蚕6g,全蝎2g。

加减:

头痛剧烈者,加用白芷6g,石决明6g;恶心呕吐甚者,加旋覆花6g,代赭石10g(先煎);神志昏迷者,加服至宝丹;抽搐频作者,加服紫雪丹。

4.毒窜睾腹证

症状:

腮部肿胀消退后,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或脘腹、少腹疼痛,痛时拒按,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治法:

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方:

龙胆草3g,栀子6g,黄芩6g,黄连2g,蒲公英10g,柴胡6g,川楝子4g,荔枝核6g,延胡索6g,桃仁6g,赤芍6g。

加减:

睾丸肿大明显者,加青皮6g,莪术3g,皂刺3g;伴腹痛呕吐者,加郁金6g,竹茹10g,半夏6g;少腹痛甚者,加香附6g,木香3g,红花3g;伴腹胀便秘者,加大黄3g,枳壳6g。

(二)中医特色治疗

1.药物外治

(1)青黛散、紫金锭、如意金黄散,任选一种,以醋或水调匀,外敷患处,1日2次,适用于腮部肿痛。

已破溃者禁止外用。

(2)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仙人掌(去刺),任选一种,捣烂,外敷患处,1日2次,适用于腮部肿痛。

2.针灸疗法

针刺,取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发热者加曲池、大椎,睾丸胀痛者加血海、三阴交、太冲,用泻法,强刺激,每日1次。

3.口服中成药

1.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用于温毒外袭证。

2.莲花清瘟颗粒:

用于热毒蕴结证。

3.安宫牛黄丸(散):

用于邪陷心肝证。

三、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自动免疫:

应用流行性腮腺炎减毒疫苗或麻腮风疫苗(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预防接种。

2.被动免疫:

应用痊愈期血液或其丙种球蛋白肌注,可起到预防或减轻症状作用。

被动免疫力约维持2-3周。

3.发现痄腮患儿后,应立即隔离,直到腮腺肿胀消退后3天。

流行季节应经常检查患儿腮部,有可疑病人须及时隔离观察。

4.对接触过患儿的易感儿,可冲服板蓝根冲剂,或板蓝根每日15-30g煎水服,有一定预防作用。

(二)调护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直至体温正常,腮部肿胀消退。

2.注意口腔清洁,可应用含漱液或温盐开水清洗口腔。

3.饮食宜清淡,进流食或半流食,避免摄入酸辣、肥腻等刺激性食品。

4.多饮温开水,保证有充足的液体摄入。

5.邪毒内陷出现时,应随时注意患儿脉搏、呼吸、面色等情况。

发现抽搐时,参照急惊风处理;并发睾丸炎,应用丁字带将肿胀的阴囊托起,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

 

布鲁氏菌病中医防治方案

(2018年版)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及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播。

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及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属于中医湿热痹症,因其具有传染性,故可纳入湿热疫病范畴。

本病系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初期以发热(或呈波状热)、大汗出而热不退、恶寒、烦渴,伴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为主要表现,继而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低热、自汗盗汗、心悸、腰腿酸困、关节屈伸不利等。

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筋、肌肉、关节,耗伤肝肾等脏腑。

一、疾病诊断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参照2012年卫生部发布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的诊断及分型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寒热错杂

症状:

头疼,恶寒或微恶风寒,或往来寒热,关节疼痛,身重少汗,身热不扬,午后较重,胸闷不饥,口不渴。

苔薄白或厚腻,脉弦。

治法:

调和寒热。

方药:

小柴胡汤加减。

组方:

柴胡24g,黄芩10g,人参10g,半夏10g,葛根20g,厚朴10g,槟榔10g,草果6g,知母10g,通草6g。

加减:

肌体关节疼痛,加桂枝10g,桑枝10g,牛膝10g;呕恶欲吐,加生姜6g,竹茹6g;热邪转盛,加黄连10g,生石膏30g。

2、湿热侵袭

症状:

但热不寒,发热自汗,汗后其热不解,午后热甚,肌肉或关节疼痛,或见肿胀,头痛,身体沉重,渴不多饮。

或睾丸肿大疼痛,小溲赤涩,大便秘结,面色微红而垢。

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

清热透邪,利湿通络。

方药:

三仁汤加减。

组方:

白蔻仁10g,杏仁10g,郁金10g,薏米仁30g,黄芩12g,滑石30g,栀子12g,茯苓皮12g,大腹皮10g,通草6g。

加减:

关节肿胀疼痛,加防已12g,穿山龙15g;热邪炽盛,加黄连10g,连翘12g;湿邪偏盛,加厚朴10g,猪苓10g。

3、湿毒瘀阻

症状:

头昏头痛,身热夜甚,心烦不宁,口渴不欲饮,面赤唇焦,精神不振,汗出,周身关节疼痛如刺,或掣痛不得屈伸,甚至鼻衄,发斑,肝脾肿大。

舌有紫斑,脉沉数或滑数。

治法:

解毒祛湿,通络止痛。

方药:

银翘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组方:

金银花24g,银翘24g,当归尾6g,赤芍12g,丹皮10g,生地12g,桃仁10g,红花10g,黄连10g,青蒿10g,黄柏10g,苍术10g,薏苡仁30g。

加减:

睾丸肿大,加荔枝核15g,川楝子12g,龙胆草6g,肝脾肿大,加丹参30g,牡蛎20g,肌体关节疼痛,加穿山龙15g,乏力倦怠,盗汗,午后发热,加鳖甲30g,秦艽10g,知母12g,地骨皮12g。

4、气虚痹阻

症状:

烦热失眠,乏力,腰腿疼痛,身体虚弱,或已有关节变形及活动受限。

舌有瘀点,脉沉细。

治法:

益气化湿,养血通痹。

方药:

独活寄生汤加减。

组方:

桑寄生15g,秦艽15g,独活10g,黄柏10g,牛膝10g,黄芪30g,党参12g,当归10g,熟地15g,白芍20g,川芎10g,茯苓20g。

加减:

阴虚火旺盗汗者,加地骨皮12g,五味子10g,浮小麦30g;心悸怔忡严重者,加酸枣仁15g,龙骨30g;头昏眩晕严重者,加菊花10g,钩藤10g;寒胜肢体关节冷痛,加桂枝10g;湿胜关节肿痛,加防已12g,炒苍术10g。

(二)中医适宜技术

1.中成药:

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发热;脉络宁注射液治疗关节疼痛;生脉饮治疗慢性期患者低热乏力。

2.外治法:

在局部疼痛部位,可进行中草药(五加皮30g,威灵仙30g,没药15g,丹参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等)足浴、熏蒸、热罨包及塌渍等方法治疗。

 

3.中医脐疗法:

盗汗,用五倍子5g,何首乌5g,同研细面后,用凉开水调成糊状,填入脐窝,外盖无毒塑料纸或纱布,胶布固定,1日1换,连用5—6日。

4.针灸疗法:

取穴:

大椎、足三里、合谷、风门。

恶寒发热,加曲池、内关、太冲;阴虚内热,加三阴交、气海、中脘;肘关节疼痛,加曲池、手三里、尺泽;指关节疼痛,加外关、八邪;髋关节疼痛,加秩边、环跳;膝关节疼痛,加膝眼、阳陵泉等;并发睾丸炎,加三阴交、行间、侠溪等。

用毫针刺法,均用泻法,留针15分钟。

每日1次,10次1疗程。

关节疼痛怕冷,可以用艾条局部熏灸治疗。

关节肿胀疼痛者,可以局部拔火罐治疗。

5.中药药膳:

黄芪炖猪蹄:

黄芪30g,葱100g,猪蹄2个,盐适量,共炖烂,佐餐食用,每3日1次,能补中益气,通经补血,适用于布病见气血虚损、经络不畅、肢软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的患者食用。

养阴酸梅汤:

乌梅6个,大枣3枚,冰糖少许,放入随身杯中,冲入沸水,1分钟后将水倒掉,再次冲入沸水,焖20分钟后,即可当茶喝。

可反复冲泡,能清虚热,养气血,改善布病患者入眠后汗多等症状。

生脉茶:

西洋参15g,麦冬10g,五味子6g,大枣5枚,以上四味均匀打碎,每日取适量用水冲泡饮用,加少量冰糖或蜂蜜则味道更佳,能益气养阴,生津,开胃消食,适用于阴虚、气阴亏虚的布病平时饮用。

三、预后和防护措施

急性期病例经上述规范治疗多可治愈,部分病例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能转为慢性。

防护措施包括:

1.控制和清除传染源。

对疫区内各种家畜进行检疫,凡检出阳性牲畜一律作为病畜对待,予以屠杀。

2.切断传播途径。

因布病传播途径是多渠道的,因此必须加强对传播布病有关途径的管理,如加强对皮毛、乳、肉等制品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屠宰场尤其是分散个体屠宰业的检疫和监督管理。

3.保护畜群和易感人群。

保护畜群最常用的方法是检疫、免疫畜群,尤其是免疫羊群和牛群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做好高危接触人群的疫苗接种及健康教育。

 

梅毒中医防治方案

(2018年版)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的性传播疾病。

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梅毒孕妇传染给胎儿,少数患者可通过接吻、哺乳、接触被污染的衣物、用具或输血等途径而感染。

本病早期主要侵犯皮肤黏膜,晚期可侵犯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特别容易侵犯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本病病程较长,症候复杂,并发症多,危害极大。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染受霉疮淫毒所致,依据其病变的形状、部位、性质以及流行地域等不同,而有“霉疮”、“疳疮”、”黴疮”、“广疮”、“横痃”、“杨梅疮”、“杨梅结毒”等名称。

本病染受途径有精化染毒、气化染毒和胎传染毒等,基本病机为淫毒内侵,流经走络,耗败气血,损伤脏腑。

若邪毒初染,蕴热化火,结于下极、魄门等处,浸淫肌肤则发疳疮,流注经脉则生横痃。

若失治误治,迁延日久,则毒气内侵,或外发肌肤,或流经走络,或上窜官窍,或内伤脏腑,进而入髓结毒,渐至形毁骨枯,口鼻俱废,甚则危及性命,遗患后代。

一、疾病诊断

梅毒的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

各期、各型梅毒的诊断标准可参照2014年我国梅毒诊疗指南。

二、疾病治疗

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原则,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剂量足够,疗程规范,并注意追踪、观察和随访。

西医治疗首选长效青霉素。

中医辨证可将各期归结起来,以证统病、统分期,进行辨证分型,以利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湿热蕴毒证

症状:

多见于精化染毒的疳疮及杨梅疮,病损生于男子阴茎、女子外阴及阴道,疳疮质硬而润,或伴有横痃,杨梅疮多在下肢、腹部、阴部。

兼见口苦口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驱梅。

方药:

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组方:

龙胆草6g,栀子10g,生地12g,车前子15g(包煎),泽泻15g,柴胡10g,黄芩10g,土茯苓60g,牡丹皮12g,金银花30g,野菊花15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5g,生甘草6g。

加减:

小便赤短涩痛者,加通草6g,淡竹叶10g;口干便秘者,加枳实15g,厚朴15g;胸胁胀痛,心烦易怒者,加郁金10g,川楝子12g,延胡索15g;横痃质硬者,加山甲6g,当归10g。

2.血热蕴毒证

症状:

多见于精化染毒的二期霉疮,周身起杨梅疮,色如玫瑰,不痛不痒,或有丘疹、脓疱、鳞屑。

兼见口干咽燥,口舌生疮,大便秘结。

舌质红绛,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滑或细数。

治法:

凉血解毒,泻热散瘀。

方药:

清营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组方:

水牛角10g(先煎),生地15g,金银花30g,连翘15g,元参15g,黄连6g,竹叶心10g,丹参15g,麦冬12g,当归12g,熟地12g,川芎10g,白芍15g,桃仁10g,红花10g,土茯苓30g。

3.痰瘀互结证

症状:

多见于二期梅毒,疳疮色呈紫红,四周坚硬突起,或横痃质坚韧,或杨梅结呈紫色结节,或腹硬如砖,肝脾肿大。

舌淡紫或暗,苔腻或滑润,脉滑或细涩。

治法:

祛瘀解毒,化痰散结。

方药:

消疬丸和化斑解毒汤加减。

组方:

陈皮10g,半夏10g,煅牡蛎30g(先煎),桃仁10g,红花10g,夏枯草15g,知母10g,土茯苓30g,白茅根30g,柴胡10g,连翘10g,升麻10g,甘草6g。

加减:

脾虚便溏者,加黄芪30g,薏苡仁30g;兼见胁肋疼痛者,加广郁金10g,赤芍12g。

4.毒结筋骨证

症状:

见于杨梅结毒,患病日久,在四肢、头面、鼻咽部出现树胶肿,伴关节、骨骼作痛,行走不便,肌肉消瘦,疼痛夜甚。

舌质黯,苔薄白或灰或黄,脉沉细涩。

治法:

活血解毒,通络止痛。

方药:

五虎汤、九龙丹加减。

组方:

全蝎10g,僵蚕10g,穿山甲6g,蜈蚣2g,生大黄6g,乳香10g,没药10g,儿茶1g,血竭3g,升麻10g,金银花30g,黄芪30g,土茯苓30g。

加减:

腰脊酸痛者,加杜仲15g,续断15g,桑寄生15g;瘀阻盛者,酌加乳香10g,没药10g,桂枝8g;兼有热象者,可加入大量土茯苓40g;病甚者,加羌活10g,独活10g,田三七10g,川牛膝10g。

5.肝肾亏损证

症状:

见于梅毒晚期脊髓痨者,患病可达数十年之久,逐渐两足瘫痪,或痿弱不行,肌肤麻木,或虫行作痒,筋骨窜痛,腰膝酸软,小便困难。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

滋补肝肾,填髓熄风。

方药:

地黄饮子加减。

组方:

熟地黄15g,巴戟天12g,山茱萸12g,石斛15g,肉苁蓉15g,制附子10g(先煎),五味子12g,肉桂8g,白茯苓20g,麦冬15g,菖蒲10g,远志10g。

加减:

有闪电样疼痛者,酌加威灵仙15g,红花10g,木瓜10g,川牛膝10g,独活10g,羌活10g等。

6.气血两虚证

症状:

多见于三期梅毒,病程日久,结毒溃破,疮口苍白,脓水清稀,久不收口,伴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怔忡,气短懒言。

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

补气养血,扶正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