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5927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_六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新词: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重点句: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全诗的结构。

  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

  

(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三)“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

”这是疑点,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教师精讲、点拨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画出诗的韵脚。

  

(二)有感情地朗读。

  (三)按自学提纲自学、讨论、交流。

  (四)完成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

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

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

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

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

韵脚是:

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

(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

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

作者是在追寻什么?

(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

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

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

南泥湾在延安南部。

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

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

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

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

学生讨论后回答。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诗的后四节。

  2.理解全诗内容,解决疑点。

  3.渗透延安精神教育。

  4.发展学生技能。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说说延安精神的含义。

  2.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

“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

(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

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

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

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扩展: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

(顶天立地)

  

(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

(琳琅满目)

  (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

(雨后春笋)

  3.朗读诗的第六节,回答问题。

  

(1)第一句是(点明题目)的句子。

  

(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说明)。

具体说来,就是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暧”),用(“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

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童年趣事》评课稿

  

  鲍四小学戴晓秋

  

  今天有幸听到黄老师执教的《童年趣事》这堂习作课。

说句心里话,我的感触挺深的。

不怕在座的各位笑话,虽然说也教了十余年的书,但是对于习作的感觉还是挺模糊的,平时也很少有机会听到有关习作方面的课例或其他。

因此,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的习作教学到底该关注内容还是该关注方法?

以至于每次自己上习作教学课的时候,总是非常纠结。

所以现在坐在这里要再次感谢一下给予我这次学习机会的黄艳雪老师以及为本次课例的教学提出过宝贵意见的各位联盟校同事以及郑一占老师和张步钰老师。

  

  听了黄老师的《童年趣事》一课,让我似有所悟。

这堂课非常清晰地向我们传达了两个信息,那就是我们的习作课上,老师带领学生去做的,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件事。

而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黄老师在做这两件事的时候,始终紧紧结合教材语言以及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广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写作。

  

  1、片段入手,感受“趣”(写什么)

  

  在课刚开始时,黄老师就明确告诉学生要来学习写童年趣事。

接着,就出示本组课文中的片段让学生猜一猜,写的是谁。

从而让学生非常清晰地知道原来所谓的趣事可以是非常快乐而有意思的,可以是童年时的探索、发现、刨根问底,也可以是经常做的傻事、蠢事,闹出的种种笑话。

于漪老师在谈到小学生作文时说:

“每个人头脑里都有一个活仓库,教师要善于给他们抽个头,插个路标,启发他们到仓库里找,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东西。

”黄老师正是利用了这些课文片段,给学生抽了个头,插了个路标,打开了学生生活积累的仓库,消除了习作的畏惧感。

学生的习作素材就会大大丰富,也给那些平日里不善积累、不乐于观察的孩子一个个鲜活的范例,激起了学生倾诉的欲望,有效地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2、众星拱月,表达“趣”(怎么写)

  

  在指导习作要求及写法的时候,黄老师用“众星拱月”来引出本次习作的中心“趣”字,这样的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学生非常形象地知道要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这些“星星”来拱“趣事”这个“月亮”。

我们平时的习作教学也好,语文考试的习作要求也好,很多时候总会出现“用上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的描写”这样的提示,()而作文水平再差的学生,如果你问他:

“怎么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生动呢?

”我估计90%的孩子都会回答“用上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

说实话,这点要求从学生刚写作文开始,一直到小学毕业,却总是不断地反复地强调,足可见它们对于文章表情达意的重要性。

而这堂课上,黄老师就是凭借阅读教材语言以及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所搜集的语言不着痕迹地对学生进行了这四方面的训练。

在语言指导上,黄老师着重训练的是提示语的位置以及修饰语的运用;动作描写上,黄老师通过两个例句动词数量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了一连串多的动词描写会让我们在体现人物动作上显得更加细致;神态表述上,黄老师让学生接触了如高兴、悲伤、生气、不安等不同的神态体现;心理表白上,黄老师提倡学生要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

非常让人欣喜的是,在后来展示讲评学生习作时,学生已经非常有意识地进行了运用。

不过,我们不能排除个别学生为了体现“趣”而在习作中有失真实性。

  

  值得一提的是,黄老师对学生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课堂,还不露声色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积累。

这一点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上可以体现出来。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搜集的成功和乐趣,黄老师还颇具匠心地在相关语句后面标注了学生的姓名。

这对于学生以后的课外积累,无疑是一种无声的肯定和激励。

  

  末了,我想说一点非常个人的看法,就是黄老师对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是“结合课文和课外阅读围绕‘趣’字,真实、完整、具体地叙述一件事”,但是在实际动笔的时候,学生写的是事件中的某个画面,事情的完整性并没有涉及。

不过,我们不能抹杀黄老师在本堂课中对学生进行4个方面训练后所见到的成效。

所以这一点教学目标的表述稍作改动是不是会更妥当?

  

  零七八碎地讲了这么多,汇成一句话:

感谢黄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生动的课例,可以说为我迷茫的作文教学之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谢谢大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

(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数重山(shùchóng)   照我还(huán)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

宋,王安石。

  

(2)解诗题:

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

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

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他是怎样描写的?

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    ”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间(jiàn):

隔开,间隔。

  只:

仅仅。

  数重:

几层。

  绿:

吹绿了。

  还:

归。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

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

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

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

精读想诗境。

  (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图片,提问:

大家认为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乡江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

品读悟诗情。

  (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

  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

  3.小结学习方法:

熟读能背诵。

  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请你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

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四、作业

  1.总结古诗五读法。

  2.预习《游子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诗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伟大的母爱。

  2.学习生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

  《游子吟》歌曲录音,课文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伟大而平凡的爱,这种爱无时无刻地萦绕在我们的周围。

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你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父母是怎样关爱你的吗?

(学生畅谈)

  2.解题。

  游子吟:

古时歌曲的名称。

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3.简介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

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成功。

直到45岁才中进士,一生贫困穷寒。

  二、自读诗文,扫清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读全诗,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词。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3.指名读诗,纠正读音。

  临行(xíng)   密密缝(féng)

  4.识记生字。

  晖(hūi)左右结构。

组词:

春晖、朝晖、斜晖。

  三、细读诗文,理解意思。

  1.解题。

  游子:

离家远游的人。

  吟:

轻轻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①指名读诗。

  ②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慈:

和善。

 衣:

衣服。

  ③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线:

穿针引线。

  ④指名读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亲穿针引线,儿子要出门远行,赶紧把衣服缝好。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临行:

快要走的时候。

  密密:

细细密密。

  归:

回来。

  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诗句作出解释,说明。

  意恐:

生怕,担心。

  迟:

晚,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

  ④指名读诗,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临走前,母亲还在细细密密地缝着。

生怕儿子在外迟迟不能回来。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你对诗句的理解。

  寸草:

小草。

这里指游子。

  三春晖:

这里指慈母的恩情。

三春:

春季的三个月。

晖:

阳光。

  ③教师补充解释。

  言:

说。

寸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

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儿女的心意。

  报:

报答。

报得:

报答得了。

  心:

赤子的心。

  ④指名读诗句,说出这句诗的意思。

  谁说那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能报答得了阳光母亲的恩情。

  3.指名读全诗,两人互说诗句的意思。

  4.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

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手中线”“密密缝”)(年迈的母亲手中那一针一线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5.教师小结:

这句不仅写出了慈母为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细针密线地缝制衣服的动作神情,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

真挚感人。

  6.齐读最后一句,这里把阳光、小草分别比作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这里把小草比作儿女的心意,把阳光比作母爱。

比喻意味深远。

  四、听录音,看画面,写想象文。

  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录音,展放课本中的插图。

请学生想象一位母亲在儿子即将出门远行前,借着灯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2.同学相互交流。

  五、作业

  1.背默两首古诗。

  2.搜集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记录在作业本上。

附: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在学新课前,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扫除知识障碍,加强听课的针对性。

课堂上动笔墨读书,运用各种圈点和批注方法来阅读文章,调动多种感官共同活动。

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意和古诗的节奏、韵律。

引导学生在读古诗中把文字描绘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图画,以调动隐性思维。

学习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通过课前预习查找资料,及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再通过连诗句的方法进行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结合实际加深对母亲和故乡的爱。

适时适当利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素材辅助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探究活动

超前服务

  一位刚领到执照的律师,在新德里租了一间办公室,但装修工作还未完成,便开始营业。

  一大清早。

一位客人上门来了,律师一见便马上装模作样地拿起电话筒,说:

“喂喂,我的事务很忙,不能和你多谈,那件案子,非5000块钱不可……”说完,慢条斯理地回过头来对客人说:

“现在轮到你了,先生有什么

 一.揭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课题,思考,从题目看,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

(出示图片)板书:

   2.那么这篇课文写的是这些内容吗?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

板书:

   3.小结:

是的,课文表面上写的是苇,实际上是为了写苇区的人民宁死不屈的抗敌精神。

板书:

苇——人

  二.初读课文,提出难懂的句子。

   1.自由朗读课文,(随机检查一组的朗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难懂,含义较深,如果一时不明白,可以作上记号。

这是一篇选学课文,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可以看看竖线旁的提示,它能帮助你们理解课文。

   2.交流有哪些难懂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所提句子。

    师:

要想弄明白句子的深刻含义,同学们平时会用些什么办法呢?

(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俗话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读是最重要的。

   1.人好象寄生在……穿来穿去。

    ①这句话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读第一段,谈谈你的理解。

    ②(人与苇的关系十分紧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寄生)

     真好,你能抓住重点词来理解。

那么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干什么呢?

(打苇、晒苇、编苇席……)是的,在和平的时候,人们依靠苇生活,那么在战争时期,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又会干些什么呢?

再请同学们快速地看看课文,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③小结:

是啊,我们联系上下文知道了在战争时期,这片芦苇掩护着人们与敌人周旋,与敌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战斗,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深深地扎根在苇草之中,白洋淀的人们因此与这片土地产生了不可分割的真挚感情。

    ④让我们一起在来读读第一段,感受一下苇和人的紧密关系。

(齐读)

   2.关于苇塘……

    敌人的炮火……

    如果单纯是苇……

    (请同学们每人选择一句理解,去跟自己的好朋友讨论一下,看看哪些同学交流的认真而又表达的清楚流畅。

    ①关于苇塘……

     (是的,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这儿是苇的海洋,有美的风景,另一方面还写出了这儿流传着许许多多英雄的传说,有着许许多多不平凡的英雄事迹,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指生读——评价——齐读

    ②敌人的炮火……

     (同学们理解的很深刻,是的,敌人的铁蹄一次又一次地践踏着这片土地,但白洋淀的人民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抗击敌人的侵犯,保卫了自己的土地,从而使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次又一次地恢复了生机。

白洋淀的人民真了不起。

该怎么读好这句话?

自由练读——指生读——评价——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③如果单纯是苇……

     Δ谈理解。

     Δ“名胜“是什么意思?

举例说说。

这普普通通的苇也能称为名胜吗?

换句话说,白洋淀之所

      以成为名胜,是因为哪些原因呢?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同桌讨论——指生说)

      小结:

是呀,白洋淀之所以成为名胜,不仅因为这儿有英雄的传说,英雄们的壮举更赋予了苇崇高的品质,从而是这儿成为人人敬仰的圣地。

  四.领会过渡句的意思。

    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已经知道白洋淀到处是苇,但课文紧接着还告诉我们——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1、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划下来,想想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2、讨论

   3、既然是一句过度句,那么它后面又会引出怎样一个故事来呢?

请同学们读读这个故事,等会儿请你简单地介绍一下。

   4、在这个故事当中,哪部分最让你感动呢?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那悲壮的场面吧。

请同学们拿起课本。

   5、引读。

    师:

正当妇女们用自己的孩子掩护了带枪的干部,惊险地闯过一关时(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了。

面对凶残的敌人,面对敌人盘问他是否是八路时,他坚定地吐出了两个字——(生:

不是)

    师:

敌人当然不肯罢休,企图从他的嘴里知道村里有没有干部,我们的这位英雄毫不犹豫的又蹦出了两个字——(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