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621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docx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

咬文嚼字,从“大美”中悟大爱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教学安排】

一、初一上期,二班的孩子们就提前背诵了初二下期的课文《岳阳楼记》。

二、第一课时,创意朗读。

主要方法和上一届的《绝唱——<岳阳楼记>》美文诵读课的方式相近。

以美读初步进入课文。

特别难忘的是廖思琦小组用书法、舞蹈诠释了文本之美。

很有创意。

参加创意朗读的还有冉雪立、郑可、龙天河、余秋帆、杨森瑞。

领读的是周虹宇、黎建志、龙天河。

应该说,在进入咬文嚼字之前,美读的准备非常充分了。

三、第二课时,咬文嚼字,从“大美”入手讨论《岳阳楼记》之美。

名篇的解读如汗牛充栋,教案设计也丰富多彩。

我想,“大美”这个角度应该是一个比较新奇的角度吧,小而深,由此切入,学生应该有比较厚重的收获。

从课堂教学实效来看,我的教学预测基本准确。

四、课外完成练习册《点金训练》。

我的天,从应试教育这个角度来看,这本辅导书编得实在太好了。

所有基础知识几乎条分缕析地一网打尽,还和中考联系得很紧。

这根本就是一本变了脸的教参。

我想,学生手里拿着这样一本书,教师如果对文本没有独特的诠释,真的是不敢上课啊!

这本书要求学生认真做,自己批改。

我认真检查,但从不评讲。

实在太无聊了。

纯粹应付考试的东西,我都反感。

如果中考不这样考,我绝对不会让学生做。

课外练习的最好方式,还是应该继续阅读同类作品或者阅读同类解读作品。

所以,还是在戴着镣铐跳舞。

努力争取跳得好点儿罢了。

 

 

【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片段】

师:

读了《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请谈谈你从整体上感觉到的它们的不同。

生:

《小石潭记》是纯粹的情景交融,而《岳阳楼记》既有情景交融,又有单独的记叙段、描写段、抒情议论段。

生:

《小石潭记》作者的情感的变化很微妙,而《岳阳楼记》作者情感的变化跌宕起伏。

生:

《小石潭记》的主色调有些忧伤,而《岳阳楼记》的主色调很开朗鲜明。

生:

《小石潭记》很“小”,旅程很短,景点很小,作者情感很细腻,是一种“小美”。

而《岳阳楼记》给人大气磅礴的感觉。

是一种大美。

(特别记忆:

这句话是王梦雨同学说的,太经典了。

我们基础不好但是一直在努力的王梦雨越来越有灵气了。

向她敬礼。

……

师:

同学们真有洞察力!

《岳阳楼记》是一种典型的“大美”。

范仲淹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传递这种大美的呢?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个问题来探讨。

请同学再此朗读,圈点勾画,不要讨论,独立思考,然后畅所欲言。

(生高声朗读)

生(沈丹婷):

作者写的景物本身就很大。

我是从“衔远山,吞长江”看出来的。

师:

注意咬文嚼字,分析感悟有理有据,不能只说结论。

生:

“衔”字和“吞”字很有气魄。

生:

为什么有气魄呢?

还要深入。

生:

能够把山衔着,把浩浩荡荡的长江吞进肚子里去,还不够气魄吗?

师:

哦,是吞进肚子里面去吗?

生:

应该是互相吞吐。

只有洞庭湖和长江都浩大的时候,才用这个词。

师:

我想如果我来写,我就写“连远山,接长江”或者“咬远山,吃长江”,如何?

生(王悦):

不好。

“衔”和“吞”有动态,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水波动荡的感觉,“连”和“结”就没有动态美了。

“咬”和“吃”给人的感觉很凶恶,不美。

而且“咬”和“吃”也没有“衔”那么悠闲大气,雍容大度。

(中途不断组织引导学生朗读关键词语关键句,略,朗读一直贯穿全课,下文也略)

生(杨森瑞):

我觉得不应该忽略“山”是“远山”,山是联绵不绝的。

洞庭湖和联绵不绝的山连接在一起,更显阔大。

师:

很有见解!

同学们再联系前后文看看。

生:

作者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这个“一湖”让我感觉特别有气魄,作者对洞庭湖充满了肯定。

如果改成为“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

意思没有变,但是气魄就差了。

师:

这叫做数词传神,一词传神。

生:

作者称巴陵为“胜状”、“大观”,这些词语都让我感觉到是一种大美。

师:

是。

有规模的美才能称为“大观”。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这么来的——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名应赐大观园。

生(梁明媚):

我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中也感受到大美。

“北”和“南”表达出了地域的广大。

“通”和“极”更让读者感觉无边无际。

师:

让地域的大来表达大美,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大家再找一找,品一品。

生: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生: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生(吴语寒):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就从高低远近的角度把空间距离拉得特别大,更显示出无论处于何种境界范仲淹都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情怀。

生(周子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天下”这个词语的应用,它让我们感受到无限广阔的生活世界和无限广阔的内心世界。

师:

说得太好了!

后来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让无名手书“天下”二字,说不定也是受到了范仲淹的启示呢。

生:

还有反复出现的“忧”和“乐”,似乎写尽了人生的所有情怀。

师:

“进”和“退”也几乎是人在生活中的非此即彼的选择。

人生百态都写尽了。

生(龙天河):

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子都能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范仲淹心胸的广大,觉得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但是我从“予观夫巴陵胜状”这句中也感受到范仲淹的高大。

因为“予”在“巴陵胜状”的衬托下似乎也变得高大了。

师:

这样的感受很独特啊!

这里面有正衬的效果。

就像用青松高山衬托英雄的高洁挺拔一样。

(后来想到应该这样点评: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

我见岳阳湖多雄壮,料岳阳湖见我也如是。

可惜当时没有能够反应过来)……

生: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时间很长。

生(杨珮璇):

“浊浪排空”也让我感觉境界很阔大。

师:

请咬文嚼字。

生:

“浊浪”很有气势。

生:

“排”字非常有力量。

师:

改成为“浊浪击空”如何?

生:

不行。

“排”有排山倒海之意,而“击”就是那么一下子,力量有,但是地域太狭窄了。

师:

这让我们想起毛泽东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横”字的气魄。

生:

还有文中选择的意象“山岳”、“商旅”、“日星”、“虎猿”等等都很大。

师:

是啊,如果不是“虎啸猿啼”而是“鸡飞狗跳”,你可以比较,浩然之气就少得多了。

(生读,全班哈哈大笑)

生:

还有“萧然”的是“满目”,感慨是感慨到“极点”,也是一种大。

生(冉雪立):

“静影沉璧”居然也让我感觉到大,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师:

结合前后句子来分析。

生:

月影要像沉入水中的璧玉,水面就必须特别平静。

师:

这个时候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水面确实很安静。

生:

“皓月”让我感觉月亮特别大,特别白特别饱满。

师:

这里没有波澜壮阔惊涛骇浪,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一种大美。

就如庄子所说:

天地有大美——

生:

而不言。

师:

对啊,宁静中也能创造大美,心灵的回声虽然无言但是常常也能震天撼地。

师:

会不会有人觉得沙鸥、锦鳞、岸芷汀兰是小的呢?

生:

这些景物确实都不大,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它们是聚合到一起形成了规模的。

否则就不会出现“翔集”“郁郁青青”的壮观了。

师:

有见解!

(课后想到应该这样来点评:

景语皆情语,如果不是心胸的阔大,心态的乐观,同样是鸟,那可能就是“拣尽寒枝不肯歇,寂寞沙洲冷”的鸟了)……

师:

能说说文中的人之“大”吗?

生:

范仲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没有他豪迈的心胸,就不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生:

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个“大人”,虽然遭到贬官,但是第二年就能够让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师:

滕子京也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生: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个“多”字很重要。

这一类人很“多”,范仲淹这样写,用“多”来反衬出了像他们这样心忧天下的人很少。

师:

太少了啊!

所以,范仲淹才在最后感叹到:

微斯人,吾谁与归?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师:

同学们,这是一种人生的寂寞感,其实这里边也有大。

生:

范仲淹很寂寞,他的周围就很空旷。

师:

空白越多,寂寞感越深刻,伟人的选择就显得越发的可贵。

师:

少与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讨论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想到了鲁迅的《<呐喊>自序》中的名句:

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篇文章在学习《藤野先生》的时候我作为拓展材料给学生读过。

没有时间在课堂上提起,但是,学生心中应该有烙印的。

或者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豁然贯通的)

师:

是啊,同学们,我们在抗震救灾的这个时候来学习《岳阳楼记》,大家的感受应该更深。

在民族的大灾难面前,不是“微斯人,吾谁与归”,而是大灾有大爱,大灾出英雄,中华民族空前团结,无数人都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文字但愿能够给大家的心中增添更多的浩然之气。

希望同学们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人”,有大胸怀,大眼光,大气魄,大追求。

(因为没有时间了,我推荐的二十句有“大情怀”的爱国名句没有能够拿出来,放在了第二天早上的积累时间让学生们读一读,背一背。

这些诗句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需待合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执教者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成磊   

(上课前一天要求学生通过预习给同桌出一份《岳阳楼记》小练习。

学生互测、互批。

课前5分钟反馈互测情况,强化重点词语和容易理解错的词语。

) 

师:

在今天这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生齐读屏幕所示文字:

他生于北宋,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

他少年苦学,有志于天下;

他屡遭贬谪,几起几落却百折不挠;

他造福百姓,实行改革,遭到排挤却不改其志;

他捐资购买千亩良田,成立公偿金,扶贫助弱;

他去世后,朝廷给予他宋代文臣最高等级的谥号——文正,以褒奖他济世治国的功绩。

(朗读过程中有学生将”谪”念作“dí”,师帮助正音:

谪zhé)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要给大家介绍的人是谁吗?

生(众):

范仲淹。

师:

是的,他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师:

“文正”这个谥号在宋代是对一个文官极高的褒奖,范仲淹之所以被授予“文正”这个谥号,除了他的政绩之外,还因为他的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就写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

你知道是哪一句道出了他的思想吗?

生(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

这个句子你在课文哪里看到的?

生(纷纷):

最后一段。

师:

最后一段是吧?

那咱们来一起读读这最后一段吧。

生齐读文章最后段落。

师:

嗯,读得不错,如果声音能更响亮一些,更自信些就更好了,待会儿我们再来试试看。

老师先问问大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谁来说说看。

(学生纷纷举手)好,你来。

生:

意思就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前快乐。

师:

快乐之前快乐?

生:

哦,快乐之后快乐。

师:

说的不错。

我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

这句话出现在文章最后一段,那是不是范仲淹写着写着突然灵光一现想到的呀?

生(众):

不是。

师:

不是?

那就是早已有之的喽,你有证据吗?

师:

看看范仲淹的介绍,你有发现吗?

(屏幕再现范仲淹介绍,学生默读)

生1:

前面写到他少年苦学,有志于天下,说明他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志向,想要治国,那就说明“先天下之忧而忧”这种志向他小的时候就有了。

师:

你发现的很快。

还有吗?

生2:

上面写到了范仲淹为百姓谋福利,扶贫助弱,说明“先忧后乐”这句话是他一生追求的一个目标,这是他毕生所追求的。

师:

嗯,既是毕生的追求,所以肯定早已有之。

师:

其实我们刚才读过的课文里也有一个字提到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你能发现么?

哪一个字?

生:

我认为应该是“尝”这个字。

师:

为什么是这个“尝”字呢?

生:

因为“尝”字解释为“曾经”,就是说他以前就有了——(学生声音越来越小)

师:

非常好,孩子,你自信一点。

你的发现很好,请坐。

“尝”就是“曾经”,说明这种思想早已有之。

既然范仲淹早就有了这“先忧后乐”的思想,那他为什么不开篇就直抒胸臆呢?

(学生困惑答不出。

师:

通过昨天的预习我们已经知道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是受了谁的嘱托啊?

生:

(齐答)滕子京。

师:

那我们再来看看滕子京的故事,也许你就有所发现了。

(出示背景链接,学生默读)

滕子京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文正与之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

然滕豪迈自负,罕(很少)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

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范公偁《过庭录》)

师:

范仲淹为什么不能一开篇就直说,你从这里有没有发现?

谁来说说看?

生:

文章写滕子京是一个豪迈自负的人,如果一开始就先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思想去教育他的话,他估计就感触不深。

师:

感触不深吗?

(同桌学生举手)你说说看。

生:

我觉得一开始就这样写滕子京会有点接受不了。

师:

哦,一开篇就直说接受不了。

那就得想办法委婉地说了。

通过这则材料我们知道范仲淹想要借这篇文章来劝勉滕子京,可是直说又怕他接受不了,正如你所说(指第一个发言的学生)他是个豪迈自负的人,那么,范仲淹该如何去劝勉滕子京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重点。

昨天我们已经分好了小组,接下来就来小组合作探究——范仲淹是如何劝勉滕子京的?

在咱们探究开始之前请同学们注意,老师还有三点要求:

(屏幕出示探究问题及要求)联系课文探究;组内全员参与;探究结束后派一名代表发言。

当你探究遇到困难时,别忘了多读读课文。

好,开始吧,前排同学向后转——

(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倾听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说出看法)

师:

说说看,每个人都发言哦。

(十分钟后)

师:

孩子们,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也许交流中会有新的发现,哪一组先派个代表来说说你们组的讨论结果啊?

(学生举手)好,你先说——

生1:

我们觉得文章先对滕子京表示了赞扬,后面再写环境,用洞庭湖的阴晴明暗来比喻国情,让滕子京知道应该先忧后乐,就像文章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

你说出了你们组的看法,其它组呢?

生2:

我觉得文章开始时范仲淹先对滕子京的政绩表示赞扬,在他的管理下这里百姓和乐。

又表示了对他被谪的理解同情,之后再写出现在的社会状况,他们应该怎么去做才能改变这状况,从而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

你们组也提到了要先对滕子京赞扬肯定。

好的,请坐。

(学生举手,再请一组代表发言。

生3:

我们是这样认为的,范仲淹先说滕子京只花了2年时间就建成了岳阳楼,而且政事顺利,后面再说滕子京的一些缺点,告诉他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委婉劝勉他更能接受。

师:

前面三组同学发言都提到了范仲淹先肯定了滕子京的功绩,然后再来进行劝勉。

这种肯定对劝勉很有好处,但我很想知道然后他怎么进行劝勉的呢?

有没有组探究过这点?

生4:

他用景物,借景抒情,用波涛汹涌恶劣的场景来比喻遭遇危机的国情,用春和景明来比喻好的国情,说明国情有危险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师:

刚才也有同学把景物描写和国情联系到一起,但这景是谁眼中的景?

文中是谁在登楼抒情啊?

生(众):

迁客骚人。

师:

这“迁客骚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生:

迁客骚人就是被贬官的人和诗人。

师:

对,迁客骚人就是被贬谪的官员和诗人,这景是他们登上了岳阳楼所见。

当他们看到淫雨霏霏的景色时,他们产生了怎么样的情绪?

生:

悲愤。

师:

悲愤的情绪,嗯,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生:

从“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句。

(学生念错“萧然”的“萧”,师正音)

师:

迁客骚人在这种景色时登楼产生了悲愤的情绪,在下一节又一次登楼时,看到了明媚的景色,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

这一次登楼“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师:

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迁客骚人这时而喜时而悲的情绪呢?

生:

我认为是为了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写悲愤的心情,然后再是好的心情。

师:

这如何来引出先忧后乐呢?

再想想看。

生:

我觉得就是当时的国情太起伏动荡,有时国泰民安,有时有反政府之类的。

师:

这位同学很能联想,但我们这里说的是迁客骚人的眼前所见,心中所想啊。

生:

我觉得迁客骚人指的是被贬官的人和诗人,滕子京也是这种人,他们的这种悲啊喜啊的情感变化也能用来劝说滕子京。

师:

嗯,你很会发现,你发现滕子京也是这种人。

我不说你滕子京,我说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是这样的。

然后呢?

生:

然后用其它迁客骚人这样的悲喜变化来劝勉,告诉滕子京大家都是这样的,都会有这样的忧和乐。

师:

是的,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悲喜体验,看到美丽的春景就喜气洋洋,看到悲凉的雨景就悲伤,范仲淹理解,但范仲淹欣赏这样的时而悲、时而喜的心情变化吗?

生:

应该不欣赏。

后面写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说要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悲或喜。

师:

非常好,这正是范仲淹想要告诉滕子京的,要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教师板书: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他笔下的迁客骚人的时而喜时而悲却恰恰相反,就叫“以物喜,以己悲”(板书:

以物喜,以己悲),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探究,我们发现范仲淹缘情设景,以洞庭湖景来体现迁客们“以物喜,以己悲”的悲喜无常,对比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更高一层的人生境界,不用多说,留给滕子京自己去甄别选择。

这样既达到了劝勉的目的,又紧扣了“岳阳楼记”这个文题,前面还不忘夸滕子京一下,让他更容易接受,这就是范仲淹高超的劝勉艺术啊。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段文字。

读出迁客骚人的悲喜无常吧。

生齐读第3、4段。

师:

刚才我们发现范仲淹通过对比引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那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忧后乐”境界一样吗?

生1:

不一样。

生2:

我认为一样。

生3:

我也认为不一样。

师:

看来有分歧啊,来,我们选个代表来说说吧。

你先来。

生:

不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不因为事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悲,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先忧天下,后忧自己,先喜天下,后喜自己。

天下放在前面,自己放在后面。

师:

哦,你发现的是顺序,天下为先。

后面那个男生着急了,让他也来说说吧。

生:

我认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短暂性的,要他不要时而喜,时而悲,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在天下真正快乐之后才快乐,是长远的。

师:

哦,你感受到“先忧后乐”的目光看得更远。

生:

我觉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说同一人的,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跟别人比较,比别人先担忧,比别人后快乐。

师:

嗯。

还有同学说说看吗?

生:

我认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说个人的情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整个国家、人民的情感。

师:

嗯,你发现了前者关注的是个人,后者关注的是国家天下。

很不错。

还有同学想说吗?

刚才那位女生你也举了手,现在还想补充一下吗?

(学生表示和刚才同学说的一样,不补充了。

师: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发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与先忧后乐是不一样的,前者说的是宠辱不惊,后者说的是心怀天下,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先忧后乐”的境界要高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板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

今天这种思想(指板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昨晚老师备课时浏览网页,看到了这样的事例——

(屏幕出示:

桐乡市石门镇民丰村的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陈小忠大学毕业后没有留在大城市,毅然选择了服务农村。

他利用废弃的桑枝条种植黑木耳。

带领全村人致富。

  嘉兴第一中学教师朱玲离别了家人和美丽温暖的嘉兴,远赴新疆支教。

她说:

“援疆支教,就要奉献。

”)

师:

看到这样的事例你感到亲切吗?

作为嘉兴人,你骄傲吗?

今天,在我们的身边,仍然有把更多人的幸福放入心中的这种思想在闪光,那么在范仲淹生活的时代,拥有这样思想的人多吗?

(生齐答:

不多。

)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

“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意思是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就是说范仲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和他一样的人十分少。

师:

好的,谢谢你。

(转向该生的同桌)刚才我听到你也找到这一句,但我发现你多提到了一个字,是哪个字?

生:

我跟他一样,就是前面多了一个“噫”。

(学生念作第三声,教师正音)

师:

你为什么要多加上这一个“噫”字呢?

生:

因为我觉得这个字有强调作用。

师:

哦?

强调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学生齐读: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你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一份什么滋味?

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生:

我读出了一份孤单和无奈。

师:

你能不能把这份孤单与无奈读给我们听?

生读。

师:

我注意到你强调了“吾谁与归”四个字,来,我们一起跟着她读读看,看能不能像她一样读出这份孤单与无奈。

学生齐读。

师:

还能不能读出别的味道来?

生:

我还读出了一份伤感,我觉得他也很希望他的朋友滕子京也能够像他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但滕子京还没有做到。

师:

你能不能把这种伤感读出来呢?

生读。

师:

将这声叹息读的更长一些试试看。

生再读,叹息加长。

师:

好,跟着她一起来读读看。

生齐读。

师:

还能读出什么来?

你来试试看好吗?

昨天听同学说你的朗读是很出色的,你给我们读一读,看能读出什么滋味?

生读。

师:

你读出一份什么?

生:

不甘。

师:

从刚才的朗读中我没听出来,能再读一读吗?

生再读,强调了“噫”、“微”。

余生跟读。

师:

不甘啊,不该是这样的!

他想要有更多的人和他一起走这条路。

还有吗?

(一生在座位上答:

劝勉。

)对,这篇文章是范仲淹受滕子京所托而写的,他想劝勉滕子京,怎么读能读出劝勉?

我们把后面的声调往上扬试试看好吗?

长吸一口气,然后叹出来,噫——

生读“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噫”字拉长,句末声调上扬。

师:

他劝勉的仅仅是滕子京吗?

生(众):

是全天下的人。

师:

是啊,范仲淹不仅是在劝勉滕子京,也是劝勉天下所有人。

范仲淹身上充满这种先忧后乐的正能量,他要把它传递给更多的人,来,咱们再大声一点,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师:

(深情,语调上扬,“谁”、“归”二字加重)“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生大声齐读。

师:

读得真好!

这一声叹息,一句疑问,让我们读出了范仲淹的孤寂、悲凉、不甘,也读出了他的劝勉、号召、期待。

屡遭贬谪仍然坚守抱负,身处逆境还能心忧天下,这就是范仲淹,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崇高的风骨。

来吧,孩子们,我们一起再来朗读一遍这最美的情怀。

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段落。

师:

孩子们,你们已经渐渐走进了范仲淹的内心,范仲淹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呈现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就仿佛三个台阶,引领着我们一步一步向上,(边说边在三重境界的语句下划上线条,构成三级台阶)去追寻那最美的情怀。

我们能不能把体现这三重境界的三段一起背一背呢?

还不熟练的同学也可以看着书读,我们一起来感受迁客的悲喜,诵出仁人的忧乐,读出范仲淹对天下人的劝勉吧。

来,老师来起个头,我们合作一把。

面对这浩浩荡荡的洞庭湖,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显得那样狭隘,他们总是摆脱不了个人得失和外物好坏的牵绊,所以他们时而悲,时而喜,若夫——

生背诵三、四段,背不出的朗读。

师:

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是大多数人都有的,但不是范仲淹欣赏的,于是,他发出了一声长叹,提出更高的境界来勉励所有的人,“嗟夫——”

生齐声背诵最后一段。

(诵至文末,屏幕出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