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0664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囚绿记》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囚绿记》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囚绿记》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囚绿记》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囚绿记》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囚绿记》教学课堂实录.docx

《《囚绿记》教学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囚绿记》教学课堂实录.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囚绿记》教学课堂实录.docx

《囚绿记》教学课堂实录

作者:

马丽巍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1年第06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深沉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深沉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情感,散文的内涵美及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三分钟)

(幻灯片出示一组有关“绿”的图片)

同学们,欣赏这组画面,大家心里有何感受?

生:

清新、优美、恬静……

相信每位同学心中都已奏响“绿”的赞歌。

朱自清先生曾经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春风又

绿江南岸”“春来江水绿如蓝”……历代文人墨客如此钟爱垂青那一抹绿色,用绿表达着不同的人生感怀。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现代散文家陆蠡的《囚绿记》,体味作家深沉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

(七分钟)

1.“题目是文章的灵魂”,通过预习,“囚绿”为何意?

生:

作者在自私念头触动下,把窗外的绿牵进自己简陋的房间,同作者做精神对话。

2.那么,文章那几段具体介绍“囚绿”,之前、之后又交代了什么内容?

试用“×绿”的形式加以概括。

生:

文章8~12段写囚绿,1~4段写寻绿,5~7段写观绿,13写段释绿,14段写怀绿。

师:

对这位同学的概括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

第二部分概括为赏绿更好,因为作者在窗前一坐就是两个月,捕捉到绿的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

师:

概括的非常准确,可见你也在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那么按照这位同学的思路,文章第一部分换一个什么动词概括会更准确呢?

(生窃窃私语)

师提示:

作者来到北平,毅然选择了这家北平公寓中最简陋的一间,是因为他偶然瞥到了绿色,可谓是一见钟情。

(生点头同意)因此第一段概括为(齐生答)遇绿。

在作者同它两个月的相处后便“留恋”于这片绿色,情感由一见钟情变成了日久生情。

三、赏析课文内容:

(十二分钟)

1. 作者为何如此爱绿,原因是什么?

集中体现在第几段?

生:

第五段。

齐读第五段,体会作者的浓厚情感。

可见绿给了作者慰藉,在作者心中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

(板书)

2. 文中作者选用了那种植物作为绿色的代表,让作者爱不释手,直至“引绿入室”呢?

生:

常春藤

(幻灯片出示常春藤图片)常春藤总是生长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悄悄蔓延。

3.诵读、联系全文,标画出直接描写常春藤的语句。

(男生读文章第八第九自然段,女生读文章第十第十一自然段)

小组合作筛选补充刚才标画的信息,品味作者笔下常春藤的特点并思考,通过作者和常春藤的相处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荫。

(生命力强)

生: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

(柔弱)

生:

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蓬勃)

生: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生命力旺盛)

生: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

(固执)

生: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侧面表现出它向阳的特点)

师:

综合大家的概括,我们可以得出常春藤特点:

蓬勃、固执、向阳。

(板书)常春藤的生长给大家的启示是什么?

生:

任何事物都应顺应外在规律生长生活。

生:

人被囚禁都会没有精神,植物也如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

常春藤的向阳执着,我明白人活于世,不论遇到什么挫折也要坚持自己的方向,永不退缩。

生:

爱不一定要以占有为目的。

师:

好,这可以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人说爱情像在手中握了一把沙,抓的越紧,流失的也越多。

那么,这是作者文中要表现的主旨吗?

生:

不是。

师:

为什么?

生:

卢沟桥事变。

(幻灯片出示卢沟桥事变图片)

四、主旨探究:

(七分钟)

1937 年7月7日,中华大地“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日寇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北平人民处于苦难动荡中。

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释绿,文中作者说(齐读):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板书)绿→.人作者由常春藤想到了人,联系背景,这是什么人?

生:

中国人。

白居易曾言“文章合为时而作”,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一定会在其作品中反映他所关注的时代、事件。

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寄予绿之中的深沉情感?

生:

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绿的喜爱赞美之情,更赋予绿以顽强抗争的精神,表达出对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向往独立自由精神的礼赞。

(板书:

坚贞不屈自由独立)

作者由常春藤想到了人,赋予了中国人以不屈的品质,这在文学上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生:

象征(板书)

五、拓展引申:

(十分钟)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正因具有“绿”的品质的脊梁存在,定会走向伟大复兴。

请同学们用以下形式造句:

从绿的()品质中,我想到了(),因为()。

师:

从大家的概括中,我也想说:

从绿的不屈品质中,我想到了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执著誓言。

从绿的顽强品质中,我也想到了汶川地震中的夹缝男孩,想到了生命大营救,想到了温家宝总理的宣言:

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六、总结:

(一分钟)

顾城在诗作《一代人》中曾这样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将用它寻找光明。

”我想套用这句话作为这节课的结语: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将用它寻找绿色,更是为了寻找光明。

下课!

【板书设计】

绿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象征)蓬勃固执向阳人坚贞不屈追求自由独立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包头市第一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