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中国的土地资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6245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地理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中国的土地资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地理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中国的土地资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地理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中国的土地资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地理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中国的土地资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地理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中国的土地资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考地理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中国的土地资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考地理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中国的土地资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考地理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中国的土地资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考地理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中国的土地资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考地理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中国的土地资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考地理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中国的土地资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考地理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中国的土地资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考地理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中国的土地资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考地理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中国的土地资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地理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中国的土地资源.docx

《中考地理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中国的土地资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地理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中国的土地资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地理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中国的土地资源.docx

中考地理真题解析分类汇编中国的土地资源

2014中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中国的土地资源

一、选择题。

【2014·厦门·20】1.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土地资源B.水资源C.生物资源D.矿产资源

【答案】D

【解析】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短时间内还会再出现的资源叫做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开发利用后,长久的时间之内不会再出现的资源,叫做非可再生资源资源.分析选项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煤炭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故B选项正确。

【考点】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知识储备】

(1)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就是天然存在的可以直接用于人类社会

生产

和生活的物质,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

以及以山水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资源等。

(2)自然资源的特点:

整体性、动态稳定性、区域有限性、多用性。

(3)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

生物资源、土地、水;不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恒定性资源:

气候资源(阳光、风)。

【2014·济宁·14~15】读我国耕地、水资源配置图,完成2~3题。

2.对比南、北方耕地、水资源的对比配置得出的结论,叙述正确的是()

A.南方耕地多,水资源少B.南方耕地多,水资源也多

C.北方耕地多,水资源也多D.北方耕地多,水资源少

3.为解决水、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A.南方水资源丰富,应扩大耕地面积

B.北方地区相对缺水,应大力缩小耕地面积

C.南水北调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

D.节水与区外引水相结合是北方地区解决缺水问题的长远之策

【答案】2.D3.D

【解析】2.我国的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我国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我国的南北方水土资源配合不合理,我国的南方地区人口多,耕地资源少,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短缺,故D选项正确。

3.能够改善我国水资源和耕地资源配置状况的重大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选项C说法太绝对,从某种意义上说,节水比调水更重要,根据题意,故D选项正确。

【解题技巧】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

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本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对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一、造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从地区分布来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华北地区五省(市)人口占全国24.互%,耕地占全国45%,京津唐工业基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而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6%,人均水资源、水土资源配置比例均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从降水季节分配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降水集中在5月~10月,而华北地区则高度集中在7月、8月,这两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而冬春季则出现持续干旱;不仅如此,华北地区降水年际变化也很大,如北京市近50年来,降水最多的年份达到1460毫米,而最少的年份只有200毫米,这些无疑是造成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自然因素。

2.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 华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口分布集中地区之一,本区的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青岛等成为我国淡水供应最紧张的城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我国就对海河、黄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以及对华北平原盐碱地进行改造,使本区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用水量成倍增长;尤其是通过几十年的建设,京津唐工业区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如首都的钢铁工业、燕山石化工业、天津的化学工业等一大批大型、特大型和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的建立,使淡水供应更加紧张。

3.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 华北地区水利工程,特别是农业灌溉工程不够配套,防漏、防渗设施也不完善,农业灌溉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水、漏水现象,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只有50%左右;城市供水损失率高达 10%以上(包括管道漏水)。

同时,大量工业废水不断排人河流,使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以海河污染最为严重,其下游河水已不能直接作为生产和生活用水。

4.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由于长期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华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只有3.5%,其中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仅1%。

森林覆盖率低不仅涵养水源的能力低、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水量减少,而且使空气湿度降低,干旱频率加大。

 

二、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主要途径

1.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是目前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最有效途径,而造成华北地区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人们缺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因此,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水资源管理的执法力度和宣传力度,提高人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使珍惜和保护水资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并且要采取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如果能将城市供水损失率降低5%,农业用水中渗水、漏水、不合理的灌溉而损失的水减少15%,整个华北地区每年相当于增加水资源近180亿立方米。

过去,由于对水资源缺乏统一的综合管理,海河、黄河流域均出现了争抢水源的现象。

2.加强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建设,首先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根本途径。

建国后,我国先后在华北地区成功地建设了引滦入津、引滦入唐、黄济青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天津、青岛等大型工业城市用水紧张局面。

但整个华北地区缺水量占全国缺水总量的72%,仅在区域内调水是远远不够的。

国家正在规划和即将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计划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到西北、华北地区,这项工程一旦建成实施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就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其次,修建水库是解决降水季节变化大的主要措施。

华北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8月,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因此,在华北地区各河中上游应大力修建水库,同时要通过改造或扩建,增加原有水利工程的蓄洪能力,使枯水期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充,也使水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三是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

如在黄土高原地区结合小流域治理,大力植树种草,涵蓄水源,使土不下坡,青山常在,清水常流。

据估算,如果将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3.5%提高到10%左右,其含蓄水源总量相当于修建总库容量150亿立方米的水利工程,而且由于森林能够增加空气湿度,再通过大气环流,每年向西北干旱地区输送水 汽 60亿立方米。

3.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农业不仅对水的依赖性很大,同时也是耗水量最大的生产部门。

过去华北地区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盲目地扩大灌溉面积,加上灌溉方式不当,灌溉设施老化,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只有50%,重复利用率更低,在20%左右。

因此,在水资源紧缺的华北地区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主要途径包括积极推广耐旱作物;改革灌溉技术,如实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这种方式要比大水漫灌节约用水1/2至2/3。

【考点】耕地的分布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知识储备】1.中国的水资源概况: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径流资源总量的6%;又是用水量最多的国家,1993年全国取水量(淡水)为5255亿立方米,占世界年取水量12%,比美国1995年淡水取水量4700亿立方米还高。

由于人口众多,当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名百位之后,被列为世界几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

2.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

(1)跨流域调水,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已建或在建的引水工程有:

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

(2)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

如规模宏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完成后,都将在防洪、灌溉及水资源调配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3)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水污染和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水紧张的状况。

今后我们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或杜绝水的浪费。

3.我国耕地的特点

(1)人均耕地面积小

我国虽然耕地面积总数较大,但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相对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

到1995年,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13公顷的有省、自治区、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但这些地区水热条件较差,耕地生产水平低。

相对自然和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广东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7公顷,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大洋、广东和福建等甚至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0.05公顷的最低界限。

该组织认为低于此限。

即使拥有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也难以保障粮食自给。

(2)分布不均匀

综合气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因素,我国耕地大致分布在东南部湿润区、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半干旱区、干旱内陆区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区。

东南部湿润区和半湿润季风区集中了全国耕他的90%以上。

(3)自然条件差

我国耕地质量普遍较差,其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也占1/3。

其中涝洼地有约400万公顷,盐碱地有约40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670万公顷。

而且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于污水灌溉和大面积施用农药等原因,耕地受污染严重,加剧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4.我国耕地的保护

(1)要严格执法,加强管理。

健全农田基本保护制度,强化耕地的保护。

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好每份耕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于保障农业持续发展,保证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要严格控制国家和集体基建用地。

国家基本建设每年占用大量耕地,必须考虑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确实要占的必须占一补一;合理规划乡村集体用地,乡村集体用地要制定长期规划,乡镇企业应合理布局,避免投资区、开发区、工业区盲目占用耕地;减少农民个人建房用地,农村建设应该实行统一规划,控制个人建设占地面积。

同时挖掘旧村土地利用潜力,复垦废弃的村庄宅基地,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村庄兼并。

(3)努力复垦耕地资源,大力开发后备土地资源。

应该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力度,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使其尽快变成可以利用的耕地,同时应该加强土地整理,对田、水、村、路、沟进行综合治理。

(4))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地关系。

人口的过快增长也是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和不合理利用的重要原因。

各级政府必须将耕地与人口平衡纳入到计划体系中,通过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不断促使人地比例关系的协调发展。

(5)加强以改革土壤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素质、质量和抗灾能力。

为了提高耕地质量,发掘耕地的更大生产能力,要切实抓好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

抓好农田基本建设的同时,还要大力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增加高产、稳产农田面积,要坚持用养结合,改良和利用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方针。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高耕地素质要坚持走从农业大省转向农业强省的道路,以耕地为基础,与林、草、种植、养殖业的发展联成一个有机整体。

(6)要合理地调整优化耕地利用结构,发展三高(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努力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耕地集约化的经营水平。

【2014·邵阳·20】4.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0.2公顷降至目前的0.09公顷,耕地总面积已经逼近国家规定的1.2亿公顷红线.如图揭示的土地问题是()

A.建设用地扩张,占用大量耕地B.过度放牧,草场退化严重

C.乱砍滥伐,加剧了水土流失D.不当排放造成土地的污染

【答案】A

【解析】中国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加上使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导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0.2公顷降至目前的0.09公顷,耕地总面积已经逼近国家规定的1.2亿公顷红线。

【考点】耕地的分布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知识储备】我国耕地的特点

(1)人均耕地面积小

我国虽然耕地面积总数较大,但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相对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

到1995年,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13公顷的有省、自治区、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但这些地区水热条件较差,耕地生产水平低。

相对自然和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广东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7公顷,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大洋、广东和福建等甚至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0.05公顷的最低界限。

该组织认为低于此限。

即使拥有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也难以保障粮食自给。

(2)分布不均匀

综合气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因素,我国耕地大致分布在东南部湿润区、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半干旱区、干旱内陆区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区。

东南部湿润区和半湿润季风区集中了全国耕他的90%以上。

(3)自然条件差

我国耕地质量普遍较差,其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也占1/3。

其中涝洼地有约400万公顷,盐碱地有约40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670万公顷。

而且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于污水灌溉和大面积施用农药等原因,耕地受污染严重,加剧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4.我国耕地的保护

(1)要严格执法,加强管理。

健全农田基本保护制度,强化耕地的保护。

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好每份耕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于保障农业持续发展,保证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要严格控制国家和集体基建用地。

国家基本建设每年占用大量耕地,必须考虑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确实要占的必须占一补一;合理规划乡村集体用地,乡村集体用地要制定长期规划,乡镇企业应合理布局,避免投资区、开发区、工业区盲目占用耕地;减少农民个人建房用地,农村建设应该实行统一规划,控制个人建设占地面积。

同时挖掘旧村土地利用潜力,复垦废弃的村庄宅基地,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村庄兼并。

(3)努力复垦耕地资源,大力开发后备土地资源。

应该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力度,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使其尽快变成可以利用的耕地,同时应该加强土地整理,对田、水、村、路、沟进行综合治理。

(4))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地关系。

人口的过快增长也是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和不合理利用的重要原因。

各级政府必须将耕地与人口平衡纳入到计划体系中,通过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不断促使人地比例关系的协调发展。

(5)加强以改革土壤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素质、质量和抗灾能力。

为了提高耕地质量,发掘耕地的更大生产能力,要切实抓好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

抓好农田基本建设的同时,还要大力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增加高产、稳产农田面积,要坚持用养结合,改良和利用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方针。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高耕地素质要坚持走从农业大省转向农业强省的道路,以耕地为基础,与林、草、种植、养殖业的发展联成一个有机整体。

(6)要合理地调整优化耕地利用结构,发展三高(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努力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耕地集约化的经营水平。

【2014·益阳·14】对我国自然资源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北方耕地多,且以旱地为主B.我国可开垦为耕地的荒地很多

 C.人多地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D.西北地区的土地类型以耕地为主

【答案】A

【解析】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为北方地区,区内的农业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渭河平原,平原广阔,年降水量大致在400~800毫米之间,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故正确;我国可开垦的荒地较少,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西北地区的土地类型以林地、畜牧业为主。

【考点】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知识储备】我国耕地的特点

(1)人均耕地面积小

我国虽然耕地面积总数较大,但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相对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

到1995年,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13公顷的有省、自治区、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但这些地区水热条件较差,耕地生产水平低。

相对自然和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广东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7公顷,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大洋、广东和福建等甚至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0.05公顷的最低界限。

该组织认为低于此限。

即使拥有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也难以保障粮食自给。

(2)分布不均匀

综合气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因素,我国耕地大致分布在东南部湿润区、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半干旱区、干旱内陆区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区。

东南部湿润区和半湿润季风区集中了全国耕他的90%以上。

(3)自然条件差

我国耕地质量普遍较差,其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也占1/3。

其中涝洼地有约400万公顷,盐碱地有约40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670万公顷。

而且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于污水灌溉和大面积施用农药等原因,耕地受污染严重,加剧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2014·云南·17】读“中国农产品主要产区建设规划示意图”回答5题。

5.图中我国各产区耕作制度和种植品种差别很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耕作习惯B.地形C.土壤D.气候

【答案】D

【解析】我国南方和北方耕作制度和种植的农作物有明显差异,北方平原广阔,耕地多,但热量较低,降水较少,以旱地为主,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南方多丘陵、山地,但热量高,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主要农作物是水稻;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主要是绿州农业;可见,农业最主要的原因是气候条件的显著差异。

【考点】耕地的分布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知识储备】我国耕地的特点

(1)人均耕地面积小

我国虽然耕地面积总数较大,但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相对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

到1995年,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13公顷的有省、自治区、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但这些地区水热条件较差,耕地生产水平低。

相对自然和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广东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7公顷,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大洋、广东和福建等甚至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0.05公顷的最低界限。

该组织认为低于此限。

即使拥有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也难以保障粮食自给。

(2)分布不均匀

综合气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因素,我国耕地大致分布在东南部湿润区、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半干旱区、干旱内陆区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区。

东南部湿润区和半湿润季风区集中了全国耕他的90%以上。

(3)自然条件差

我国耕地质量普遍较差,其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也占1/3。

其中涝洼地有约400万公顷,盐碱地有约40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670万公顷。

而且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于污水灌溉和大面积施用农药等原因,耕地受污染严重,加剧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2014·泰安·34】6.读下面两图,回答问题。

甲图:

我国东部地区春季、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比等值线分布图。

乙图:

我国北部水资源、土地、人口及耕地占全国总量百分比图。

(l)据甲图分析,我国南、北方相比,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比最大的是____地区。

(2)图甲中A地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容易造成、

灾害。

(3)图乙中水资源最缺乏的地区是,人地矛盾最突出的地区是。

【答案】

(1)南方;

(2)干旱、洪涝;(3)西北地区;黄淮海地区。

【解析】

(1)据甲图分析,我国南、北方相比,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比最大的是南方地区。

(2)A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夏季风与雨带进退的“失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

(3)我国南部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其径流量却占全国总径流量的80%以上;北部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但不足全国总径流量的20%,西北干旱地区缺水尤为严重.黄河、海河、淮河流域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38%以上,且人口稠密,工业发达,需水量大,而水资源约占全国的6%,用水十分紧张,水土资源配合不协调。

【考点】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点与成因;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知识储备】1.降水分布与时间对比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名称

空间分布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

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降水的南北差异

北方:

降水少,雨季短;南方:

降水多,雨季长。

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2.我国降水界限的划分

(1)800mm年等降水量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

是我国主要的水田作业区,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以旱作农业为主;

(2)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

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也是我国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

(3)200mm年等降水量线:

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

此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

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多为荒漠地区,除有灌溉水源的绿洲以外,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十分荒凉。

3.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

(1)锋面雨带的形成:

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

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2)锋面雨带的移动:

五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六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

(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