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1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6323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1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1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1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1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1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1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1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1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1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1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1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1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1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1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1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

《《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1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1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1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

《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1与研究》结题报告

《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改革的探索与研究》结题报告

花都区花东镇教育指导中心课题组

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克服传统考试评价的弊端,建立与新课标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小学考试评价内容、方法和形式,2003年9月至2005年7月,花东镇各小学在镇教育指导中心课题组的组织指导下,开展了《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改革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研究。

通过这一课题研究,对小学的考试评价内容、方法和形式,大胆地进行了改革创新,形成了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新的考试评价内容、方法和形式,推动了全镇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下面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个全面总结。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开展本课题研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面对21世纪的挑战,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地位,关键在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小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根基。

因此,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高质量的小学教育必然是素质教育。

所以,改革传统的小学考试评价内容、方法和形式,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向基础教育提出的一项紧迫任务。

2、传统的考试评价制度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传统的考试评价制度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功能单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标准单一,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方法单一,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很少采用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主体“错位”,被评价者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考试结果反馈简单化,忽视对考试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认同,使考试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

传统的考试评价虽然能较好地测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但无法测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热情、态度等,无法测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也就是说,无法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出合理的全面综合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师生不必要的分数竞争,加重了师生的负担,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自入学始,就牢牢地拴在分数竞争的战车上,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和自由,失去了全面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这样,传统的考试评价制度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3、单一的百分制评价方法束缚了学校、教师全面育人的积极性

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育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实施了不科学的评价,以单一的百分制成绩来考核评价学校和教师,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误导。

学校随意增加考试学科的课时,加大作业量,增加考试次数。

在这种考试评价制度下,学生负担重,难以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学习,使不少学生厌学、辍学。

同时,造成了整个教育界人、财、物的浪费,甚至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面对这种现实,必须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考试评价制度,探寻一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教学考试评价机制。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革传统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实行多元化、开放性、个性化的考试评价制度,使我镇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全面渗透了《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思想与要求,充分发挥了考试评价的导向功能,使检测和评价成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充分调动了教师、学生、家长参与考试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我镇各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长效性,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二、本课题的设计

为了搞好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组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本课题进行了全面界定,除此之外,还确定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内容、方法、原则、对象和过程。

现将有关内容陈述如下:

(一)、课题的界定

小学考试评价改革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对现行小学语、数、英考试评价的内容、方法和形式进行改革,形成与新课标要求相适应的一套新的小学语、数、英考试评价内容、方法和形式。

考试评价的内容除关注学生学业成就外,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考试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评价形式应灵活、多样,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研究制定具有科学性、简便易行、有实效性的评价工具,探索便于教师普遍使用和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提高考试评价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新的要求,成为启动小学考试评价改革的根本动因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只是学业成绩优异,还需要有应对日趋竞争激烈社会挑战的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任务,考试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教育和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有效的考试评价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人才培养标准的变革决定了考试评价内容、方法和形式等一系列的变化。

为此,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这成为我镇启动小学考试评价改革的根本动因。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开展小学考试评价改革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即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在知识、思维、技能、体能等方面得到发展;第二是人在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上全面发展,包括交往、道德以及正确处理人的社会生活的能力等;第三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健康和谐发展,包括审美、情操、个性和理想信念的发展,也即形成完整的素质结构。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体的脑力和体力充分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方针和实施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也是制定教育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

考试评价是检验教育过程中教育方针是否得到贯彻,教育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有效的考试评价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产生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3、我国的教育方针与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施小学考试评价改革的政策依据

我国教育方针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明确了我们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全面发展的深化。

我国教育方针所指的全面发展,是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

这使得小学考试评价改革要正确处理好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4、小学考试评价改革是对现行考试评价制度暴露出的种种弊端的有力应对

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和一些学校在考试评价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现行中、高考制度的影响,我国考试评价制度还存在种种弊端:

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评价的方法仍以纸笔为主;被评价者多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考试的结果反馈简单化,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认同。

总之,评价的方式是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和刺激性的。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文化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已异化为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枷锁”,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5、建构主义理论为小学考试评价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的理论主张在学生评价方法上强调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认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考查了学生的初级学习的效果,很少考查高级学习的成果。

这种理论还主张,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效果在情境中评估。

主张在真正的现场活动中获取、发展和使用认知能力,提倡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完成操作任务来进行教学的真实性教育,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建立在高度情境化的操作任务上,提倡采用“真实性评量”和“操作评量”等多元化的方法。

6、新课程改革呼唤与之相配套的小学考试评价制度,为小学考试评价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考试评价在课程实施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必须建立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考试评价体系。

国务院在其所作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

“探索科学的评价办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的发展。

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中学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重视实验能力考查。

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

2002年12月8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教育部公布了体现全新教育理念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方案,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发布的第一个较为全面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将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顺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改革传统的小学生考试评价内容、方法和形式;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激励、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今深化素质教育和推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命题。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内容的探索与研究;

2、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方法的探索与研究;

3、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形式的探索与研究。

(四)、主要研究方法和原则

1、主要研究方法

(1)、资料积累法。

积累有关资料,作为研究的参考资料和研究成果。

(2)、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找出原因,拟定对策。

(3)、科学实验法。

确定实验目的和对照班,通过实验验证“构想”,探索与新课标要求相适应的小学考试评价内容、方法和方式。

(4)、经验筛选法。

结合本课题研究,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做法,撰写文章。

2、主要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改革传统考试评价内容、方法和形式单一的缺陷,改革只看分数的弊端,突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整体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解决只重智育而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心素质发展不全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科学性原则

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改革单纯以升学率(或分数)来评价教学质量的偏颇做法,把科学的评价杠杆引进教与学的全过程,根据教师本身素质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实际,全方位评价教与学的质量。

(3)、期望性原则

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和特长发展的成功期望,使教师有信心,学生有希望,使考试评价一改过去“冷酷”的面目,透出一个“爱”字,点燃学生的希望之光,重视发挥考试评价的“激励”功能。

(4)、差异性原则

承认师生身体、心理、家庭影响、个性特征、智力发展等诸方面存在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特长,提供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促进学生的特长爱好发展,较好地解决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的问题,克服传统考试评价中同类化、统一化的缺陷。

(5)、限时性原则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遵循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教学时间,不加班加点,不加重课业负担,不增加考试次数,在限定的时间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模糊性原则

运用模糊控制理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来评价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

文化科目考试成绩变百分制为等级制,对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不好量化的项目,采用定性评价。

(五)、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全镇所有在校小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总体而言,本课题同步推进小学考试评价内容、方法和形式三个方面的研究,其基本过程和预期成果如下:

1、2003·9—2003·12前期理论准备阶段。

包括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实验班级、总课题的论证和制定实施方案。

2、2004·1—2004·12课题深入研究阶段。

包括:

在实验班开展考试评价改革,并逐步推广到对照班级,探索与研究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方式。

3、2005·1—2005·7 成果总结阶段。

包括撰写结题报告、小学考试评价改革的论文、案例、反思等。

三、本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我镇教育指导中心从实验研究和今后长期进行小学考试评价改革的需要出发,为加强领导,于2003年9月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

镇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陈文林同志担任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组领导工作;教研员帅建平同志为副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指导工作;各小学教导主任为主要研究成员,负责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全镇所有小学教师为参研人员,认真贯彻执行课题领导小组关于开展课题研究的有关要求。

课题领导小组的经常工作是:

落实课题研究的决策及实验措施,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研究和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总结出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的新机制及实验成果。

(二)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科研水平和参与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

课题组认为,提高全镇小学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参与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抓好我镇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与研究的关键。

在课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着重通过外培内训,争取专家指导,学习先进地区经验,集体与个人钻研,实验的实际锻炼和经验的及时交流等形式进行提高。

 特别是利用国际互联网下载了大量的有关考试评价的理论、实践等前沿信息,供教师学习提高。

课题组十六名主要研究成员中,本科学历6名,其余全部是大专学历,平均年龄36岁,全部具有中级职称。

课题组主研人员多次专程到区教研室向领导、专家请教如何解决实验研究中的新问题,获益匪浅。

课题组还多次派主研人员到南海、佛山、番禺、深圳等先进地区参观学习。

回校后均及时宣传先进地区进行小学考试评价改革的新动态、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等。

2004年7月,区教研室的领导和有关教研员还专程到我镇指导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与研究工作。

课题组在镇教育指导中心和各小学的大力支持下,购买了《新课程教学法》、《走进新课程丛书》、《新课程与教师成长丛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新课程校本教研》等30余种有关新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专著,并以“教育科研资料”的形式摘编考试评价机制的研究资料,印发给全镇各小学,各小学主研人员定期在教师大会上作专题讲座。

通过多种措施,极大地提高全体课题研究人员的科研水平和参与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了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广泛深入开展小学考试评价改革

针对传统考试评价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在区教研室的领导和教研员的指导下,本课题组组织全镇各小学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小学考试评价改革。

1、整合考试内容,使考试内容呈现趣味性、层次性、多元性。

各小学在编制考试内容的时候,遵循了两大原则:

一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二是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增强了考试内容的趣味性、层次性、多元性。

(1)、多元考试——一试、二试和平时考核三结合。

为了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将考试内容通过一试、二试和平时竞赛式的考核三方面结合起来,一试主要有:

语文的古诗文诵读、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数学的口算、操作、实践活动;英语的听说读唱。

二试即笔试,语、数、英制订ABC卷。

平时经常组织各类学科竞赛,将阶段考核和终结考查有效整合,综合评估。

一试试题的背景材料开放、新颖,突出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

试题的题材做到教材内外的材料结合,特别是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实社会问题。

在编制二试试卷命题时,我们要求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组织出卷考试、考查。

试题必须保证内容的正确性,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不能与所学的概念、原理、法则相矛盾。

(2)明确性原则。

要在不泄露解题依据和思路的前提下,尽量使题目语意清楚,文句简明扼要,不跟学生玩文字游戏,所出试题不能像猎人为动物准备的一个个陷阱,让学生考得苦不堪言,而应该让学生考出真实水平、考出自信。

答案和评分标准明确合理,不致引起争议。

(3)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既注重基础,注意试题的覆盖面,又突出重点,保证试题在所测内容上有代表性,并力求做到各个部分的比例适当;二是试卷力求面向全体学生,考试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不出超标题、偏题、怪题,不出死记硬背才能完成的题目,使学生从死记硬背的“苦海”中解脱出来。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4)独立性原则。

试卷中的各个试题要彼此独立,不相互牵连暗示。

(2)、自定目标——可选择ABC卷考试。

每次考试时,根据本课题研究的要求,各小学提供了ABC三种试卷让学生依据自己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试卷参加考试(A卷——提高卷,针对优秀学生,更具有挑战性;B卷——普通卷,针对大多数的学生;C卷——基础卷,针对后进生,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定位,从而能够真实有效地检测自己的学习;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帮助学生树立了“我可以学好”“我能学得更好”的自信心。

(3)、试卷变脸——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进行考试。

在考试中,为了能照顾学生情感和个体差异,各小学出试卷时往往通过改变试卷的标题和题型的名称、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激励性的情境,让传统的试卷“变脸”,充满趣味性,体现人文关怀,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愉悦地考试。

这样,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4)、开放命题——大家参与出试卷。

为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使考试评价的内容更广泛、更全面,全镇各小学都实行了让学生独自出题、小组出题、家长参加出题和老师统一整合的方式,使试卷的质量更优化。

(5)、拓展内容——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本次小学考试评价改革的过程中,各小学所设计试题内容以课内为主,适当向课外拓展,设计题型以教材为主,适当增加了能力题、综合题、开放题、附加题。

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充分调动了自己的各种潜能,充分展示了自己学习的成果和才华。

2、实行分层差异的“个性化”考试方法。

(1)、多次机会,允许重考。

在每次考试前,各小学都出好A、B、C三种难度不同的试卷。

在考试时,每位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的选择A、B、C卷进行考试,对于一时粗心失误或对考试结果感到不满意的可以申请重考。

多次的考试机会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后进生也有得“优秀”的机会。

分层考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

(2)、考核学习态度,学生参与考核。

学生的学习态度跟学习成绩同样重要,通过考核学习态度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在本次考试评价改革中,各小学积极发动学生参与考核,要求学生对考试进行自我的反思总结,积极开展小组的评议等,实行自主答卷和小组合作答卷的形式组织考核,并将各种评议考核结果列入学生的总评成绩中。

3、实行以“发展性”评价为重点的综合评价形式。

(1)、建立成长记录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各小学在原有成长记录评价基础上,建立了学生人手一份的语文、数学和英语学习成长记录袋,充分反映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进步的历程,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情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2)、写“情感化”的特色评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各小学在在描述考试评价结果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描述为主的方式。

给不同的学生批注不同的老师寄语。

老师给学生写的综合评语往往一分为二,采用对话口气,体现了个性,注重学生的长处和优点,消除了对后进生的偏见,处处体现了闪光点,多写鼓励性建议,有亲切感,有说服力,对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

(3)、写“反思和自评”日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从本次考试评价改革开始后,各小学要求学生在完成期末考试后以日记的形式反思和自评一学期来学习的最大收获、印象最深的课、与同伴交流讨论学习中的困难以及需要教师帮助的地方。

如以我的悄悄话、“我最喜欢的课”等为题,让学生把一学期来的成长过程简要叙说出来,让学生在自我分析,判断、调节,完善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4)、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各小学经常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与家长沟通与交流,共同帮助学生认识了自我,改进了学习方法。

经常邀请家长对学校考试形式、对学生测评结果和考试评价的改进,与学校和教师进行直接交流。

对没有参与交流的家长,老师也通过家访,就评价结果与每一个学生家长进行了沟通。

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考试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本课题研究结果

本课题从2003年9月开始实验,到2005年7月已满二年。

经过镇教育指导中心、课题领导小组、各小学及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加上区教研室领导、教研员的指导,课题组认为本课题研究基本了取得了预计的成效,现分述如下:

(一)全镇各小学领导和教师树立了以考试评价改革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环境,各小学积极开展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机制的探索与研究,大力倡导发展性考试评价的理念,突出考试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充分发挥考试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通过改革考试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小学教师坚持以人为本,十分重视考试评价的人文性,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判断学生存在的优点与不足,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学生的特长得到发展,帮助学生认识了自我,树立了自信。

(二)建立了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考试评价新机制

1、考试评价功能得到转变。

改变了考试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的倾向,通过多元考核、自定目标、试卷变脸、开放命题、拓展内容和个性化考核等考试评价方式方法,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加强了考试评价的激励功能,增强了考试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通过正确的导向、激励、诊断、反馈调节、反思总结、成长记录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考试评价内容得到转变。

改变了以往考试评价过分偏重知识与技能的单维评价,更加注重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评价。

3、考试评价标准得到转变。

改变了以往考试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和绝对化的偏向,建立了分层次、多元化的考试评价标准,使得现行我镇的考试评价标准既体现了大多数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

4、考试评价方法和形式得到转变。

改变了以往考试评价单一的纸笔测验和过分强调终结性测试形式的偏向,加强了对口语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测试,实行考试评价与平时表现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充分运用作业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和反思评价等方式,加强形成性评价、非测试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的力度,改进了量化和等级考评方法,促使我镇小学考试评价方式、手段、工具逐步走向了多样化。

5、考试评价主体得到转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目前全镇各小学全部采取多主体考试评价方式,即包括对学生考试情况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面。

这改变了以往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和教师等参与到考试评价中,将考试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鼓励学生对考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他人的考试情况进行评价,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发展。

教师通过了解多方面评价的反馈信息,能更好地掌握教学情况,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