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6570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x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8篇

《跳水》教案篇1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了解猴子、孩子、水手、船长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学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二、引导学习第四自然

  1、质疑、激发辩论。

  2、品读段中突出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3、积累词语:

段中哪几个词最能说明当时情况十分危急。

  4、追索孩子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原因。

  三、教师带领学习第一自然段

  1、引导理解猴子更加放肆的原因。

  2、结合词语理解,谈谈所讲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3、小结学法,抓重点词、分析事物间的联系。

  四、学生自学二、三自然段

  五、学习五、六自然段

  1、大家一起为救孩子想办法。

  2、品读五自然段,了解船长救孩子的办法。

  3、说说从船长身上得到的启发。

  六、总结全文、练习分析本段以及全文所讲到的事物间的联系。

  七、这件事过后、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是水手,你会怎么说?

《跳水》教案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质疑,并能带着问题合作学习。

  2.反馈小组学习的情况,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3.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列夫。

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导质疑。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跳水》。

(板书课题)

  2.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列夫。

托尔斯泰的资料。

  3.引导学生看课题提出问题,教师汇集,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例如谁跳水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结果怎样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来读课文,认读生字,可同桌互读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和句子。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找出课文的自然段。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汇报你读明白了什么。

  2.讨论故事的主要内容(起因、经过、结果),理清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巩固延伸。

  1.把课后生字以词或句子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布置学生阅读列夫。

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弄清小男孩处于危险处境的原因,了解小男孩获救的经过。

  2.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3.总结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不同表现,体会船长的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生词。

  2.理清课文各个事物间的联系。

  二、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

  1.读课文,承接上节课谈不明白的问题;孩子遇到了生命危险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1)先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全班讨论。

  

(2)抓住重点语句,出示挂图,感知小男孩处境的危险。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担忧和紧张)。

  2.了解孩子处境危险的原因。

  

(1)抓住重点词“因而”,出示句子“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给因而换词,但意思不变(所以、故而、因此)。

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换词法)。

  

(2)抓住重点词“放肆”,教师可让学生说猴子放肆表现在哪里。

  (3)用三角标出具体描写猴子和小男孩动作的词语,并在课文中读好这些词语。

  3.讨论:

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样想的。

  

(1)读有关船长的句子。

  

(2)想象一下船长怎样想的。

  (3)评价一下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

  三、读完课文,拓展延伸。

  1.假如你当时在场,你还有别的办法救小孩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

引导学生辩论。

  四、学生质疑问难

  为什么说“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五、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总结全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作者写这个故事,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六、启发想象。

  这件事过后孩子会说些什么?

水手又会说些什么?

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想说的写出来。

  板书设计:

  走上横木

  孩子追猴子

  猴子逗孩子

  人们追猴子

  跳水

《跳水》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__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三)读课文,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__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二)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2课《跳水》,请大家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边叙述边板书课题:

  (板书:

《跳水》)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设疑,展开想象,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深入课文之中,由要我学自然变成我要学。

  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

  如:

谁跳水?

为什么跳水?

跳水的结果是怎样的?

等等。

  

(二)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中的人、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请同学们用符号表示出来。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

  (三)分段、概括段意。

  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事情发展的过程,初步认识事物是在相互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

  谁来谈一谈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各是什么?

  (起因:

水手们取乐猴子,猴子十分放肆;发展:

猴子逗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高潮:

孩子走上高最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结果:

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

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

第二段(第2、3自然段):

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赶猴子。

第三段(第4自然段):

讲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

第四段(第5、6自然段):

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四)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艘、撕是平舌音,要注意读准。

)除生字外,还有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

如:

龇应读z9。

龇牙易读成c9y2,这是错误的。

  桅应读w6i。

易读成w7i。

  即应读j0,不能读成j@。

  唬应读成轻声hu。

  3.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环游:

环绕地球旅游。

  风平浪花静:

指江、河、湖、海等水面上没有风,没有浪,十分平静。

  模仿:

按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去做。

  放肆:

言行轻率,毫无顾忌。

  开心:

①心情快乐舒畅;②戏弄别人,使自已高兴。

  桅杆:

船舶甲板上竖立的高杆,用于挂帆或信号、装置无线、支持观测台等。

吓唬:

恐吓;使害怕。

  灵巧:

灵活而巧妙。

  龇牙咧嘴:

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

龇:

(牙齿)露在外边。

咧:

嘴角向两边延伸。

本课用来形容大猴子做怪相的样子。

  摇摇晃晃:

摇摆不定。

  瞄准:

对准目标,使射出或扔出的东西命中目标。

  心惊胆战:

形容非常害怕。

  纵身:

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

  4.形近字组词:

  艘(五艘)撕(撕碎)

  搜(搜集)嘶(嘶哑)

  瞄(瞄准)桅(桅杆)

  描(描绘)脆(干脆)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环游周游

  缓缓慢慢

  庄严庄重

  沉痛悲痛

  矫健强健

  身躯身体

  哭泣抽噎

  慈祥慈爱

  面庞面容

  反义词:

  焦急耐心

  幸福痛苦

  慈祥威严

  醒悟迷惑

  放肆规矩

  (五)分组读课文。

  分组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小组的同学相互解答,质疑问难。

如果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在讲读课文时大家共同解决。

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生词。

《跳水》教案篇4

  重点语段:

  “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跳水》第一节)

  教学设计:

  1.这艘轮船返航时,海面上呈现怎样的景象?

  2.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水手有闲情逸致拿猴子“取乐”呢?

“取乐”导致猴子怎么样?

  3.从哪里看出猴子“放肆”?

  4.“因而”是什么意思?

会换词吗?

  5.请找一句话概括这节大意。

  6.填空:

因为《跳水》在简洁的开头中,特意点明故事发生的环境是____,所以水手们____,导致猴子____。

这一节交代了环境与____及____之间的联系。

  训练目的:

  要求学生理解导致故事的发生是海上环境“风平浪静”,引导他们透过开头这个窗口,去寻觅与故事发展变化的联系,以达到对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训练目的。

《跳水》教案篇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

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

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2、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懂得遇到危险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船长的智慧,冷静的处事方法。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

(镜头一、一望无际的大海、一艘轮船,甲板上水手、孩子、猴子;镜头二、孩子追赶猴子走向最高横木摇摇晃晃;镜头三、船长举枪要射击情景;镜头四、孩子跳入大海被水手救上?

醢宓那榫啊#?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谈话导入

  1、师:

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阅读了《跳水》这个故事,你对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已见)

  2、课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呢?

老师要请同学来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理一理: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1)个人读课文,理清__脉络。

  

(2)小组内交流,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学习第4―6自然段。

  

(1)师:

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不知同学们能否找出来?

  老师相信你们,请行动吧!

快速浏览课文。

  (板书:

孩子猴子水手船长)

  

(2)师:

(出示课件1。

边放课件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们正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

瞧,一只猴子出来了,正和水手们取乐,可事隔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3)(出示课件2:

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站在桅杆的顶端)

  师:

同学们,你们的神态、语言已经告诉我,你们都感到这个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师:

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里哪几个自然段描写这个孩子处境很危险,找到了可以大声告诉同学们。

  (4)师:

现在请大家小声读文,边读边画出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孩子处境危险,找到后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师:

找得十分准确,请再读课文中描写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试一试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句子。

  (5)师:

思考好了,请找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讨论。

  (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的二、三个小组学习讨论)

  (6)师:

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1:

若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放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感受到孩子处境十分危险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联词“只要……就”这段话,更深层的感悟到“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

”更体会到孩子处境的危险,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文。

  预设2:

若学生只抓住了正面描写的句子,没有发现“这时候,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全都吓呆了”这个侧面描写的句子时,引导学生再读文,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7)师:

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

  (生朗读师引导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师:

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

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

生练读文。

  师:

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8)师:

我知道此时你们非常想救这个孩子,谁有好办法?

  (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师:

大家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呀,为什么呢?

我现在不替你们作评判,因为学习原本就是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请再读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师:

那个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吗?

  2、理解文中第7、8自然段。

  师:

谁救了他?

请同桌一起读7、8自然段,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划下来。

  (同桌读书讨论,生汇报。

  师:

请自己读读描写父亲和水手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

能把你们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吗?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师:

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生交流)

  2、拓展练习:

孩子被救上来后,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

说一说,再写下来。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方法以及借助评价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孩子心理变化及船长性格特征的关键词句品读,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中的段落,探究感悟。

在实际教学中基本实现了我的教学设想,达到了教学目的。

同时,利用媒体课件有情有景,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了故事发展高潮结局,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学生课前的困惑,使学生随故事的发展,情感也在潮起潮落,感悟出船长遇事沉着、果断、机智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他极大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学习如何处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懂得自读、自悟、自得,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在本节课上,学生充分展示了内在的潜力,乐学、乐问,在启发点拨之中,多数孩子获得自己的感悟。

但个别同学自悟能力差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关注全体同学,让每个孩子学得有动力,更加有热情。

  总评:

  1、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主,坚持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坚持辅之以“导”,做到“指一指引”以导向,“点一点化”以开窍,“拨一拨弄”以知晓,把学生引进理解__的“门”引上理解__的“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2、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达到乐学、乐问,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强烈的出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教学中,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创设交流、想象问题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学生潜意识创造力得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跳水》教案篇6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孩子为了取回被夺走的帽子,爬上了船的桅杆的顶端,正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这是怎么回事呢?

结果会怎样呢?

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这个故事———《跳水》

  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

  1、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个故事,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故事是怎样引起的?

  2、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你遇到了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想进一步理解的地方?

﹙梳理问题,以学定教。

视学生问题的多少决定是否需要小组交流。

  三、自主学习,读书感悟

  1、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故事是由于水手拿猴子取乐引起的,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2、那事情发生的经过怎样?

下面请同学继续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找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试一试从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什么原因促使孩子不顾生命危险爬到了桅杆的顶端?

此时处境怎样?

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试一试,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3、如果当时你就站在甲板上,看到这样危险的情景,你会怎样做呢?

面对这样危险的情景,那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得呢?

自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一看船长是怎样做得?

刚才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船长为什么用枪逼着孩子跳入水中?

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

船长当时会怎样想?

把自己想到的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提示:

你可以这样说:

船长当时会这样想或船长还可能这样想…﹚

  4、感情朗读:

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船长。

你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5、说到这里,老师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是一个秋天,一家三口去爬山游玩,坐索道时,绳索突然断了。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父母同时想到要救自己的孩子。

在绳索快要落地的一瞬间,发生了什么事?

父母双双用手把孩子举了起来,孩子幸存活了下来,而她的父母却永远离开了她。

  6、小结: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内心一定受到很大的震撼吧!

当孩子在最危险的时候,父母都会想方设法救他们,能够使本无希望的事情发生转机,出现奇迹。

  四、全文回顾

  加深认识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全文,想一想,《跳水》这个故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五、总结拓展

  同学们,孩子得救了。

那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呢?

大家可以想一想,说一说,也可以分小组演一演。

《跳水》教案篇7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中心。

  3.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心。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

跳水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那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呢?

  这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你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并且从中得到启迪。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

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轮船上的故事,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猴子把孩子引到了桅杆顶端,孩子陷入困境。

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1.读课文,学生字。

  2.利用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注意区分:

“气急了”、“气极了”。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一艘放肆胳膊海鸥瞄准

  风平浪静摇摇晃晃

  2.提出容易写错的字:

  艘

  3.说说难理解的词语:

  放肆:

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五、再读课文

  1.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这件事情是怎样引起的?

  2.根据问题给课文分段:

课文讲了谁跳水?

他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这只猴子放肆起来,它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第二段(3、4自然段)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

  第三段(5、6自然段)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3.质疑: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

  复习课文分段情况和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要求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

①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②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

  (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

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

  2.读句子。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哭笑不得”什么意思?

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3.指导朗读。

  注意认真体会描写孩子和猴子神态、动作的词语。

  练习读→指→指名读→同桌对读

  4.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二段

  默读思考: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指导学生按顺序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再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读句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会不会失足?

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

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

  3.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事态的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