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7844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docx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规律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揭示教育规律,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二、教育学的发展——萌芽阶段

●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很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开始论述教育问题,教育思想散见于哲学、政治著作或语言记录等各种论著中。

●教育方面的论著多属论文形式,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三、萌芽阶段的代表任务及思想

1、孔子人性观:

“性相近,习相远也”、道德观:

“仁”,忠孝和仁爱/教育内容:

“以六艺教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行动相结合,学以致用

2、墨子:

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

传授

3、老子“无为”/回归自然,一切顺其自然

4、乐正克《学记》

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著作/教育的重要作用和目的:

“化民成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及严密的视导考核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主要是:

教学相长原则;启发善喻原则;因材施教和长善救失原则;课内外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劳逸结合的原则等。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5、韩愈《师说》

6、朱熹、《朱子语录》

7、苏格拉底

8、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理性、智慧、哲学家、灵魂、意志、勇敢、军人、情感、节制、劳动者

9、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

四、教育学的发展——独立形态阶段

教育学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对教育的论述从现象的过渡到理论的说明,重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开始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育问题。

/研究教育问题是采用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实证和实验的方法,还没有达到真正科学化的程度。

五.独立形态阶段代表人物及思想

1、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2、卢梭(Rousseau)

3、康德

人的主体性的认识/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高度重视教育在形成人的道德社会性中的规范作用。

4、裴斯泰洛齐

瑞士/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培养初等教育教师

5、洛克

英国/“白板说”/绅士教育,应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

6、赫尔巴特

构建教育学的逻辑体系,强调伦理学和心理学是教育学的两个基础。

/教育研究要达到科学水平。

必须要有独立的研究领域和运用科学的方法。

/按儿童心理活动变化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学、课程体系、管理制度/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传统三中心现代三中心

教师中心学生中心

教材中心经验中心

课堂中心活动中心

六、教育学的发展——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逐渐利用社会学的实证方法和心理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使教育学在科学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

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学,形成许多门类,教育科学迅速发展。

七、多样化阶段代表人物及思想

1、斯宾塞

英国/《教育论》/他从实有主义出发,提出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主张大量建立实科中学。

✓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重视实用学科、重视体育、主张启发学生学习自觉性。

✓教育就应当从五个方面为人的生活作好准备:

▪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目的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

▪和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活动

2、杜威

美国/《民主主义和教育》/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促进学生形成更好的经验主张“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教学的任务不在于教给现成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凯洛夫

《教育学》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著作

4、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八、教育学的发展——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和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在理论上逐渐深化,在内容方面也更加丰富。

“三论”的发展为教育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九、理论深化阶段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1、布卢姆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布鲁纳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教育过程》/“无论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倡导发现学习

赞可夫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

/《教学和发展》/阐述实验教学论体系,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巴班斯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博士/教育过程最优化/将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引进教学论的研究中,是对教学论进一步科学化的新探索。

第一章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

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教育而言的,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有和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的起源:

神化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发展:

㈠原始社会教育、㈡奴隶社会教育、㈢封建社会教育、㈣资本主义社会教育、㈤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教育是统一的、共同的、平等的

2教育和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还没有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

3教育的方式是“口耳相传”

4教育内容简单

5教育没有阶级性

㈡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

1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2教育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是相脱节的。

3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4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5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

㈢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是封建地主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剥削阶级和统治农民的官吏

2教育具有森严的等级性,各级各类对学生家庭出身的品级都有严格规定

3在教育内容上“独尊儒术”,在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实行棍棒纪律教育

4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教育

㈣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的双重性

2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的科目,使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生物等逐渐成为学校的必修科目

3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4学校教育日益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㈤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权为劳动人民所掌握

2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受教育者

3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

4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

5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各族人民都有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

6和宗教相分离的,反对宗教对教育的干预

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

1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特点

5国家原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整体结构中各级各类学校内在联系的合理性

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和系统: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类型)。

普通教育、专门教育、成人教育(学校系统)

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1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2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

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4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第三节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概念:

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特征:

①强制性;②普遍性

义务教育的意义:

1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2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3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

1把“普九”当作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2从实际出发,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3建立“普九”评估验收和表彰奖励制度

4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

第二章教育和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和经济的关系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2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4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1教育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化的劳动者

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4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5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1科学知识的继承性

2通过学校教育所进行的再生产又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

3通过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又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㈢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第二节教育和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㈠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㈡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

㈢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㈠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

㈡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

㈢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教育和文化的关系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㈠在宏观层次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

社会文化背景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

社会文化的发展必须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而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就必须发展教育事业

文化的发展促使教育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加强

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

1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一定的活动实现传承

2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民族价值取向极大的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对教育地位的认识、对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选择

3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的确立具有影响作用

4无论民族文化传统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和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是否一致,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剖存在影响

㈡在微观层次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

社会文化影响学校文化

社会文化直接影响课程文化

社会文化影响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㈠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

㈡教育能够选择文化

㈢教育能够整理文化

①文化对通过教育整理文化具有客观要求

②教育自身具有整理文化的迫切需要

③教师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

④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也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

㈣教育能够活化文化

㈤教育能够促进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

①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易于进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的新生一代

②教育帮助人们掌握多种语言,有利于不同文化的沟通

③教育促进新生一代民族自尊心的增强

㈥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

①教育能够创造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并能够推动其实施普及,从而为文化的创造和更新提供新鲜元素

②教育为文化的不断发展、更新提供大量富有创造力的人

第四节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㈠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

㈡科学技术影响学生

㈢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㈣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㈠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

㈡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

㈢教育能够加速科学和技术相互转化

㈣教育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三章教育和人的发展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人的发展概念:

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指的是这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其发育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

㈠内发论㈡外铄论㈢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

1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得影响作

4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㈡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

1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环境的这种作用,只有在教育的组织和利用下,才能向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对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㈢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d、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的功能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分析

A/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

b/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

c/教育可把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

d/现代学校教育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

e/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

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1人是通过活动而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并获得发展的

2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由活动的性质和水平所决定

3通过活动人可以改变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的发展

㈤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1遗传决定论

2环境决定论

3二因素论

第二节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

1.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保持高度协调性

2.人的生理发展是和心理发展互相影响

3.教育者一定要注意促进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统一和谐发展,不能片面强调心理或身体的超前发展,这也是当前早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人的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顺序。

2、教育者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等顺序。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总体特征,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矛盾的重点,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教育者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3、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相对的,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相互联系、衔接、持续发展的关系。

(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和时间一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2、表现在:

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抓住关键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互补性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各组成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2、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说明,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地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六)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性以及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相同,具有相对稳定性。

2、在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

在身心发展的速度、特征上,具有可变性。

3、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相对的。

4、教育者要注意发展的稳定性,从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要考虑每一阶段的比较稳定的共同特征;又要重视身心发展的可变性,通过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发展的可能性,促使学生较快发展。

(七)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第三节初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

少年期身体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身体外形的变化/

(二)、内部机能的变化

(三)、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的开始

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认知、情感及意志方面的发展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2自我体验能力的发展

3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三)、社会性发展

①性别角色的认同

②和同伴的交往

③强烈的友谊感

少年期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①重视青春期教育

1丰富精神生活

2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3总的来说,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是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内心世界,形成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4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5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6在情意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7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知。

青年初期身体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在身体形态方面,高中生的身体增长速度逐渐减慢

三在体内机能方面,逐步达到成人标准值

四在神经系统方面,大脑重量和平均容积达到成人水平

五在生殖机能方面,性发育的第一性征发育更趋成熟

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不平衡性2.动荡性

3.自主性4.前瞻性

5.进取性6.闭锁性

7.社会性

青年初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㈠教育目的的概念及意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

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

3教育目的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①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作了明确规定

②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

③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

④对教师的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

(二)调控功能

①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进行调控

②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③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

(三)评价功能

①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和凭借

②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四)激励功能

①激励教育者通过一定方式,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

②激励受教育者自觉地积极的参和教育活动

教育目的的类型

从层次上分为国家教育目的(概括性,抽象性)、培养目标(针对性、可操作性)、课程目标(具体的,在实践层面进行操作和实施)、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

客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㈡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㈢人们的教育理想

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㈠无目的论:

杜威

㈡个人本位论:

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

㈢社会本位论:

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

㈣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统一

3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4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是和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

2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3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

4人的发展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基本思想:

人的发展是和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在教育工作中,要倡导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克服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

第二节素质教育

素质:

个体先天禀赋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人类文化在个体心理上的内化和积淀。

素质教育概念:

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对儿童、青少年的基础素质教育。

基础素质包括:

身体和生理的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

素质教育的特征: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素质教育的任务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层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核心层

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最高层

素质教育的背景

1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

2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实质上是一个问题,人的素质的提高也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