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7892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教材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材分析.docx

《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分析.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材分析.docx

教材分析

教师:

黄梅

案教师:

黄梅

教师:

黄梅

 

案教师:

黄梅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

与原教材相比缩减了一个单元,减少了“磁铁”、“有生命的物体”两个单元,增加了“我们的身体”单元。

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具体为:

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我们的身体》;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质科学(光、热、电、磁)《声音》;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天气》。

调整后的新教材,内容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每个单元都有七个教学内容,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个课时。

根据教学建议,对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

应该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

学生分析

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比如,对周遍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

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

本学期,班级学生数基本在40个左右,合理的人数也为科学学习的顺利组织开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

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汇总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具体内容见单元目标)

教学措施

1、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

(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第一单元教学分析 

一、          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

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

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

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

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

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

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

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 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观察天气;

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

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能用简单工具估计风速、风向;能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观察各种云的不同,并能给它们分类;

能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意识到天气如何影响每天的生活的;

意识到测量和长期的记录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第二单元教学分析

一、了解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逐层开展科学研究

新教材“溶解”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1—4课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第二部分是5、6两课,围绕学生可能提出的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开展自主活动)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认识到食盐溶解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的。

新教材整体的设计思路清晰。

从观察溶解实验现象入手。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我们经常用到“溶解”这个词,还会把食盐、糖等溶解到水里去。

”这可以看作是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提到“溶解”学生首先想到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进而再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最后研究学生可能会好奇的一系列问题——什么因素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

等。

每课的教学也是逐层展开。

都是从学生的初始想法开始最后指向具体的核心概念。

围绕“溶解”这一主题,逐步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二、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书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如“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

怎样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

怎样描述面粉在水中的状态?

用什么词汇表述更加准确。

”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

如“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描述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诸如此类的描述内容能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三、实验要求规范化、实验用品更加生活化

教材在做过滤实验前详细的介绍了滤纸的折叠方法。

不仅如此新教材中还增加了对科学实验方法的提示,如课本第17页酒精灯的科学使用方法、课本第16页加热蒸发的实验图。

在做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时引入了试管以及运用振荡的方法。

如在“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一课,要求学生“在盛水的玻璃杯的上方,轻轻地投入几粒高锰酸钾。

”“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匙来取。

”等。

在“溶解的快与慢”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科学的制定出“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计划”新增加了研究计划参考内容的提示,使学生知道如何去进行科学研究实验。

此外新教材中实验用品更加生活化。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中运用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液体—胶水和洗发液,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四、降低学习的难度,增加了科学探究的时间。

如老教材《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实验多容量大,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实验,造成观察实验不细致,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构建模糊。

而新教材则分解成了两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和《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学生的实验探究时间充分,实验观察的细致,有利于构建清晰的科学概念。

再如老教材《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而新教材也分解成了两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等。

五、重视观察和实验过程中的记录,使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

教材中几乎在每一课中都精心的设计了一些实验过程记录表格,这些表格的内容科学合理,既重视科学概念的构建,又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发展。

如正确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的“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的比较记录”、食盐溶解快慢的“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等。

学生在记录中形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的良好的科学品质和科学思维方式。

六、增加了科学知识的拓展

老教材的单元后设置了“阅读与拓展”信息量少,无法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面。

新教材的单元后设置了供学生阅读的资料库如“溶解在海水里的盐”“清理海面溢油”“饮水与健康”“含“气”的矿泉水”不仅信息量大,而且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该单元的科学概念、丰富他们的已有经验和发展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1、指导学生做好实验。

科学课中涉及很多的实验,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可以根据情况让学生跟着老师做,或者等老师先演练一遍,然后在由学生接着做。

要确保实验的规范和精确。

2、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不同的学生做同样的实验肯定存在差别,不同时间做同一个实验也存在差别,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从实践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课本中的那些文字。

3、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文字描述科学现象。

学生对现象的描述能力各有不同,科学现象的描述不需要华丽的语言,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第三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1-4课,1.听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声音的变化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集中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特别是对振动的本质认识和理解-振动的频率、振幅与音高、音量的关系与规律的认识;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7.保护我们的听力

从第五课开始,研究了声音的传播--振动同样会使其它接触到的物体(包括气体)产生振动,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初步建立“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概念。

第六课,通过一个耳鼓模型实验观察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

这种经历会加深儿童对声音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质传播的理解;第七课,突出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声音”单元的各组实验旨在形成一系列发展性的概念:

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最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

教材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1.声音单元概念发展图示

2.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翻译成声音的感觉。

过程与方法

能按照教材的步骤和要求做各种声音的实验。

运用文字和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将观察到的现象或数据记录在表格上。

比较和讨论不同声音的音高和音量。

通过描写和画图交流结果。

通过描写和讨论反思声音实验。

通过阅读获得关于声音、听力和声带的更多的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展对声音调查的兴趣。

认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分析:

“身体的结构”是人教版科学四上第四单元,,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人体的结构。

在这一单元中,要向学生们介绍关于身体结构划分的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划分和根据各个部分功能不同划分,引出深入的思考。

观察与体验活动构成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形式。

本单元主要有两个主要活动:

第一个活动:

“观察我们的身体”,学生要通过观察和讨论提出人体从外形上看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有什么特点?

内部有什么?

第二个活动:

“身体怎样工作”,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活动的体验,利用气泡图的方式,把多个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时曾经学习过“观察我们的身体”,对人体的外部结构进行过初步的观察,但并未探讨过人体的内部有什么?

身体结构的不同划分方式等问题。

这些问题是浅显的,探究的途径也是比较简便的,只要方法得当,学生对这些内容会有很高的探究兴趣,也将会由此获得比较丰富的认识,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

过程与方法

1、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根据观察目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结果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围绕观察和体验活动开展探究学习。

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

以教师的评价语言鼓励、唤醒、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选择有效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对气泡图的分析,理解根据功能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 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

四年级仅有1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生多偏重于语、数、外的学习,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的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六、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等。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第一单元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

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

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

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

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

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

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

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

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

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

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

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

“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

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

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

要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梳子、碎纸屑、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回形针、小开关、红灯、绿灯、黄灯、具有4个和6个接线头的盒子、橡皮、木质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属材料、丝、棉、皮、各类布料(湿和干)、铅笔、钢笔和玻璃等。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一、单元教学意义

本单元是在三上《植物》、《动物》单元对一些动植物外部特征进行观察,并初步掌握了一定观察方法,又在三下经历了《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本单元主要是围绕植物的“新生命”诞生来指导学生认识新生命产生的相应器官及相对较长的、微细的新生命诞生的变化过程,从中知道新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繁殖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本单元包括两部分:

第1—5课是第一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开花植物的繁殖方式。

这部分的学习是从引导学生观察一棵油菜到一朵油菜花再到一棵油菜花开始,即《油菜花开了》,从对一种花的观察,发展到对《各种各样的花》的观察,在观察中也许学生会产生一个问题:

颜色、形状、大小、构造千差万别,人们是根据什么把它们统称为花的呢?

于是就产生《花、果实和种子》一课,随着活动的展开,探究重点便转移到了果实和种子上了。

如果种子都落在旁边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活动自然推进到《把种子散播到远处》,那么一粒种子在自然环境下又是怎样生长的呢?

学生势必进入《萌发的种子》的研究课题,植物是这样,动物呢?

第6—7课是第二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

通过认识动物的卵、卵的孵化过程及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繁殖也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科学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A、科学概念:

1、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

2、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3、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4、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

5、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

B、过程与方法:

1、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花和种子的内部构造。

2、用适当的形式记录花的变化过程和果实的生长过程。

3、按一定顺序对雄蕊、雌蕊这样细小的结构进行观察。

4、持续观察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

5、经历观察卵的构造和动物卵的孵化的过程。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探究新生命产生的奥秘的好奇心。

2、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3、认识到自然界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殖对于每个物种的延续都至关重要。

三、教学准备

器材:

镊子、放大镜、剪刀、烧杯、培养皿、小刀

材料:

开花的油菜植株、南瓜的雄花和雌花、油菜果实、栗子果实、蒲公英果实、蚕豆种子、黄豆种子、各种动物的卵、棉花、棉签、白纸、胶带

 

第三单元《食物》的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见附录三)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经历调查、记录食物,统计分析找规律,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