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838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n

6.

(1)修:

形容词作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2)朝: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

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4)蔽:

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或:

(受)蒙蔽

(5)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美: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面:

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重点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这件家庭琐事是邹忌问妻、妾、客,他与徐公谁美这件事。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何不同?

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4.文中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邹忌善于思考,善于进谏。

齐王善于纳谏。

5.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

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

“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6.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段:

进谏的依据。

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

段:

进谏的内容。

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

纳谏的举措及结果。

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

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7.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邹忌是在比美中,在与妻、妾、客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比较,在暮寝而思之后,感受到自己受了蒙蔽。

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国君一定也多受蒙蔽,由此进谏。

8.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邹忌能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

一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上,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

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9.邹忌进谏的结果怎样?

齐王采纳了建议。

下令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受上、中、下赏。

进谏的人数由门庭若市到时时间进再到无可进者。

最后其他几个国家皆朝于齐,乃至于战胜于朝廷。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暮寝(qīn)期年(qī)朝服衣冠(zhāo)

B.窥镜(kuì

)昳丽(yǐ)时时而间(jiān)进

C.旦日(dà

n)弗如(fú

)皆朝(chá

o)于齐

D.臣妾(qì

)孰与(shú

)数(shuò

)月之后

2.下面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吾与徐公孰美

C.忌不自信

D.宋何罪之有

3.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最漂亮的人。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徐公比不上你那么美丽。

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仔细看他(徐公),自己认为自己比不上徐公美。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这样看来,大王你的过错太多了。

4.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徐公/何能及/君也

D.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5.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邹忌修八尺有余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仔细)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缺点)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

7.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A.求石兽于水中

B.相与步于中庭

C.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D.万钟于我何加焉

8.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同学们对邹忌的进谏策略和齐威王的纳谏魄力十分佩服,于是开展了一次主题学习活动。

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请根据课文内容,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

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如果你是学生代表,你会怎样劝说李校长?

(不超过40个字)

(3)受齐王通过不同途径采纳谏言的启发,学校就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向大家征集建议。

下面是小明同学建议书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助修改。

【甲】一、学校应聘请专业人员监管网络,控制学生上网时间,对网络中的有利信息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二、学校应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律教育。

【乙】三、学校应开展专题教育,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谨慎选择、合理使用网络。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不合逻辑的语病,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子中有词语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能力测试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于是

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朝服衣冠

②王之蔽甚矣

③时时而间进

④莫不私王

2.翻译下列各句。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4.齐王虚心纳谏表现在哪些方面?

收到了什么效果?

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5.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

侍臣曰:

“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

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①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

规②小得而大失者也。

昔公仪休③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

为臣贪,必亡其身。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禄秩:

俸禄秩爵。

②规:

贪求。

③公仪休:

战国时鲁相。

公仪,复姓。

休,名。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私:

_______

(2)皆以美于徐公以:

______

(3)今齐地方千里地方:

(4)一朝彰露朝:

(5)性嗜鱼嗜:

_________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且为主贪,必丧其国;

8.(甲)(乙)两文分别运用了设喻和举例的说理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请你分别谈谈从【甲】【乙】两文中获得的启示。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屈原①以②五日死,楚人以舟楫③拯④之,谓之竞渡。

又曰:

五日投角黍⑤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

[

后汉黄琬⑥,祖父琼⑦,为太尉⑧,以日食状闻。

太后诏⑨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⑩。

琬年七岁,时在旁,曰: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⑪。

”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贫好学,常燎⑫麻炬⑬,从夕达旦。

时或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闻有异书,必往祈⑭借。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

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

“此鸟名商羊。

儿童有谣曰:

‘天将大雨,商羊鼓舞⑮。

’是为大雨之兆⑯。

”后果然。

【注】①屈原:

战国楚国诗人。

②以:

在。

③舟楫:

泛指船只。

④拯:

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

⑤角黍:

即粽子。

⑥黄琬:

人名。

⑦琼:

人名,即黄琼。

⑧太尉:

官职名。

⑨诏:

召见。

⑩况:

比方。

⑪初:

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

⑫燎:

燃烧。

⑬炬:

火把。

⑭祈:

乞求。

⑮鼓舞:

手足舞动,形容欢悦。

⑯兆:

预兆,征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谓之竞渡谓:

_____________

(2)何不言日食之余何:

(3)从夕达旦旦:

(4)是为大雨之兆是:

2.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行者休于树(《酵翁亭记》)

B.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公与之乘,战干长勺(《曹刿论战》)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2)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4.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

5.请给第三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1.C

【解析】A项,“寝”读qǐn。

B项,“窥”读kuī;

“昳”读yì

“间”读jià

n。

D项,“妾”读qiè

“数”读shù

2.B

【解析】A项,应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C项,应为“忌不信自”。

D项,应为“宋有何罪”。

3.D

【解析】这句应译为:

这样看来,大王你受蒙蔽太严重了。

4.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音节停顿的划分能力。

文言句子的音节停顿可以从语法和句子的意思两方面去考虑:

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

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

A项,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B项,应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项,应为“徐公/何能/及君也”。

5.D

【解析】A项,古义:

土地方圆;

今义:

某一区域或空间的一部分。

B项,古义:

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方位词。

C项,古义:

长,这里指身高;

修理。

D项,古今义相同,都是“不如”的意思。

6.B

【解析】B项,蔽,受蒙蔽,在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7.D

【解析】例句与D项中的“于”均是“对,向”的意思。

A项,“在”的意思。

B项,“在”的意思。

C项,“比”的意思。

8.

(1)下联:

齐王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2)李校长,学校要是能设立一个“校长信箱”,让大家能为学校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那该多好啊!

(3)有利不良②引领引导

【解析】

(1)本题考查拟写对联。

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一致。

上联“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为主谓短语,人名+特点。

“邹忌”对“威王”,“巧言善辩”对“广开言路”,“进言委婉”对“从谏如流”。

(2)本题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说话人的身份,受众的身份等,另外还要注意说话的针对性和艺术性,尽量使用礼貌的话语委婉达到说话的目的。

注意本题的语境是学生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作为学生代表,要注意有称呼、讲述设立“校长信箱”的意义即可。

(3)①【甲】处“对网络中的有利信息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中的“有利”与“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相矛盾,应将“有利”改为“不良”。

②“引领”与“学生正确认识、谨慎选择、合理使用网络”搭配不当。

“引领”指带动事物跟随他或他们向某一方向运动、发展,一般多用于人类社会。

“引导”,是指通过行为帮人走出困境,或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集体行动。

应将“引领”改为“引导”。

1.①穿戴②受蒙蔽③间或、偶然④动词,偏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服”“私”“蔽”皆作动词,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2.①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刺”“过”“上”“期”“虽”“进”等,最后疏通句子。

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3.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抓住“喻理”这个特点理解作答,以小喻大,以家喻国。

4.①齐王称赞邹忌的建议很好。

并立刻下令:

臣民们凡能指出君王错误的,都能得到奖赏,并根据提意见的方式设立奖赏等级。

②燕、赵、韩、魏都纷纷来齐国朝见。

(意思接近即可)

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中两小问在文中找到写齐王言行的相关语句理解作答即可。

5.启示我们:

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

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从“尊重对方”“发挥机智”“善于明理”这些角度作答即可。

6.

(1)偏爱

(2)认为(3)土地方圆(4)有一天,一天(5)特别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

注意“私”在句子中是词类活用,用作动词,“偏爱”的意思。

“地方”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指土地方圆,今义指空间的一部分。

7.

(1)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严重了。

(2)如果做君主的贪婪,必定会失去他的国家;

做臣子的贪婪,必定会丢掉他的性命。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

之,音节助词,不译。

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②中重点词语有:

为,做;

丧,丧失;

亡,死;

身,指人的生命。

8.【甲】文运用设喻的方式对齐王进行规劝,以自己所受蒙蔽为喻,悟出妻、妾、客“皆以美于徐公”的原因,由己及国,劝诫齐王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乙】文中唐太宗以公仪休不贪人鱼而保住自己的禄位的例子,告诫君臣不要过度贪婪,贪婪则毁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及说理方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结合关键句子作答。

【甲】文中邹忌采用设喻的说理方法,用与徐公比美的生活小事设喻劝谏齐威王,齐威王认可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并且颁布了鼓励进谏的诏令,使齐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政治成效。

【乙】文中唐太宗以“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的例子说明君臣不要贪,贪则毁身。

9.【甲】:

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尽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乙】:

不能过度贪婪,利令智昏而失去应有利益的行为是愚蠢的。

【解析】本题考查感悟启示。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谈感悟启示。

阅读【甲】文,邹忌釆用讽喻方法,可以得出人际交往的启示:

和别人交往态度要诚恳、语言要委婉,要尊重他人,使他人能够愉快地接受。

我们同时也明白了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

阅读【乙】文,唐太宗博引古例,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为主贪,必丧其国;

为臣贪,必亡其身”的道理,告诫我们不要贪财。

  【参考译文】

  【乙】贞观二年,太宗对(身边的)侍臣说:

“我曾说过贪婪的人并不懂得如何爱财。

如朝廷和地方五品以上的官员,俸禄优厚,一年所得的俸禄数目很多。

如果接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也不过数万,一旦事情败露,官职俸禄都被削夺,这哪里是懂得爱财?

(这是)因贪小而失大。

以前的公仪休生性喜爱吃鱼,但他从不接受别人送给他的鱼,所以他能长久地吃到鱼。

如果做君主的贪婪,必定会失去他的国家;

1.

(1)称

(2)为什么

(3)早晨

(4)这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其中“旦”是“早晨”的意思。

2.C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

例句“舞于殿前”的“于”是“在”的意思,C项中“于”意思为“比”,故选C。

3.

(1)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

(2)等到惊醒了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其中“对”是“回答”的意思,“及”是“等到”的意思。

4.赛龙舟、包粽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节日习俗的了解。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许多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有自己不同的习俗。

仔细阅读四个选项,辨析作答。

仔细阅读文段一,从“竞渡”“五日投角黍以祭屈原”可以看出,这是端午节的两个习俗:

赛龙舟、包粽子。

5.刘峻好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章拟写题目的能力。

记叙文类的题目一般有以下几种特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具有象征意义。

仔细阅读第三篇短文,可以看出,写的是刘峻勤奋好学的故事,可以拟题为“刘峻好学”。

  屈原在初五投江去世,楚国人用船只从水中打捞出,称作赛舟。

另外,初五在江水中投放粽子来祭祀屈原,担心被蛟龙夺取,所以赛龙舟来追赶它。

  后汉的黄琬,祖父黄琼是魏郡太守。

黄琼把他听到的日食情况报告朝廷。

皇太后询问他日食的情况。

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又不知道当时的情况。

黄琬当时7岁,在旁边,说:

“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

”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

  刘峻家境贫寒,酷爱读书,常常点燃火把,从晚上读到早晨。

有时睡着了,等到惊醒了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

听说有奇异的书,一定去祈求别人借给他。

  齐国有一种鸟,常屈一只脚,在大殿的前面飞舞。

齐侯向孔子请教,孔子说:

这种鸟叫商羊。

儿童有歌谣唱:

‘天将大雨,商羊鼓舞。

’这是大雨的预兆。

”后来果然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