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三历史下册复习题(全册).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88630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初三历史下册复习题(全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鲁教版初三历史下册复习题(全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鲁教版初三历史下册复习题(全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鲁教版初三历史下册复习题(全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鲁教版初三历史下册复习题(全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初三历史下册复习题(全册).doc

《鲁教版初三历史下册复习题(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初三历史下册复习题(全册).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教版初三历史下册复习题(全册).doc

世界历史下册复习题

(一)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1、俄国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俄历2月)

直接原因:

一战给俄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两个政权指: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其中,临时政府掌握着主要权力。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2、十月革命时间、意义。

时间:

1917年11月7日

领导人:

列宁,总指挥部是斯莫尔尼宫

政权: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政府—___人民委员会。

意义: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2)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比较:

名称

时间

革命任务

结果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推翻沙皇统治

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推翻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委员会

4、苏俄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④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⑤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5、漫画:

“列宁同志清扫地球”

这幅漫画揭示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废除了以沙皇为首的君主专制,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时间、领导人、内容。

原因:

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时间:

1921年领导人:

列宁

内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作用)

2、_1922_年苏联成立。

加盟共和国有: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发展到_15_个。

3、1924列宁逝世以后,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完成了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4、1936_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_”。

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5、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定义?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背景:

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定义:

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这一模式也有严重的弊端: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④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浪费资源。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时间:

1919年1月;操纵国:

英、法、美。

三巨头: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实质:

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内容:

1919年6月,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

意义: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列举《凡尔赛和约》的内容。

领土:

德国向法国交还阿尔萨斯—洛林。

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有英、法、日等国瓜分。

3、对亚太地区的“安排”——华盛顿会议:

背景:

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时间:

1921—1922年;操纵国:

美、英、日。

目的:

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主要条约、内容及影响:

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内容①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

②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条约的影响:

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中国回复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实质)

华盛顿会议的影响: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4、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

成立后被英、法控制。

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5、材料分析题:

阅读“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角逐转移到了会议桌上,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相继召开,新的国际体系建立起来。

”请回答:

(1)、新的国际体系是什么?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构成这一体系基础的两个条约是什么?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

(3)、两次会议的关系怎样?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如何理解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而华盛顿会议解决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因此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否能长久维持下去?

为什么?

回答:

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因为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6)、《凡尔赛和约》埋下了谁复仇的种子?

它是怎样一步步撕毁《凡尔赛和约》的?

(德国。

它扩军备战,吞并奥地利,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进而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小知识:

1、在《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性质的是殖民地问题。

2、华盛顿会议最大的收益者:

美国。

最大的受害者:

中国。

世界历史下册复习题

(二)

次会议都起操纵作用的国家:

美国、英国。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体系。

4、毛泽东:

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指《九国公约》签订后。

第4课经济大危机

1、1924年—1929年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经济“繁荣”一时。

1929_年—1933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失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

2、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列举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1)涉及范围特别广

(2)持续时间比较长:

1929年——1933年

(3)破坏性特别大

4、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时间、目的、中心措施、影响。

背景:

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时间:

1933年

目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中心措施:

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影响:

①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③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④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加强;⑤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1933年希特勒上台,称为国家元首,建立法西斯统治,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第7、8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慕尼黑阴谋的时间、参加国、内容及影响。

时间:

1938年参加国:

德、意、英、法

内容:

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影响:

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纵容了法西斯侵略。

2、什么叫绥靖政策”?

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有什么影响?

定义:

西方大国对法西斯的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这种政策被称为“绥靖政策”。

原因:

①西方国家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

②想将祸水东引,把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影响:

①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②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3、二战的有关知识点: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性质: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3)起止时间:

1939、9、1—1945、9、2

4)加速二战爆发原因:

英法等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实行绥靖政策。

5)二战全面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标志二战全面爆发。

6)初期:

德国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

意大利加入德国一方参战。

7)扩大:

1941年6月德国侵略苏联。

8)二战进一步扩大: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标志二战进一步扩大。

9)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目的:

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

标志: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

其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0)二战的转折点: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

1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诺曼底登陆。

12)重要会议:

1945年,雅尔塔会议。

13)欧洲战争结束:

苏军对柏林发动总攻,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

14)二战结束的标志: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15)二战影响:

二战是一场空前的浩劫,它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雅尔塔会议召开的目的、时间、参与国、首脑人物、内容。

目的:

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时间: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

内容:

①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②决定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第9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1、列举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表现)及原因。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繁荣

表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尤其迅速,呈现繁荣。

原因:

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③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④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⑤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危机

20世纪70年代,表现:

美国经济地位下降。

原因:

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1974-1975年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表现:

经济逐渐好转,债务负担沉重。

原因:

政府调整经济政策,但80年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

(3)20世纪90年代以后:

持续发展

表现:

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原因:

①进行社会经济改革;②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③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④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新经济时代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第10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1、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表现:

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原因:

(1)二战后,美国为了对付苏联,给予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援助。

(2)西欧国家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3)利用美国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4)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欧盟

(1)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组织。

(2)1993年,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盟(欧洲联盟)。

(3)政策:

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

世界历史下册复习题(三)

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4)意义:

欧盟成立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3、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发展概况。

原因:

(1)二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

(3)朝鲜战争爆发,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

(4)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发展教育和科技,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发展概况:

(1)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2)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大打击,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3)80年代,日本实行“科技立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原因的共同点是什么?

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1)共同点:

1)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持;

2)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3)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借鉴:

1)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

2)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科技,大胆创新。

3)坚持改革开放,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11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评价

目的:

50-60年代,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评价:

它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结果

内容:

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结果:

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第12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它们先后进行了改革。

其中,较突出的是,被苏联镇压的是。

1、斯大林、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

2、简要叙述匈牙利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政治上:

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

(2)经济上:

1)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2)调整农业政策,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

3)工业方面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

3、东欧剧变的原因、表现。

原因:

1)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2)东欧国家普遍外债负担沉重,通货膨胀,人们生活下降。

(3)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4)苏联也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表现:

1)从1989年下半年起,执政40多年的各国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2)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民族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

第13课亚非拉的奋起

1、亚洲: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是。

____年英国同意印度独立,但把印度分为______和,实行印巴分治。

2、二战后,亚洲___和__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国家。

3、非洲:

1952年埃及在的领导下独立,1956年埃及收回。

“非洲独立年”是指__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

1990年___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统治在非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

4、拉丁美洲:

1959年拉丁美洲的    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主要领导人是。

1、尼赫鲁1947年 印度 巴基斯坦 2、韩国 新加坡 

3、纳赛尔 苏伊士运河,1960 纳米比亚4、古巴 卡斯特罗

5、东欧剧变的原因、表现

原因:

(1)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2)东欧国家普遍外债负担沉重,通货膨胀,人们生活大幅度下降

(3)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4)苏联也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表现:

(1)从1989年下半年起,各执政党丧失政权

(2)社会制度发生变化①南斯拉夫一分为五②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③民族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

(3)国家版图发生变化。

第14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1、一战后,英国获得了地区的“”,支持复国运动。

二战后,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国家和国家的决议。

1948年犹太人国家建立,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2、四次中东战争是指___和___之间发生的战争。

中东问题的关键是。

是巴勒斯坦地区广大民众的“圣城”。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是。

1994年接受诺贝尔和平奖的重要人物是、、。

1、巴勒斯坦委任统治权犹太犹太阿拉伯

以色列国2、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国巴以冲突耶路撒冷

阿拉法特拉宾佩雷斯阿拉法特

3、中东动荡的原因

(1)中东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列强的必争之地

(2)列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此进行了长期的角逐。

他们的

介入,使问题更加复杂。

(3)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是这一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

(4)对珍贵水源、“圣城”耶路撒冷的争夺,宗教信仰的不同加深了双方的裂痕,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

第15课冷战中的对峙

1、冷战中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分别是以美国为首的   和以苏联为首的    。

2、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使命的总统是。

3、二战后美国在经济方面援助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

4、50年代担任苏联领导人,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苏争霸开始。

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的两位总统分别

是肯尼迪(美)和赫鲁晓夫(苏)。

二战后国际局势的突出特征是美苏争霸。

5、在美苏争霸中表明苏联处于弱势;表明苏联处于优势。

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2、杜鲁门3、实行马歇尔计划4、赫鲁晓夫5、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 

世界历史下册复习题(四)

6、冷战政策的定义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7、冷战政策的表现

政治上: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经济上:

美国提出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

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8、杜鲁门主义的定义:

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9、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冷战结束的标志:

1991年苏联解体

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组织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1991年苏联解体

10、美苏争霸的四个阶段、表现及标志性事件

(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七十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联占据优势。

1979年出兵占领阿富汗。

美国因深陷约占越南战争,尼克松于1969年实行了战略收缩。

(3)八十年代,双方关系趋于缓和。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1989年从阿富汗撤军。

美国因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4)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第16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随着、,世界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方向发展。

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进行轰炸的科索沃战争,是世界霸权主义具体表现,它严重削弱了的作用。

1、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一超多强 多极化、经济实力2、南联盟 联合国 

3、世界政治格局:

一战后的世界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被二战打破)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形成了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

目前的世界格局: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4、科索沃战争的评价:

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公然对一个联合国成员国动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

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第17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2、195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我国于2001年正式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在上海成功地举行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会议。

3、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2)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3)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有利:

(1)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自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

不利:

(1)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

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5、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应对措施、成就。

措施: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现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成就:

2001年:

(1)中国上海成功举办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领导人会议

(2)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

第18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1、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而这一工程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标志、核心、特点、影响

时间: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

标志:

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核心: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国际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特点:

(1)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涌现出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