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勘查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9209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勘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公路勘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公路勘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公路勘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公路勘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公路勘查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公路勘查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公路勘查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公路勘查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公路勘查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公路勘查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公路勘查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公路勘查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公路勘查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公路勘查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公路勘查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公路勘查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公路勘查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公路勘查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路勘查报告.docx

《公路勘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勘查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路勘查报告.docx

公路勘查报告

第一章概述

隐山至清溪三级公路改路工程

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第一节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路线布置设基本沿现有县道x085,路线县之起点位于景德镇浮梁县峙摊乡山村县道X085,经梅湖,许村,杨村,至溶溪。

本项目的建设意义及条件与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紧密相关,项目道路设计标高受到水利枢纽建成或淹没水位约束。

项目起始桩号k0+000,终止桩号k15+548.505.路线全长约15.548km;该路段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为;三级公路,设计行车速度为30公里每小时,路基宽度为7.5米,设计荷载为公路—2级,该路线位于丘陵地貌单元,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桥梁,涵洞等构造物众多,工程建设难度较大。

第二节勘察目的与任务

受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的委托,北京中核大地矿业勘察开发有限公司承担了该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编制相应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本次勘察目的是根据已批准的设计文件中所确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技术要求等资料,在前期资料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为确定公路路线,工程构造物的位置和编制。

1.在初勘的基础上,根据设计需要进一步查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最终确定公路路线和构造物的布置位置。

2.查明构造物地基的地质构造,工程地质级水文地质条件,准确提供工程和基础设计,施工必须的地质参数。

3.根据初勘拟定的对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防治的方案,具体查明分布范围,性质,评价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提供防治设计必须的地质参数。

4.对沿线筑路材料场进行勘察,最后确定施工时所采用的料场储量和采运条件。

5.收集沿线建筑场地的的证基本烈度。

并对大型公路工程建筑物场地俺设计需要进行场地安全性评价。

6.编制工程地质报告,提供编制施工图阶段设计文件所需的地质资料。

第三节工作方法和工作量

本次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原味测试,简易钻探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综合方法。

勘察工作量的布置,按照桥涵构筑物的特点,依据相关规范要求,结合天然地基扩大基础和桩基工程及支护工程的需要综合考虑。

本次勘察是在充分利用初勘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钻探,简易钻探,坑探,原味测试及工程地质调查等手段,对全路线工程及构筑物进行了工程地质测绘和勘察,我公司先后组织钻机2台,组织工程地质技术人员4人,于2013

表1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工作量一览表

项目

工作量

路线地质

15.548km

桥梁孔

522.8/24孔、5座

样品

岩样16组。

图样10组,水样5件

第四节质量评述

勘察依据的规范,规程和规定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_2003)

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_2011)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_2004)

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_2007)

5.《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056_84)

6.《公路土工试验规程》(GTCE40_2005)

7.《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_2005)

8.《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_89)

9.《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_96)

10.《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12.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提供的(钻孔布置表)和(隐山至清溪三级公路改路工程设计地勘技术要求细则)

13.公司有关质量体系文件。

二.技术资料

1.1:

2000地形图(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

2.1:

2000线路纵断面和横断面图(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

3.《钻孔布置图》和《控制点最终成果表》(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

4.《这几地勘技术要求细则》(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

5《工程地质施工图阶段勘察工作大纲》(北京中核大地矿业勘察开发有限公司南昌分公司)

三.关键控制工序的执行

本次勘察在充分研究初步设计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了本阶段勘察的重点为挖方段土石方,小桥涵构造物,桥梁工程,高边坡以及边坡失稳等,针对不同的勘察重点。

采取了一下勘察方法和手段,确保勘察深度到达规范要求。

1.路线地质调查沿中桩进行详细或简易钻探,并通过参考沿线桥位勘察资料编制了沿线的路基工程地质条件表,地下水地表水情况表,边坡坡率及土石方成分表,小桥)涵构造物地基一览表,保证了地质勘察资料的精度和完整性。

2.重点对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段进行调查(如滑坡,边缘易失稳等)。

编制了沿线的不良地质地段表,分析了不良地质的性质和规模。

并提出了处置建议。

3.重点查明深降堑,高填方控制性路段的地质情况,分析了其稳定性。

提出了坡率设计和处置方法。

4.各桥勘察均编制了分项工点勘察大纲,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钻探过程实行了技术人员旁站监督,现场逐孔量验钻杆,准确划分层位和确定持力层,钻孔勘察的深度满足了设计要求,保证了勘察的质量、精度和真实性。

5.复杂桥位做了1:

2000的专门地质调绘,地质条件简单的桥位结合路线地质调查做了简要地地质调绘。

6.路线及桥梁陆地上钻孔根据现有中桩进行了坐标放样,误差不大于0.1米,水上孔均采用全站仪放样定位,误差不大于0.5米;孔口高程均用水准仪自EX点或有高程的导线点引测,并进行闭合测量,允许误差3cm,孔深控制以设计预计为基础,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局部深度调整,确保深度达到设计要求。

岩芯采取率:

在坚硬完整的岩层中,不小于85%,在强风化破碎的岩层中不小于50%,重点孔段(断层破碎带等)提高岩芯采取率,粘性土层不小于80%,砾类土不小于65%,碎石类土不小于50%:

取样及原位测试等技术指标均满足“项目技术要求”和有关规范要求,钻孔合格率100%,优良率98%。

四.质量控制

为了确保本项目的工作进度及勘察质量,项目各级人员对该项目都非常重视对勘察过程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项目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项目实施了质量保证措施。

首先,本项目严格按IS02001质量管理体系进行项目质量管理,项目全过程实行三环节管理:

(1)生产前经过各级策划,项目负责人各要求及时编制完善勘察工作大纲。

(2)项目通过自检、自查,各级中间检查及验收,对勘察质量进行了严格的过程控制。

(3)内业整理中执行二校三审责任制,贯彻质量层层把关要求。

其次,项目外业实行地质勘察全过程现场监督,内业成果资料实行了跟踪审查,确保了勘察资料的真实性和勘察成果的完整性,并保证了设计使用的合理。

总之,通过项目组所有人员的努力,得到了厦门中平路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技术专家的悉心指导,与其项目现场技术人员进行了多次交流,使项目技术质量得到有效控制,确保了勘察质量。

第五节说明

(1)本报告高程属黄海高程,与设计文件高程系统一致。

(2)道路工程地质报告与桥梁工程地质报告合册出版。

(3)各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均为勘察期间根据岩土体当时的岩土体实验指标或状态确定,施工期间环境条件的改变,力学指标将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土体的力学指标随含水量变化而变化,施工中发现异常,应及时反馈,以做相应的处理。

第二章路线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第五节自然地理

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本项目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景德镇市浮梁县峙滩乡附近,路线布设基本沿现有县道X085,路线起点位于浮梁县峙摊乡隐山村县道X085,经梅湖、许村、杨村、至清溪,项目区内有G206国道及皖赣铁路,县城至乡镇、乡镇之间均有乡村简易公路和机耕到,总体上线位区一带交通较方便,局部山区交通条件较差(图1)

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

一.地形地貌

项目区所属区域单元为赣东北丘陵区,区内地形波状起伏,总体趋势为东高西低,路线范围内主要以丘陵和沟(河)谷地貌类型为主,丘陵地面标高变化范围为60—120米,风化剥蚀严重,自然边坡陡峻,丘陵地表植被茂盛,表覆第四系中更系统残坡积物,厚度随地形变化而变化,从0.5—3.0米不等,陡峻处基岩出露,沟谷地多呈条带状发育,地形平坦,地表为耕地,区内昌江支流规模较小,部分河床底部基岩出露,路线于K13+920—K14+000处跨越昌江。

路线跨越的主要地貌单元有:

构造剥蚀丘陵区及河流侵蚀堆积谷盆区,

一.构造剥蚀丘陵区;设计路线带大部分发布于该地貌区内,是路线区主要地貌类型,地层岩性主要以变质岩为主,地形起伏较大,但相对高差较小,自然坡度一般25。

--50。

线路行经区植被发育,沟谷洼地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山坡地原生植物以油茶林,灌木杂草为主,栽培植物多为杉树、果树等经济林。

二.河流侵蚀堆积盆地区;零星分布于路线带内的河谷河床中,多为沿昌江及其支流冲洪积形成的沟谷盆地,地形相对较平坦开阔,水网密布,为良好的农耕区。

三·水文气象

区内地形以丘陵地貌为特征,树枝状水系发育,属山间溪流,大小溪流源头均来自崇山峻岭之中,山谷间谷普遍发育有地表水流,纵横交错,水流量受季节影响,春、夏两季流量大,秋冬季节明显减小,强降雨可导致地表径流水暴落,本项目相关的主要水系有昌江及支流阳春河等,路线与昌江关系密切,路线沿途跨昌江及其支流。

路线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市区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9.8小时,冬季北部山区经常可以看到雪景,城区由于地处盆地,夏季非常炎热,极端最高气温有时可达摄氏40度,总体来看,测区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降水一般集中在4-6月份,多以暴雨形式集中降水,年降水量大,春节多阴雨天气而日照最少,7月份平均日照数最高,灾害性天气较少。

四、公路自然区划

根据1987年版《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的划分,本路段区域划分为Ⅳ5类,即江南丘陵过湿区。

主要自然病害水段为主,其次崩塌,滑坡等,公路应加强排水系统设计。

第二节工程地质条件

一.路线总体工程地质概况

路线段地处赣东北丘陵地貌区,沿线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新生界第四系、元古界板桥组及木坑组板岩等(见图2)。

在区域构造上位于皖浙赣多字型构造带与障公山东西向构造带的拼接地带。

历经了从元古代到新生代的各旋回构造运动,区内构造较发育(见附图:

工程地质平面图(1:

2000));沿线区水系较发育,主要存在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变质岩类裂隙水等两种地下水类型,富水性中等一贫乏。

富水地层多为河谷盆地松散地层及山体深层基岩裂隙水,深层基岩裂隙水对所在区的路折建设影响较大。

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主要为地表及地下经流水,区内地表水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具微腐蚀,不良地质主要与所处的地层环境及水文地质相关,随岩体风化程度,裂隙发育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路线区变质岩地层,受构造影响,岩体节理裂隙及破裂里发育,风化极强烈,呈松散-破裂状结构,对边坡的稳定不利。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江西部分),可知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即地震烈度<Ⅵ度,测区构建物无需抗震设防.

一.地层岩性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及工程地质钻探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认为本区内地质构造较发育,设计路线带内地层分布简单,上覆第四系为全新统冲洪积层(

)及中更新统残坡积层(

)种植土、粉质粘土、淤泥质土、中粗砂、卵石等:

下伏为元古界板桥组及木坑组千枚状板岩、千枚状变余粉砂岩、变余砂岩、千枚岩等,现将地层分布(相见表2)和岩性组合特征分述如下:

各地层的具体分布、厚度变化规律及工程地质详细描述见各钻孔柱状图、纵断面图和工程地质分段说明。

1.第四系(

(1)耕植土:

灰褐色,软塑状,湿-饱和,含有有机质和植物根须,厚0.30~0.50m,主要分布于河谷冲积盆地及山间沟谷的农田和早图中。

(2)淤泥质土(软土):

灰褐、灰黑色、湿-饱和,软塑状,含有机质,无嗅味,局部见有栋黑腐树木,厚度0.50-1.00m,分布于沟谷洼地之中。

(3)粉质粘土(含):

砖红色、黄褐色、干-稍湿、硬塑状,局部遇水呈软塑状,含约15%-25%的风化岩小碎石,含铁锰质结构,具网纹状结构,揭露厚度为1.50-4.50m,主要分布于冲沟中和坡震地带(图3)

(4)中粗砂:

黄色。

浅黄色,湿-饱和,中密-密实,稍密-中密状,成分以石英及长石为主,少量泥质充填,揭露厚度为1.00-5.00m。

主要分布于昌江及其支流中。

(5)卵石(圆砾):

灰-灰黄色,湿-饱和,中密-密实,卵石在原岩成分主要为砂岩,硅质岩,石英砂岩,和少量石英岩(脉石英),粒径以2-6m为主。

少数大者可达10-12cm。

多呈圆形-亚圆形,以砂,砾和粘土质充填。

厚度一般为2.0-3.5m;主要分布于昌江及其支流中。

图3图4

表2路线带地层出露一览表

地层时代代号主要岩性分布范围

Qhal+pl

含砾粉质粘土,粉质粘土,中-粗.砾岩,卵石

分布于昌江及其支流的河谷盆地中

Q2gl+pl

网状红土,含砾粉质粘土,圆砾等

分布于丘陵及其沟谷中

Ptm

岩性以灰绿色中厚层状千枚状板岩,千枚状变余粉砂岩,变余粉砂岩,以千枚板岩为主,区域上局部见有绢云母千枚岩,下与板桥组整合接触。

Ptb

2.元古界(Pt)

为一套巨厚的浅变质海象火山岩,碎屑岩及砂泥质岩为主的复理石—类复理石建造,是组成杨子准地台的主要地层,也为工作区内的主要地层,是公路建设主要依托的地层,地层呈北东-近东西走向,打不倾向北西,局部东北,以倾角为主。

根据其岩性特征将其分为两个组,木坑组(Ptm)和板桥组(Ptb).

2.1木坑组

主要分布在路线的起点段,即KO+000-KO+850.大多呈北东向展布,倾向北西或南东,岩性以灰绿色中厚层状千枚状板岩,千枚状变余粉砂岩,变余粉砂岩,以千枚板岩为主,区域上局部见有娟云母千板岩,下与板桥组整合接触。

2.2板桥组

主要分布在路线的中后段,即k0+850-终点,倾向正北或北东,岩性为黑色、灰绿色千枚状粉砂质板岩及变余粉砂岩,以千枚状板岩为主(图4),上与木坑组呈整合接触。

地表大范围见有露头,风化层较厚,岩体完整性和稳定性较差,岩体抗风化能力不均一,全风化层一般厚度为1.0~3.5米,局部大于5米,根据其风化程度,可以划分为全风化层、强风化层和中风化层;其中全风化层岩石风化呈土状;强风化层解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中风化层岩石较完整坚硬。

根据地质调查,受区域构造影响,岩体内部次级构造发育,岩体解理裂隙及破劈理发育,岩体风化强烈,地表出露多呈全~强风化状态,抗剪切能力差,在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边坡容易产生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

第三节地质构造

路线带区域大构造位于在区域构造上位于皖浙赣多字型构造带与障公山东西向构造带的拼接地带,历经了从元古代到新生代的各旋回构造运动。

区内构造较发育,区内构造复杂多样,最明显的是基底区褶皱构造普遍,不同块体中基底具明显的差异,盖层褶皱变化大。

在区内与路线相交的比较大的断裂构造有1条(F1),位于景德镇-祁门断裂带内,断裂构造在地表表现形式为沟谷发育,与路线相交于k4+160,其周边次级构造众多,岩层产状紊乱,常见挤压状态,扭曲、小褶曲多见,该断裂区域内长约20km,宽约20m,倾向北西,倾角45-70°,呈舒缓波状,局部表现为岩石硅化、角岩化,解理裂隙发育,风化强烈,岩体破碎,片理化,有些部位形成构造透镜体,形成不同程度的破裂岩、糜棱岩,沿裂隙面常有细粒花岗岩脉及石英脉充填,旁侧有挤压现象,为逆断层。

受其影响路线区内岩体破碎,局部片理化及糜棱岩化,推测存在次级构造。

构造附近边坡岩体破碎,土体结构松散,易形成较厚的风化层,切坡过程中易产生边坡失稳。

第四节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区内新构造运动属于赣东北段断块差异活动区之敢东掀斜上升亚区,根据桥位地质钻探及路线调绘可知,区内沟谷地内覆盖层厚度小,具二元结构,区内岗体大部分边坡自然稳定性较好,区内无明显差异新构造运动迹象,本区晚三系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具有自西南向东北缓慢上升的特点。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区划图》(江西部分),可知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即地震烈度值

第五节水文地质条件

调查区属丘陵地貌区,沿路线带冲沟、水塘较多,大的冲沟多形成溪流,依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力特征划分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两大类。

大气降水入渗为主要补给方式,排泄方式以河水排泄、泉及人工开采排泄为主。

1.地下水类型及特征

(1)松散岩类孔隙水

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之中,根据其富水性,分中等—强富水区、弱富水区、弱富水区,稳定水位埋深0.5~5.0m。

①中等—强富水区:

主要分布于昌江流域一级阶地及河漫滩中,含水层由砂、砂砾卵石组成,分布较连续,厚度一般1~10米,天然状态下一般微承压,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1~5米,年变化幅度1~3米;单井涌水量0.5~13升/秒·米以上。

②弱富水区:

主要分布于山蘪前沿冲积扇群、山间洼地及沟谷,含水层为砾粗砂及卵石层、砾石层,分布极不稳定,厚度变化大,一般1~5米;单井涌水量﹤0.5升/秒·米,水力性质为潜水。

⑵基岩裂隙水

分布在远古界变质岩系中。

含水层厚10~50米,水位埋深随地形变化大。

钻孔单位涌水量0.001~0.09升/秒·米,泉水流量.01~0.4升/秒。

富水层属中等至贫乏。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变质岩构造裂隙和风华裂隙中,水力性质以潜水为主,部分承压水,本层易出现局部自流水。

由于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岩体较破碎,基岩节理裂隙发育,加上山体植被发育,地下水灾山体上滞留、入渗时间长,对边坡开挖、防护,特别是对边坡的稳定极不利,富水性质中等至贫乏。

2、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路线带处在中国东部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补给方式主要是大气降水的垂直向下渗透。

根据区内气候条件,区内一般春、夏多雨。

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期,地下水的水位浅,水量较大,地下水大量出露:

而秋、冬季节降水量小,为旱季因此灾该两季对地下水的补给小,地下水的水量相对较小,经常造成沟谷地表水断流,一些地下水露头干枯。

区内地下水因受岩性、构造及地形条件的控制。

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相互间水利联系弱,无统一的地下水位,富水性主要受裂隙发育程度的控制,地下水的富集与分布极不均匀,当含水层通过地表露头从外部获得补给后,便沿裂隙系统下渗运移,径流受构造切割控制,地下水常做短途运移后,就近于构造裂隙或地势低洼处分散排泄,区内无深井、底部开掘等人工排泄途径。

根据对沿线水质调查及前期资料的分析,主要是依据路线水质分析,区内地下水属于hco3—Ca—Mg(K、Na)型水,水质较好,为附近居民的主要饮用水,区内地表水对钢筋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混泥土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对混泥土具微腐蚀性。

第六节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及特殊性岩土

根据调查区已有的地址资料及本阶段的野外勘察成果分析,受路线带内地形地貌、底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及降水、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拟建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易产生边坡失稳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它们的存在对路基及边坡的稳定性不利。

第七节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据区域地质资料、工程地质调查及勘探成果表明,场地位于赣东北断块差异活动区至东掀斜上升亚区,构造活动较为频繁,但已趋于稳定;受区域性的深大断裂影响,局部地段岩体破碎,岩土体工程条件较差,未见新构造活动痕迹;场区地震烈度为﹤Ⅵ度,测区无需抗震设防。

总的来说,本路段区域地质稳定,工程地质条件较好,适宜本项目建设。

第三章道路工程地质说明

第一节路线工程地质分区及评述

根据路线穿越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划分出两个工程地质区:

变质岩类构造波士丘陵工程地质区(Ⅰ)、松散岩类侵蚀堆积河谷盆地工程地质区(Ⅱ)。

将其特征分述如下:

变质岩类构造波士丘陵工程地质区(Ⅰ)图5

构造剥蚀型丘陵地貌,间夹沟谷小盆地,海拔标高一般60~120m,山顶浑圆,侵蚀冲沟发育,多呈“u”,自然坡角一般在25°~50°,植被发育,多以灌木、松木为主。

本工程地质区分布于路线全程,该工程地质区内岩性主要为软-较坚硬变质岩系,是设计路线带内主要主要地层,全线丘陵均见有基岩裸露。

受区域深大断裂的影响,次级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局部岩体呈角岩化或腐棱岩化。

一般全强风化层厚度4-10米。

局部厚度达15米以上,上部风化层未扰动,整体强度一般,扰动呈散体状,抗剪、抗冲刷能力差。

岩体未风化呈块体结构,裂隙较发育,岩质较硬,地下水较丰富。

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

①岩层节理裂隙及破辟理发育,风化强烈,搞边坡稳定性较差,易产生边坡失稳。

2、第四系松散岩类侵蚀堆积河谷盆地工程地质区(Ⅱ)图6

本工程地质区零呈分布于昌江及支流等河床及两岸河谷盆地中。

以第四系粉质粘土(含砾)、砂卵石土为主,土层容许承载力<300kpa。

厚低-中压缩性土:

为堆积河谷地貌,海拔标高小于60m,地形平坦、局部较为宽广,向河床稍倾。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水;呈带状分布于昌江及其支流等河谷盆地及山间盆地,赋存于第四系的砂卵石层,由于砂卵石孔隙度大,连通性好,赋水丰富,且通过河床中的砂砾石层于地表河流建立较弱的水力联系,水力性质为潜水,一般水位埋深在0.5~5.0m,水质类HCO2-Cl-——Ca2+为孔隙水,富水性中等-强。

本区存在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洼地、沟谷处分布有含少量软塑状粉质粘土、粘土(软土)厚度不均,影响地基的稳定性。

图片(图5图6)

第二节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一.小型构造物地基评价

根据野外地质观察,结合桥位钻探机简易钻探资料分析,对圆管涵、盖板通道、拱涵等小型构造地基评述如下:

上覆0.3-0.8米耕植土、植被土,往下为含砾粉质粘土(粉土)、圆砾、卵石、碎石土等,含砾粉质粘土(粉土)呈软塑至硬塑状及全风化砂岩、砾岩等,推荐容许承载力为180-230kpa:

粗颗粒土推荐容许承载力为250-320kpa:

全风化千枚状板岩,变余细砂岩等,推荐承载力为230KPa。

上部的松软耕柏表土,一般结构松散,不能作为小型构造物地基的地基持力层,应清除,课件本段天然地基一般情况下均可作为小型构造物持力层,因此建议:

圆管涵,盖板通道构筑物采用天然浅基础。

在少数“V”型冲沟和山脚一带的圆管涵,盖板通道,拱涵,其横向上地层厚度有一定的变化,施工时应于以区别对待,拱涵对地基承载力要求较高,可考虑基础埋深,各构造物地基承载力具体见本报告“构造物地基评价一览表”。

二.路堑边坡评价

根据设计路线纵断面,构成边坡的岩土体主要为第四系硬塑状粉质粘土,含砾粉质粘土,角砾土和元古界千枚状板岩,变余细砂岩等地层风化层,全线段内以半岩半土为主,变质岩系的全风化-弱风化层厚度均较大,且节理裂隙发育,粘着力差,抗冲刷和抗风化能力差,抗剪强度低,边坡稳定性较差,上部土层遇水以流失,边坡开挖时,应建立排水系统,减少水土流失,对于高边坡或边坡岩体破碎的,应采用弱支护措施,防治工程建成后存在边坡失稳的隐患。

边坡坡率的设计:

据调查,路线区内的G206国道及X085县道和已有乡村公路的挖方边坡多为元古界地层组成,岩性为千枚状板岩,变余细砂岩等组成,岩层产状较陡,近于直立,人工开挖坡度多为65°以上(1:

:

0.5)局部地段近似直立,边坡基本稳定,局部发生崩塌,滑坡形成大的稳定坡脚65°左右。

故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