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0066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7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docx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全

动物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动物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复习题

1、动物细胞在形态结构和机能上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

在形态结构方面,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包括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核。

在机能方面:

①利用和转变能量。

能将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机械能,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

②具有生物合成的能力。

能把小分子的简单物质合成大分子的复杂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

③具有自我复制和分裂繁殖的能力。

如遗传物质DNA的复制正是由于细胞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又正是由于细胞具有分裂的能力,动物体才得以逐渐长大。

④具有协调机体整体生命活动的能力。

如神经细胞能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

2、细胞膜有哪些重要作用?

对动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有何重要意义?

答:

在电镜下观察细胞膜是具有三层结构的单位膜,主要含有蛋白质和磷脂,而且是动态的结构。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内环境的恒定。

细胞通过膜有选择地从周围环境吸收养分,并将代谢产物排出细胞外。

细胞膜上的各种蛋白质,特别是酶,对多种物质出入细胞膜起着关键性作用。

细胞膜还具有信息传递、代谢调控、细胞识别与免疫等作用。

正确认识膜的结构与机能,对深入了解有关人和动物的一些生理机能的作用机理、对控制有害动物以及和医学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3、细胞质各重要成分的结构特点及其主要机能是什么?

答:

细胞质是位于细胞膜内、细胞核外,含有多种细胞器和内含物的胶体状物质。

尤以内质网、高尔基器、溶酶体、线粒体、中心粒等主要细胞器对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内质网:

由膜形成的一些小管、小囊和膜层彼此联结成网状,根据其膜外是否附有核糖体颗粒而分成糙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

主要功能是在其核蛋白体上合成蛋白质,参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并与脂类物质的合成及糖类代谢有关。

更由于内质网为细胞提供了大量的膜表面而有利于酶的分布和细胞的生命活动。

高尔基器:

由一些表面光滑的大扁囊和小囊构成的膜结构。

参与细胞分泌过程,对内质网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进行糖的生物合成,转运糖蛋白出细胞。

溶酶体:

为一种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的圆形小泡,能分解蛋白质、核酸、脂类及多糖等,在细胞内起消化作用,并可导致细胞自溶。

线粒体:

是细胞的呼吸中心,能将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氧化产生的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上,供细胞生理活动的需要,称作细胞的“动力工厂”。

中心粒:

是动物细胞中具有相对固定位置,且有极性的柱状体结构,在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起重要作用。

4、细胞核的结构及其主要生理机能是什么?

与细胞质有何联系?

答:

细胞核的基本结构包括核膜、核液、核仁、染色质等。

核膜对控制内外物质的出入,维持核内环境的恒定有重要作用;核仁的主要机能是合成核蛋白体;而染色质可形成染色体,在染色体上具有大量控制遗传性状的基因。

那么细胞核的机能主要就是保存遗传物质,控制生化合成和细胞代谢,决定细胞或机体的性状表现,把遗传物质一代一代传下去。

细胞核和细胞质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表现出细胞统一的生命过程。

细胞核控制细胞质;细胞质对细胞的分化、发育和遗传也有重要作用。

5、研究细胞周期有何实践意义?

答:

了解细胞周期,为肿瘤的化学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细胞周期中,有一部分进入G1期的细胞可能停留在此,成为暂不增殖的“非增殖细胞”,当这类细胞所在的组织出现损伤,需增殖补充时才进入S期,特将此阶段称为G-0期。

如癌细胞就可进入G-0期而成为癌症复发的根源。

癌症化学疗法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彻底消灭G-0期细胞。

在监床上常采用先给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大量杀伤癌细胞,从而诱发G-0期细胞进入细胞周期,然后再用周期特异性药物消灭之,如此反复多次,以达到最大限度杀伤癌细胞。

6、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有何生物学意义?

答:

减数分裂与正常的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是,减数分裂进行2次连续的核分裂,细胞分裂了二次,其中染色体只分裂一次,结果染色体的数目减少一半。

这种只发生在配子形成时的减数分裂对维持物种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遗传物质的分配、重组以及对生物的进化都是具有重要意义。

7动物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机能是什么?

四种基本组织主要特征及机能比较表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

结构

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具有极性,有游离面和基底面之分。

基底面以基膜与结缔组织相连。

细胞种类多、数量少,排列疏松,细胞间质多,细胞分散于间质中,间质包括基质和纤维,基质可以液体、胶体、固体等多种形式存在。

由收缩性强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一般呈纤维状,又称肌纤维。

肌纤维由许多肌原纤维组成,肌原纤维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组成。

由神经细胞或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细胞具多个突起,轴突很长,又称神经纤维。

分布

体表、各种器官、管道、囊腔的内表面及内脏器官的表面。

遍布高等动物身体各处。

机体全身(骨骼肌)心脏(心肌)

消化道(平滑肌)

脑、脊髓及身体各部分。

功能

保护、吸收、排泄、分泌、呼吸、感觉。

支持、连接、保护与营养、修复、物质运输

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使肌纤维收缩,从而产生运动。

组成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系统、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协调机体的生命活动。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复习题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

①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组成;②由多种细胞器来完成各种生理活动;③有三大类营养方式,即植物型营养(自养、光合型营养),动物型营养(异养,吞噬型营养),渗透性营养(腐生型营养);④呼吸与排泄主要靠细胞膜的渗透作用,伸缩泡主要作用是调节水分平衡,寄生种类行厌氧呼吸;⑤消化方式是细胞内消化;⑥生殖方式多样,孢子纲的孢子生殖、裂体生殖和草履虫的接合生殖为原生动物所特有;⑦具有应激性;⑧能形成包囊度过不良环境条件。

2、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的单个细胞有何异同?

答:

二者结构上相似,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不同点是行使的机能有差异。

单细胞动物尽管只有一个细胞,但它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具有一切生物特性的有机体。

如对刺激的反应、运动、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及繁殖。

它没有象高等动物那样的器官系统,而是由细胞体的原生质分化出来的各种细胞器来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如司运动的胞器有鞭毛、伪足、纤毛等,营养胞器有胞口、胞咽、胞肛等。

所以说作为一个动物来说,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但作为一个细胞来说又是最复杂的。

3、单细胞动物的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何区别?

答:

单细胞动物的某些种类,如团藻等可由多个个体聚合在一起,排列成一个空心的圆球形群体,细胞彼此间借原生质桥相连。

这不同于多细胞动物的理由是:

两者细胞分化的程度不同。

单细胞动物的群体仅有营养细胞(又称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化,而体细胞本身没有什么分化,且群体内的每个个体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故仍属单细胞动物。

当体细胞进一步分化为不同组织、器官时,就成为多细胞动物了。

这说明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既有明显区别,又没有绝对界限。

群体单细胞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动物过度的中间类型。

4、鞭毛的超微结构及其运动机理是什么?

答:

鞭毛是鞭毛虫的运动胞器,在光镜下,呈现为极细小的原生质丝。

但在电镜下观察其横切面,可见最外层是细胞膜,膜内是典型的“9+2”微管结构;即周围有9个双联体微管,中央有两个单独的微管;每个双联体微管上有两个短臂对着下一个双联体微管,各双联体有放射辐伸向中心,双联体之间具弹性联丝。

现有资料表明,微管是由蛋白质大分子(微管蛋白)组成,与横纹肌的肌动蛋白相似;微管上的臂由肌球蛋白组成。

鞭毛的运动是靠微管间的滑动引起的,与肌内收缩时肌丝之间的滑动类似。

鞭毛的运动需消耗能量(ATP),微管上的臂有ATP酶的活性,分解ATP,提供能量。

5、鞭毛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

①以鞭毛为运动胞器,是本纲最主要的特征;②具有原生动物所具有的三大营养方式,此外,眼虫既能行光合营养,又能行渗透营养,故特称之为混合营养;③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大类,纵二分裂,出芽生殖是其特殊的无性生殖方式;④亦可形成包囊度过不良环境条件。

6、简述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答:

又名黑热病原虫,得病后使人发热、肝脾肿大、贫血,致病性强,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高达90%,曾被列为全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基本形态分为白蛉子体内的前鞭毛体(或鞭毛体)和人体内的利杜体(或无鞭毛体);鞭毛体梭形,由基体伸出一根鞭毛;利杜体无鞭毛,呈椭园形。

寄生于白蛉子体内的前鞭毛体大量繁殖后侵入食道,口腔;当白蛉子叮咬人时,即进入人体肝细胞和脾、骨髓等网状细胞,鞭毛消失,只留下鞭毛根,虫体缩短,发育成利杜体。

利杜体大量繁殖,使人得病。

防治该病的原则是消灭白蛉子,治疗病人,杀灭病犬,注意个人防护。

7、何谓变形运动?

变形运动的机理是什么?

答:

变形虫在运动时,任何方向的外质都可向外突出成指状(又叫透明帽),内质流入其中,即溶胶质向运动的方向流动,并向外突出形成伪足。

当内质达到突起前端后,又向两边分开,接着又转变成凝胶质;同时后边的凝胶质又转变为溶胶质,不断地向前流动。

这样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运动过程中身体形状不断改变,这种现象称作变形运动。

电镜下观察变形虫有类似脊椎动物的横纹肌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物质,故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变形运动类似肌肉的收缩。

8、肉足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

①具有司运动和摄食功能的伪足,是本纲的主要特征;②有些种类具壳;③吞噬型营养;④呼吸和排泄作用主要靠体表渗透作用;⑤多行二分裂生殖,包囊形成极为普遍。

9、简述痢疾内变形虫的形态、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答:

又叫溶组织阿米巴。

寄生于人体肠道中,虫体有时可进入肝、脾或肺,引起脓肿。

急性患者如不及时医治,十天左右就可致死。

形态包括营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前者又可分为大滋养体和小滋养体两个时期。

大滋养体寄生于宿主的肠壁组织中,以红细胞为食,能分泌蛋白分解酶,溶解肠壁组织,为致病型。

成熟的四核包囊为感染阶段,人误食包囊而受感染,发病与否决定于寄主的抵抗力强弱。

其生活史过程见教材。

防治措施是:

①注意水源及饮食卫生,防治病从口入;②及时治疗病人,减少带虫者;③管理好粪便,消灭苍蝇,蟑螂等传播媒介。

10、简述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危害及防治原则。

答:

疟疾曾被列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俗称“打摆子”。

寄生于人体后大量破坏血细胞,导致贫血、肝脾肿大,直至死亡。

一生中要经历人和蚊子两个宿主,其有世代交替现象,有裂体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种生殖方式,其生活史见教材。

防治原则:

防蚊灭蚊;②治疗病人(包括带虫者);③预防性服药。

11、疟疾复发的根源是什么?

答:

过去认为,进入人体肝细胞的子孢子完成裂体增殖形成裂殖子后,胀破肝细胞散出,可有三个途径:

一部分被吞噬细胞所吞噬,一部分进入红细胞(成为红细胞内期)使人致病,而还有一部分进入新的肝细胞,此期称持续性红细胞外期。

在红细胞内期疟原虫通过治疗被消灭后,持续性红细胞外期疟原虫就成为疟疾复发的根源。

最近许多学者认为持续性红血细胞外期尚未完全被证实。

疟疾复发的根源是由于进入人体后的子孢子有两种遗传型(速发型和迟发型),迟发型子孢子需经数月或一年以上的休眼期后才进入裂体增殖,从而侵染红血胞。

12、疟原虫的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出哪些新观点?

答:

①以胞口摄取营养而不是体表渗透;②虫体是细胞间寄生,而不是细胞内寄生。

疟原虫进入红细胞时,不是穿过细胞膜,而是在红细胞形成的凹陷内,然后虫体被包进细胞内,虫体外包有一层红血细胞膜。

③小配子具有鞭毛的“9+2”微管结构。

13、孢子虫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

①缺乏任何运动细胞器(某些种类生活史的某一时期可作变形运动或有鞭毛);②全营寄生生活;一般缺乏摄食胞器,靠体表渗透获取营养;③裂殖体都具顶复合器结构,与虫体侵入寄主细胞有关;④生活史复杂,繁殖能力强,有世代交替现象;生活史中一般经过裂体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

其中裂体生殖、孢子生殖都能大量繁殖后代。

孢子生殖为本纲所特有。

14、纤毛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①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是本纲的重要特征;②核和细胞质出现高度分化,核有大、小核之分;大核司营养,小核与生殖有关。

细胞质分化出胞口、胞咽、胞肛、伸缩泡、刺丝泡等多种细胞器。

刺丝泡为草履虫等纤毛虫所特有。

③有特殊的有性生殖方式(接合生殖)和无性的横二分裂生殖;④应激性强;⑤以包囊度过不良环境条件。

15、研究原生动物有何经济意义?

答:

①原生动物全为单细胞动物,所有多细胞动物都是由此演化而来,因此对了解动物的演化具重要意义。

②控制和消灭寄生于人体和经济动物的原虫。

③有些种类的原生动物可作为监测水质污染的指示生物;④不少种类可作为地质、找矿的参考依据。

⑤原生动物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观察方便,易于采集和培养,常作为生物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好材料,在研究细胞质遗传、细胞质与细胞核在遗传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类型的转变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复习题

1、受精卵的卵裂与体细胞的有丝分裂有何区别?

答:

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很多细胞的全过程称卵裂。

由卵裂所形成的细胞称分裂球。

卵裂也是有丝分裂,与体细胞不同在于分裂后所产生的子细胞(即分裂球)不经生长,立即进入下一次分裂,因而分裂球的体积越来越小。

2、何谓胚层的分化?

多细胞动物的三个胚层各分化成哪些组织器官?

答:

动物胚胎发育至胚层出现后,进一步发育,由于遗传性、环境、营养、激素以及细胞群之间相互诱导等因素的影响,使之转变为较复杂、异质性和稳定性的细胞,这种变化现象称为分化。

动物体的组织,器官都是从内、中、外层三个胚层发育分化而来的。

如下表:

动物的胚层分化

外胚层

皮肤的表皮部分及其衍生物、神经系统、感觉器官、消化道的两端内表的上皮及其附属腺体

中胚层

皮肤的真皮层、肌肉系统、骨骼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排泄系统大部分、体腔上皮、肠系膜及各类结缔组织

内胚层

消化管中段内表、呼吸道内表的上皮、肝、胰、胆囊、甲状腺、胸腺、膀胱的大部分、尿道及其附属腺的上皮

3、什么叫生物发生律?

了解生物发生律有何重要意义?

答:

生物发生率也叫重演律,是德国人赫克尔(E·Haeckel)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总结了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提出来的。

其主要含义是:

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

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

也就是个体的发展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即某种动物的个体发育重演其祖先的进化过程。

研究生物发生律对探讨动物的起源及动物的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对在许多动物的亲缘关系和分类位置不能确定时,常由胚胎发育得到解决。

4、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有哪几种学说?

各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哪个学说易被多数人接受?

为什么?

答: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什么类群,曾有两种观点:

一是起源于多核单细胞动物(合胞体学说),认为多细胞动物来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

二是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群体,尤其是类似于团藻的球形群体(群体学说)。

此外还有共生学说等。

群体学说为多数人所支持。

群体学说又有赫克尔的原肠虫说和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

原肠虫学说认为多细胞动物是由类似团藻的球形群体内陷形成,这样的祖先,因为和原肠胚很相似,有两胚层和原口,故称之为原肠虫。

吞噬虫学说则认为多细胞动物的祖先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单细胞群体,个别细胞摄取食物后进入群体之内形成内胚层而发育形成二胚层的实心原始多细胞动物,称之为吞噬虫。

后者似乎更有说服力,因低等多细胞动物的原肠形成多为内移而不是内陷,其取食也主要是靠吞噬作用和行细胞内消化。

根据机能与结构统一的原则,应是先有消化机能,才逐渐发展出消化腔。

不可能先有一个现成的消化腔后才有进行消化的机能。

群体学说认为由球形群体鞭毛虫发展成为多细胞动物也符合生物发生律。

此外,从具鞭毛的精子普遍存在于后生动物中,具鞭毛的体细胞在低等的后生动物间也常存在,特别是在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这也是支持鞭毛虫是后生动物的祖先的证据。

梅契尼柯夫所说的吞噬虫,很象腔肠动物的浮浪幼虫,故被称之为浮浪幼虫状祖先,低等后生动物都是由这样的祖先发展而来的。

第四章海绵动物门(多孔动物门)复习题

1、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答:

①海绵动物体形多样,多无一定对称形式,全营原始的固着生活;②无明显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分化,无消化系而行细胞内消化,无神经系而反应迟钝,只有生殖细胞的形成而无生殖系统等;③有由中胶层内的骨针形成的骨骼,是海绵动物分纲的依据;④具特殊的水沟系,是对固着生活很好地适应;⑤生殖方式简单,形成芽球是海绵动物特殊的无性生殖方式,受精作用在中胶层内完成,亦为特殊之处;⑥再生能力强,说明其原始性。

2、如何理解海绵动物是动物演化树上的一个侧支?

答:

因为海绵动物具有非常原始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胚胎发育过程中有胚层逆转现象,动物学家公认它是很早就从动物演化树上分化出来的一个侧支,其它多细胞动物并不是海绵动物进化发展而来的,故将海绵动物称之为侧生动物。

第五章腔肠动物复习题

1、为什么说腔肠动物的消化腔与海绵动物的中央腔不同?

答:

海绵动物的中央腔是水沟系的组成部分,是水流流经的空腔,腔肠动物的消化腔具有消化的功能,可以行细胞外及细胞内消化,又兼有循环的功能,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

它是由内外两胚层细胞所围成的腔,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

2、如何采集水螅,怎样用活水螅观察刺细胞?

答:

水螅喜居清凉的水中,不喜强光,常附着于水草或植物叶下,有时甚至浮于水面,在玻璃容器内装入清水,将水草投放其中(不宜太多),略待片刻,即可进行观察,若发现水螅时,可将附有水螅的那部分水草剪下,投入另一容器中装水携回。

可用吸管将水螅吸出,置于小玻片中,滴水1-2滴,待触手完全舒展后,滴加黑汁,可刺激其放出刺细胞,在显微镜下即可观察到。

3、以薮枝虫为例,试述其生活史并作出简图。

答:

薮枝虫有世代交替现象,水螅型群体以无性出芽的方式产生单体的水母型,水母型个体成熟后,精卵结合产生受精卵,经过胚胎发育形成实心的原肠胚,在其表面长出绒毛形成浮浪幼虫,固着生活,以出芽的方式发育成水螅型的群体。

生活史图见教材

4、试比较腔肠动物各纲异同。

答:

共同点:

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具两胚层,有组织分化,消化循环腔及网状神经系统,有刺细胞为本门的特点。

不同点:

(1)水螅纲有水螅型和水母型即世代交替,水螅水母为小型水母,有缘膜,感觉器官为平衡囊,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2)钵水母纲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退化,常以幼虫形式出现,一般为大型水母、无缘膜,感觉器官为触手囊,结构较复杂,在胃囊内有胃丝,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

(3)珊瑚纲只有水螅型,其结构较复杂,有口道、口道沟、隔膜和隔膜丝,生殖腺来自内胚层。

5、试述腔肠动物在动物进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说明理由。

答:

腔肠动物出现了一些海绵动物还没有发生,而为其他多细胞动物所共有的基本特征:

(1)在动物的进化历程中,腔肠动物第一次出现了胚层的分化;

(2)腔肠动物出现了组织的分化;(3)腔肠动物开始出现了消化腔,即消化循环腔;(4)腔肠动物身体都有了固定的对称体制,即辐射对称。

因此,可以说腔肠动物是最原始的真后生动物,是其他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一个起点。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复习题

1、两侧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中有何重要意义?

答:

两侧对称的出现,促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出前、后、左、右及背、腹。

背面主司保护功能,而腹面承担爬行与摄食。

向前的一端由于经常首先接触外界条件而使神经系统和感官向前端集中逐步出现了头部,使动物能作定向运动和主动地摄取食物,使其适应X围更加广泛。

为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

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特别是运动机能的负担,并引起一系列组织器官的分化,为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如:

肌肉的复杂化增强了运动机能,取食X围更广,另外运动的加强还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展。

中胚层的出现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2、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进化一些,试以水螅和涡虫为例,指出涡虫进化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从体制上来看,涡虫具有比水螅更进步的两侧对称体制,相对水螅的辐射对称而言,两侧对称对扩大动物生活X围有着进步意义;水螅具两胚层而涡虫则出现了水螅所不具有的中胚层,它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很大意义,使得结构进一步复杂化,机能更强大。

例如,涡虫具发达的肌肉组织,运动定向等;另外涡虫具原肾型排泄系统,这是水螅所不具有的;相对于水螅的网状神经系统而言,涡虫具有较进步的梯形神经系统;另外,涡虫的生殖系统比水螅更发达。

从以上各点均可看出扁形动物相较于腔肠动物无疑是较进化的类群。

3、简述典型吸虫的生活史中各种虫态的一般特征。

答:

典型吸虫生活史分为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成虫等阶段。

卵:

呈卵圆形,多数具卵孔,有卵壳包围。

毛蚴:

生活史中第一个自由游泳时期,身体呈现梨形,披有纤毛,毛蚴很活跃,在水中自由游泳,寻找中间寄主。

胞蚴:

毛蚴进入螺体后脱去纤毛形成一囊状物,保留毛蚴的体壁和原肾,靠体表吸收寄主的营养,可进行无性繁殖。

雷蚴:

长圆形,后端较钝,具口、咽,及不分枝的肠,通过肠道或体表吸收寄主的养料,可进行无性繁殖。

尾蚴:

生活史中第二个自由生活阶段,有一长形尾,有口、口吸盘,肌肉质咽及分枝的肠道,身体前端有穿透腺,也有原肾。

囊蚴:

椭圆形,无眼点,大多寄生于鱼类肌肉中。

成虫:

虫体柔软扁平,前窄后宽,形成口吸盘及腹吸盘,寄生于肝、肺及血液处吸取营养。

4、试叙述猪带绦虫的生活史及其防治原则。

答:

生活史:

主要是四个阶段。

卵、六钩蚴、囊尾蚴、成虫。

当孕卵节片或虫卵被中间寄主(猪)吞食后,在其小肠内受消化液的作用下溶解胚膜而孵出六钩蚴,后者利用其小钩钻入肠内壁经血液或淋巴带入全身各处,一般多在肌肉中,经一段时间(60—70天)发育为囊尾蚴。

当带有囊尾蚴的猪肉被人吃了后,未被杀死的囊尾蚴在十二指肠中翻出其头节,借小钩及吸盘附着于肠壁上,经2—3月后发育成成虫。

成虫在体内交配产卵,含有虫卵的粪便排出后,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此外,人误食猪绦虫虫卵或自体感染,也可在肌内等处发育成囊尾蚴,而使人成为其中间宿主。

防治原则:

在预防上加强宣传教育,改良饮食和生活习惯,不食未熟的或生的猪肉。

注意防止猪囊尾蚴污染食物;加强屠宰场的管理,严格肉品检查制度;加强猪的饲养管理,避免粪便污染饲料,及时治疗病人,处理病猪,以杜绝传染源。

5、简述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及其防治原则。

答:

危害包括四个主要方面:

①夺取营养和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②化学性作用,包括炎症反应、毒害作用;

③机械性作用,破坏组织,堵塞肠道;

④传播微生物,激发病变;

防治原则:

①减少传染源:

治疗病人和带虫者,处理或治疗保虫宿主;

②切断传播途径:

杀虫和控制中间宿主,管理好粪便和水源等;

③防止被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防护。

第七章原腔动物门复习题

1、如何从外形上辨别雌雄蛔虫?

答:

雌虫长约20-35cm,尾端钝圆,消化道末端开口于肛门。

雄虫长约15-31cm,最宽处直径约为2-4mm,尾端向腹面卷曲,消化道末端通入泄殖腔,生殖孔与肛门合并称泄殖孔,自孔中伸出一对交合刺,能自由伸缩。

2、介绍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