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0649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

《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docx

第21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欧阳史创编

第21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时间:

2021.02.10

创作:

欧阳史

(对应学生用书第129页)

广东

考纲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5.大众传媒的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

1.方针确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业

(1)改革内容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2)意义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误区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

所有权仍是集体的。

3.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

农村改革的推动。

(2)过程

①开始:

1978~1984年处于试点时期。

②展开:

1984年在全国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③深化:

1992年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3)意义: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②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21世纪初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

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依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过程

时间

形式

表现

1980年起

经济特区

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1984年

沿海港口

城市

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

20世纪

80年代

沿海经济

开发区

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20世纪

90年代

经济技术

开发区等

形式多样,开发上海浦东成为重点

21世纪

以来

更加全面

的对外开

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人注目

3.格局

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4.意义

(1)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2)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和实现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契机。

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误区提示】 

经济特区中的“特”

经济特区中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特区不是特别行政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1.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

2.表现

(1)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增长

①表现:

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名提升到2010年达第二位。

②意义

(2)城市化进程加快

①含义:

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

②进程

③趋势:

出现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形。

(3)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①条件:

政府大力支持;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

②概况:

1995年互联网业务在中国全面开展。

③影响

(4)时尚中国

①原因:

改革开放的推动。

②表现

观念

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等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穿着

日益讲究穿戴,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

家居

人们居住条件改善并引发“装修热”

语言

流行语言发生很大变化,生动体现了社会生活时尚的更新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史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

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1月)》

史料二 改革开放30年来,许多农民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或“变身”为种养大户;或放下锄头走进工厂,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或“洗脚上岸”进城经商,成为叱咤风云的企业家——关于农民职业角度的定位,如今可谓越来越难了。

1.根据史料一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史料二中“农民职业角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 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不同的生产经营或成为产业工人。

3.两则史料反映了什么?

【提示】 两则史料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其适合了中国国情,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创举。

二、对外开放

史料一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

——《春天的故事》

史料二 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

浦东如果像深圳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

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

——《视察上海时的讲话》

1.史料一中的“座座城”有何作用?

【提示】 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2.史料二中为什么说开发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

【提示】 可以促进上海乃至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的发展,甚至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3.从“座座城”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开发浦东,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进一步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

(对应学生用书第131页)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

特点及实质

☆☆突破提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起阻碍作用。

1.原因

(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特点

(1)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为前提,坚持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2)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调动了个体家庭的积极性。

(3)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实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改革,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1.(2013届江南十校联考)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按照这一学者观点评价下列历史事件,相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选项A和B的表述与引言不符,而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农业集体化的简单调整,故也应排除。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就是小农经济,但它符合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获得了成功。

故选D项。

【答案】 D

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对外开

放格局的特点

☆☆突破提示☆☆

1.必要性

(1)历史证明,自我封闭、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

(2)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时代潮流。

(3)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特点

(1)“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既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

(2)“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地区不断推进的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宽领域”就是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保险、邮电、通信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2.改革开放使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此体系的形成标志着(  )

A.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达到一个新阶段

D.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我国形成的开放体系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答案】 D

现代中国生活巨变的原因

☆☆突破提示☆☆

生活巨变折射了时代的变迁。

分析原因和总结趋势,主要是掌握好分析问题的角度,即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角度分析归纳。

1.原因

(1)政治局势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社会秩序安定,人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2)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进步。

这是推动现代中国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

(3)国家政策的影响。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4)近代社会生活巨变的延续。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不仅在城乡普遍发生,而且更深刻更彻底。

(5)受国际环境影响。

特别是方兴未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中国社会受到很大冲击。

2.启示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继续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4)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世界接轨,努力发展国际间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3.(2013届中山月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原因有(  )

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 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③GDP增长迅速 ④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④是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的表现,应排除。

【答案】 A

(对应学生用书第132页)

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和影响

考情概览

考点频度:

6年5考 考查特点:

5选择

考题统计

2008年广东单科第15题;2007年广东单科第14题;2009年广东高考文科基础第27题;2008年广东高考文科基础第28题;2007年广东高考文科基础第27题。

 (2012·安徽高考)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

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思路点拨】 本题选取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数据考查农村改革的成效。

其解答路径如下:

审题干

“1979~1984年”

巧排除

A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

B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收入增长率高于城市,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

从材料无法判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否启动

×

D

从表格数据可以得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低于农村,但不一定是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

得答案

B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考情概览

考点频度:

6年2考 考查特点:

1选择+1非选

考题统计

2012年广东文综第38题第(3)问;2007年广东单科第14题。

 (2012·江苏高考)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

右图是2000年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

该漫画反映了(  )

A.中国加入WTO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

B.中国申请加入WTO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

C.加入WTO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强垄断地位

D.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

【思路点拨】 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命题形式、考查角度比较新颖。

其解答路径如下:

审题干

“WTO”“真以为我不怕你”

巧排除

A

中国加入WTO,有利于中国企业的长远利益

×

B

中国申请加入WTO是为了更好的融入世界经济发展

×

C

中国入世后,有助于打破企业的垄断,使一些垄断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

D

入世后,中国的垄断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才能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得答案

D

本考点属于高频考点,备考时应重点关注以下角度:

1.知识角度,系统归纳整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历程、具体措施、成就等相关知识,将改革开放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

2.联系角度,

(1)将必修二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与必修三思想解放成果相联系,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将中国现代的对外开放与清代的“闭关锁国”和“海禁”等联系,认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3.史观角度,从社会史观角度考查对外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思想观念的变化。

(对应学生用书第133页)

考向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和影响

1.(史观角度)有经济学者认为:

“三十年前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政治改革的一部分。

”对材料中“政治改革”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扩大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力

B.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C.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演变的表现

D.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

【解析】 本题可使用排除法。

A项与家庭联产承包没有关系。

B项属于纯经济范畴。

D项是新世纪以来的事情。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改以前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公社体制,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凸显了政府对农村经济管理政策的转变。

【答案】 C

2.(知识角度)2012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

“中国20年来所发生的一切,是任何计划都计划不出来的。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制度变迁进程之一,这20年里给中国带来的一切,远远超出了寻常的想象。

这里的“最复杂的制度变迁”是指(  )

A.经济体制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解析】 从“2012年”“20年”可判断“最复杂的制度”创立于1992年。

根据时间可判断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D

3.(联系角度)英国《金融时报》称:

“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解析】 题目强调的是催生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因此D项应该切合创业这个点。

A项中建立4个经济特区的时间不符合,B项中三个代表理论与创业高潮无关,C项中新时期的基本路线确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 D

4.(热点角度)“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

”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  )

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B.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D.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

【解析】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指明了困扰人们多年的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选C。

其他几项与南方谈话不符。

【答案】 C

考向二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5.(知识角度)2013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有人在纪念改革开放的征文中写道:

“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间,从半闭关锁国状态下苏醒的中国快马加鞭追赶世界。

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79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

”第一扇“窗”是指(  )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D.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1979年打开的第一扇‘窗’”,指的是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B、C、D三项在时间上不相符。

【答案】 A

6.(联系角度)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该城市是(  )

A.上海B.厦门

C.广州D.汕头

【解析】 1842年《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是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改革开放后1980年开放的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本题选B项。

【答案】 B

综合运用

7.一个时代的标语和口号体现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6年1月2日上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

“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了!

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材料二 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材料三 “包产万岁!

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一伟大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政策的得失。

(3)材料三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

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是把握我国经济探索和建设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

抓住从计划经济确立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这一主线。

【答案】 

(1)原因:

1953年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三大改造。

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计划经济确立。

(2)得失:

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农村建立起来。

1958年开始在农村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3)变化: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

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时间:

2021.02.10

创作:

欧阳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