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1868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10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docx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陈颖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颖

各位长辈,各位老师,大家请坐。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来自中国的,我的家乡在。

在这几天跟有些老师交流,很多老师说有听过这个地名。

我在去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学习以前,一直是个小学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在去庐江以前教学有六年的时间。

在这次来马来西亚,也是很出乎我的意料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因为这样的原因来马来西亚,所以这一次是我第一次来,也是我第一次走出中国,。

我在十五号的早上从中国的出发,在我离开的时候,那天早上的气温是零下五度。

我不知道各位老师,有没有感受过零下五度的这种温度?

我当时走到路上,小河已经全部结冰了。

后来就乘飞机到了就是二十多度,然后再到马来西亚,就感觉一天就从冬天走到了夏天。

我那天出发的时候,有个很深刻的感受,早上五点半我们就起来,因为要很早出发。

我到楼下的时候,发现我们中心的很多老师等在楼下,等着来送我。

因为他们说,我们中心要把你嫁到马来西亚去,你要远嫁重洋,我们娘家的亲人要来送一送,所以就感觉到很有意思。

我当时走到餐厅也觉得非常的感动,因为前一天,我们的老师就给我包了很多饺子。

他们说不知道马来西亚有没有饺子吃,说你要多吃一点。

所以「多吃一点」这几个字,这几天就在耳边回响。

到了马来西亚,我感觉我每天都在吃,从早上一直吃到晚上,吃得我觉得已经长胖了不少。

所以感觉并没有离开家,只是觉得从一个家来到另一个家。

我们不得不想起来,到底什么是家?

请问各位长辈,什么是家?

我以前觉得,我的家就只在我的一个小小的家庭里面,有爸爸和妈妈。

但是随着学习传统文化,让我愈来愈体会到,有爱的地方就是家。

所有的我们这些老师,都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我来到马来西亚,一点都没有感觉是在外国。

因为每脸都笑得这么真诚,每位老师都是那样的亲切。

所以在整个学习的过程,愈来愈体会到的,就是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

就是在让我们感受,周围所有的朋友、所有的长辈,他们对我们点点滴滴的付出。

进而让我们有能力去回报,这些有血缘关系也好,没有血缘关系也好,这样的人都是亲人,回报这些亲人。

我今天讲课的题目,是「爱心伴孩子成长」。

其实我是没有资格站在讲台上说是讲课,因为我是个比较年轻的小学老师,说经验也不能讲很丰富。

但是觉得很幸运能够遇到圣贤的教导,能够遇到传统文化,所以在自己学习的过程很受益。

这样的受益就要和长辈,和我们很多的老师,还有要会报、要分享。

所以今天这个课题,让我想起我自己的老师,我想我们在座的,我听说都是小学老师。

我回想一下,我们自己成长过程当中,印象深刻的老师都是谁?

留在我们记忆当中的这些影像,都是些什么?

可能不是当时的那一道题,而是当时这个老师讲题时候的态度,和他的笑容,甚至一个手势,可能都留在我们心里。

让我想起我初中时候的数学老师,我在上初中的时候,这个数学老师姓,叫老师。

那她给我们上第一堂课,就留给我们一个好习惯,直到现在,我所有的初中的同学都有个习惯,就是在用作业本的时候,第一页纸都要把它变成空白的,不写,从第二页开始写。

我不知道有没有老师有这样的习惯?

当时这个老师她给我们发新本子的时候,就跟我们讲,把第一页空出来,我们都觉得很奇怪。

老师就说,这一页空白的纸代表的是什么?

代表的是一个学生走到老师面前,就像一白纸。

而以后所有的知识也好,技能也好,还是为人处世的态度,都是老师教给我们的。

所以我们后来再翻开作业本,每次打开,看到这第一页的白纸,就让我们生起对老师的这分感恩之心。

这个习惯,我们的同学一直保留到现在,而每次这白纸还会提醒我们,学习的时候要谦虚,时时让自己归零,向周围所有的人学习。

当时我记得老师还有些行为,也让我们非常的感动。

比如说在我的记忆当中,这位老师几乎没有批评过同学。

她教数学,当时班上有些同学成绩也不是特别理想,老师很想给他补习,但是她又怕单独给这些同学补习,会造成这些孩子心理的压力。

所以她就想了个办法,我记得在初三的时候,每到周末(我们的周末是星期五),这个老师就会对全班同学发出邀请,说愿意到我家作客的同学,都可以今天晚上跟我回家,我们班上就有十几个同学去老师家。

老师向全班邀请,在私下里对这些需要补习的同学发出邀请,就有这些需要补习的孩子,还有些成绩中等的,也有些成绩很优秀的孩子都去,这些成绩比较落后的小朋友,就不会有压力。

后来我们到了老师家里,我记得老师的先生就给我们煮粥,拿了一个大锅,煮了一大锅粥,分给我们同学吃。

老师的女儿就洗菜,我们的同学就帮着去摘菜。

吃饭的时候这个桌子还不够坐,把这个门板卸下来,放到两个凳子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

现在想起这种场景都觉得这种生活,这种学习很有意义。

过后老师再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给我们出题让我们做。

那在这样子单独辅导,老师却从来没有收过任何的费用。

我记得有一天我的母亲,带着一条丝巾,还有水果去看望老师。

我就看到在门口,老师跟我的母亲就在那里推拖,她说不收。

当时我就在想,一条丝巾也算不了什么,老师收下也是应该的,为什么老师不收?

直到现在,我才能够有一点点的体会,丝巾虽小,但是却代表的是老师的一个态度。

她要告诉我们所有的孩子,她对我们的付出,是完全不求回报的,她对我们的付出是没有任何代价,不需要交换的。

后来她把这个水果收下来,转身就分给了我们同学吃。

直到后来我们同学都长大了,我的很多同学结婚的时候,他们都回到这个学校里,去找这位老师来做他的证婚人。

所以常常这位老师的邻居都很羡慕她,说妳虽然只有两个女儿,但是感觉到,妳的孩子怎么这么多。

为什么老师的孩子会有这么多?

因为老师以一颗母亲的心来对待我们,所以虽然已经离很久了,但是我现在想起来,仍然非常的感念这位老师。

后来我也就当上了一名小学的老师,当我踏上讲台之前,我也立下雄心壮志,想要成为一名好的老师。

我去到学校,就接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级,我想请问各位长辈、各位老师,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好不好教?

我看到有的老师会心一笑。

我以为很好教,因为那个学校初出茅芦,也不懂,我就每天面带微笑,我发现笑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变成了怒目金刚。

因为一对他们很好,他们就骑到我的头上来,我每天就非常的劳累。

因为我每天对他们威逼也好,利诱也好,甚至大吼大叫,那都只有一时的效果而已。

比如说上课,他们一闹,我就像救火队员一样,这边压下去,那边又冒起来,所以每天自己很累。

我还在心里想,因为我曾经听到说,有的老师被学生气哭了,我当时就想,我可坚决不能让他们气哭了,所以我就每天绷着个脸,很凶的样子,我以为这样就是有威信。

直到后来学了传统文化,才了解到威信有三种,一种是暴察之威,一种是狂妄之威,还有一种是道德之威。

「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唯有「道德之威成乎安强」。

什么是暴察之威?

就是脾气很大,自己不做,每天像个警察盯着孩子看。

孩子不对,就发脾气,仍然不听就发更大的脾气,所以这个团体会愈来愈危弱。

其实不光是治理一个班级,所有的团体都一样。

我记得当时在庐江有位企业的总经理,一个企业家他学习了传统文化以后,让他的企业起死回生了。

他就到讲台上去分享,他说以前比如说,公司里的员工,像吃饭的时候,他自己就跟员工吃的不一样,让厨师专门给他做,只要不合口味,他说我就冲过去,把厨师骂一顿,并且跟他讲说你怎么样?

想被辞退!

这个厨师就很紧。

他说他的公司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盯着员工干活,只要他不盯着,员工就偷懒。

甚至是就在背后,只要是不被你逮到,就很庆幸,公司就愈来愈危弱。

到后来他学了传统文化以后,这个老总也非常积极,回去给他们公司所有的员工鞠躬,甚至早上第一个到公司。

他说以前打考勤,仍然有人迟到,现在没有人迟到。

他们所有的领导都是比员工更早到公司,并且站在门口迎接每位员工来上班,见到员工全部九十度鞠躬。

他说现在他公司的业绩也愈来愈好,而且员工也都不用管。

他说现在我很放心到处走,员工一定不会有问题。

那一天我也很反省,在我们带班教孩子,也是一样。

当时我为什么会那么累?

自己脾气很大,像个警察,自己不做,每天还盯着孩子看。

结果孩子也是当着我一个样,背着我就另外一个样,所以这种威信并不是真正的威。

直到后来才知道,真正要树立老师的威信,没有那么难,就是以身作则而已。

我们自己说的话,自己要先做到,这样我们的孩子对老师才会有信任。

我在上班以后也很幸运,遇到了一位很好的老师,当时我也不会教学,这位老师是个长辈引荐给我。

他说这位老师是中国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也是全中国当时评了十家特级教师,这个老师很年轻就有很多的头衔。

所以我也很紧,就约好时间去拜见老师。

当时是去请教一堂课,我不知道我们马来西亚,有没有上公开课的这样的惯例?

没有。

我们在中国有常常会上叫观摩课,或者叫公开课,就是请很多老师来看你上这堂课。

我当时为了去请教一堂课,我就带着课本就去了,坐在那里忐忑不安。

因为这位老师还是一位,当时我们市最好的小学的校长。

我去到那里老师正在开会,我没有想到他见到我第一句话,他跟我说「对不起,让你久等了。

」我当时就觉得很感动,因为我只是很年轻的一个教师,而他已经有相当的经验,我等一等那是应该的,但是他却给我道歉。

之后他说的每句话,他跟我讲,他都是以商量的口气,他说我的看法是这样,你再斟酌一下。

所以我才感觉到真正有学问的人,我们讲「学问深时意气平」,他会愈平和,会愈谦虚,他的学问其实会愈高。

当时我去问老师上课怎么上,老师就问我,你上这堂课,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

我不知道马来西亚有没有提前备课的习惯?

要备课。

会不会写教学目标?

我们也是要写。

我以前写的目标都是要学会几个字、会写几个字、课文要读通,哪些地方要读得有感情,我都是这样写的。

我就把这些会报给老师,但是老师把那个本子一放,他仍然问我,这些是一个短期的目标,我们要认清楚学会一篇文章以后,到底为什么?

那我当时就愣住了,因为我没有去思考过,学会一篇文以后到底是为什么。

老师就跟我讲,我们的教学要为孩子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

我当时一听,觉得这个话好像是离我太远,因为我想我是教语文的,不就是教孩子读书、写字吗?

听、说、读、写就是这些,我怎么能够为他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

老师跟我讲,每堂课都可以为孩子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

我当时就很震撼。

所以在学习了两年传统文化以后,对这句话才有一点点的认知和体会。

所以不得不让我静下心来,再一次的思考,到底我们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我曾经问过我们班的同学,有一次我去教学,班上的孩子就问我,因为我去那个学校,前期一直在讲如何上课的态度,就没有把语文书翻开。

这些同学就说,老师,你怎么来了两天还没有上语文课?

我当时就问他,请问你什么是语文?

我不知道马来西亚是称叫什么课程?

我当时就跟他讲语文,语是语言,就是教我们说话;文是文字,教我们写字。

说话是学习口头的表达,学会与人用口头来沟通,写字是要学会书面的沟通。

人与人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是不是为了吵架,为了制造矛盾?

不是,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的和谐相处。

所以那天我就问了全班同学,是个四年级的班级,我问他们,请问各位同学,你们为什么来上学?

我不知道有没有老师问过我们的同学?

有老师点头。

我发现他们就愣在那里,全班有七十多个孩子没有一个人回答。

有个孩子就说,妈妈让我上学,我就上学。

有个孩子说上学为了找个好工作。

好,我又问他,那为什么要找个好工作?

他说找个好工作可以赚钱。

我又问他为什么要赚钱?

他说赚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后来我又问他,怎样的工作才是个好工作?

所以这些问题一问出来,孩子都愣了,愣在那里。

所以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情,当时我们有个家长在学习《弟子规》,带着孩子一起学,他的孩子还没有到上学的年纪。

有一天这个妈妈带着他的儿子,来到了一个超级市场买东西,就遇到了一位母亲的朋友,这个叔叔就跟她的儿子开玩笑,就说你怎么还不去上学?

小朋友觉得很奇怪,他马上就问他的妈妈,妈妈为什么要上学?

叔叔脱口而出,上学为了赚大钱。

这样一句话出来,他的母亲因为有学《弟子规》非常的紧,立刻就跟这个叔叔示意不要再讲,她就蹲下身子跟他的儿子讲,孩子,上学不是为了赚钱,上学为了学本领,为什么要学本领?

学会了本领可以服务大众。

比如说刚才有位卖包子的叔叔,我们去买他的包子,他有什么本领?

他会做包子,所以他可以用这样的本领来服务大家。

我们去买了包子,我们可以怎么来感这个叔叔?

可不可以把你的洋娃娃送给他?

小朋友说送给叔叔,可能叔叔不需要。

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我们就把钱给叔叔,让他去买他需要的东西,这是上学的目的。

所以我们古人讲「读书志在圣贤」,但是现在很多人读书志在赚钱,我们去体会觉得这个差距差得太远了。

在这个古典里面有句话叫「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

它讲社会和国家是互助的,这样的一个结构,不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当时有个母亲带着他的儿子,也是学《弟子规》,他们小区都有保安的叔叔。

当时她就带着她的儿子路过保安亭,她就跟儿子说,孩子,跟保安叔叔鞠躬。

儿子说他是来看大门的,我干嘛要给他鞠躬?

这个母亲就立刻跟孩子讲,上到国家主席,下到保安以及清扫街道的清洁工人,都在做同样的一件事情,在做怎样的一件事?

服务大众,都在为大家付出和服务。

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怎么有安定的环境?

没有清扫街道的阿姨,我们怎么有清洁的马路?

我们都应该对他们抱以同样的感恩,只是他们的分工不一样而已,但是他们的付出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对他们的恭敬和感恩,也应该是一样的。

这个母亲这样一教,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待每个人,都要有这样一种平等的、恭敬的心境。

当时我跟小朋友讲,我们读书的目的也是一样,读书不是为了要让自己,好像可以过上非常享乐的日子,而是我们学会了本领服务大众。

在中国还有个故事,在中国几千年前,也是一个圣哲人叫老子,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

这个老子他很有智慧。

有一次老子要出海关,要出关,当时这个海关官员就想到老子很有智慧,就想请教老子一个问题。

海关的官员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这个很老实听话,反应不是特别快,比较木讷;小儿子聪明伶俐。

这个官员就问老子,你能不能够帮我看一看,等我老了以后,我要靠哪个儿子?

老子就说那好,把你的儿子叫过来。

这个官员就把两个儿子叫到老子面前,老子就从兜里掏出了一把钱放到桌上,就跟这两个儿子说,你们俩谁去打爸爸一下,这个钱就是你的。

这个大儿子一听,他根本没有听到说钱是我的,他只听到要打爸爸一下,他想那怎么可以,爸爸对我这么养育付出,我怎么可以去打爸爸?

但是小儿子他就想,我打爸爸一下,爸爸也没有任何的损伤,父亲又没有损失,我又能赚到钱,何乐不为?

于是就冲过去打了爸爸一下,抱着钱就跑掉。

老子就对官员讲,你知道了要靠哪个儿子吗?

请问我们各位老师,他老了以后,要靠哪个儿子?

要靠大儿子。

曾经我们跟很多家长讲这个故事,接下来就问家长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这个官员要靠大儿子,但是现在我们都在朝哪个方向,在培养我们的孩子?

可能我们发现这个孩子老实木讷,心里还会非常的不高兴。

还在想你看人家隔壁家的儿子,聪明伶俐,脑子还会转弯,你都一根筋都没有办法动。

过了几十年以后,果然就像老子预计的一样,大儿子一直守在父亲的身边,每天孝养父母。

但是这个小儿子,也像他小时候表现出来的聪明伶俐一样,他很会做生意,很会打算盘,所以他就走到很远的地方去做生意,赚了很多钱。

有一天这个海关的官员得了重病,他已经感觉他的生命快要完结了,所以找人带信给他的小儿子,希望他的小儿子回来见他最后一面。

小儿子接到这封信以后,第一个念头也想回去看看父亲。

但是因为他很会算计,接下来他就开始算,这样符不符合经济学的原理。

他算我回去看我的爸爸,第一我不是医生,回去以后对我父亲的病也于事无补。

第二我回去的路上要耽误多少时间,让我少赚多少钱。

他想第三不仅少赚钱,路上来回还要路费,那不仅不进钱还要出钱。

一算结果还一样,爸爸还是会走,那我不回去也是一样的,直到最后小儿子没有回家。

所以我们就开始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两个孩子到底哪个孩子的人生更有意义?

大儿子可能没有赚很多的钱,他可能就在这个小地方陪着他的父亲,每天孝养父母,团结邻里。

每天当他有孩子的时候,他尽自己父亲的本分,尽自己先生的本分对太太好,教导儿子,每天过得很踏实。

小儿子他赚了很多钱,但是我们思考一下,等他的儿子长大,他老了以后,他会有怎样的结局?

他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这种心境。

所以在这个学习的过程,我们一直都在体会,到底怎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我们讲要为孩子的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什么是幸福?

我们自己幸福吗?

我曾经问了我们身边的老师,我问他你觉得幸福吗?

他说我很幸福。

我问他你为什么觉得很幸福?

当时有个老师就跟我讲,我每天下班,哪怕我加班很晚,我回家了,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就看到我的先生,一定都在路口等着我回家,她说那个时候我感觉很温暖而很幸福。

当我和先生一起走到家里,往家走的时候,看到我的家里灯一定是亮的,她说我的婆婆正在给我们准备晚餐,这个时候我感觉很幸福。

我后来又去问另外一个老师,他也跟我讲,他也很幸福。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每次我回到家里见到母亲,母亲都会告诉我说,亲戚聚会的时候,所有亲戚都讲,你真是好福气,儿子不用你操心。

他说这个时候我能感受到,母亲的那分安慰和喜悦,他讲虽然我没有赚很多钱给妈妈,但是这个时候我知道我的母亲很幸福,所以我也很幸福。

他说还有我的弟弟从同学家回来,从初中的时候就跟哥哥讲,「哥哥,我到很多同学家里去作客,没有哪个家里这些兄弟相处,有我跟你这样亲密的,我们兄弟俩都不吵架。

」他说这个时候我做为一个哥哥,我感到无比的安慰和幸福。

他的这些回答,让我重新来体会到底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我们在沿着自己做人的本分去做,我们的心就会生起无限的喜悦。

我又想起一个故事,当时有个老师去讲课,一讲完下面这些员工就跟老师说,你们每天这样子讲课又不收钱,我觉得你们一定很苦。

这个老师说难道我脸色不好看吗?

这个员工就讲,不是的。

我给你讲个故事,你看中国人讲「克己复礼」,你看克制自己,那多苦!

他就讲了个故事,曾经有一对夫妇,先生喜欢吃鸡蛋白,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听得懂?

那个鸡蛋有两层,先生喜欢吃鸡蛋白,太太喜欢吃鸡蛋黄。

他们俩结婚以后,太太就把自己喜欢吃的蛋黄留给先生吃,先生就把自己喜欢吃的蛋白留给太太吃。

他们俩到六十岁,吃了可能有三十多年,到他们六十岁的时候都变成老头和老太太。

有一天坐下来聊天,一聊到才发现原来对方喜欢吃的,和自己喜欢的不一样,两个人就大笑起来。

当时员工就跟我们的老师讲,你看中国人有多苦!

都吃不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

要是我,我就直接跟我的太太说,我喜欢吃蛋白,把蛋白留给我吃;妳喜欢吃蛋黄,留给妳吃。

那不是都可以吃到自己喜欢东西吗?

我不知道各位老师听了这个故事,觉得这对夫妇过得很苦,还是很乐?

是觉得很苦,还是会觉得很幸福?

所以当时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个员工他会觉得很苦,因为他没有去体会过为对方着想,以及对方为你着想的那种幸福的感觉,他从来没有去体会过。

所以当时我们就跟他讲,真正的幸福到底是什么?

吃到了蛋白和蛋黄那种乐乐多久?

那不过就是一时的嘴巴对舌头的满足而已。

但是我们一回想起来,这一对老年夫妇一起携手走过几十年,发现对方原来时时都为自己着想,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

所以中国人的幸福,那是心与心的交流,那是时时感念别人对我们的关怀和爱护,以及时时我们自己去关爱周围的人,这种幸福哪里是吃到一块蛋白和蛋黄,欲望暂时的满足能够比拟的?

我们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愈来愈感受到幸福与我们的心境有关,与我们的思想观念有关。

我们要真正把幸福带给我们的孩子,我们自己要先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所以让我们想起,当时有个老师问了我三个问题,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我们的每天有没有去感受过,周围的人对我们点点滴滴的付出?

我们的每天在每个细节当中,有没有感受到幸福?

在我们每天成长,每天工作,人生一步一步走向晚年的过程当中,有没有积累我们自己的德行?

我们回报了多少关心我们的人?

当时我听到这些问题,我还有点听不太懂,直到现在学了两年了,才愈来愈感受到真是这样。

每天都有多少人在关怀我们,但是以前自己却看不到,因为自己的心很麻木,觉得所有的人对我的关怀是应该的。

让我想起我们的孩子,现在他们过得幸福吗?

曾经看到了个报导,这个报导上写到,现在的孩子不快乐。

我不知道马来西亚的孩子快不快乐?

曾经我听到,我们有个幼儿园的老师他讲,当时有个老人家就在那里愁眉苦脸的,跟这个老师说,我的女现在都笑不出来,你看我的童年很快乐,但是我的女儿却这么小就笑不出来。

老师就问他,你的女儿多大?

他说十二岁了。

这个老师一笑,你的女儿十二岁笑不出来,有什么好奇怪的?

我的学生幼儿园的,才三岁就已经笑不出来。

当时我们一听觉得很惊讶,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快乐?

当他童年的时候都没有办法感受到快乐,他长大以后能快乐吗?

所以不得不让我们去找原因,孩子不快乐是结果,原因到底在哪里?

让我想起当时我去听一堂课,一堂《弟子规》的课,老师教的是一些六岁到九岁的这些孩子,当时老师问了一个问题,问所有同学说,「请问各位小朋友,你们什么时候最快乐?

」一个六岁的小姑娘站起来,她说「老师,走到哪里就守哪里的规矩,我觉得很快乐。

」我当时一听觉得很奇怪,因为我觉得,守规矩就像把手都绑起来,怎么会快乐?

直到学习了两年,才让我静静的去体会这句话。

如果一个孩子我们来设想一下,他不守规矩,他能快乐吗?

比如说他在家里骄横、跋扈惯了,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当他到了学校,他要同学的玩具,同学不给他,他一定要,就会跟同学怎么样?

两个人一定会抢起来,他可能会打得鼻青脸肿,他可能每天都在这样过。

我们在想班级有班级的规矩,比如说上课不可以随便讲话,不可以四处走动,那这个孩子说,「我就偏不守规矩,我要走来走去。

」可能下课老师就会找他谈话,那他每天会快乐吗?

这个孩子长大了,如果进入了一个公司、一个团体,他自己想我要有个性,我干嘛要跟你们一起相处?

结果这个孩子和公司所有的员工格格不入。

比如说他早上故意迟到,我就是不守规矩,那可能没多久老板就会把他开除,不需要这样的员工。

这样的孩子他从小到大会四处碰壁。

如果他守规矩,比如说这个孩子,他走到班级守班级的规矩,他上课就听老师的话,安心的上课,认真完成作业,下课也遵守和睦相处的规矩。

当他在上班以后到了公司里多观察,看看公司都有哪些好习惯,他就很快的能够融入一个团体。

我们去想一想,这样他,真正的能够轻松和快乐。

曾经有两个大学毕业生,到了一个公司应聘,她们学历都还不错,两个女孩。

当时这个公司的领导就想着,年轻的员工要带出去,一起去招待客人,要历炼一下他们为别人服务的能力。

这两个女孩子是人,我不知道我们的老师,了不了解人喜欢吃怎样的菜?

她们喜欢吃辣椒。

当时公司请客人吃饭,请的客人是人,人喜欢吃怎样的菜?

比较清淡或者比较带甜味的菜。

我们要请客人吃饭,要点谁喜欢吃的菜?

我想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但是这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却真的不知道。

她们到了圆桌上,就开始跟客人一起吃饭,领导就点了人喜欢吃的菜。

吃到一半,这两个的女孩子就非常的不满意,在餐桌上就议论起来,就在那里说没有菜可以吃。

领导觉得很没面子,就专门给她们点了一盘有辣椒的菜,菜一端上桌子首先给谁吃?

那这个桌子一定会转到客人面前,让客人先吃。

但是这两个女孩一看,终于有一道菜自己喜欢的,客人拿着筷子正准备去挟,还没有挟起来,她们就把桌子一下子转到自己面前,就认着那个菜吃,领导又把菜转过去,她们又把它转过来。

结果这餐饭吃完了,吃得老总满脸通红,下来以后就跟这两个女孩子讲,你们觉得这餐饭吃得怎么样?

这两个女孩一点都没有感觉,就回答说幸亏最后有一道菜,我们还比较满意。

她们有没有感觉自己是在做什么样的工作,当下自己是怎样的角色。

然后领导就跟她们讲说,妳们难道不知道上了菜,要先客人吃吗?

这两个孩子说是这样吗?

我从小到大家里吃饭,都是我第一个吃。

我从小到大妈妈都会问我,女儿妳喜欢吃什么?

我都做给你吃。

所以我们感受到,现在的孩子没有学习,即使他大学毕业,他不懂得与人相处的规矩,他可能会碰壁,他可能会造成很多人的困扰,因为没有人教过他们。

但是相反,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的这种典籍,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规矩,从餐桌上就开始教。

比如说有一部经典,它就写得很清楚,吃饭的时候要怎样吃。

它当时就写到这个孩子跟父母一起吃饭,第一要自己摆桌子,要学会摆桌子,把这个菜、碗盘都摆好。

第二它讲到父母亲在吃饭,孩子要学会观察,观察什么?

它说要去看妈妈爸爸喜欢吃的菜。

怎样才是喜欢吃的菜?

挟得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