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2232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五.docx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五

2013年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五)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2)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杜荀鹤

荀鹤,字彦之,牧之微子①也。

牧会昌末,自齐安移守秋浦时,妾有妊,出嫁长林乡正杜筠,生荀鹤。

早得诗名,尝谒梁王朱全忠,与之坐,忽无云而雨,王以为天泣不祥,命作诗,称意,王喜之。

荀鹤寒畯,连败文场,甚苦,至是遣送名春官②。

大顺二年裴贽侍郎下第八人登科。

正月十日放榜,正荀鹤生朝也。

王希羽献诗曰:

“金榜晓悬生世日,玉书潜记上升时。

九华山色高千尺,未必高于第八枝。

”荀鹤居九华,号“九华山人”。

张曙拾遗亦工诗,又同年,尝醉谑曰:

“杜十五大荣,而得与曙同年。

”荀鹤曰:

“是公荣。

天下只知有荀鹤,若个③知有张五十郎耶?

”各大笑而罢。

宣州田

甚重之,常致笺问。

梁王立,荐为翰林学士,迁主客员外郎。

颇恃势侮慢缙绅,为文多主箴刺,众怒欲杀之,未得。

天祐元年卒。

荀鹤苦吟,平生所志不遂,晚始成名,况丁乱世,殊多忧惋思虑之语,于一觞一咏,变俗为雅,极事物之情,足丘壑之趣,非易能及者也。

与太常博士顾云初隐一山,登第之明年,宁亲④相会,云撰集其诗三百余篇,为《唐风集》三卷,且序以为:

“壮语大言,则决起逸发,可以左揽工部⑤袂,右拍翰林肩,吞贾、喻八九于胸中,曾不芥蒂。

或情发乎中,则极思冥搜,神游希夷,形兀枯木,五声劳于呼吸,万象贫于抉剔,信诗家之雄杰者矣。

荀鹤嗜酒,善弹琴,风情雅度,千载犹可想望也。

(选自《唐才子传·卷第九》)

[注]①微子:

指非正妻所生,寄养于外之子。

②春官:

礼部。

③若个:

哪个。

④宁亲:

回乡省亲。

⑤工部:

指杜甫,后文的“翰林”指李白,“贾、喻”指唐代诗人贾岛、喻尧。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正荀鹤生朝也     生朝:

生日

B.张曙拾遗亦工诗工:

擅长

C.颇恃势侮慢缙绅慢:

缓慢

D.荀鹤嗜酒嗜:

喜好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杜荀鹤文采出众的一项是(3分)(  )

①命作诗,称意,王喜之 ②连败文场,甚苦,至是遣送名春官

③为文多主箴刺 ④可以左揽工部袂,右拍翰林肩 ⑤于一觞一咏,变俗为雅 ⑥风情雅度,千载犹可想望也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荀鹤是杜牧的亲生儿子,年幼时就很出名,深受梁王朱全忠的喜爱。

B.杜荀鹤在大顺二年参加科考,以第八名的成绩中举,王希羽为他题诗庆贺。

C.曾与杜荀鹤同时隐居的顾云,将自己所写的诗汇编成书,赠送给杜荀鹤。

D.本文叙事简洁,惜墨如金,但剪裁得当,笔下的杜荀鹤形象鲜明,丰满可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尝谒梁王朱全忠,与之坐,忽无云而雨。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鹤苦吟,平生所志不遂,晚始成名。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6分)

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章谦亨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

被谁偷了最高山?

将谓六丁①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

与天一样白漫漫。

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注]①六丁:

道教中的火神。

(1)有人说本词中“偷”字的运用最为传神,试加以分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观赏鹅湖山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试作赏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关羽麦城突围时,不听部将王甫“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的劝告,自恃勇猛,坚持要走小路,结果遭遇伏兵,被东吴马忠活捉。

(《三国演义》)

B.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

在陈姨太的提议下,高家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面对这场闹剧,觉慧无畏地戳穿了它。

(《家》)

C.吴老太爷过世,双桥镇农民暴动,吴荪甫为此方寸大乱。

此时,丝厂总管屠维岳又来向他报告说,丝厂工人罢工了。

(《子夜》)

D.涅赫留朵夫去彼得堡之前,交给马丝洛娃一个信封,里边装着他从姑妈庄园带回来的照片,马丝洛娃见到它很开心。

(《复活》)

E.查理发家后把欧也妮忘得一干二净,但为了体面地和美丽的侯爵小姐订婚,查理哄骗善良的欧也妮偿还了自己父亲的债务。

(《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

(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一日,宝玉想起《牡丹亭》曲来,自己看了两遍,犹不惬怀,于是就到梨香院央求谁给他唱曲?

此事最后结果如何,宝玉由此领悟到什么?

请简述。

(《红楼梦》)

(2)请简述卡西莫多被选为“愚人之王”的故事。

(《巴黎圣母院》)

答第(  )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

“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

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①而已矣。

[注]①运:

转。

(1)对战争的目的与成败,齐宣王有哪些认识?

请简要概括。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以“水火”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年画齐名,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是世世代代民间画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绵竹年画内容丰富,类型多样。

门画是绵竹传统年画的主要类型。

从规格看,有大毛、二毛、三毛之分。

所谓大毛,就是在整张粉笺纸上作画,大多绘秦琼、尉迟恭等武将,称武门神,将其贴于大门之上,意在御凶求安,护卫家宅。

二毛,即张贴于二门的文门神,画幅稍小于前者,多系求福、求喜、求富贵的内容。

贴于寝室门或灶屋门的三毛,画幅小于二毛,大多为仕女、娃娃题材,如观花美人、八宝童子等。

横披是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横幅画卷,如《迎春图》《百子图》等。

《迎春图》是绵竹年画横披的代表作,描绘了清朝绵竹迎春会盛况,展示了四百多个人物和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生动地再现了清代的民俗民风,被专家学者称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

斗方多是讽喻性独幅小品,如《老鼠嫁女》《三猴烫猪》等。

其他还有中堂(如《麻姑献寿》)、条屏(如《三国演义》)、木版拓片(都是名人字画,这是全国其他任何一种年画所没有的)等。

现在随着社会发展,艺人们又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各式各样的新年画,深受人们的青睐。

绵竹年画绘画性强。

它既承传了唐代手工绘制的风格,又继承了宋代雕版印刷的技术。

在绘制时,和中国其他年画一样,首先要刻成线版。

但是,线版在绵竹年画中只起轮廓作用,最后完成全部靠手工彩绘,从不套色制作。

彩绘过程,艺人们叫做“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

经过不同艺人的手笔,年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同一个艺人绘制不同的年画也会产生不同的趣味。

这正是绵竹年画的绝妙之处。

绵竹年画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

年画艺人无拘无束地使用着尽可能艳丽的颜色:

桃红、佛青、草绿、金黄……大红大绿,又热闹、又刺激,充满生机与活力。

但在强烈的对比中,也讲究适意与和谐。

艺人们常常用少量的复色穿插在对比强烈的色彩中间,以协调画面色调。

他们把多年来的配色经验,总结成了一句蕴含着深刻美学原理的口诀:

“深配浅、酽(浓)配淡,深浅酽淡要相间。

”他们还借助同类色彩的深浅变化,来增加画面的节奏感、立体感。

绵竹年画的构图高度简练,在有限的画面上较合理地使用宾主、虚实、呼应、开合等对立统一法则,取得对称、均齐和别致的装饰意趣,构成了绵竹年画完整、饱满的艺术特色。

从武将文官到仕女童子,多不设或少设背景,那画面上的白纸,不是画面的割裂,而是有机地联系着画中各部分,这种“取一而舍万千,明一而现千万”的大胆构想和处理,超越视觉范围,给人以自由驰骋的想象天地。

最后不能不说到“填水脚”,这是绵竹年画里最具特色的画法。

除夕之夜,为老板制作年画的工作都结束了,艺人趁收拾画案的片刻工夫,利用颜料碗里的金色,把剩下的颜色填在剩纸上,匆忙赶绘出几对门神,赶往夜市出售,赚点外快。

在画“填水脚”时,艺人不受线条和颜色的约束,凭真功夫一气呵成,寥寥数笔;笔锋奔放雄健,神韵十足,非高手不能为之。

“填水脚”以它的天真、质朴、粗犷而成为绵竹年画中的珍品,深为艺术界称道。

如果有机会到绵竹年画博物馆参观,那各个时期琳琅满目的年画精品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流连忘返。

10.下列对“绵竹年画的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绵竹年画的内容有文臣武将、民俗民风、历史故事、讽喻小品、名人字画等。

B.绵竹年画的类型有门画、大毛、二毛、三毛、斗方、横披、中堂、木版拓片等。

C.被称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的《迎春图》场面宏大,是绵竹年画横披的代表作。

D.年画艺人们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又创作出了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各式新年画。

1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贴于大门之上,在整张粉笺纸上描绘的秦琼、尉迟恭等武门神和画幅稍小的文门神,属于绵竹年画中的门画。

B.绵竹年画大量单纯艳丽、强烈明快的颜色与少量的复色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同时又显得适意与和谐。

C.绵竹年画一般很少设背景,画面上的白纸,有机地联系着画中各部分内容,还给人以自由驰骋的想象天地。

D.年画艺人们技艺高超,生活清贫,在一年工作结束后,都要利用余色余纸绘制“填水脚”去赚点外快。

12.根据原文内容,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们张贴年画,是为了御凶求安,护卫家宅以及求福、求喜、求富贵,跟贴春联一样。

B.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年画,在绘制时,都要先刻成线版,然后套色制作。

C.不同艺人绘制的年画和同一个艺人绘制的不同年画风格都不相同,说明绵竹年画没有艺术标准。

D.艺人们画的“填水脚”,如果能先勾线条,而且颜料充足,时间充裕,会显得更天真、质朴、粗犷。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美丽的谎言

杨建国

东礁岛上,只有一名老兵和一名新兵。

岛上只有一座航标灯,老兵和新兵日复日、夜复夜地与航标灯为伴,除了守灯,白天只有听单调的海涛声,夜晚只能数满天的星斗。

老兵说,竖耳听涛,睁眼看星,多有诗意。

新兵听涛看星,觉得枯燥无味,百无聊赖。

老兵闲暇之时提笔写涛声、写星斗、写彩云、写海鸥、写轮船、写战舰,新兵觉得挺好玩的,也跟着拿起了笔。

三个月后,老兵的一首小诗《望夜空》在当地的《东礁文艺》上发表了。

老兵欣喜若狂,新兵羡慕不已。

老兵的小诗后面署有“责任编辑兰兰”。

新兵好奇地问兰兰是男还是女。

老兵说,当然是女的。

新兵脸一红,嗫嚅着问,漂亮吗?

老兵说,一定漂亮。

一个星期后,老兵亲自去了趟《东礁文艺》编辑部。

回来时,老兵兴奋地对新兵说,见到了兰兰,兰兰也收到了你的诗稿,兰兰还称赞你的诗写得有激情。

新兵的脸红着问,兰兰一定很漂亮,是吗?

老兵爽快答道:

当然。

从此新兵感到,彩云绚丽多彩,涛声悦耳动听。

新兵盼望满两年兵龄,可以一个月上一次岸,那时就到编辑部去看看兰兰——那一定是个扎着两条羊角辫子,长着白白净净的瓜子脸的俏姑娘。

一天夜里,黑黝黝的天空中霹雳轰鸣,狂风如游龙般乱窜,倾盆大雨直泻东礁岛,整个世界如同染了墨般的漆黑。

隐约闪烁的只有那座不知耸立了多少年的航标灯。

新兵被炸雷惊起了床,连唤了几声老兵,不见老兵回应。

新兵抓起了手电筒,连雨衣也来不及披就投入了雨幕中,奔向航标灯。

借着时隐时现的闪电,新兵发现了航标灯下斜倚着一个人,跑近了才发现是老兵。

老兵没穿雨衣,全身是泥浆,双眼紧闭,脸色苍白,额头上的血水混着雨水直往脸颊下淌。

老兵的脚底下是一大摊稀稀的血水,血水向四周漫开,向泥泞渗透,注入了黑色的土地里。

老兵双手紧紧地抓住了一条从机房延伸到航标灯座的电线的另一端。

航标灯没有熄,老兵却没有醒过来,新兵如雕塑般呆立在雨中……

东礁岛上多了一座新坟,新坟倚着航标灯。

几个月后,东礁岛上又来了一名新兵。

原来的新兵变成了老兵。

老兵可以上岸了,他迫不及待地走进了《东礁文艺》编辑部,指名道姓要找名叫兰兰的姑娘。

一个年近花甲、老态龙钟的老头操着沙哑的嗓门说,我就是兰兰。

老兵使劲地摇着头,死也不相信他就是兰兰。

直到编辑部主任拍着胸口,以人格担保说眼前这个老头就是兰兰时,老兵恍如梦醒般点点头,似自言自语地说,是兰兰,是兰兰。

东礁岛上依旧住着一老一新两个兵。

老兵继续写诗,写涛声、写海鸥、写战舰,还写以前的老兵。

新兵觉得挺好玩的,也跟着写。

有一天,老兵的诗在《东礁文艺》上发表了。

小诗的下面依旧署着“责任编辑兰兰”。

新兵好奇地问老兵,兰兰是男的还是女的?

老兵说,当然是女的。

新兵脸一红,嗫嚅着问,漂亮吗?

老兵双眼深沉地注视着大海,注视着航标灯,注视着航标旁的新坟,说,是的,很漂亮……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篇小说塑造了老兵和新兵两个典型形象,歌颂老兵舍己为人、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

对于新兵一则批评他缺少生活的情趣,二则赞赏他的快速成长。

B.小说开始,面对单调的生活环境,老兵和新兵的生活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老兵任劳任怨,热爱生活,乐于奉献;新兵则害怕困难,缺少边防战士的责任感。

C.这篇小说非常注重人物的神态描写。

精到的神态描写往往意味深长,给人以深思,并将读者带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结尾对老兵的“注视”的神态描写就很有意蕴。

D.这篇小说用“老兵”“新兵”这种代表一类人的名称来称呼人物使小说具有更深层的含义——在祖国的边防有无数这样默默无闻的哨兵,他们一辈辈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E.编辑兰兰竟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头,名字和真人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正是“美丽的谎言”的中心内容,作者这样构思为小说增添了一份喜剧色彩。

14.阅读全文,分条简述小说以“美丽的谎言”为题的好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简析作者塑造的第一个老兵的形象是怎样的。

结合具体事迹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林汉达:

让几代人受益的教育家

毛梦溪

林汉达(1900~1972)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教育家。

生前曾任燕京大学教授兼教务长、中央扫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长。

20世纪30年代,中学普遍使用三种英语课本:

林汉达编的世界书局出版的本子;林语堂编的开明书店出版的本子;周越然编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本子。

因为林汉达编的本子质量高、内容新,销路越来越广,竟然引发林语堂到法院提出控告,说林汉达的本子抄了他的。

法院作出如下判决:

林汉达胜,抄袭之说纯是诬告;内容新,中学教师和学生欢迎确是事实。

林汉达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教育家,也是新语文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林汉达极力提倡语文的大众化,有一则他与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在宁夏平罗“五七干校”看守高粱地的一段故事,至今传为佳话。

周有光在他后来撰写的《跟教育家林汉达一同看守高粱地》一文中就曾有记述:

在宁夏平罗的远郊区,“五七干校”种了一大片高粱,快到收割的时候了。

林汉达先生(当时71岁)和我(当时65岁)两个人一同躺在土岗子上,看守高粱。

林先生仰望长空,思考语文大众化的问题。

他喃喃自语:

“揠苗助长”要改“拔苗助长”,“揠”(yà)字大众不认得。

“惩前毖后”不好办,如果改说“以前错了,以后小心”,就不是四言成语了。

停了一会儿,他问我:

“未亡人”、“遗孀”、“寡妇”,哪一种说法好?

“大人物的寡妇叫遗孀,小人物的遗孀叫寡妇。

”我开玩笑地回答。

他忽然大笑起来!

为什么大笑?

他想起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问一位扫盲学员:

什么叫“遗孀”?

学员说:

是一种雪花膏——白玉霜、蝶霜、遗孀……林先生问:

这个“孀”字为什么有“女”字旁?

学员说:

女人用的东西嘛!

林先生补充说:

普通词典里没有“遗孀”这个词儿,可是报纸上偏要用它。

“你查过词典了吗?

”我问。

“查过,好几种词典都没有。

”他肯定地告诉我。

两位先生达成了一个共识,即语文的大众化要通俗化、口语化、规范化。

林汉达说,通俗化是叫人容易看懂。

从前有一部外国电影,译名《风流寡妇》。

如果改译《风流遗孀》,观众可能要减少一半。

口语化就是要能“上口”,朗读出来是活的语言。

人们常写,“他来时我已去了”。

很通俗,但是不“上口”。

高声念一遍,就会发现,应当改为“他来的时候,我已经去了”。

规范化是要合乎语法、修辞和用词习惯。

“你先走”不说“你行先”(广东话)。

“感谢他的关照”不说“感谢他够哥儿们的”(北京土话)。

“祝你万寿无疆”,不说“祝你永垂不朽”。

林汉达进一步说:

“三化”是外表,还要在内容上有三性:

知识性、进步性、启发性。

他们谈话的声音越来越响,好像对着一万株高粱在讲演。

林汉达多才多艺,他的通俗历史作品,曾创造了历史普及读物写作的一个高峰。

为普及中国丰富的历史知识,他一生编写出版了《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春秋故事》《战国故事》《春秋五霸》《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新编》等大量通俗历史故事读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生前未及完稿、由曹余章续完的《上下五千年》,至今仍广为流传。

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说,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让读者津津有味地读到我们祖国的历史,而且文字规范,对我们学语文、学作文都大有好处。

的确,林汉达的语言不但很规范,而且还很漂亮。

虽然都是最浅易的大白话,但那有力的节奏、美妙的韵律,不知不觉就抓住了人,并足以让一代代的人久久回味。

在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的序言中,林汉达说:

“我喜欢学习现代口语,同时又喜欢中国历史,就不自量力,打算把古史中很有价值的又有趣味的故事写成通俗读物……我当初写中国历史故事的动机只是想借着这些历史故事来尝试通俗语文的写作,换句话说,是从研究语文出发的。

如林汉达先生所言,这只是一次尝试,但正是这一尝试,成就了他一系列影响广泛的通俗历史读物,并为几代人所津津乐道。

(选自《人民政协报》,有删节)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林汉达编写的英语课本,质量高、内容新,价格低,销量远比其他版本大,以致林语堂等人到法院诬告他抄袭。

B.林汉达是新语文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他极力提倡语文的大众化,并指出,大众化就是“通俗化、口语化、规范化”。

C.外国电影《风流寡妇》,假如译为《风流遗孀》,观众会少一半,林汉达由此受到启发,认识到汉语表达口语化的重要性。

D.林汉达的通俗历史作品,曾创造了历史普及读物写作的一个高峰,既为普及历史知识作出了贡献,又是典范的语文教材。

E.本文以林汉达的语文贡献为主线,把叙写传主和作者评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人形象,叙事具体,读来如临其境。

14.文章用大量的篇幅引用《跟教育家林汉达一同看守高粱地》一文中的有关记述,有何作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