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身矛盾的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3219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身矛盾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身矛盾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身矛盾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身矛盾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身矛盾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身矛盾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身矛盾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身矛盾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身矛盾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身矛盾的研究.docx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身矛盾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身矛盾的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身矛盾的研究.docx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身矛盾的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身矛盾的研究

王伟然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以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的、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为了揭示人的本质、地位、作用,从社会劳动、社会关系的角度,对人自身矛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主体性与客体性、感性与理性、个体性与群体性等矛盾进行了科学探讨和揭示。

【期刊名称】《理论学刊》

【年(卷),期】2004(000)009

【总页数】2页(P40-41)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人;自身矛盾;社会劳动;社会关系

【作者】王伟然

【作者单位】莱阳农学院人文社科系,山东,莱阳,265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社会科学

2(刷年9月第9期总第127期理论学刊TheoryJournalSep.2α)4No.9Ser.No.127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身矛盾的研究王伟然(莱F日农学院人文社科系,山东菜F日265200)〔中图分类号〕四24〔文献标识码〕A马克思、恩格斯以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的、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为了揭示人的本质、地位、作用,从社会劳动、社会关系的角度,对人自身矛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主体性与客体性、感性与理性、个体性与群体性等矛盾进行了科学探讨和揭示。

一、关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关于人的自然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动物,人性是从兽性进化而来的,人和人性形成的历史比起兽和兽性的历史要短得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人必然具有以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为基本技能的自然属性。

正如恩格斯所言:

“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1)(阳)自然性是人所有行为动机的最深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从人类的起源入手来探讨人的自然属性,并肯定人的自然属性对人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他们研究人的自然属性的出发点是科学的,结论是正确的,这为我们研究人的自然性首次开辟了一条科学之路。

关于人的社会性,马克思认为:

“人·…··无论如何也是社会动物”问{酬,并且,“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阳}。

即使人的自然属性也打上了社会的烙印,正如马克思所说:

“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3)(四),所以人的自然性与动物的本能是不同的。

马克思、恩格斯以其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人的社会属性来寻找、揭示人的本质。

迄今100多年的历史证明,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途径和得出的结论都是科学的,从而为我们科学地揭示了人的社会性的根本内容。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

由于社会性的作用,人的自然性也打上了社会性的烙印,使来源于动物的人的自然性,又不同于、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自然性,成为大千世界中别具特色的人的自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同时看到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及其历史发展走势。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并且社会性起决定作用,因此人总是处在由自然性40〔文章编号〕1002-39佣(2004)09-0040-02所决定的或多或少兽性和囱社会性所决定的人性的矛盾之中,所以人永远是在二律背反中进行选择,行为必然具有浮动性、矛盾性甚至有时的完全对立性。

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原始的统一,然后到分离再到更高阶段的统一这样三个阶段,即原始社会的统一,阶级社会中的分裂、异化,共产主义社会中更高基础的统一与恢复,这是由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劳动和社会关系的不同特点决定的。

而在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这对矛盾中,人的社会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起决定作用。

二、关于人的感性与理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不仅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而且是一个感性存在者,因此要求彻底排除感性欲望对意志的影响,这对人来说是不可能的。

所以恩格斯指出:

“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

叫4)(阳、173)马克思、恩格斯首先肯定了人是感性存在者,并进一步指出感性对人的意义:

是人生存的需要,这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因此对人来说,即使康德用上帝的“绝对命令”,也禁止不了人对感性欲望、物质刺激的追求。

恩格斯还一分为二地评价了感性欲望在历史上的作用,既肯定了它对阶级社会的推动作用,也意识到囱于私有制的原因,这种推动作用付出了历史的代价:

少数人剥削、压迫大多数人。

这种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辩证方法,寻求人的感性欲望被恶性膨胀的根源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极取的。

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鳖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SJ(隅}人的理性表现在许多方面,抽象思维是理性,范畴概括是理性,节制欲望克制感情是理性,积极选择是理性,意志付诸实践亦是理性。

传统上一般依据功能的不同,把理性分为纯粹理性(或认知理性或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指出:

“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2(刷年9月第9期总第127期理论学刊TheoryJournalSep.2α)4马克思、恩格斯以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的、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为了揭示人的本质、地位、作用,从社会劳动、社会关系的角度,对人自身矛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主体性与客体性、感性与理性、个体性与群体性等矛盾进行了科学探讨和揭示。

一、关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关于人的自然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动物,人性是从兽性进化而来的,人和人性形成的历史比起兽和兽性的历史要短得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人必然具有以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为基本技能的自然属性。

正如恩格斯所言:

“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1)(阳)自然性是人所有行为动机的最深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从人类的起源入手来探讨人的自然属性,并肯定人的自然属性对人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他们研究人的自然属性的出发点是科学的,结论是正确的,这为我们研究人的自然性首次开辟了一条科学之路。

关于人的社会性,马克思认为:

“人·…··无论如何也是社会动物”问{酬,并且,“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阳}。

即使人的自然属性也打上了社会的烙印,正如马克思所说:

“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3)(四),所以人的自然性与动物的本能是不同的。

马克思、恩格斯以其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人的社会属性来寻找、揭示人的本质。

迄今100多年的历史证明,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途径和得出的结论都是科学的,从而为我们科学地揭示了人的社会性的根本内容。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

由于社会性的作用,人的自然性也打上了社会性的烙印,使来源于动物的人的自然性,又不同于、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自然性,成为大千世界中别具特色的人的自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同时看到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及其历史发展走势。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并且社会性起决定作用,因此人总是处在由自然性40所决定的或多或少兽性和囱社会性所决定的人性的矛盾之中,所以人永远是在二律背反中进行选择,行为必然具有浮动性、矛盾性甚至有时的完全对立性。

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原始的统一,然后到分离再到更高阶段的统一这样三个阶段,即原始社会的统一,阶级社会中的分裂、异化,共产主义社会中更高基础的统一与恢复,这是由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劳动和社会关系的不同特点决定的。

而在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这对矛盾中,人的社会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起决定作用。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不仅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而且是一个感性存在者,因此要求彻底排除感性欲望对意志的影响,这对人来说是不可能的。

所以恩格斯指出:

“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

叫4)(阳、173)马克思、恩格斯首先肯定了人是感性存在者,并进一步指出感性对人的意义:

是人生存的需要,这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因此对人来说,即使康德用上帝的“绝对命令”,也禁止不了人对感性欲望、物质刺激的追求。

恩格斯还一分为二地评价了感性欲望在历史上的作用,既肯定了它对阶级社会的推动作用,也意识到囱于私有制的原因,这种推动作用付出了历史的代价:

少数人剥削、压迫大多数人。

这种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辩证方法,寻求人的感性欲望被恶性膨胀的根源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极取的。

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鳖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SJ(隅}人的理性表现在许多方面,抽象思维是理性,范畴概括是理性,节制欲望克制感情是理性,积极选择是理性,意志付诸实践亦是理性。

传统上一般依据功能的不同,把理性分为纯粹理性(或认知理性或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指出:

“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SJ(阳}。

这也就是说人是依靠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按照“真理的尺度”和“价值的尺度”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

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感性和理性,既相互对立,又有机统一。

感性体现了人的个体性、生动性、自然性,理性则显现了人的社会性、规范性;感性与理性的对立,会使人要么完全受感性的支配而陷入盲目,要么成为无感情的、冷冰冰的怪物;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使人既感情丰富,又头脑清醒,既为社会所认同,又个性鲜明,这才是我们所孜孜以求的。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人的感性与理性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并把人的感性与理性和前面的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联系起来,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这对研究每对矛盾在人自身矛盾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基础性作用。

三、关于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是主客体的统一。

人作为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有主动性、有创造性的。

同时人也把自身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需要、本性、本质力量及活动本身看作对象、客体。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肯定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明确了人的主体性及客体性的表现,指出了主体性对人的特殊意义:

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使人拥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自身是客体,对自身的认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进行自我控制、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从而抛弃旧我,塑就新我。

人就是这样,既融主客体于一身,又在一身中产生主客体的矛盾。

作为主体的人,有目的性、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而作为客体的人,又有被动性、懒惰性等。

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中产生了剧烈的碰撞,人是劳动的主体,在劳动中,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在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却“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叩阳、蚓,工人成为无主体性的纯客体存在物。

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指出了人的主体性对于人自身这一客体的巨大认识、控制和改造作用,这对如何加强人自身修养,如何解决主客体矛盾,有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还明确了人的客体性与人的自然性和感性的联系,人的主体性与人的社会性和理性的联系,这对我们从整体上研究人自身矛盾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关于人的个体性和群体性人既有个体性的一面,又有群体性的一面,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每个个体的人,都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独立个体,一个个个体又是群体、社会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细胞,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调动和发挥,是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石。

没有个体的人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群体、社会的存在。

因此,任何组织和社会要存在和发展,都必须考虑、研究、利用人的个体性。

但同时人更是社会的群体存在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6](阳)。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任何个人“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2](阳抖,并且“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6](阳剧。

人的祖先就是群居动物,是劳动使猿变成了人,而劳动一开始就是集体性的。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人的群体性对于人的本质意义,并指出了劳动对人的群体性的决定性作用。

离开了集体就没有个人,离开了群体性当然也就没有什么个体性,个体性是在与群体一般的比较中的特殊、不同,而血缘性、家族性、地域性、社会性以及一定历史阶段的阶级性、民族性,则是人的群体性的集中表现。

人就是这样,既各具特色,又禀赋着群体的共同特征、共同利益;没有个体性完全相同的人,但如此鲜明甚至迥然不同的个性却是在群体尤其是社会大环境中生长发育的,再具个性的人,也是社会这个大群体中的一员,并且也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长出如此丰富多彩、个性饱满的人。

人就是这样充满了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矛盾,而又在这对矛盾的作用之下成长、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感性与理性、主体性与客体性、个体性与群体性关系的论述,不仅明确了人自身是一个矛盾体,而且揭示了人自身矛盾的本质:

既对立又统一,所以人对自身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正视自身矛盾的存在,并以科学的方法解决它,而不是回避它,或听任其自由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探寻了人自身这些矛盾形成的根源,RP人的社会劳动、社会实践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从而为我们揭示人自身矛盾的形成原因及发展规律指出了一条科学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2]马克思息、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3]马克,怒,恩格斯全集:

第46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如.[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作者简介:

王伟然(1963一),女,山东军L山人,法学硕士,莱阳农学院人文革土科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将强41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SJ(阳}。

这也就是说人是依靠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按照“真理的尺度”和“价值的尺度”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

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感性和理性,既相互对立,又有机统一。

感性体现了人的个体性、生动性、自然性,理性则显现了人的社会性、规范性;感性与理性的对立,会使人要么完全受感性的支配而陷入盲目,要么成为无感情的、冷冰冰的怪物;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使人既感情丰富,又头脑清醒,既为社会所认同,又个性鲜明,这才是我们所孜孜以求的。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人的感性与理性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并把人的感性与理性和前面的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联系起来,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这对研究每对矛盾在人自身矛盾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基础性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是主客体的统一。

人作为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有主动性、有创造性的。

同时人也把自身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需要、本性、本质力量及活动本身看作对象、客体。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肯定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明确了人的主体性及客体性的表现,指出了主体性对人的特殊意义:

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使人拥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自身是客体,对自身的认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进行自我控制、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从而抛弃旧我,塑就新我。

人就是这样,既融主客体于一身,又在一身中产生主客体的矛盾。

作为主体的人,有目的性、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而作为客体的人,又有被动性、懒惰性等。

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中产生了剧烈的碰撞,人是劳动的主体,在劳动中,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在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却“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叩阳、蚓,工人成为无主体性的纯客体存在物。

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指出了人的主体性对于人自身这一客体的巨大认识、控制和改造作用,这对如何加强人自身修养,如何解决主客体矛盾,有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还明确了人的客体性与人的自然性和感性的联系,人的主体性与人的社会性和理性的联系,这对我们从整体上研究人自身矛盾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人既有个体性的一面,又有群体性的一面,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每个个体的人,都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独立个体,一个个个体又是群体、社会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细胞,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调动和发挥,是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石。

没有个体的人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群体、社会的存在。

因此,任何组织和社会要存在和发展,都必须考虑、研究、利用人的个体性。

但同时人更是社会的群体存在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6](阳)。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任何个人“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2](阳抖,并且“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6](阳剧。

人的祖先就是群居动物,是劳动使猿变成了人,而劳动一开始就是集体性的。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人的群体性对于人的本质意义,并指出了劳动对人的群体性的决定性作用。

离开了集体就没有个人,离开了群体性当然也就没有什么个体性,个体性是在与群体一般的比较中的特殊、不同,而血缘性、家族性、地域性、社会性以及一定历史阶段的阶级性、民族性,则是人的群体性的集中表现。

人就是这样,既各具特色,又禀赋着群体的共同特征、共同利益;没有个体性完全相同的人,但如此鲜明甚至迥然不同的个性却是在群体尤其是社会大环境中生长发育的,再具个性的人,也是社会这个大群体中的一员,并且也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长出如此丰富多彩、个性饱满的人。

人就是这样充满了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矛盾,而又在这对矛盾的作用之下成长、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感性与理性、主体性与客体性、个体性与群体性关系的论述,不仅明确了人自身是一个矛盾体,而且揭示了人自身矛盾的本质:

既对立又统一,所以人对自身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正视自身矛盾的存在,并以科学的方法解决它,而不是回避它,或听任其自由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探寻了人自身这些矛盾形成的根源,RP人的社会劳动、社会实践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从而为我们揭示人自身矛盾的形成原因及发展规律指出了一条科学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怒,恩格斯全集:

第46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如.[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作者简介:

王伟然(1963一),女,山东军L山人,法学硕士,莱阳农学院人文革土科系副教授。

【文献来源】

【相关文献】

1.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成长与发展的共同点和一致性--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问题的再思考[J],朱荣英

2.研究经典文本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r——兼评方世南教授著作《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r——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研究》[J],曾德贤

3.马克思恩格斯的文风——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为考察范围[J],郑艳凤

4.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本思想及其特征——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重要著作的理解[J],孟宪平

5.正本清源:

马克思恩格斯是共产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对民主社会主义者与社会民主主义者的论断[J],陈浩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