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94111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49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恩怨优质PPT.pptx

波兰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激起乌克兰人的强烈反抗。

从17世纪2030年代开始,反对波兰统治的起义不断出现。

1648年,乌克兰爆发了由哥萨克盖特曼波格丹赫麦尔尼茨基领导的反波民族大起义。

起义开始后,赫麦尔尼茨基一直试图寻求可靠的盟友以共同抗衡波兰。

.权衡利弊,赫麦尔尼茨基最终选择与沙皇俄国结盟。

结果.,、佩列亚斯拉夫协议与俄乌合并,1654年1月在基辅近郊的小城佩列亚斯拉夫,赫麦尔尼茨基代表乌克兰接受了俄国沙皇对乌克兰的统治和保护权。

此后,双方签署关于俄乌合并的佩列亚斯拉夫协议。

协议规定,乌克兰承认沙皇的最高权力,同时几乎享有独立国家的所有权利:

保留乌克兰哥萨克制度,拉达仍为乌克兰最高权力机构;

哥萨克有权选择盖特曼,但需要向沙皇通报;

保留哥萨克军团建制以及市民和农民选举的地方行政机构;

保留乌克兰财政和税收制度;

保留乌克兰独立的司法机构;

保留哥萨克特权和农民、市民的所有权利。

哥萨克军队仍由盖特曼指挥,册编哥萨克为6万人。

协议仅从两方面限制乌克兰的权力:

乌克兰最高权力机构必须承认沙皇;

盖特曼需向莫斯科通报外国使团来访情况。

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是界定历史上俄乌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件。

苏联解体后,该协议引起俄罗斯和乌克兰方面广泛争议。

目前俄罗斯学者多强调俄乌合并是基于彼此之间紧密的历史文化联系。

多数乌克兰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从法律上说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是乌俄之间的“政治联盟”,乌克兰是俄国的“附属国”或“保护国”;

而乌克兰新闻媒体和历史教科书则倾向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是两个完全平等的伙伴间协议,只是这种平等关系在赫麦尔尼茨基死后被俄国人为破坏5。

对于协议的影响,乌克兰人普遍认为,这是“乌克兰国家的严重错误和战略失策,导致乌克兰人失去了国家和民族独立”。

针对这种观点,俄罗斯学者提出质疑,认为与俄国合并是乌克兰不得已作出的选择,并非俄罗斯主动要求,况且合并在当时并未给俄国带来利益。

因为接受乌克兰,俄国不得不与波兰经常处于战争状态。

言外之意,乌克兰应当对沙皇接受乌克兰臣服表示感谢,而不是抱怨。

二沙皇俄国统治下的乌克兰谈及乌克兰在俄国版图内的生活,乌克兰学者提出观点:

沙皇接受乌克兰臣服,“就像给溺水的人投去救生圈”,挽救其性命,然而等待他的是“未卜的将来”。

事实上,俄乌合并后沙皇政府一直试图取消乌克兰自治制度。

彼得一世时期,北方战争时期,彼得一世从战胜强国瑞典的总体战略部署考虑,忽视乌克兰民众利益,导致盖特曼首领伊万马泽帕与彼得一世关系出现严重裂痕。

由于沙皇违反了佩列亚斯拉夫协议中有关俄国负责保护乌克兰的条款,马泽帕最终决定与瑞典结盟来反对俄国。

马泽帕的叛乱为彼得一世削弱乌克兰自治制度提供契机,北方战争的胜利更使其大胆削弱乌克兰自治制度。

1722年5月,彼得下令成立小俄罗斯衙门,实际上把乌克兰视为俄国的普通行省。

女皇伊丽莎白伊万诺夫娜执政时期,彼得一世死后,乌克兰的命运完全取决于俄国宫廷的局势。

在女皇伊丽莎白伊万诺夫娜执政时期,乌克兰自治制度有所改善。

1750年,女皇做出恢复选举盖特曼的决定。

中央政府很少干涉乌克兰内部事务。

这一短暂时刻不过是乌克兰自治历史上的回光返照而已。

女皇这样做并非意识到应承认乌克兰民族自治权利,仅仅是由于盖特曼格力拉祖莫夫是自己宠臣的哥哥。

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时期,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时期,俄国基本废除了乌克兰自治制度。

女皇不喜欢乌克兰人,更无法容忍任何形式的乌克兰自治。

为了废除盖特曼政权,叶卡捷琳娜二世把最后一任盖特曼罗佐莫夫斯基召到圣彼得堡,授意其放弃盖特曼职位。

1764年11月10日女皇颁布诏书,成立以总督为首的小俄罗斯衙门代替盖特曼政权。

小俄罗斯衙门由4名俄罗斯官员和4名可靠的乌克兰人组成,总督则由俄国贵族彼得鲁缅采夫担任。

至此,延续了100多年的盖特曼制度被废除。

1774年,俄国在战争中打败土耳其军队,消除土耳其和鞑靼人对南部边疆的威胁。

保留扎波罗热哥萨克对俄国已失去意义,况且普加乔夫起义使女皇担心扎波罗热会成为叛乱者的巢穴。

1775年6月俄国军队突袭扎波罗热哥萨克驻地,毁其防御工事。

一些哥萨克头目被放逐和遣散。

哥萨克土地被俄罗斯等民族的贵族占有,普通的哥萨克沦为农奴。

1783年克里米亚汗国并,入俄国。

俄国还利用瓜分波兰时机占领了右岸乌克兰和沃伦地区。

在扩张领土的同时,叶卡捷琳娜二世逐渐取消了乌克兰自治制度。

1781年女皇取消了小俄罗斯衙门,在乌克兰设置三个总督辖区:

基辅、切尔尼戈夫和诺夫哥罗德谢维尔斯克辖区。

辖区设置与俄国行省完全一致;

1783年乌克兰自治单位哥萨克军团建制被撤销。

哥萨克军团作为俄国军队的一部分被改造成宪兵队,没能进入军团的哥萨克成为俄国的国有农民。

为了加强对乌克兰控制,叶卡捷琳娜二世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

一方面在乌克兰推行农奴制,取消了乌克兰农民从地主土地上出走的权利,另一方面拉拢乌克兰贵族,防止其不满和反抗。

1785年女皇颁布了贵族特权诏书,让乌克兰贵族享有和俄罗斯贵族一样的地位和权利。

女皇的政策非常有效,很少有乌克兰贵族起来反抗俄国统治。

对乌克兰进行俄罗斯化首先,是语言和思想上的同化。

譬如,1876年5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厄姆斯法令。

法令禁止在国内出版乌克兰书籍;

禁止演唱乌克兰歌曲;

禁止乌克兰语诗歌朗诵会等;

禁止教授乌克兰语;

在俄文著述中不得使用“乌克兰”一词,用“小俄罗斯”取而代之。

直到1905年该法令才被废止。

其次,是教育上的同化。

1805年,哈尔科夫创建了一所新大学,这是俄国统治下的乌克兰第一所高等院校。

1834年,基辅又建立了圣弗拉基米尔大学。

两所院校都采用俄语教学。

从尼古拉一世时期开始,为了减少波兰人对乌克兰的影响,俄国在右岸乌克兰学校逐渐用俄语来取代波兰语教学。

特别是镇压18301831年波兰民族起义后,右岸乌克兰的波兰语学校被关闭。

最后,是宗教领域的同化。

右岸乌克兰因长期受波兰统治,很多乌克兰人信奉希腊天主教。

起初,俄国对希腊天主教会比较宽容。

但在天主教会上层支持波兰民族起义后,沙皇政府查封了境内的希腊天主教会,将教区转交给俄罗斯东政教会。

右岸乌克兰宗教学校也随之被取缔。

三生活在苏联大家庭中的乌克兰,1917年二月革命后,沙皇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此后的4年时间里,乌克兰陷入混乱时期。

德国、奥匈帝国、临时政府的军队、苏俄红军和邓尼金白卫军队、协约国和波兰军队像走马灯一样出现在乌克兰。

乌克兰民众也曾试图借助外部力量来实现民族独立。

但是所有外部势力都想控制乌克兰土地,无意支持乌克兰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民族独立的美好愿望就这样在战争的硝烟中破灭。

直到1922年12月30日,乌克兰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一部分。

在苏联版图生活的近70年间,乌克兰和全苏其他地区一样,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和战争。

这段历史留给俄、乌两个民族的依然是恩怨交织的复杂记忆。

直至今日,俄罗斯和乌克兰仍就苏联时期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争论不休。

19321933年乌克兰饥荒:

为了把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现代化工业国,从1928年开始苏联进行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是靠牺牲农业的巨大代价换来的。

为了筹集工业化所需的资金,苏联一方面向国际市场大量出口粮食,一方面在国内采取武力手段推行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对乌克兰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

在粮食产量不断下滑的同时,中央对乌克兰的粮食征购指标依旧很高,最终导致19321933年乌克兰发生史无前例的饥荒17。

作为全苏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乌克兰在这场饥荒中死亡300350万人。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饥荒已经由俄乌之间的历史问题演变为敏感的政治问题。

2003年9月,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在联合国大会上呼吁国际社会支持乌克兰发起的设立大饥荒死难者纪念日活动。

2006年11月28日,乌克兰最高拉达通过立法,认定19321933年的大饥荒是针对乌克兰民族的种族灭绝行为19。

2010年1月,乌克兰基辅上诉法院认定,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亲自策划”大饥荒,“蓄意”对乌克兰民族实行种族屠杀。

乌克兰历史教科书则指出:

“19321933年大饥荒是莫斯科故意制造的,目的是压制乌克兰人独立愿望。

”,俄乌对大饥荒的争论,在乌克兰,部分学者认定大饥荒是针对乌克兰民族的种族灭绝行为。

其主要论据如下:

按照相同的土地面积计算,当时在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西乌克兰尚未并入苏联版图)饥荒导致的死亡人口超过俄罗斯;

在饥荒发生时,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口粮食,没有向乌克兰提供粮食援助;

苏联出台一系列法令限制乌克兰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和其他地区;

在粮食征购工作中,乌克兰农民的所有粮食均被没收。

而从俄罗斯农民手中只征购了部分粮食,还剩下不可动用的粮食储备。

俄罗斯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

第一,认定饥荒是对乌克兰民族的种族灭绝行为的主要证据是饥荒目击者和受害者的见闻、证言。

目前关于19321932年饥荒的档案文献无法证实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及相关措施旨在消灭乌克兰民众;

第二,因大规模出口粮食导致饥荒发生的现象在帝俄时期就出现过,并非斯大林时期特有的现象。

例如,18871891年为了换取外汇俄国出口了1000万吨粮食,导致18911892年国家发生大面积饥荒23。

第三,种族灭绝是二战时期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做法。

如果饥荒是种族灭绝行为,斯大林就应当拒绝向遭受饥荒的乌克兰提供任何援助。

而档案文献证实,饥荒发生后斯大林向乌克兰提供过粮食援助24。

第四,因未完成粮食交售任务没收农民所有粮食的现象在乌克兰和俄罗斯都出现过25。

第五,虽然斯大林出台多项法令禁止农民从集体农庄出走并强制迁移部分农户。

但这些法令不仅在乌克兰、在苏联其他地区也实行过。

1933年1月22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苏共中央政治局出台了关于禁止饥饿农民从北高加索和乌克兰出走的命令。

这一命令自1933年2月16日起在下伏尔加边区(即今天的阿斯特拉罕、伏尔加格勒、萨拉托夫州和卡尔梅克共和国)实行。

第六,饥荒不仅造成乌克兰农村人口大量减少,苏联其他地区农村人口也急剧减少。

1926、1937年全苏人口调查数据表明:

30年代初的饥荒导致哈萨克斯坦农村人口减少309%,伏尔加河流域减少23%、乌克兰减少205%,北高加索减少204%。

二战中的乌克兰二战爆发后,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中关于瓜分波兰的条款占领了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

德国入侵苏联后,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发表乌克兰独立宣言,表示愿与德军合作共同抗击苏联。

但是,纳粹分子在乌克兰采取血腥镇压措施,不但逮捕共产党员、犹太人,也逮捕乌克兰民族主义者。

在这种背景下,部分亲苏的乌克兰人与苏联游击队合作,抗击德军。

而一些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在利用德国军队实现乌克兰独立梦想破灭后,于1942年秋成立了以舒赫维奇为首的乌克兰起义军。

乌克兰起义军把苏联和德国作为共同的作战对象。

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扭转战局后,将战线向西部推进。

1944年11月,乌克兰全境获得解放。

苏军进入西乌克兰后,遭到乌克兰起义军等民族主义力量的抵抗,直到1947年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大规模抵抗活动才停止。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乌克兰起义军,乌克兰历史教科书从完全不同于俄罗斯的视角做出评价:

“对我们国家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最不公正的一场战争。

因为无论苏联、还是德国都没有考虑过乌克兰独立问题英明的乌克兰人明白,无法指望别人的帮助,只有自己能决定国家的命运。

因此,早在1929年境外的乌克兰人就成立了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

在该组织的庇护下,乌克兰流亡政府在境外成立1942年乌克兰起义军成立。

起义军从法西斯分子手中解放了城市和村庄,保护了和平居民。

苏联政府不希望乌克兰拥有自己的军队,所以在1943年纳粹侵略者被赶出乌克兰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开始同乌克兰起义军作战。

旨在消灭乌克兰人民的战争一直持续到1953年。

这场代价巨大的战争是布尔什维克恐怖的又一例证。

”,近些年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斯捷潘班杰拉成为俄乌争论的焦点人物。

二战开始后,为了实现建立独立乌克兰国家的梦想,斯捷潘班杰拉曾一度与德国军队合作。

在德国人支持下,班杰拉分子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并把消灭波兰人、犹太人,尤其是俄罗斯人作为作战目标。

二战结束后,班杰拉留在联邦德国,继续从事反抗苏联共产党的斗争。

直到1959年10月,班杰拉在慕尼黑被苏联间谍暗杀。

为了纪念这位民族主义者,2009年9月乌克兰发行了班杰拉100诞辰周年的纪念章。

在西乌克兰,很多城市和乡村为班杰拉建立纪念碑,街道也以其名字命名。

2010年1月22日,即将离任的乌克兰总统尤先科签署命令,授予斯捷潘班杰拉“乌克兰英雄”称号。

由于班杰拉涉嫌在二战期间与纳粹分子合作残害和平居民,尤先科此举引起俄罗斯民众的愤怒。

民意调查显示,37%的俄罗斯民众认为班杰拉是恐怖分子和杀人犯31。

俄联邦上院副议长尤里沃罗比耶夫甚至表示,尤先科的做法“简直下流无耻,如果我们的父辈和祖辈们知道这件事,一定会在坟墓里转过身来。

”,战后乌克兰的恢复和发展,对于战后乌克兰的重建和发展,俄罗斯人多强调苏联政府为恢复和发展乌克兰国民经济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乌克兰在科学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对乌克兰政治、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却轻描淡写。

而乌克兰人多强调苏联政府对乌克兰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譬如,斯大林采取措施监控乌克兰文化、艺术和宗教,镇压乌克兰民族主义者;

勃列日涅夫对乌克兰知识分子的限制和迫害;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对乌克兰造成的影响等等。

对于俄罗斯人眼中苏联政府的慷慨举动,乌克兰人也有不同看法。

1954年,为纪念俄乌合并300周年,赫鲁晓夫把克里米亚作为礼物赠与乌克兰。

对于此事乌克兰高中历史教科描写道:

“1954年2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把克里米亚州划归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决议首先是国家中央领导人受利益驱使的行为把鞑靼人、德国人、希腊人、保加利亚人和亚美尼亚人从克里米亚迁出后克里米亚经济生活处于停滞状态,农村状况特别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在纪念俄乌合并300周年之际,把克里米亚半岛并入乌克兰是企图把鞑靼居民从半岛迁移出去的部分道德责任转嫁到乌克兰头上,迫使乌克兰负责恢复半岛的经济和文化生活。

莫斯科中央则毫发无损,因为同样可以监督乌克兰。

”,对于乌克兰在俄国和苏联版图生活的历史,乌克兰历史教科书做出这样的总结:

“几百年奴役下的生活不仅破坏了乌克兰的文化、也破坏了乌克兰的自然环境。

在此期间异族统治者白白掠夺和消耗我们土地上的财富,而不顾及我们的子孙后代。

在20世纪,乌克兰自然状况严重恶化。

党的高官们对民众的需要漠不关心。

在乌克兰共和国建立了不少大企业,这些企业的有害废弃物污染了土壤、水和空气。

在乌克兰田野上毫无监管地随意使用化学制剂导致土地大面积受到污染和毒害。

大自然的珍贵礼物土地已经无法利用。

水资源状况恶化。

由于利用不当2万条河流消失,数百座村庄失去饮用水但是,对乌克兰来说最大的不幸是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要知道核污染是最严重、最持久的污染。

这是对乌克兰的犯罪行径。

由于核事故周围环境成为可怕疾病的诱因。

”最后,教科书作者号召民众必须为乌克兰独立而斗争,四历史恩怨对俄乌关系的影响,俄乌之间的历史恩怨给两国关系带来消极影响。

从俄罗斯角度讲,由于认定历史上俄罗斯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乌克兰只是俄罗斯一部分,不少俄罗斯人以傲慢心态对待乌克兰,很难从心理上接受乌克兰独立的事实。

2008年4月,俄罗斯总理普京在北约峰会上对美国总统布什说:

“乔治,你不了解,乌克兰甚至算不上一个国家。

乌克兰是什么?

它的一部分领土属于东欧;

而且相当一部分领土是我们赠予的。

”37从乌克兰方面看,历史上俄罗斯始终把乌克兰当作“俄罗斯一部分”或“小弟弟”看待,对乌克兰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更不愿从心理上接受乌克兰独立。

在乌克兰历史教科书中,乌克兰被描绘成长期处于异族,特别是俄罗斯统治下不断为生存而斗争、并最终获得独立的民族,俄罗斯则被描绘成“帝国”、“侵略者”、“卑鄙”、“狡猾”,总是破坏乌克兰领土完整38。

对俄罗斯的负面看法深深影响着乌克兰人的思维观念和对外政策。

很多乌克兰人认为在发展对俄关系中必须提防大俄罗斯人的傲慢心里,维持乌克兰的独立。

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在乌克兰不是俄罗斯一书中强调:

“乌克兰不是俄罗斯的延续,不是俄罗斯的一个分支,乌克兰完全不同于俄罗斯。

”,乌克兰著名的政治评论家姆良布丘克也曾指出:

“毫无疑问,乌克兰人有充分理由认为他们的国家体制的外部危险来自于过去的宗主国,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它都在毫不留情地压制乌克兰人获得自由的一切尝试,即使是现在它也没有对独立的乌克兰表现出应有的尊重。

”受上述思维观念影响,加之乌克兰人认为俄罗斯历史上的集权主义政体使乌克兰与欧洲文明渐行渐远,乌克兰在对外政策上表现出明显的疏俄色彩,并把向西方靠拢、融入欧洲文明大家庭作为维护国家独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没有加入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一直把加入欧盟作为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

1998年乌克兰加入具有反俄色彩的古阿姆集团。

尤先科执政时期,乌克兰更是不遗余力地谋求加入北约。

亚努科维奇执政后,乌克兰虽然放弃加入北约,但与北约一直保持密切合作。

在2011年普京提出“欧亚联盟”构想、试图重新整合独联体之际,作为独联体中仅次于俄罗斯的大国乌克兰在加入俄白哈关税同盟问题上闪烁其词,仍将加入欧盟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

所有这些恰好折射出历史恩怨是影响两国关系的主要症结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