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4655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docx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0页word资料

略读

也许_——葬歌__一个小农家的暮__秋歌——给暖暖__妈妈_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篇目一 《也许——葬歌》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对应学生用书P10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

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

留学美国,学美术、文学。

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

著有诗集《红烛》《死水》,表现了对祖国深挚的感情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

在形式上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风秾丽深沉,结构整饬谨严。

后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研究中取得相当大的成就。

抗日战争期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3年后,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投身反对内战的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有《闻一多全集》行世。

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乡湖北浠水,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

这年冬天,其女儿立瑛不幸夭亡。

闻一多得知后,匆匆返回家乡。

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写下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葬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生者告别死者的哀伤,哀婉而不悲惨,真挚而不夸饰。

诗人没有刻意渲染,而是平静地娓娓道来,看似无章,实则有法,像是轻描淡写,实则激情内蕴,读来令人黯然销魂。

新月社

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

它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该社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是新诗。

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

闻一多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辞藻,建立了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新格律诗理论。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对应学生用书P10

《也许——葬歌》中“也许”一词贯穿全诗,并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把爱女的死亡假设为安睡,表达了作者始终不愿意接受女儿死亡的事实。

为了让女儿睡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作者便叫夜鹰、蛙、蝙蝠不要嘈吵,也禁止阳光、清风骚扰女儿,还撑一伞松荫庇护她,处处流露出诗人对女儿体贴入微、呵护备至的感情,进而表达出对女儿的刻骨的爱以及失去女儿的无限的痛苦。

1.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点拨] 死者已长眠地下,哪里还会有阳光清风呢?

这是不通的,而这看似“不通”又正好表明诗人殷切的关注之情。

为了“庇护你睡”,定然要做到“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也是暗示所在的环境。

2.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点拨] 诗句间接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控诉。

世上的生活是如此痛苦,早夭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

这样写真切地表现身为人父对女儿血脉相连、难以割舍的悲哀与无奈。

3.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点拨] 松树是常常种在坟墓前的树木。

取小孩睡觉需要摇篮曲的特点,用“也许”猜测孩子可能会喜欢听“蚯蚓翻泥”“根须吸水”的声音。

1.善用意象,情感深挚

《也许——葬歌》中,诗人闻一多蕴藏的激情如地下的岩浆,奔突翻涌,时刻准备喷发。

然而,诗人却极力控制这种激情,使它深深蕴含在每一个词句中和每一组意象中,成为诗作内在的情感动力。

作者并不愿接受女儿已死的事实,只当她是睡着了。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好让女儿睡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

这些诗句读起来让人心碎。

在第二节中,诗人进一步以深挚的爱心,为不幸的长女呼唤着彼岸的宁静。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还撑一伞松荫庇护她,表达了诗人殷切的关注之情,处处流露出对女儿的体贴入微、呵护备至。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依依不舍之意、哀婉之情尽在其中。

2.富有韵律特征

闻一多是很重视诗的音乐美的。

此诗反复吟唱,句子整齐中有错落,又不妨碍诗情的表达和语意的流畅。

这样本来是十分困难的,而诗人却处理得很好。

其中除了第二节的语气显得比较坚决之外,其他三节几乎都是用一种温柔的轻轻的语气写成的,就如平时催眠的儿歌一般,让爱女静静地“睡去”。

篇目二 《一个小农家的暮》

对应学生用书P11

刘半农(1891-1934),诗人、语言学家。

名复,又字行,江苏江阴人。

1917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

曾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

初期诗作讲究韵律,形式上有意模仿民歌。

后留学法国,专攻语音学,提倡实验语音学。

著有《半农杂文》及诗集《扬鞭集》,采编的民歌集有《瓦釜集》,另有专著《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

1920年,刘半农携妻将雏,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到欧洲攻读语言学,由此开始了学者生涯。

但是,学问之道并没有消解其作为诗人的敏感与热情,远离故土的孤寂与悲哀在无情煎熬着他,折磨着他;于是,在彻夜难眠之中,在孤灯片影之下,这位为白话新诗的诞生而费尽心力的诗人在异国他乡挥笔写就了许多思乡的诗章。

《一个小农家的暮》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本诗写于1921年2月,为诗人在英国伦敦所作。

刘半农论诗,一贯“求真”,力斥“虚伪文学”。

他十分推崇陶渊明,认为“老陶能于自然界中见到真处”,强调要把“自然界”与“情感的势力”相交相并,在真自然中写出真情感。

本诗正是这种审美理想的典范之作。

对应学生用书P11

《一个小农家的暮》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细节,再现了三个恬淡的农家生活画面:

“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

为我们展现了静穆、和谐、朴拙的农家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1.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点拨]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农妇夜炊图”:

她在灶下煮饭,灶里燃烧着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地响,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山柴熊熊,从灶门透出“嫣红的火光”,映红了她的脸庞,映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在这幅夜炊图中,诗人实写了夜炊时的声响(“必必剥剥的响”)和光色(“嫣红的火光”“青布的衣裳”),虚写了味感(即我们能感觉联想到山柴的清香和弥漫的饭香),借此传达出了农家生活的静谧和温暖。

这就从总体上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安宁和暖的基调。

“嫣红”和“青布”颜色的对比鲜明,动词“闪”逼真地写出了火光闪动的画面,生动地描写了农家生活最细腻的厨房场景。

2.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慢慢地从田里回来;/屋角里挂去了锄头,/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看一看他的牛,/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

[点拨] 这是诗人描绘的一幅“农夫收工图”。

这里,诗人以房屋、农妇为基本视点,拉长了焦距,镜头缓缓地从屋里拉到田间,又从田间拉回到屋角,最后又延伸到了屋外的“栏里”。

对农夫的描绘突现出了一个行动的流程,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传达出农家生活的“真”内容——田间的荷锄耕作、收工后的调狗看牛以及农家温暖安康的人伦情调,传达出了农家生活安谧恬淡的氛围。

3.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

[点拨] 这两句普通的江阴民谚,如果说单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的话,只能说明它是一种流传的歌谣,孩子只是把它哼唱出来。

从字面上,从传播的广度看,它代表大众的心声,是对苍生的艰难生活的申诉。

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当时大力提倡写作民歌、儿歌,从各地方言中吸取精华用于诗歌创作的诗歌理念。

1.巧妙运用白描手法

诗歌运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刻画了几个典型的农村生活的场景,如第一节的灶下生火做饭。

这些画面充满了田园风情,读之让人心生向往,在不动声色的描写中,传达出作者对静穆和谐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诗句口语化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而富有变化。

在写女主人公时运用色彩的变化来映衬她的勤劳、贤淑和美丽。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嫣红”和“青布”颜色的对比鲜明,动词“闪”逼真地写出了火光闪动的画面,生动地描写了农家生活最细腻的厨房场景。

而在描写男主人公时主要用动作,“衔着”烟斗从田里“回来”,“挂去”了锄头,“坐”在稻床上,“调弄着”狗,“踱”到栏里去看牛,从这些动作我们看出了农村生活的悠闲、与自然生命的贴近。

孩子们的活动是看月、数星和“借景抒情”地唱着民谚。

篇目三 《秋歌——给暖暖》

对应学生用书P12

痖弦,本名王庆麟,1932年生,河南南阳人。

1949年去台湾。

1954年,与洛夫、张默共同创办《创世纪》诗社,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联合文学杂志社社长。

现移居加拿大。

主要诗集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痖弦诗集》等。

生于大陆而长于台湾的痖弦写诗时间虽早,但实际创作时间并不长。

主要作品都集中于二三十岁时,他被誉为靠一本诗集《深渊》而享大名的诗人。

据说,其写作生涯仅仅10多年,所写诗歌也不到一百首,而且他是一位具有高度自觉性的诗人,在编纂诗集时多有挑剔,那些粗劣的作品一律不收。

因此,痖弦的作品虽不算多,但是他的诗歌和诗集均有很好的名声,在读者中间广为流传。

《秋歌——给暖暖》作于痖弦写作生涯的早期,大约在这一时期,痖弦提出“新民族诗型”的观点(1956),主张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

对应学生用书P12

《秋歌——给暖暖》是一曲秋天之歌。

痖弦是那种“轻盈型”的诗人,在这首诗中,诗人正是通过落叶、荻花、砧声、雁子、马蹄、落花、琴韵、寺院等富有古典气息的意象,营造了一个淡远清凉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人间温暖的呼唤和追求。

1.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点拨] 周围的落叶被卷起,然后飘荡于空中,好似生命中最后的回光返照,直到迈下新的一步,飘荡的落叶才重归落地的宁静。

荻花淡淡地装饰着蓝色的湖面,一朵一朵地飘落、飘落,最后慢慢沉入湖底,消失得一干二净……

2.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在南国小小的山径/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点拨] 这的确是一曲秋天之歌。

它是以轻盈的旋律、节奏和姿态步入我们的艺术想象的。

实际上,也可以将它看做一首经过“剪辑”后的诗,线条由复杂归于简单,氛围由喧闹进入静谧,包括那南国、北方、山径、寺院等,都显然呈现出极其单纯的品质来。

因此,诗要表达的东西,不是在诗内,而是在诗外,是在语言之外,或者是在你的想象之外。

3.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

[点拨] 暖暖是爱人,秋天种种美好事物的远去带有作者对往昔甜美情感的回味。

暖暖就是一切,表达了作者对感情的珍爱,视爱情为生命全部的决绝。

暖暖是朋友,在冰冷的世界,暖暖人如其名,给人心灵的温暖和慰藉。

朋友的关爱,给人对抗寒冷的勇气和力量。

暖暖是亲人,如母亲的怀抱般温暖。

当全世界都抛弃我们的时候,唯一的港湾就是母亲。

暖暖什么都是,是每个人心中最隐秘最纯洁最令人向往的一份情怀。

诗人用绝望留下一个暖暖,又由暖暖留下一切。

主题超越了悲秋的传统,减轻了人类灵魂的不安,还人类以旷达的情怀。

1.意象朦胧含蓄

本诗创造了朦胧含蓄的意象。

诗歌虽然化用了很多古典的诗歌意象,但是其情绪是现代化的,两者的有机结合使诗歌古典雅致而又意象朦胧,给人无限的遐想。

文中主体意象是“暖暖”。

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对暖暖的深情与依恋,欣喜与呵护,但却对“暖暖”是谁,颇费猜度。

2.妙用通感

通感手法的巧妙运用,给诗歌增加了韵味。

如“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琴韵原是只能通过听觉感知,诗人却以破碎形容它,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让人在古典的雅致中,感受一种破碎的惆怅,读之余味无穷。

篇目四 《妈妈》

对应学生用书P13

江非,1974年生,本名王学涛,山东临沂人。

参加第十八届“青春诗会”,获北京文学奖、《诗刊》社第二届华文青年诗人奖。

主要代表作有《傍晚三种事物》《水是怎样抽上来的》《中秋节》《到北方去》《一只蚂蚁上路了》等。

2019年被《诗选刊》评为“2019·最具活力的20位青年诗人”之一。

20世纪最后20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一批批生长在乡村的青年背起母亲们为他们收拾起的行囊,涌进城市,打工或者读书,他们穿行在现代都市里,感受到光电声色的绚烂,震惊于各种物质文明的奇观,接受了现代文化,尤其是娱乐文化给他们巨大冲击,地铁、电车、飞机、点钞机、印钞机、玛丽莲·梦露,等等,既是感官的刺激,又是心灵的改写。

他们知道了另一种生活,一种与乡村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他们似懂非懂地明白了财富的生产过程和奥秘。

于是,当他们再回头来看过去的乡村生活,再审视母亲一生没有走出的那块土地,那永远劳累而贫穷的命运,他们内心中有多么大的遗憾和失落、惆怅和茫然。

江非,一个经过现代文明洗礼的诗人,当他以这样的视角再来看看他妈妈背柴火的身影时,他的心里经历了怎样的煎熬与辛酸?

《妈妈》一诗就反映了这样一种心态。

叙事诗和抒情诗

诗歌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

1.叙事诗:

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

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

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

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决然分割的。

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

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对应学生用书P13

《妈妈》以对比和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地铁、电车、玛丽莲·梦露的照片、飞机、银行的点钞机和国家的印钞机等现代化文明的产物及妈妈封闭落后的农村生活,从而表现妈妈面对艰难生活的坚忍态度和“我”对妈妈的思念赞美之情。

1.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吗

[点拨] 同样是女人,玛丽莲·梦露作为都市女性的代表,可以尽情享受青春,展示生命的美丽,有自己的事业,过着舒适而尊贵的生活。

她是都市文明的受益者。

妈妈是一个偏僻山村长大的中年女性,忍受生活的磨难而默默操劳,妈妈的视野只局限于眼前的生活和生命状态,她的乡村就是她的整个世界。

她虽然生活在21世纪,但是外面的世界对她来说依旧是隔绝的,她属于农耕时代。

妈妈是广大偏远农村贫穷、劳作的母亲形象的代表。

2.妈妈,你见过地铁吗/……哗哗的点钱声和刷刷的印钞声吗

[点拨] 地铁、电车、飞机、玛丽莲·梦露、银行的点钞机……这些在城市中司空见惯的景象,对于一个乡村中的妇女却如天方夜谭。

诗歌的前半部分,是为写农村中的妈妈所做的铺垫;这种铺垫越充分,构成的情绪的反差就会越大。

3.妈妈,你知道吗/……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

[点拨] 诗歌的后半部分,直接写妈妈,用极朴素的语言写出妈妈每天的劳作,没有任何渲染,只是运用平行组接的蒙太奇手法,便凸显出妈妈的性格与命运,而诗人对妈妈的关爱与崇敬之情也就渗透其中了。

如果你是个有着农村母亲的现代城市青年,就不能不对这首现代诗歌产生强烈共鸣。

作者站在城市化的视野写农村,在两种生活的鲜明对比中,描画出母亲的生活状态。

1.巧用细节,流露真情

《妈妈》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妈妈背柴的细节描写“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火/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表达了对妈妈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敬爱。

妈妈操持着一家人的衣、食、住、行。

民以食为天,食即柴、米、油、盐,也就是说拾柴是家庭生活重要的部分,而在现代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当城市里的人们面对各种炊具眼花缭乱的时候,妈妈还用着最原始的方法,以柴为炊。

作为接受过现代文明的诗人,通过两种文明方式的对比,内心充满无限的感慨和辛酸,从而在内心深处感到妈妈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

2.运用对比,突出人物

本诗运用了对比手法。

城市化与农村生活的对比。

撼人心魄的是最后五行,前面都为这五行铺垫。

它不只是反衬农村生活的艰苦,更是反衬生活在农村的妈妈的伟大,突出“我”对妈妈的赞美和思念。

3.欲扬先抑,彰显美德

本诗运用了欲扬先抑手法。

现代城市化的生活,妈妈也许都没见过,都不懂,给人的感觉妈妈是无知的。

但妈妈勤劳,有爱,其他的一切其实都显得并不重要。

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在妈妈身上彰显无遗,读之让人落泪。

[对应学生用书P79]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咳嗽(ké) 松荫(yīn) 庇护(pì)  咒骂(zhòu)

B.嫣红(yān)调弄(tiáo)酿酒(niànɡ)颤抖(zhàn)

C.荻花(dí)砧声(zhēn)琴韵(yùn)撑伞(chēnɡ)

D.衔接(xián)踱步(dù)湖沼(zhǎo)簇拥(cù)

解析:

A项,“庇”应读bì;B项,“颤”应读chàn;D项,“踱”应读duó。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哽咽 噩耗 捶胸顿足 计日成功

B.羁旅谚语脍炙人口声名鹊起

C.意境篇幅相辅相承汗牛充栋

D.钞票渲染天方夜谈潜移默化

解析:

A项,成—程;C项,承—成;D项,谈—谭。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行业新标准的出台将加快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真正落实,煤电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以及工业生产都将成为减排重点监管对象。

B.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C.据官方提供的数据,目前中国各级党政干部中开设微博的已有近3万余人,其中省部级以上官员已有33位,但许多官员对微博只有“三分钟的热度”。

D.“十一”长假将至,各地旅游出行人数将大幅上涨,各地铁路、公路、交通、民航等部门全力保障游客出行安全畅通。

解析:

A项,“煤电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与“工业生产”存在包含关系,不能并列。

C项,自相矛盾,“近”与“余”矛盾。

D项,逻辑错误,“铁路、公路、交通、民航”不能并列,可删掉“交通”。

答案:

B

4.依次填入下列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苏轼的一生,确实是儒道释三家并用,对人民,________;对生活,________;对人生,________,一切纠纷烦恼皆视为虚妄,于是全部淡然释怀了。

①以轮回空无的虚幻的观念来对待

②以宽恕厚爱仁义为怀的观念来对待

③以无可无不可适意的观念来对待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②③D.②③①

解析:

注意儒道释和①②③句语意的对应。

答案:

D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阅读《也许——葬歌》一诗,完成5~6题。

5.诗人以“也许”为题有什么含义?

诗中多次重复“也许”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也许”含有“假设、不肯定”的意思,由于作者深爱女儿,不愿意承认她真的死了,因此诗人以“也许”为题,想象着女儿死亡的事实,于是多次重复“也许”一词安慰自己,以寄托哀伤之情。

6.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本诗运用的意象有“夜鹰”“蛙”“蝙蝠”“阳光”“清风”“蚯蚓”“小草”等。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7~9题。

死 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