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6153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部编版

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

14文言文两则

一、课内阅读

(一)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1.写出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

(1)使弈秋诲二人弈()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

(3)为是其智弗若与?

()

2.“之”在古文中常常用作代词,请写出下列“之”具体指什么。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这是句,这句话的意思是: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棋,一人,另一人,结果;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5.写出意思与“专心致志”相近的四字词语。

(二)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zhì)乎?

1.解释词语和句子。

辩斗:

探汤:

沧沧凉凉:

孰为汝多知(zhì)乎?

2.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这句话把比作。

3.填空: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

一儿的观点是:

,依据是;另一儿的观点是,依据是。

(2)如果你来解答,你的观点是。

4.你喜欢这两个孩子吗?

为什么?

5.博学的孔子不能判断是非,说明了什么?

你认为孔子的态度是否可取?

为什么?

6.从《两小儿辩日》一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至少写出3条)

二、课外阅读。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逮:

②偿:

③资:

 ④遂: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读写迁移(结合语言、神态、动作写好人物对话)

庆庆这次数学考试没考好,爸爸有点儿生气。

爸爸皱着眉头说:

“这次考试,你怎么又没考好?

 

15表里的生物

一、课内阅读。

①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这样过了许多天。

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②他对我笑着说:

“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③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

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这小世界(  )被表盖保护着,(  )被一层玻璃蒙着。

④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

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

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1.给文中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

(  )(填序号)

A.因为……所以 B.不但……还

C.无论……都 D.只要……就

2.文中标有序号的句子是从哪个方面对人物进行描写的?

句子①是(    )描写

句子②是(    )描写

句子③是(    )描写

3.为什么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  )(可多选)

A.“我”对表里的生物十分好奇。

B.想要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C.“我”喜欢那块表,希望爸爸送给我。

4.从文段描写的事例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读写迁移:

课文的结尾写道:

“这样的话我不知道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把他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二、课外阅读。

生物钟

佚名

什么是“生物钟”?

简单地说,就是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有规律的、周期性的生理现象。

作为高等动物的人,也有这种现象。

人体“生物钟”规律,是不受大脑支配的,它是亿万年生物演化进步的结果。

比如,一个正常的人,不必看表,就知道吃饭和睡觉的时间是否快到了。

人们感到饿或困的时候,总是非常接近正常的就餐和就寝的时间。

早晨,即使没有任何外界刺激,人们也会在一定的时间醒来。

科学家证实,人体存在着一个33天的智力变化周期,在两个周期交接时,人的智力下降,人容易激动,工作容易出错。

发生口角、车祸、工伤大多数集中在这一两天。

确定这个周期的时间,在国外已经是很容易的事了,许多人这一天在胸前挂上鲜艳的小牌,提醒同事帮助自己避免错误。

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这一周期,利用这一规律,在每周期的智力高峰时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另外,由于长期的星期日休息制度,人们还形成了每星期的智力周期。

在美国,是星期六、星期天休息两天。

人们购买汽车,总是争取买星期二、三、四生产的,因为星期一和星期五临近休息日,智力有下降的趋势,容易出次品。

在一天之中,人的智力也是存在周期的,早晨和晚上8到10点最高,上午次之,下午又次之,最差是黄昏。

一些积极好学的青少年,往往忽视“生物钟”的存在,把“头悬梁,锥刺股”当作成长的唯一途径,晚上“攻关”到深夜,由于生物钟作用,智力下降,使效率显著降低。

第二天早上起不了床,即使挣扎着起来了,整整一个上午昏昏沉沉,始终达不到最佳状态,收获甚微。

午后和黄昏又加紧学习,无奈已进入智力低潮,不但不能高效率学习,还会导致疲劳,影响晚上的学习效率。

一个青少年,如果长期破坏“生物钟”规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失眠和神经衰弱。

每年高考前,总有一些考生由于神经衰弱而无法投考,每年大学新生入学后,又总有一些学生由于神经衰弱而休学,这是需要认真记取的。

我们认为,所谓“悬梁刺股”,其实就是和生物钟规律作“顽强斗争”,短时期使用一下,还可以有点功效,长期使用就要付出高昂代价。

在学校,往往可以发现一些刻苦的学生,成绩平常;一些蹦蹦跳跳的学生,反而成绩优秀,人们往往认为前者笨而后者“天分高”。

其实,这和“生物钟”规律很有关系,前者由意志控制学习时间,经常破坏生物钟的规律,后者往往比较任性,困了就休息,精神来了就学习,较好地利用了智力高峰。

学习成绩是和高效率的学习时间成正比例的,而高效率的得到,主要依靠良好的休息。

一些国家领导人和科学家,在工作之余,总是抓紧时间洗澡、散步、听音乐、跳舞、绘画和练书法,就是为了休息,使“生物钟”得以正常工作。

认识“生物钟”,承认它的存在,尊重它的规律,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就会使我们学习进步,身心愉快。

1.从分类上看,这是一篇______说明文,主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一自然段的开头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智力周期”有哪几种?

表现形式分别是怎样的?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顽强斗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高昂的代价”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提到“在学校,往往可以发现一些刻苦的学生,成绩平常;一些蹦蹦跳跳的学生,反而成绩优秀”,作者认为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课内阅读。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这是为什么呢?

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

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他的这个见解,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1.“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句中的“总是”能否删掉?

为什么?

2.文中画线的句子说:

“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下列对这句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的“?

”是发现问题,是不断追问的。

B.“!

”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C.这个句子把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D.句中的“?

”“!

”是为了省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直接说出结论,让读者进行猜想和判断。

3.从谢皮罗教授的例子里,你发现了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二、课外阅读。

橡胶带来的启发

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大约是在1817年诞生的。

那时的自行车还很原始,除了车身和两个木头轮子之外,它()没有坐垫,()没有轮胎,这种自行车骑起来当然很不舒服。

一直到充气轮胎被发明出来之后,自行车才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

说起来很有意思,自行车的充气轮胎竟然是位医生发明的。

这位医生叫邓洛普,居住在艾爱兰。

邓洛普的儿子很想有一辆自行车,为了满足他的要求,邓洛普就买了一辆送给他。

小男孩很开心,他骑着车在铺满鹅卵石的街上跑来跑去。

不用说,在这样的路上自行车肯定会颠簸得厉害,一不小心还容易摔跤。

看着儿子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邓洛普非常心疼。

有一天,邓洛普用一根橡胶水管在花园里浇花。

当他将橡胶管握紧、放松,再握紧、再放松的时候,橡胶的弹性启发了他的思维。

他想:

能不能把这根灌满了水的橡胶管安装到自行车轮子上,借此减少车子在行进时的震动呢?

按照这一大胆设想,邓洛普马上动手做了起来。

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试验,他终于用浇花的橡胶管制成了一个轮胎。

但是,()这种轮胎装满了水,()骑起来非常不方便。

后来,邓洛普开始用气体来代替水。

经过多次试验,充气轮胎终于在1888年诞生了。

刚开始,这种新轮胎遇到了人们的嘲笑,但是,骑自行车的人很快就发现,用这种轮胎跑得更快,也更平稳。

有个叫迪克罗的商人在得知了这一消息后,专门开办了一个工厂来生产这种轮胎。

后来,这个工厂就逐渐发展成大名鼎鼎的邓洛普橡胶公司。

(《感动中国学生的100个创新故事·来自生活的灵感》,汕头大学出版社)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原始的自行车轮是什么样子的?

有哪些弊端?

                                  

3.画线句子是一个句,改成陈述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以体会到邓洛普医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4.“经过多次试验,充气轮胎终于在1888年诞生了。

”对“终于”一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充气轮胎的发明经历了很长时间,不容易。

B.邓洛普医生做的试验次数很多,过程艰辛。

C.邓洛普医生的发明太慢。

读写迁移:

你还知道谁的哪些发明也是从生活中受到的启发的?

请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一、课内阅读。

玛琪叹了口气,照它的话做了。

她脑子里还在想着当她爷爷的爷爷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们上的那种老式的学校。

附近所有的孩子都到一处去上学,他们在校园里笑啊,喊啊,他们一起坐在课堂里上课;上完一天的课,就一块儿回家。

他们学的功课都一样,这样,在做作业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互相帮助,有问题还可以互相讨论。

而他们的老师是真人……

机器老师正在屏幕上显现出这样的字:

“我们把1/2和1/4这两个分数加在一起——”

玛琪在想,在过去的日子里,那些孩子一定非常热爱他们的学校。

她想,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1.文中省略号表示什么?

省略号的内容还可能是什么?

请补充。

2.从喧闹的校园和闪烁的屏幕中,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3.从文中最后一句话中可以看出玛琪对“老式的学校”的________。

二、读写迁移:

如果是你,你会喜欢什么样的学校?

是老式的,还是机器人式的?

请简单写下来。

 

习作五

题目: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要求:

依据科学根据写一篇科幻故事,将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记录下来。

看看谁写的科幻故事奇特而又令人信服。

 

第五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题答案

14文言文两则

一、课内阅读。

(一)1.写出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

(1)使弈秋诲二人弈(huì)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hóng)(hú)

(3)为是其智弗若与?

(yú)

2.“之”在古文中常常用作代词,请写出下列“之”具体指什么。

一人虽听之(指弈秋的教导),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指天鹅)。

虽与之(他,指前一个人)俱学,弗若之(他,指前一个人)矣。

3.“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这是设问句,这句话的意思是: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说:

不是这样的。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棋,一人专心致志,另一人三心二意,结果学习结果截然不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学习或做事都应该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5.写出意思与“专心致志”相近的四字词语。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心无旁骛

(二)

1.解释词语和句子。

辩斗:

辩论,争论。

探汤:

把手伸向热水里。

沧沧凉凉:

形容清凉的感觉。

孰为汝多知(zhì)乎?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这句话把太阳比作车盖、盘盂。

3.填空: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哪个离人近,哪个离人远。

一儿的观点是: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另一儿的观点是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2)如果你来解答,你的观点是不管什么时候,太阳与地球的距离都是一样。

4.你喜欢这两个孩子吗?

为什么?

我喜欢这两个孩子。

因为他们天真可爱,而且喜欢探索,善于观察,说话也有理有据。

5.博学的孔子不能判断是非,说明了什么?

你认为孔子的态度是否可取?

为什么?

说明了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学习。

孔子的态度是可取的,因为他能正确地对待两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6.从《两小儿辩日》一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至少写出3条)

(1)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2)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学习。

(3)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4)知之为知之,要事实就是,诚实谦虚。

二、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就

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

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

4.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

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5表里的生物

一、1.B 2.

(1)心理 

(2)语言 (3)动作

3.AB 4.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富有探究精神

二、1.事理生物钟及如何运用生物钟规律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

2.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3.三种。

①一个33天的智力变化周期。

②每星期的智力周期。

③在一天之中的智力周期。

4.忽视“生物钟”的存在,晚上熬夜,白天又继续紧张地学习进入智力低潮,不能高效率学习,精神疲惫,甚至导致失眠和神经衰弱,无法继续正常的生活与学习

5.根本原因是是否合理地运用“生物钟”规律,有的学生由意志控制学习时间,经常破坏生物钟规律,有的学生则较好地利用了智力高峰。

学习成绩是和高效率学习时间成正比例的,因此造成成绩的差别。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课内阅读。

1.不能。

“总是”表明谢皮罗的发现是有规律的现象,不是偶尔一次。

2.D

3.略

二、课外阅读。

1.既……也……因为……所以……

2.原始的自行车轮是木头做的,没有轮胎,在不平坦的路上会颠簸得厉害,一不小心还容易摔跤。

3.疑问可以试试把这根灌满了水的橡胶管安装到自行车轮子上,借此减少车子在行进时的震动留心观察、善于思考

4.C

读写迁移:

示例:

瓦特根据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的现象发明了蒸汽机。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呀

一、课内阅读。

1.列举的省略。

略(合理即可)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更加鲜明地突出了老式学校的热闹、充满人情味以及机器人的冰冷。

3.喜爱和向往。

略(理由合理即可)

二、读写迁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