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周练10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6209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周练10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周练10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周练10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周练10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周练10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周练10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周练10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周练10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周练10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周练10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周练10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周练10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周练10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周练10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周练10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周练10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周练10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周练10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周练10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周练10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广阔、深沉的基调。

B.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曾经和许多共同从事革命活动的同学一起来橘子洲游览,他们评论国家大事,写下了批判黑暗社会,宣传革命真理的文章。

C.“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观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

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精神,直接地回答了上文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真的猛士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

钱玄同,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

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

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钞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

他婉拒钱的约稿:

“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

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

”钱玄同立刻辩驳道: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序言中。

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

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

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

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

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

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

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

“……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

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个人病史资料。

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

1927年,钱玄同年届40时,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

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互相转告。

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悼唁。

钱玄同一生恃才傲物。

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

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

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

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

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

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

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

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作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

《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

“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当周树人对现实失望,找不到出路时,钱玄同给了他希望,因此,周树人动笔写了《狂人日记》,并一发不可收,从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B.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钱玄同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刘半农站在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最终改革派取胜。

C.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考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在工作上学术上不严谨的一面。

D.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

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40岁时还和朋友一起为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E.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平实,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2)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概括。

(3)钱玄同为人刚猛,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4)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到“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请结合文本探究钱玄同先生成为“真的猛士”的原因。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宝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

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

”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

”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

宝物是一个瓷瓶。

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

”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

”顾林说。

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

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他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

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

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

能方便去看看吗?

”老教授问。

“能。

”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

去观赏观赏。

你不卖也不妨。

”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

”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

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

”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

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

“你认识顾开庭吗?

“是家父。

”他说。

“他人呢?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

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

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

”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

”他如实说。

“也罢。

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

重症病房花钱多。

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

”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

”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

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

“他会认识我?

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

”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

”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

”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

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

”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

”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

”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

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

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

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

”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

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

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

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

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元景山,字珤岳。

少有器局,干略过人。

周闵帝时,随从大司马贺兰祥击吐谷浑,以功拜抚军将军。

其后数从征伐,累迁仪同三司,赐爵文昌县公,授亹川防主。

后与齐人战于北邙,斩级居多,加开府,迁建州刺史,进封宋安郡公,邑三千户。

从武帝平齐,每战有功,拜大将军,改封平原郡公。

治亳州总管。

先是,州民王回洛、张季真等聚结亡命,每为劫盗。

前后牧守不能制。

景山下车,逐捕之,回洛、季真挺身奔江南。

禽其党与数百人,皆斩之。

法令明肃,盗贼屏迹,称为大治。

陈人张景遵以淮南内属,为陈将任蛮奴所攻,破其数栅。

景山发谯、颍兵援之,蛮奴引军而退。

宣帝嗣位,从上柱国韦孝宽经略淮南。

郧州总管宇文亮谋图不轨,以轻兵袭孝宽。

孝宽窘迫,未得整阵,为亮所薄。

景山率铁骑三百出击,破之,斩亮传首。

高祖为丞相,尉迥称兵作乱。

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

高祖甚嘉之,进位上大将军。

司马消难之以郧州入陈也,陈遣将樊毅、马杰等来援。

景山率轻骑五百驰赴之。

毅等惧,掠居民而遁。

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赐帛二千匹。

高祖受禅,拜上柱国。

明年,大举伐陈,以景山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韩延、吕哲出汉口。

遣上开府邓孝儒将劲卒四千,攻陈甑山镇。

陈人遣其将陆纶以舟师来援,孝儒逆击,破之。

陈将鲁达、陈纪以兵守涢口,景山复遣兵击走之。

陈人大骇,甑山、沌阳二镇守将皆弃城而遁。

景山将济江,会陈宣帝卒,有诏班师。

景山大著威名,甚为敌人所惮。

后数载,坐事免,卒于家。

时年五十五。

赠梁州总管,赐缣千匹,谥曰襄。

(选自《隋书•列传第四》,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斩级居多,加开府,迁建州刺史迁:

升迁。

B.景山下车,逐捕之下车:

官吏初到任。

C.宣帝嗣位嗣:

继承。

D.未得整阵,为亮所薄.薄:

轻视。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域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B.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C.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D.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景山才略过人,英勇善战。

周闵帝时,跟随大司马贺兰祥攻打吐谷浑,因战功被授予抚军将军之职;

后随武帝平定齐地,每战有功,被授予大将军之职。

B.元景山管辖亳州时,治政有方。

聚结亡命之徒的州民王回洛、张季真等人,历任州官都不能制服他们,而元景山在斩杀他们后,还抓住其同党数百人。

C.元景山忠心于高祖,备受赏识。

高祖做丞相时,元景山就因功得高祖赞许,晋升为上大将军;

在司马消难之乱中,再立奇功,被授予安州总管,又提升为柱国。

D.元景山驰骋疆场,威名大著。

高祖登基翌年大举伐陈,元景山担任行军元帅,他率军出征,调兵遣将,攻城取镇,所向披靡,大败敌军,甚为敌所忌惮。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

(2)陈人遣其将陆纶以舟师来援,孝儒逆击,破之。

四、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至于幽暗昏惑,,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积善成德,,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4)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苏轼《赤壁赋》)

(5),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苏洵《六国论》)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注】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13.这首诗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有什么作用?

14.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六、语言表达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不论是文学性还是议论性的文章,都不能没有趣味,可一讲到趣味,最现成的观念就是情趣。

人们误以为趣味就只有情感的趣味,殊不知,①。

情感的趣味,只是一种,除此之外,②。

这样的三分法,是机械的。

其实,三者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在许多情况下,界限并不十分清晰。

有时是情趣与智趣交融,有时是审美情趣与审丑谐趣统一。

七、作文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在飞机上,同样是30岁到40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

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

2.C

3.B

4.A

5.D

6.

(1)BC答B给3分,答C给2分,)

(2)①成功劝说周树人为《新青年》撰稿,使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②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在语言、标点符号、数字、纪年、书写方式等方面提出新见解,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③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引起各界关注,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意思对即可。

(3)①意志刚猛。

在鲁迅等思想先驱者都对现实失望时,钱玄同意志坚定,相信文化思想变革会拯救国家。

②性格刚猛。

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

对人严苛,对己更甚。

③行为刚猛。

作为编辑,他演“双簧”;

作为教授,他从不批卷,哪怕被扣发薪金,也不能从命。

(4)钱玄同先生成为“真的猛士”有如下原因:

①爱国思想,民族责任感。

他留日归来,认为新的思想文化才是拯救民族的根本,从而担任《新青年》编辑,找周树人等人约稿,并站在新文化运动前列,积极推进中国文化重大改革。

②看淡生死。

钱玄同体弱多病,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40岁时就做好离世的准备,因此他有足够的勇气与顽固派作斗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③喜好读书,严谨治学。

钱玄同先生最大的爱好便是逛旧书肆,每次去逛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

他对自己所写的讲义反复修改仍不满意。

他的这种读书治学的态度使他成为时代的先驱。

7.

(1)A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

答B.C不给分。

(2)①他还在为是否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

一方面,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

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

②他对瓷瓶的价值心存疑虑。

他不知道瓷瓶的真伪,弄不清它的真正价值,担心卖了低价。

(3)①知恩图报。

王教授在被救后,为寻找恩人而到江北开设分店,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

②诚信待人。

王教授一直因送给“赝品”瓷瓶而愧疚,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毅然把瓷瓶送回。

(4)要点:

①从情节上看,结尾与前面关于瓷瓶真伪的悬念紧密照应,使故事情节再起波澜,又耐人寻味。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

③从思想内容上看,赞美了被救者的感恩情怀,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丰富了作品的主题。

④从艺术效果上看,以“最少400万”结尾,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8.D

9.C

10.B

11.

(1)荥州刺史宇文胄与尉迥串通谋反,暗地里写信游说鼓动元景山(造反),元景山抓住他们的信使,封好书信送到丞相府。

(谋,执,诣,各1分,句义通顺2分)

(2)陈人派遣他们的将领陆纶率领水军来增援,邓孝儒迎头拦击,打败了敌军。

(舟师逆击破,各1分,句义通顺2分)

12.

(1)而无物以相之

(2)而神明自得

(3)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固一世之雄也

(5)羽扇纶巾

(6)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3.对比,“寒涧”与“翠楼”,一个荒寒一个繁华形成鲜明对比(艺术手法2分);

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松”与“翠楼人”之间地位、境遇的巨大差别,暗示卖松人向翠楼人卖松求利不合时宜,为规劝卖松人做铺垫。

(作用2分;

四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答出任意两个2分、意思对即可)或:

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代,以寒涧树比喻(象征)贫寒之士,以“翠楼人”代权贵之人;

把贫寒之士比喻为“寒涧树”,形象地表现了其地位的卑微、境遇的凄凉;

而想把“寒涧树”卖给“翠楼人”,委婉地表达了贫寒之士希望得到权贵赏识重用之意。

14.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

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

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

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

15.①趣味无限丰富。

(或:

趣味绝不单一/趣味丰富多彩/趣味种类很多……)

②至少还有谐趣和智趣。

16.例文

环境与行为相辅相成

是什么造就了头等舱中的人与经济舱中的人的巨大差距?

是环境影响了他们的行为,还是他们的行为影响了环境?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会遇到无数次环境与行为的“等价交换”。

我想,也许就在这一次次的潜移默化的“交易”中,成就了每个不同的人生差异。

环境是行为的天然土壤。

环境,是外界从我们一出生起就赐予我们的一块土壤。

我们所处的最初的环境,就是我们家里的父母。

常言道: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就是因为当一个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开始的时候,父母的所作所为,将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

在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