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6293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单元 教学设计.docx

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导读

【单元导教】

本单元为习作单元。

本单元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精读课文,教学时可以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表达的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第二部分是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

交流平台可以结合课文中精读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梳理、总结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

初试身手重点指导学生初步尝试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表达练习。

第三部分是习作例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鉴的写作范例,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到的习作方法进行写作实践,完成单元习作,培养完成单元习作所需要的写作能力。

习作单元的全部内容都以习作能力的达成为目标,各部分联系非常紧密。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本单元所选取的两篇文章——屠格涅夫的《麻雀》和黄亦波的《爬天都峰》,都具体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

学习这单元的课文,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还要学会如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力争使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学会把事情写清楚。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板块

教学关注点

把一件事写清楚

教学体现整体性

联系已经学过的内容

麻雀

现代文·精读

指导学生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指导学生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内容。

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的。

爬天都峰

现代文·精读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写事。

指导学生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适当联系上单元课文,加深学生对怎样写清楚一件事的体会。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指导学生梳理、总结把内容写清楚的方法,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指导学生总结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的方法;能用上动作的词语把做家务的过程写清楚,指导学生进行初步尝试。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写作的方法,并初步尝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把事情写清楚。

习作例文与习作

习作

指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按照一定顺序写事,把事情发展过程的中重要内容写清楚。

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一件事写清楚,利用习作例文解决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但不要把习作例文当做略读课文来教。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学过写一件简单的事,既可以利用已有的习作经验,又需要整合本单元精读课文、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单元习作的写作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

认识11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1个字和29个词语。

阅读:

1.知道要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事(写一件事)。

2.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3.知道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口头表达:

能梳理总结,把事物(一件事情)写清楚的方法。

能发挥想象把图片的内容说清楚。

书面表达:

能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把做家务的过程写清楚。

能选择一件印象深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件事情写清楚。

16麻雀

【课前解析】

关注内容:

《麻雀》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这个故事因猎狗与小麻雀的相遇而展开。

事情的起因是猎狗攻击小麻雀,经过是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幼儿,结果是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气震撼而退缩。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把起因、经过、结果交代的很明白。

作者观察很细致,捕捉到很多细节,既看到了猎狗露出锋利牙齿的凶恶、小麻雀拍打翅膀的可怜、老麻雀挓挲起翅膀的紧张,又听到了老麻雀嘶哑而绝望的叫声,并加上了自己的想象。

作者把这些内容写下来,清晰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情形。

关注作者:

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屠格涅夫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主题鲜明,结构紧密,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对俄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有《猎人笔记》《贵族之家》《父与子》《罗亭》等。

《猎人笔记》描写了俄国农奴制度下农奴的悲惨生活,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度的的黑暗和残酷,在俄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就节选自《猎人笔记》。

关注语言:

课文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用词准确传神,往往寥寥几笔便能勾勒出对象的特征特征。

如,“却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挓挲全身的羽毛”“他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等,这些描写将一直奋不顾身、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也要拯救孩子的老麻雀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

关注把事情写清楚的的方法:

课后题直接指向单元语文要素,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知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并懂得这样写有利于把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第二题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知道写事的时候不只可以写看到的,还可以写听到的和想到的。

关注插图:

课本插图呈现的是猎狗与麻雀相遇时的情形。

猎狗的激情与贪婪、小麻雀的弱小与无助、老麻雀的惊恐与无畏都隐藏在一个个细致入微的动作与神态里,这样的插图有助于学生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机和老麻雀的勇敢。

关注字词:

打猎猛烈无可奈何拍打嘴角

分明牙齿绝望尖叫身躯掩护

幼儿搏斗庞大安然强大

【教学目标】 

1.认识“嗅、奈”等6个生字,会写“嗅、呆”等13个字,会写“打猎、猛烈”等17个词语。

2.知道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3.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点】

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嗅、奈”等6个生字,会写“嗅、呆”等13个字,会写“打猎、猛烈”等17个词语。

2.知道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3.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麻雀的图片)在鸟类中,麻雀是一种很常见的数量很多的小鸟。

它们活泼,机灵,胆小,外貌非常普通。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认识一只特别的麻雀。

(板书课题:

麻雀)

(设计意图:

以图片导入,用直观的方式将学生带入课文内容。

通过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作者简介

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屠格涅夫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主题鲜明,结构紧密,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对俄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有《猎人笔记》《贵族之家》《父与子》《罗亭》等。

《猎人笔记》描写了俄国农奴制度下农奴的悲惨生活,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度的的黑暗和残酷,在俄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就节选自《猎人笔记》。

2.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圈画出不懂的生字词,通过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语。

(学生朗读课文5分钟。

(2)学生读完课文,教师出示本课“我会认”中的生字新词。

(指名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跟读,相机正音,注意“拯”是翘舌音,“嘶”是平舌音。

课件出示:

(3)全班交流:

你用什么方法了解哪些词语?

预设1:

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嗅”,“嗅”的意思使用鼻子闻。

预设2:

用联系上下文的办法理解了“无可奈何”,它的意思是没有办法。

师:

能够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词语是一个非常好的阅读方法。

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

预设3:

挓挲,和手有关系。

教师出示发怒的麻雀或公鸡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他们的羽毛,从而理解“挓挲”,并指导学生朗读“它挓挲其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4)出示本课“我会写”中的生字,指导记忆、书写。

课件出示:

嗅齿躯庞

①让学生观察生字,找出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

②提醒学生注意笔画,“嗅”和“庞”不要漏掉最后一画“点”。

“齿”字按照从上到下、由内而外的笔顺来写。

③提醒学生注意细微的变化,写美观。

“躯”中的“身”字作偏旁时要变窄,撇画不出头。

“幼”的第一个撇折较平,第二个撇折向右上倾斜。

三、把握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1:

老麻雀和猎狗搏斗。

(过短)

预设2:

老麻雀和猎狗搏斗……(过长)

教师引导学生:

想想这篇文章有几个角色?

这几个角色之间发生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老麻雀

(保护)(吓退)

小麻雀猎狗

(吃)

2.根据示意图来梳理课文结构。

教师提问:

结合故事的人物关系。

请同学们想一想:

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预设:

事情的起因:

猎狗攻击小麻雀。

经过:

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

结果:

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气震撼而后退。

3.小组合作,按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预设: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写打猎回来的路上,“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

写猎狗想伤害小麻雀,老麻雀飞落下来,保护小麻雀。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写“我”急忙唤回猎狗,走开了。

  

(设计意图:

一方面划分段落层次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分段的段意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随堂练习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挓挲(shāsā)  嘶哑(sīshī)

嗅到(xiùxòu) 拯救(zhěnɡzěnɡ)

2.读拼音写汉字。

  

身(qū)______ (bó)________斗 牙________(chǐ)

(pánɡ)____大  (yòu)________儿无可(nài)_______何

3.选词填空,组成词语。

撕嘶搏博

( )哑( )开拼()()士

参考答案:

一、shāsīxiùzhěnɡ

二、躯搏齿庞幼奈

三、嘶撕搏博

五、课后作业

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故事《麻雀》,回家后给家人讲讲这个故事吧。

我们还学习了生字词,请大家书写课后词语各两遍。

六、板书设计

16.麻雀

老麻雀

(保护)(吓退)

小麻雀猎狗

(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麻雀》这篇课文。

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

本文写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并吓退了猎狗的故事。

2.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事,可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设计意图: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防止学习断层,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新课程的学习,温故而知新。

二、发现课文是怎样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你对课文印象最深的地方?

2.教师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哪些关键词句是印象深刻的地方。

预设1:

“她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这一句感受到老麻雀的勇敢和母爱。

预设2:

“猎狗慢慢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这一句感受到猎狗的可怕。

3.教师引导:

同学们的意见集中在老麻雀的无畏和猎狗的攻击与退缩上,小组合作把重点词句填写在表格上。

老麻雀的无畏

猎狗的攻击与退缩

看到的:

像一块石头似的飞下来;挓挲起全身的羽毛

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愣住了;向后退

听到的:

绝望地尖叫;嘶哑的声音

想到的:

一种力量使它飞下来

没料到老麻雀有这么大的勇气

4.合作成果展示,全班交流:

学生一边交流,一边朗读,体会作者用词准确,重点指导朗读“突然……绝望地尖叫着”。

师:

作者在叙述这件事时,不仅写自己看到的,还把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用文字刻画了一个无畏的老麻雀形象,让我们印象深刻。

所以我们在写一件事的时候,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下来,就能清楚地展现出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设计意图:

通过多层次的交流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就是这件事的是重要内容。

在写习作的时候,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5.教师引导:

到底是什么力量吓退了猎狗呢?

预设1:

麻雀妈妈对小麻雀的关爱。

预设2:

麻雀妈妈对小麻雀的爱子之心。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总结:

这就是爱的力量。

三、课堂练笔

教师指导:

在生活中,你见过小猫玩毛线、小鱼吃食、小狗玩耍等有趣的画面吗,把你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1.写作时长5-8分钟(建议)

2.佳作展示。

3.共同点评:

是否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4.学生自主修改。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当堂检测学习效果。

四、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好词佳句。

2.阅读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

五、板书设计

16麻雀

听到的

事情发展顺序看到的

想到的

【课后反思】

1.让学生自己感悟和体会为主。

2.通过小练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写习作的时候,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3.在作业设计中把初试身手前置,让本单元教学目标更清晰。

17爬天都峰

【课前解析】

关注内容:

《爬天都峰》一文写了假日里“我”和爸爸爬天都峰的事。

课文是按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作者先用一句话交代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接着写了“我”在山脚下仰望天都峰心里发颤,遇到老爷爷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然后写“我”手脚并用奋力攀登,终于爬上峰顶,最后写在峰顶上与老爷爷相互致谢。

课文2-7自然段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我”从不敢爬到最后爬上去了的过程清楚的写了出来。

关注对话:

本文与一般记事类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所不同,作者没有把重点放在写爬天都峰的过程上,而是侧重叙述了爬山前后的人物对话,这样安排有助于表达面对困难,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一主题。

关注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

本文的课后题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

第一题要求学生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梳理课文的叙述顺序,让学生明白要把一件事写清楚,必须注意叙述顺序。

第二题通过精读课文2-7自然段,让学生了解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过程写清楚。

关注插图:

课文的插图背景是陡峭的天都峰,“我”和老爷爷在天都峰脚下相遇,一老一少正互相鼓励。

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与险,懂得爬天都峰对着一老一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理解,两人都需要从对方身上汲取勇气和力量。

关注字词:

假日云彩石级发颤

年纪奋力猴子纪念

辫子笑呵呵鼓舞居然

【教学目标】 

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8个字,会写“假日、云彩”等12个词语。

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教学重点】

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8个字,会写“假日、云彩”等12个词语。

2.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介绍背景,揭题导入

1.导入新课:

出示黄山图片

教师引导:

同学们,说到黄山,有一句经典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而黄山的三大主峰之一——天都峰,更是以险俊著称。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天都峰。

出示课件、天都峰图片:

天都峰简介

教师指一名学生读一读:

天都峰是黄山第三主峰,高达1810米,直冲云霄,为黄山三大峰中最险峻者。

因为四周雾气环绕,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所以被命名为“天都峰”。

天都峰是鸟瞰黄山壮丽全景的理想之处,因此人们说,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场空。

峰内有仙人把洞门、鲫鱼背、天桥、百丈云梯等景点。

2.教师引导: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爬一爬天都峰。

教师板书课题:

17爬天都峰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

作者和谁去爬天都峰?

作者为什么要爬天都峰?

作者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

作者爬到天都峰的山顶了吗?

(设计意图:

联合古诗、图片、文字等内容,层层递进,用直观的方式将学生带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为课文的学习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由读全文时间不少于3分钟。

2.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教师注意指导:

“攀登”的“攀”为前鼻音,“相”在本课读四声。

3.教师提问:

请你借助关键词句,说说课文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后一题)

全班交流:

预设:

课文写了作者和爸爸爬天都峰的事情。

4.教师引导:

在作者和爸爸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预设:

课文写了天都峰特别高,叫人发颤。

“我”和爸爸爬天都峰时,遇见了一位老爷爷,我们和老爷爷一起爬天都峰。

教师引导:

最后他们都爬上去了吗?

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教师出示课件:

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起因),在路上遇到一位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经过),最终爬上了天都峰顶的事(结果)。

全班齐读。

5.课件出示: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自由读这三个句子,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课后一题)

总结交流:

本文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把“我”一步步爬上峰顶的过程写的很清楚。

三、认读、书写字词。

1.词语闯关

课件出示:

假日云彩石级发颤

年纪奋力猴子纪念

辫子笑呵呵鼓舞居然

学生开火车认读词语,指名领读,相机纠正字音。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可以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记牢“辫”字的中间部分。

2.认读多音字“相”

教师出示句子:

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到天都峰顶。

爸爸给我俩照相留念。

指名读。

教师提问:

你还能根据“相”的不同声调组其他词吗?

预设:

相声互相

3.学写生字。

教师提问:

本课会写的生字比较多,你想在哪个字上提醒大家?

学生提示哪个字,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书空。

教师重点指导“攀、颤、鲫”的字形。

教师指导:

“颤”字,左右宽窄相当,“页”的长撇伸向左侧下方,注意避让。

“攀”字,上部两个“木”的末笔改捺为点,“樊”大“手”小。

 

四、课后作业

1.在练习本上抄写本课生字词,注意书写正确,行款整齐。

2.边读课文边想:

课文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课文回顾

1.教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答:

这篇课文写的是:

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在路上遇到一位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最终爬上了天都峰顶的事。

2.教师提问:

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指名答:

本文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板书)

二、走进重点段落,学习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教师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勾画出爬山前“我”看到了什么,用“”勾画出“我”怎么想的,体会“我”的感受。

 

(2)指名回答,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

“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等词句,师生共同梳理出:

“我”感到很害怕,不敢往上爬。

板书:

爬山前→看到的、想到的

(3)指导朗读相关语句,体会“我”的畏难与害怕。

(4)总结:

作者在写爬山前时,重点写了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这样写就特别清楚。

2.学习第三至七自然段。

(1)默读课文三至七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过程写清楚的?

(2)全班交流。

预设1:

重点写了“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教师随机指导: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在山脚与老爷爷的对话,注意读出既惊讶又赞许的语气。

总结出通过语言描写把一老一少相互鼓励的过程写清楚的。

预设2:

作者在第六自然段用了不同的动词。

教师随机指导:

让学生画一画小作者爬山的动作,体会奋力攀登的姿态。

(3)总结:

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让我们感觉很清楚。

板书:

爬山中→看到的、听到的

3.学习第八至十自然段。

(1)教师指名读第八至十自然段。

想一想作者怎样把爬上峰顶后写清楚的?

(2)学生交流:

重点写了作者看到的、听到的。

板书:

爬上峰顶后→看到的、听到的

(3)同桌分角色朗读我和老爷爷以及爸爸登上峰顶说的话。

4.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回顾作者爬山的过程,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预设:

作者抓住了想的、说的、做的事情和内容写下来,这样就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教师小结:

要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我们要按照顺序来写,就像《爬天都峰》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和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同时作者把“我”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都写了下来,把整个过程写得很细致。

(设计意图:

通过重点段落,一边读一边勾画人物内心的想法、人物的对话以及表示动作的词句,学习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四、课后作业

1.书写课后词语各两遍

2.阅读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想想课文是怎么把奶奶“分杏”这件事写清楚的。

五、板书设计

17爬天都峰

爬山前→看到的、想到的

爬山中→看到的、听到的

爬上峰顶后→看到的、听到的

【课后反思】

1.开课前先简介黄山天都峰,再配以图片,使学生对天都峰有初步的了解,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印象:

天都峰险峻笔陡,爬上去非常艰难。

2.课文中有些生字笔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字词还应该比较注重,多投入一些精力在其中。

如“颤”字要强化记忆,“攀”字可根据字形来理解等。

3.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逐步弄懂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了解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过程写清楚。

如果课上有时间,可以利用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继续让学生感受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如果没有时间,可以留成课后作业。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课前解析】

“交流平台”结合精读课文,梳理、总结了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要按照一定顺序把事情写清楚,要写清楚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初试身手”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在相互交流中归纳出的方法,进行口头和书面练习,未完成单元习作做铺垫。

“初试身手”的第一题,提供了开运动会和奶奶过生日两幅插图,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把图片的内容说清楚,重在练习把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说出来,清楚展现当时的场景。

第二题是用一段话把家人做家务的过程写下来,重在练习用表示动作的词语把做事的过程写清楚。

“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有着紧密的联系。

“交流平台”回顾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