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层沉淀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6299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层沉淀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成层沉淀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成层沉淀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成层沉淀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成层沉淀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成层沉淀实验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成层沉淀实验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成层沉淀实验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成层沉淀实验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成层沉淀实验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层沉淀实验报告.docx

《成层沉淀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层沉淀实验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层沉淀实验报告.docx

成层沉淀实验报告

成层沉淀实验报告

篇一:

成层沉淀实验

5.10成层沉淀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加深对成层沉淀的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掌握成沉沉淀的实验方法,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绘制静沉曲线。

3.通过实验确定某污水曝气池混合液的静沉曲线,并为设计澄清浓缩池提供必要的设计参数。

二:

实验原理

进入沉淀池的混合液,在重力作用下进行泥水分离,污泥下沉,清水上升,最终经过等浓区后清水区出流。

因此,为了满足澄清的要求,即出流水不带走悬浮物,水流上升速度v一定要小于或等于等浓区污泥沉降u,即v=Q/A?

u,在工程应用中,该式常写成

A=aQ/uQ:

处理水量,m/hu:

等浓区污泥沉速,m/h

A:

沉淀池按沉清要求的平面面积,m

1

a:

修正系数,a=1.05-1.2

进入沉淀池后分离出来的污泥,从上至下逐渐浓缩,最后由池底排出,这一过程通过两种作用完成:

一是重力作用下形成静沉固体通量GS,其值取决于每一段面处污泥浓度Ci及污泥沉速ui,即GS=Ciui;二是连续排泥造成污泥下降,形成排泥固体通量GB,其值取决于每一断面处污泥浓度Ci和由于排泥而造成的泥面下沉速度vGB?

vciv?

QR/Av:

排泥时泥面下沉速度

2

3

QR:

回流污泥量

污泥在沉淀池内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下沉的污泥量,取决于污泥性能uici和运行条件

vci,即固体通量G?

GS?

GB?

uici?

vci,极限固体通量,当进入沉淀池的进泥铜梁G0

大于极限固体通量时,污泥在下沉到该断面时,多余污泥将于此断面处积累。

长此下去,回流污泥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浓度,池内泥面反而上升,最后随水流流出。

因此按浓度要求,沉淀池设计应满足

G0?

GL

G0?

Q(1?

R)c0/A?

GL

G0:

进泥通量

2

Q:

处理水量,m/hR:

回流比

C0:

曝气池混合液污泥质量浓度kg/m3GL:

极限固体通量,kg/(m2.h)A:

沉淀池按弄所要求的平面面积,m

澄清浓缩池在连续稳定运行中,池内可分为四区,5,1所示。

池内污泥浓度沿着池高的分布状况如图5-2。

2

3

1.加速段(ab段)

污泥絮凝区,此段时间很短,曲线略向下弯曲,这是浑液面形成的过程,反映了颗粒絮凝性能。

2.等速沉淀阶段(bc段)

实验开始时,沉淀柱上端出现一清晰的泥—水界面并等速下沉。

这是由于悬浮颗粒的相互牵制和强烈干扰,均衡了他们各自的沉淀速度,使颗粒群体以共同干扰后的速度下沉。

此时,污泥浓度不变,污泥颗粒是等速沉降,它不因沉淀历时的不同而变化。

表现为沉淀过程线上的bc段,是一斜率不变的直线,故称为等速沉淀段。

3(过渡段段(cd段)

过渡段又称变浓区,此段为污泥等浓区向压缩区的过渡段,其中既有悬浮物的干扰沉淀,

也有悬浮物的挤压脱水作用,在沉淀过程线上,是cd间所表现出的弯曲段,即沉速逐渐减小此时等浓区消失,故c点

3

又称为沉层沉淀临界点。

4(压缩阶段(cd段)

当污泥浓度进一步增大后,颗粒间相互直接接触,机械支托,形成松散的网状结构,在压力作用下颗粒重新排列组合,他携带的水分子也从网中脱出,这就是压缩过程,此过程也是等速沉淀过程。

三(步骤及记录

1(将取自处理厂活性污泥曝气池内正常运行的混合液,放入水池,搅拌均匀,同时取样测定其原污泥混合液的浓度MLSS值。

2.在原水箱中用活性污泥水配制MLSS为3.0g/L左右的混合液50L,搅拌均匀后用泵打入沉淀柱。

当柱中水位上升到高于底部法兰盘平齐处1m时,手动停泵同时关闭阀门。

3.每隔1min读数一次,读出泥水界面沉降距离。

让水样静沉,前期以1-2min为间隔,后期以5-10min为间隔,记录液面的沉淀位置。

相关数据记录入表

4.当泥水界面沉降距离5min内小于2cm时停止读数,然后打开底阀排泥水,并将自来水打入柱中清洗。

5.再按MLSS为4.0,5.0,6.0,7.0,8.0g/L配制混合液,分别重复前述实验。

四(实验基本参数整理

1.在界面高度与时间关系曲线上绘制出所有浓度的成沉沉淀曲线的直线部分。

2.利用界面高度-时间曲线的直线部分计算界面沉淀速度

4

vi和重力固体通量Gg。

3.已污泥质量浓度c为横坐标,Gg为纵坐标,作重力沉降固体通量曲线。

五(实验总结

1(向沉淀柱进水时,速度要适中。

既要较快进完水,以防进水过程柱内以形成浑液面;又要防止速度过快造成柱内水体紊动,影响实验结果。

2(第一次成层沉淀实验,污泥浓度要与设计曝气他混合液浓度一致,且沉淀时间要尽可能长一些,最好在1.5h以上。

六(思考题

1.观察实验现象,注意成层沉淀不同于前述两种沉淀的地方并分析原因。

答:

?

1区域沉淀的悬浮颗泣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它颗粒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

二次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中均有区域沉淀发生。

?

2自由沉淀发生在水中悬浮固体浓度不高,沉淀过程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颗粒的沉淀轨迹呈直线。

整个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如形状,大小及比重等不发生变化。

这种颗粒在沉砂池中的沉淀是自由沉淀。

?

3絮凝沉淀的悬浮颗粒浓度不高,但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互相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

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和沉速是变化的,实际沉速很难用理论公式计算,需通过试验测定。

化学混凝

5

沉淀属絮凝沉淀。

?

4压缩沉淀发生在高浓度悬浮颗粒的沉降过程中,颗粒相互之间已挤集成团块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承,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

二沉池污泥斗中的浓缩过程以及在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存在压缩沉淀。

2.多筒测定与单筒测定的u-c曲线有何区别,为什么,

3.简述成沉沉淀实验的重要性并说明其如何应用到二沉淀的设计中。

答:

污水生物处理的二沉池常用到成层沉淀实验。

层沉淀类型的沉淀池,除了要满足水

力表面负荷率外,还要满足污泥固体表面负荷率(即污泥固体通量),才能取得理想的固-液分离和污泥浓缩效果。

因此,污泥固体表面负荷率是二沉池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参数。

由于沉层沉淀过程收污水中悬浮固体性质、浓度、沉淀时间和水力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常需要通过实验方法求得设计参数。

另外,成层沉淀过程线是求二次沉淀池断面面积设计参数的重要资料。

4.实验设备,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为什么,如何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并用于生产之中,

答:

实验设备有:

有机玻璃沉淀柱(D=100mm),搅拌装置等。

由于器壁效应的存在,如果沉淀柱管径太小,则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沉淀柱的管径一般要大于或

6

等于200mm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另外,柱内的搅拌装置应该是慢速装置,如果太快同样影响实验结果。

篇二:

成层沉淀实验

实验五成层沉淀实验

一实验目的

在污水生物处理的二沉池、污泥处理的重力浓缩池和污水混凝沉淀法处理的的沉淀池中,悬浮固体浓度比较高,其沉淀过程,固体颗粒彼此相互干扰,沉速大的颗粒无法超越沉速小的颗粒快速下沉,所有的颗粒聚合成一个整体,各自保持相对不变的位置,共同下沉,并出现一个清晰的泥,水界面,此界面逐渐向下移动,这个泥,水界面下沉速度就是颗粒的下沉速度,这

种类型的沉淀,称为成层沉淀(又称拥挤沉淀或区域沉淀)。

成层沉淀类型的沉淀池,除了要满足水力表面负荷率外,还要满足污泥固体表面负荷率(即污泥固体通量),才能取得理想的固-液分离和污泥浓缩效果。

因此,污泥固体表面负荷率是二沉池、污泥浓缩池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参数。

由于沉层沉淀过程受污水中悬浮固体性质、浓度、沉淀时间和水力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常需要通过实验方法求得设计参数,以直到生产运行。

本实验的目的是:

(1)加深对成层沉淀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沉淀规律的

7

理解。

(2)掌握活性污泥沉淀特性曲线的测定方法。

(3)掌握固体通量曲线的分析方法、绘制方法。

二实验原理

澄清浓缩池在连续稳定运行中,池内可分为四区,如图5,1所示。

池内污泥浓度沿着池高的分布状况如图5-2。

5-1稳定运行沉淀池内状况5-2池内污泥沿池高分布C0原污泥浓度;Cu污泥浓度

本实验采用的是多次静态沉降实验法,又称污泥固体通量分析法(简称固体通量分析法),是迪克(Dick)于1969年采用静态浓缩实验的方法,分析了连续式重力浓缩池的工况后,提出的考虑污泥浓缩功能时二沉池和污泥浓缩池表面积的一种计算方法。

所谓固体通量,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固体质量kg/(m?

h)。

当二沉池和连续流污泥重力浓缩池运行正常时,池中固体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单位时间内进入池的固体质量等于排出池的固体质量(Ce=0),见图5-3

1

2

污泥固体颗粒的沉降是由两个因素引起的:

一是自身重力作用引起的沉降,形成静沉固体通量Gg;

二是由于污泥回流和排泥产生的底流引起的污泥颗粒沉降Gu。

上述污泥沉降过程的固体通量可以用下式表示:

GT=Gg+Gu

8

=ui?

Ci+u?

Ci(5-1)式中:

GT—总的固体通量,kg/(m?

h)

Gg—污泥本身的重力产生的固体通量,kg/(m?

h)

Gu—排泥速率为u时造成的底流产生的固体通量,kg/(m?

h)ui—污泥浓度为C时污泥重力沉降速率,m/hCi—污泥浓度,g/L

u—相应于某一底流浓度时的底流速率,m/h

式(5-1)中的第二项(u?

Ci)与二次沉淀池或浓缩池的操作运行方式、污泥性质和要求浓缩的程度有关。

设计时,u是采用经验值。

对于活性污泥法,u值约为7.1×10,1.4×10m/s。

式(5-1)中的第一项(ui?

Ci)与污泥沉淀性质有关,可以通过沉降实验确定。

图5-4中线2为Gu—Ci曲线;线3为Gg—Ci曲线,两个曲线纵坐标叠加后为曲线1,即GT—Ci曲线。

在总固体通量曲线GT上有个最低点A,与这一点相对应的固体通量值GL称为极限固体负荷率。

当二次沉淀池或浓缩池的入流污泥负荷Ga,GL时,说明池面积设计过小,或当Ga〉〉GL,(Ga,GL)这部分污泥是泥水断面不断上升,直到污泥被出流带走。

对于二次沉淀池,Ga可用式(5-2)表示:

-5

-4

2

2

9

2

Ga?

式中:

ρ

MLSS

(Q?

Qu)?

?

MLSS

(5-2)

A

—曝气池混合液浓度,g/L;

3

Q—污水流量,m/h;Qu—底流流量,m/h;A—二次沉淀池面积,m;

2

3

2

GL值可以通过沉淀实验求得。

设计时,常采用经验值,对于活性污泥混合液,GL约3.0,6.0kg/(m?

h)。

进行沉淀实验时,取同一种污泥的不同固体浓度混合液,分别在沉淀柱内进行沉淀实验,每根柱子可得出一条泥—水界面沉淀过程线(见图5-5),从中可以求出泥水界面下沉速率ui与相应的污泥浓度Ci的关系曲线3(见图5-4)。

活性污泥混合液在沉淀柱里的沉淀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如图5-5所示。

10

1(沉层沉淀阶段(ab段,等速沉淀阶段)

实验开始时,沉淀柱上端出现一清晰的泥—水界面并等速下沉。

这是由于悬浮颗粒的相互牵制和强烈干扰,均衡了他们各自的沉淀速度,使颗粒群体以共同干扰后的速度下沉。

此时,污泥浓度不变,污泥颗粒是等速沉降,它不因沉淀历时的不同而变化。

表现为沉淀过程线上的ab段,是一斜率不变的直线,故称为等速沉淀段。

界面的沉速与污泥的起始浓度有关。

污泥起始浓度越高,界面形成越快,沉降速度越慢。

采用实验方法求GL时,首先要测定这一阶段的沉速,以便求得Gg,然后通过计算得到GL。

2(过渡段段(bc段)

过渡段又称变浓区,此段为污泥等浓区向压缩区的过渡段,其中既有悬浮物的干扰沉淀,也有悬浮物的挤压脱水作用,在沉淀过程线上,是bc间所表现出的弯曲段,即沉速逐渐减小,此时等浓区消失,故b点又称为沉层沉淀临界点。

3(压缩阶段(cd段)

当污泥浓度进一步增大后,颗粒间相互直接接触,下层污泥支撑着上层污泥,同时,在上层污颗粒的挤压下,水从污泥间隙中被挤出来。

在这一阶段,泥水界面以极缓慢的速率下降,是等速沉淀的过程,但沉速很小。

多次静态沉降实验法是采用同一种污泥不同浓度单独进行实验的,并未考虑到实际沉淀池或浓缩池中污泥浓度是连

11

续分布的,下层沉速较小的污泥层必将影响上层污泥的沉速,因此,由多次静态沉降实验法求得的GL偏高,与实际值有一定的出入。

三实验设备与试剂

1(沉淀柱。

有机玻璃沉淀柱,搅拌装置转速n,1.0r/min,底部有进水、放空孔。

2(量筒、玻璃漏斗、滤纸、秒表、尺子。

3(配水及投配系统(图5-7)。

四实验步骤

1(将取自处理厂活性污泥曝气池内正常运行的混合液,放入水池,搅拌均匀,同

3

2

时取样测定其原污泥混合液的污泥浓度MLSS值。

2(打开进泥阀,关闭放空阀,向沉淀柱进泥,同时开启搅拌。

3(混合液液面上升到一定位置(视泥量而定)可以停止进泥。

记录液面高度H,并开始计时。

4(分别在30s、1min、2min、4min、7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40min,记录不同沉降时间所对应的界面沉降高度,将实验结果记录表5-1。

5(再配置两种与前面不同浓度(梯度升高)的MLSS,重复2,4步骤实验。

6(运行完毕,打开排空阀,用自来水清洗沉淀柱。

五注意事项

12

1(向沉淀柱进水时,速度要适中。

既要较快进完水,以防进水过程柱内以形成浑液面;又要防止速度过快造成柱内水体紊动,影响实验结果。

2(第一次成层沉淀实验,污泥浓度要与设计曝气他混合液浓度一致,且沉淀时间要尽可能长一些。

六实验结果整理

1(记录实验设备和操作的基本参数

实验日期:

年月日污泥来源:

沉淀柱高度H:

m沉淀柱直径D:

m混合液浓度MLSS,mg/L

2(实验数据记录可以参考表5-1。

3(以沉淀时间t为横坐标,界面高度H为纵坐标,作H,t关系图。

4(以界面高度与时间关系曲线的直线部分计算界面沉速ui和Gg。

参考下表进行记录:

5(以污泥浓度Ci为横坐标,Gg为纵坐标,作重力沉降固体通量曲线(见图5-4,用坐标纸绘制)七思考题

1(观察实验现象,试说明沉层沉淀与絮凝沉淀的不同之处,原因是什么?

2(沉淀水深对界面沉降速度是否有影响,

3(成层沉淀的重要性,如何运用到二沉池的设计上,

4

表5-1成层沉淀实验记录表

13

5

篇三:

成层沉淀实验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