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9705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开题报告

研究单位:

资源县机关幼儿园

一、研究背景

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现在的幼儿生活在电子时代,活动在室内居多,从小和动漫、卡通、电脑为伴,玩的多半是电子、绒布玩具,电脑游戏,而且可以经常吃到包括肯德基在内的洋快餐,也可以天天穿新衣,在当今物质条件优越的孩子们身上已很少看到带有民间色彩的东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指出:

“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丰富的社会和自然资源,创设农村幼儿教育所需的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家乡文化尊重和热爱的情感,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奠定基础。

”因此,立足教师熟悉的家乡民俗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是一个很

有价值的课题,符合新《纲要》对幼儿发展需求的新理念。

近年来,资源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充分发挥民俗文化资源在建设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的资源县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思路,坚持走“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经营之路,积极打造富有内涵的旅游文化。

为了挖掘民俗文化,提升文化内涵。

政府专门建立了相关的组织,制定了保护民俗文化资源的政策意见和方案,在民族文化艺术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抢救、保护、传承工作,进一步落实对资源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1995年,资源县把五排三乡七月半山歌节和大埠头(县城)放河灯祭祖的习俗进行了嫁接、整合后形成了七月半河灯歌节。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民间参与”的节庆运作模式,资源县围绕“灯”、“歌”两大主题,完成了一年又一年的精彩演绎。

几年来,资源县走出

了一条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在保持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准确定位,将民俗节日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让百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使百姓在参与中传承着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时代发展的节拍。

另一方面,大力倡导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民族文化和爱国爱乡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教育,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家乡民俗文化引入中小学生、幼儿的生活与学习视野,促进民俗文化生命力不断衍生,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融入新时代、新生活、新生命、找到新位置,求得新发展。

因此,依托资源县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可以让幼儿在耳闻目睹中亲身了解家乡优秀的地域文化,丰富了教育活动的内容,为幼儿提供尊重、亲近、体验本土文化的机会,从而产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而且使民间传统的、优秀的、适宜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材料得以传承到下一代;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活动促进幼儿、教师、幼儿园的内涵发展,真正构建富有人文精神的幼儿园园本文化特色。

因此,本课题研究对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引领促进作用。

㈡研究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教育思想。

⑴“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让幼儿在家乡这个天然的生活课堂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使教学成为孩子的乐园,使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使师生成为创造的主人。

“教学做合一”:

民俗文化特色课程的开发,不片面强调幼儿对机械性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根据孩子的需要、兴趣选择教学内容,把目标、内容编织成主题网络,然后再组织幼儿在厚实的民俗文化情境中去主动探索、积极求知、自主建构、自由创造。

⑵“六大解放”教育理念。

人与环境的互动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民俗文化特色课程开发注重解放幼儿的手、脚、眼睛、鼻子、嘴巴、空间……让幼儿接触、感知、观察,注重通过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认知,激发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2.地方课程和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我国地方课程的开发,始于1993年实行的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它改变了全国大一统的课程格局,增加了地方课程,突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了国家统一管理课程的制度,逐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南师大虞永平教授认为“幼儿园课程是早期儿童文化化的优秀文本。

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审美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其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因此开发地方课程,充分利用尚未被开发的地方教育资源,为当地教育服务,对于孩子来说,地方文化是他们身边的、熟悉的,更易于幼儿知识的获得。

3.《纲要》指导思想。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要将“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作为保教主要目标之一。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

4.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应是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民俗文化特色课程的开发以突出幼儿在主题活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让幼儿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为幼儿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

活跃幼儿身心,提高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及创新意识,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㈢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价值。

家乡民俗文化在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尚显缺失,在学前教育领域如何彰显民俗文化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更属新的课题领域。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随即在全国各地幼儿园掀起了围绕《纲要》精神探求多元课程模式的热浪,之前的幼儿园课程几乎以“国家课程”为主,“大部分的教育内容与儿童的现实生活脱节”,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只是少量渗透在幼儿园“整合主题教育”课程之中,内容也仅仅极少数涉及到节日文化知识的传承与了解。

近年来,不少省、市幼儿园在园舍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园本文化的内涵建设作为幼儿园长远发展的生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一些专家的指导下,类似的研究课题也出了一些成果。

中央教科所王化敏关于《<新纲要>与农村的高质量幼儿教育》是较早而且较为系统的研究,其中提出要依托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面,使广大教师建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教育资源观和价值观。

另一些研究大多以幼儿园实践操作中主题活动的开发与设计为主,理论层面深入不多。

2009年,广西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在南宁召开,会议主题着力围绕“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各与会幼儿园结合本园实践对“利用本土资源开发幼儿园课程”作了会议交流。

从目前来看,有关家乡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尚是新的课题,在中小学课程研究中,除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方面的探讨外,整合师资培训、社会支持系统等的研究项目也十分鲜见,因此本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对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民俗文化”和“幼儿园课程”。

民俗文化:

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

然而,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多以

教材为主,教师们实施教材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掉幼儿生活中蕴含的民俗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资源,从而缺失了对幼儿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机会。

幼儿园课程是指:

基于幼儿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的各种教育内容、方式和经验的总和。

包括幼儿园所实施的各领域的课程和各种活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要求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讲求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灵活性和生活性。

而新课程理念更是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把活动和幼儿生活的世界结合起来,是幼儿园课程实施和优化的关键。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是指:

充分利用家乡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俗文化主题教育内容来完善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等,有效促进课程的实施,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也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家乡民俗文化资源,发挥民俗文化资源活化课程的功能,使幼儿园课程实施成为面向幼儿发展和生活的真实的教育过程。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及操作要点

㈠研究的内容

⑴家乡民俗风情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⑵民间游戏资源的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⑶家乡风光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⑷名优特产资源的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收集本县民俗文化相关资料,了解其现状,并进行系统化的整理。

筛选出适合于幼儿园开展的教育活动,把民俗风情、民间游戏、家乡风光、名优特产等有机的融入到课程之中,贯穿幼儿的一日活动,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和谐发展,丰富教师的特色课程资源。

㈡操作要点

1.开发和生成家乡民俗文化特色的主题活动

在幼儿家乡民俗文化教育主题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真实施预先设定的教学计划,同时也应注重主题的开发与生成,鼓励师幼在互动中超越预定的要求,弹性灵活地执行计划。

并根据幼儿的经验、兴趣与思考,和孩子们共同寻找新的主题资源。

⑴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渗透幼儿家乡民俗文化教育

家乡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娱乐性,它不受时间、场地、人数、材料的限制。

因此,我们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把一些民间的工艺等作了适当的改编,投放到区域,并带入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

⑵幼儿园、家庭、社会三者形成共育合体

家庭资源是幼儿家乡民俗文化主题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资源。

为激发家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课题研究开始,我们就将一方面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我园课题研究的重大意义,向家长说明课题研究的目的、计划、步骤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发放“家乡民俗文化教育问卷调查表”,了解家长的想法,听取家长的好建议,力求与家长达成共识。

陈鹤琴先生提出:

“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

大自然、大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和事都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因此,我们还将充分抓住社区这一丰富的教育资源,与社区合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民俗活动。

同时,邀请社区民间艺术团体来幼儿园传经、献艺,如民间歌舞表演、剪纸表演,教幼儿学做面泥等等,大大开阔孩子们的眼界。

2.运用生动有趣的家乡民俗文化主题教育的教学方法。

⑴情绪感染

在家乡民俗文化教育主题活动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幼儿,引起兴趣,激活情感。

如教师对作品表示出喜爱之情,或在描述、讲解过程在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并溢于言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起幼儿的情感投入,推动审美感知和想象等活动的开展。

⑵多通道感受、理解

教师在家乡民俗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听觉、视觉、触摸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调动情感、思维、想象、动作、语言等多通道参与,反复品味,启发联想,促进理解。

如在民间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听、看、做、想、说等,以更好的帮助幼儿认识、把握作品所表现的意蕴。

⑶多形式尝试表现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多种尝试、表现的情境与条件、鼓励、支持幼儿尝试创造。

如通过各种有趣的小游戏及区角活动、编构活动等途径,鼓励幼儿大胆地用绘画、语言、动作等形式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表现出来,并对幼儿的创造性表现给予支持与表扬,以不断提高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创设丰富多彩的家乡民俗文化教学环境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

“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

把民间文化渗透于环境布置中,创设富有民间文化气息的环境,使之呈现出浓郁的民间文化教育氛围,让幼儿能耳濡目染地受到熏陶,为幼儿提供感受民间文化和表现民间文化的机会与条件。

⑴创设家乡民俗文化教育外部环境

遵循幼儿教育规律,遵照幼儿身心发展及认知特点,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对家乡民俗文化内容进行认真的挖掘、筛选,结合家乡民俗文化教育课程,构建家乡民俗文化教育环境,可巧妙地利用活动室内、外、门窗、墙面、走廊等空间位置,为幼儿

提供大量易于接受的、色彩鲜艳的家乡民俗文化图片、剪纸和各种手工作品,并分阶段、分层次的悬挂、陈设在三维空间中。

⑵开辟具有家乡民俗文化特色的区域环境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开展区域活动,我们将发展区角作用,把家乡民俗文化带进了幼儿的区域活动。

根据幼儿需要,在各班级区角设置家乡民俗文化内容,并根据近期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教具,供幼儿操作、摆弄、拼贴、尝试。

通过操作,满足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需要,而操作材料丰富、色彩鲜艳,又可以变幼儿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如:

手指偶、图片展、美工区、工具材料等。

让孩子们在自主的空间里去领略、尝试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

⑶开设幼儿家乡民俗文化工作室

根据幼儿认知、情感发展的特点及审美教育活动的形象性、情感性、实践性、潜移性等特点,应多创造条件让幼儿在反复感知中去体验、去理解,在多操作和创造活动中去创作、去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家乡民俗文化工作室将是家乡民俗文化内容的汇集区,具有内容丰富、活动范围大等优点。

在这里,幼儿不仅能观察、欣赏到资源县优秀文化作品,而且能感受到浓厚的家乡民俗文化气氛,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追求和强烈的观察欲、表演欲和创造欲。

四、课题研究目标

1.立足教师熟悉的家乡民俗文化,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结合同伴互助,促进教师课程的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提高课程执行的自主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落实新课题理念。

2.通过幼儿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体验与了解,增进其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从而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3.本课题研究试图进一步完善幼儿园课程结构,增强幼儿园对课程的选择性,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我园的园本课程,进一步丰富幼儿园课程,促进幼儿园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⑴《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的教育,因此,幼儿教育资源也就不仅仅是幼儿园内部的教育资源。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念告诉我们: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在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有价值的活教材,活的知识。

当课程内容取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当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为幼儿所注意时,他们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热情,更积极地运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

⑵幼儿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者,是把计划课程转变为儿童体验课程的中介人。

2.创新之处

⑴以儿童发展为本,利用家乡民俗文化资源,使幼儿园课程实施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⑵根据《幼儿教育新纲要》精神,创新幼儿园园本课程,有利于形成富有活力的民俗文化气息的园本特色课程。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整合各种研究方法。

但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开展研究。

㈠文献研究法:

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家乡的有关信息,搜集、整理家乡的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名人故事等资料。

㈡行动研究法:

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计划和策略,将研究工作引向深入。

㈢案例研究法:

案例就是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故事,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加上作者的反思和感悟,就是案例研究,又称为教育叙事(或者教学叙事)。

案例所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涵盖教育教学的众多方面。

它具有真实性、故事性、启发性、研究性四个特点。

㈣经验总结法:

对研究的过程与效益,进行分析、提炼、归纳、概括、揭示经验的实质和规律。

㈤观察法:

通过多种观察形式,真实地记录幼儿的表现,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为教师开展活动奠定基础。

㈥调查法:

通过访谈、问卷、谈话等调查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尽量全面、客观、公正地再现幼儿情况,了解课题研究与幼儿、教师发展之间的关系。

七、研究过程

㈠准备阶段(2011.9—2012.3)

1.围绕研究任务,成立课题组,教师自愿参加课题组,明确实施研究后的完成时间。

2.讨论、撰写立项申请报告,取得立项资格。

3.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家乡民俗文化教育所具备的知识和素质的培训。

4.组织课题组成员拟定研究计划,制定阶段计划。

5.确定研究内容:

民俗风情、民间游戏、家乡风光、名优特产。

㈡实施阶段(2012.3—2013.3)

1.第一阶段:

2012年3—2012.9。

做好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按预定的计划开始进行第一阶段的研究。

⑴有关民俗文化情况咨询、查找资料、收集、汇总、初定网络图,提高教师的民俗文化意识。

⑵对幼儿家长及幼儿调查摸底,发放家长调查问卷。

⑶召开课题论证会议。

⑷各实验班根据制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注重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创设相应的环境,开展实践研究。

⑸组织幼儿参观民俗文化有关的民俗风情、民间游戏、家乡风光等。

⑹开展“庆六一、爱家乡”现场绘画活动。

⑺开展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比赛。

⑻开题报告会

2.第二阶段:

2012.9——2013.3

⑴继续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资料、理论,并针对第一阶段存在的问题拟出第二阶段实施计划。

⑵开展民俗文化教育主题教育活动,并根据目标创设相应的环境。

⑶进行一次家长开放活动,组织家长和幼儿自制民间游戏玩具。

⑷对幼儿进行后测。

㈢总结整理阶段(2013.3—2013.6)

1.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取各方面对课题研究的评价信息。

2.整理研究成果资料,做好论证工作。

3.撰写研究报告。

4.现场结题会

八、研究基础与课题管理

㈠活动实施的组织保障

幼儿园课题管理的组织网络为“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主题活

动的实施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并针对活动实施的具体运作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调空。

建立了课题组研究网络系统。

园课题领导小组

图示如下:

课题实施小组

课题组长

课题组

课题研究参与人

撰写结题

课题领导小组(教务办):

适度调空,支持指导。

课题实施小组:

协调互动,反馈沟通。

班 级:

设计执行。

㈡师资队伍的保障

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班幼儿秩序感培养的研究与实验》的课题研究中,我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支教育科研的队伍,形成了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在扎扎实实的课题研究中,使我园的科研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本课题的核心成员由园长、园领导、各年级组长和全体老师组成。

她们都曾参加

了以上课题的研究,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她们的多篇论文、优秀教案在省、市级以上获奖。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过程中,园领导和老师都深切地体验和感悟到幼儿园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科研。

我们已着手进行教师培养和发展以及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研究,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学公开活动展示,人人撰写教学反思等,促使教师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专业能力。

㈢课题的经费预算与经费管理

本课题是我园重点课题,幼儿园将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抽出2.2万元作为课题研究经费,本着节约、高效、合理的使用原则,确定下列预算:

开展家乡民俗文化教育优质课比赛 2000元

开展家乡民俗文化环境创设比赛 5000元

开展家乡民俗自制教玩具比赛 2000元

外出参观学习,教师培训 5000元

制作课题档案、资料 3000元

召开课题研究会 3000元

订购相关资料 2000元

经费开支将在主管领导的监督下开支,合理科学实用,确保课题顺利进行。

九、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富有特色的家乡民俗文化成为有效教育资源的整理和分析研究

开题报告、研究网络图



2012.3

张浣颖

阶段成果

(限

5项)

课题组对家乡民俗文化资源在优化和丰富幼儿园本课程中开展的相关比赛资料、幼儿作品

幼儿园与社区教育基地合作教育的照片、录像等资料;教师利用家乡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幼儿园、班级环境的照片、录像等资料



活动资料作品资料

主题性图文展示资料集



2012.12

2012.12



课题组教 师

课题组教 师

教师在家乡民俗文化资源利用与课程整合中的自我反思、案例研究、优秀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案例集 2013.3

课题组教 师

家乡民俗文化资源与幼儿园课程

经验、论文

课题组

整合过程中,教师的研究策略与

2013.3

集 教 师

研究方法初探

最终 具有家乡民俗文化特色的园本课

园本课程

2013.6

李名蒞

成果 程活动方案集(大、中、小)

(限 利用家乡民俗文化资源,优化幼

研究报告

2013.6

张浣颖

3项)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

资源县机关幼儿园

2011年12月2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