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7082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docx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docx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2

绝密★启用前

2018-2019学年度?

?

?

学校8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下表是不同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不同认识

观点

学者

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

竺培芬

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双方行为的结果,并非美国单方面对苏联发动的。

冷战并非美国独家制造,而是“美苏共振互动所致”。

沈志恩

在冷战的起源中,英国政府极端仇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美苏冷战的爆发起了始作俑者的作用。

陈亚峰

斯大林把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当作假想敌而采取敌视态度,进而冷战不可避免。

张华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美苏冷战的发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

B.美英等国应该对冷战发动承担主要责任

C.极端意识形态不利于构建国际和平秩序

D.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冷战发生的主要原因

2.下图为一张残缺的海报,下列对其历史推断最合理的是

A.出现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时

B.发行者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C.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发行者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3.1971年,美国有学者指出:

“外交已开始付出红利,苏联因怕美国与中共过分亲善,愿意在反弹导导弹条约的坚定立场上让步。

”其背景是

A.尼克松主义的推行

B.苏联在争霸中处于守势

C.欧洲联盟的建立

D.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4.下表是二战后初期苏联对外贸易(单位:

百万美元)表。

这一现象表明二战后初期

A.苏联依靠西方恢复本国经济

B.西方国家持续扩大对苏贸易

C.东西方分裂的格局日益明显

D.美苏间的贸易关系趋于恶化

5.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

“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

”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

①有利于西欧社会稳定②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③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④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苏联在德国的政策最初集中于获得商品和工厂作为补偿。

西方盟国很快就阻止了苏联对它们的占领区的插手,并转向一些重建的努力,以便打一张有分寸的‘德国牌’来对抗苏联在东方逐渐增强的力量。

”这段话反映了二战后初期

A.苏联坚决抵制马歇尔计划

B.北约与华约的严重对峙

C.盟国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D.德国是冷战的焦点所在

7.1958年,在莫斯科举办了首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美国钢琴家范·克莱本荣获一等奖,这使美国“从一种50年代以来的不快阴影中得到些许解脱”。

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快阴影”的是

A.欧洲共同体的诞生

B.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C.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D.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8.美国从一开始眼睛就盯着全球,表现出所谓“国际性”的本质。

即使所谓的“孤立主义”也只是美国实力尚未达到与欧洲大国正面抗衡时的一种无奈选择,一旦具有了经济和军事实力,美国势必会把“领导世界”的意识转化为“领导世界”的行为。

材料意在说明美国

A.已放弃了孤立主义传统

B.霸权主义具有历史渊源

C.凭借实力建立单极世界

D.国力增强推动对外侵略

9.二战后,美国极力建立全球霸权,它在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同时在亚洲则是

A.扶植蒋介石打内战B.发动朝鲜战争

C.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D.从亚洲撤退兵力充实欧洲

10.二战后,美国指望西欧国家能显示在经济方面努力与美国协调的意愿,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用合作来代替竞争。

为此,美国政府

A.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B.建立“北约”组织

C.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D.推动欧共体的成立

11.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其演说中宣称:

“我不相信苏俄希望战争。

他们所希望的是得到战争的果实,以及他们的权力和主义的无限扩张。

我们在这里要考虑的是永久制止战争和尽速在一切国家为自由和民主创造条件的问题。

”丘吉尔的演说

A.促使美苏矛盾进一步加剧

B.标志美国冷战政策开始

C.加剧了美苏之间争霸的态势

D.助推美国霸权思想产生

12.1947年7-8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把以前流向西欧或苏联势力范围之外的其它地区的大宗贸易转向了东欧”,以此来抵制西方的援助。

这些协定

A.推动了经互会成立

B.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导致了冷战的兴起

D.促进了东欧经济高速发展

13.二战后,西欧方面就马歇尔计划提出的援助总额是220亿美元。

在杜鲁门总统将其削减到170亿美元之后,该草案被提交给国会批准。

这份草案在国会内部遭遇了激烈的反对,不仅共和党议员反对,左派议员也表示坚决抵制。

左派议员抵制的主要原因是该计划

A.滥用美国的对外援助资金

B.恶化美国对外贸易的环境

C.加重美国纳税人税务负担

D.加速世界两极格局的对峙

14.漫画《谆谆教诲》(下图)中,美国总统里根对人民说:

“不要让任何人说你们是贫困的,你们拥有世界上最昂贵的武器。

”漫画所表达的是

A.军备竞赛加重人民负担

B.美国在争霸中占据上风

C.美国军事实力世界领先

D.“滞胀”危机影响重大

15.20世纪50年代初,联邦德国一直对苏东国家奉行不承认的强硬政策,但60年代末宣布实行以“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通过谈判,联邦德国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

这一转变

A.是美苏“冷战”重心转移的产物

B.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C.是德国经济滞涨下的被迫调整

D.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

16.美国《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的同时,还规定:

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

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

A.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

B.有利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C.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

D.是美国建设“伟大社会”的尝试

17.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是冷战时期两极对垒的工具,其共同点是

A.由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C.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D.区域国际经济组织

18.二战结束后法国等西欧国家与西德占领区的历史学家.历史教师聚在一起召开研讨会,商讨如何修正历史数学中遗留下来的敌对图式。

这-做法

A.直接推动西欧走向联合B.受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C.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D.利于巩固资本主义阵营

19.1947年杜鲁门总统发表国情咨文,并将其作为“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

由此判断他认为冷战的根源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B.苏联保障国家安全与美国称霸全球的碰撞

C.二战后实力大大膨胀的美国试图控制苏联

D.共同敌人法西斯被败后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20.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在演说中强调:

“除非欧洲的各个部分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协调一致,否则欧洲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取得欧洲经济及军事的协调乃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

”这说明

A.马歇尔计划利于美国控制西欧

B.一个统的欧洲符合美国利益

C.美国通过创建北约以对抗苏联

D.欧洲市场的形成威胁美国霸权

21.二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

美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激烈的对抗,下表中的对应措施分别是(  )

政治

经济

军事

美国

苏联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互助委员会

 

A.①杜鲁门主义②马歇尔计划③朝鲜战争④越南战争

B.①铁幕演说②欧洲经济共同体③北约④华约

C.①铁幕演说②马歇尔计划③德国分裂④朝鲜分裂

D.①杜鲁门主义②马歇尔计划③北约④华约

22.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援助资金由只能用于私人企业扩展到政府控制的企业;援助重心由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转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盟国。

这一调整

A.扩大马歇尔计划的范围B.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衰退

C.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峙D.导致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23.1961年,约翰肯尼迪当选美国第35届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

这说明

A.美国进入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新经济时代

B.分权制衡的原则得到一以贯之

C.冷战思维影响了美国政府决策

D.美国政府大规模削减民众福利

24.下表是关于冷战史研究中各学派的不同观点,由此可以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A.观点不一反映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

B.新冷战史的研究方式最为合理准确

C.各种学派迭出不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D.冷战起源是冷战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25.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华尔兹指出,冷战期间,“从利害关系的大小和斗争的力量来看,意识形态在美苏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这两国的行为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

材料反映出美苏冷战

A.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

B.具有不均衡性的特点

C.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

D.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材料是关于四位学者对冷战起源及应承担冷战发生的责任者的历史叙述,竺培芬认为冷战是美国发动的,应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沈志恩认为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应由美苏双方承担责任;陈亚峰认为英国在冷战的起源中是始作俑者;张华认为斯大林的个人原因是导致冷战发生的原因。

由四位学者的论述,可知美苏冷战的发动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美苏冷战的发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故A项正确;B项仅符合第二位学者沈志恩的观点,故B项错误;C项仅符合第三位学者陈亚峰的观点,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四位学者的观点中均未体现,故D项错误。

【点睛】

冷战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是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对立的结果。

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其全球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和他的实力同步膨胀。

但战后美国首先考虑经济上的需要。

美国需要一个开放的市场,以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顺利进行。

这种需要成为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促使美国走上全球扩张的道路。

可是美国的霸权野心受到了来自苏联、东欧、亚非人民的反对。

美国却把这些障碍简单地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认为共产主义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正是苏联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妨碍了美国的称霸计划,导致了冷战的产生。

2.D

【解析】

【详解】

海报中的符号分别代表法西斯主义势力和社会主义力量,而图片中的箭头直接刺向这两者说明该国既反对法西斯主义同时又反对社会主义,由此不难判断符合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社会现实,故答案为D项。

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时没有出现反对社会主义的现象,还不存在法西斯主义,排除A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不反对社会主义,排除B项;第一次地界大战期间没有出现法西斯主义,排除C项。

【点睛】

本题属于示意图类型的试题,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审读示意图,明确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

此类历史试题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

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史实。

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

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历史史实的有效补充。

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历史课本史实的有效链接,然后根据问题设计来解答。

3.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71年,外交已开始付出红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美国调整了外交战略,开始战略收缩,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这些都是“尼克松主义”的推行的表现,故A项正确。

1971年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故B项错误。

欧盟于1993年成立,故C项错误。

20世纪70年代初,中苏关系仍旧紧张,故D项错误。

【点睛】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的调整对外政策的战略重点的主张。

60年代后期,美国的实力在侵略越南战争中遭到很大的削弱,在国内陷入空前的经济、金融和政治危机。

尼克松就任总统后,针对上述情况决定在对外政策方面做重大调整。

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提出美国收缩战线、越南战争越南化、用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新亚洲政策”。

西方报刊称之为“尼克松主义”或“关岛主义”。

4.A

【解析】表格显示二战后初期苏联对马歇尔计划受援国、苏联势力范围国以及美国进口都远远大于苏联出口的数量,说明苏联依靠对西方贸易恢复本国经济,故A项正确;表格显示1947年和1946年相比明显是出口下降,故B项错误;材料表格中贸易并不能体现出东西方分裂的格局的信息,故C项错误;表格显示美苏之间的贸易逐渐减少,但并不是趋于恶化,故D项错误。

5.C

【解析】材料中“人道主义动机”即援助,“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即经济手段控制欧洲,“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即对苏联的冷战,所以评论针对的是马歇尔计划;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有利于西欧社会的稳定,同时又把欧洲纳入美国经济势力范围,推动了欧洲的分裂和对峙,故①③④正确;②是指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军事方面的对峙,不符合题意,排除。

所以答案选C。

点睛:

通过材料“人道主义动机”“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明确材料指的是马歇尔计划;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6.D

【解析】

【详解】

材料中苏联和西方盟国的对抗都是以德国为核心,说明冷战早期的焦点是德国问题,故D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主要针对西欧,材料没有说明苏联对于马歇尔计化的抵制,故A项错误;北约与华约的严重对峙是两极格局形成之后,故B项错误;美国的盟国没有采取材料中信息,故C项错误。

7.C

【解析】

【详解】

二战后美苏实行冷战政策,以美国为首资本主义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沙条约,两极格局正是形成。

材料美国钢琴家获奖,没有受到冷战意识形态的影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正确;A不符合材料中美苏争霸信息;B属于关税贸易协定组织;D与美苏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8.B

【解析】

【详解】

从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思维到““领导世界”的意识”说明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故B项正确;美国并没有放弃孤立主义,A错误;材料说明美国霸权主义的原因,不是具体的表现,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美国对外侵略的明显信息,故D项错误。

9.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根据时间来判断。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在二战结束后不久(1948年。

故选A。

考点:

当代世界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争锋·马歇尔计划

10.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美国与西欧在某种程度上的合作,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故B项正确。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美苏冷战开始,A项与材料不符,故错误。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运用,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

欧共体的成立不是美国政府推动的,而是西欧谋求联合自强的体现,D项错误。

11.A

【解析】1946年丘吉尔发表演说,呼吁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这次演说发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的最初信号,促使美苏矛盾进一步加剧。

故答案为A项。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美国冷战政策开始,排除B项;当时美苏争霸尚未开始,排除C项;美国霸权主义在二战结束时已经产生,排除D项。

12.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的协定中“把以前流向西欧或苏联势力范围之外的其它地区的大宗贸易转向了东欧”是为了抵制马歇尔计划对东欧的冲击,为此苏联与东欧建立了经互会,故A项正确;经互会的成立使世界市场分裂,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B项错误;冷战兴起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故C项错误;D项错在“高速发展”。

【点睛】

理解“把以前流向西欧或苏联势力范围之外的其它地区的大宗贸易转向了东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经互会的成立有关。

13.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左派势力更多地代表亲社会主义势力,反映了左派议员对马歇尔计划加剧东西欧对峙以及两极格局的担忧,故D项正确;A、B、C三项反映了共和党等非左派议员的主张,故排除。

14.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军备竞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使人们变得贫困,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C均是自身正确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两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漫画并未涉及“滞胀”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

解答推理型选择题可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

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5.B

【解析】联邦德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主动和苏联和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缓和关系的条约,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B项正确;美苏冷战中心并没有转移,故A项错误;此时德国经济属于高速发展,并不是滞胀阶段,故C项错误;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是欧共体出现,故D项错误。

16.A

【解析】1952年处于冷战时期,在这个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时不仅加强了对人才的政治安全甄别,还对职业等有所规定,体现了人才引进的针对性。

故A正确;美国《移民法》是对移民和临时工入境做了限制,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并无直接联系。

故B错误;美国《1952年移民法》对于人才引进更多的是限制,无法扩大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故C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的引进问题,不是建设“伟大社会”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52……政治安全甄别”,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对立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7.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约和华约是冷战时期美苏分别成立对抗对方的军事政治组织,故A项正确,C、D说法错误;B说法错误,华约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不是帝国主义国家,排除。

18.D

【解析】二战后德国由于战败被英法美苏四国分区占领,其中西德属于资本主义阵营,这一举措主要是想巩固资本主义阵营,故D项正确;直接推动西欧走向联合的是法德和解,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美国外交政策影响信息,故B项错误;该举措显然不能消除西欧各国矛盾,故C项错误。

19.A

【解析】试题解析:

“对共产主义暴君”说明了他着重批判苏联的制度,这属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故选A。

BCD与此不符。

20.B

【解析】根据材料中人信息“除非欧洲的各个部分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协调一致,否则欧洲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可以看出美国希望在援助一个更加统一的欧洲,这更符合美国的利益。

故B项正确。

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意思,故排除。

材料中并未涉及北约组织,故排除C项。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21.D

【解析】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在政治方面表现为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故①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方面表现为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故②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美国建立北约组织,苏联建立华约组织,故③是北约,④是华约。

故D正确;越南战争并不是苏联发动的,故④不是越南战争,故A错误;欧洲经济共同体并不包含美国,故②不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故B错误;铁幕演说由英国丘吉尔提出,不是美国,德国分裂、朝鲜分裂并不属于军事方面,故C错误。

故选D。

22.C

【解析】“援助重心由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转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盟国”说明美国利用经济援助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一举措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峙,故C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主要是针对西欧国家,故A项错误;美国对外援助显然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美国经济援助有利于美国为首资本主义阵营的稳固,故D项错误。

23.C

【解析】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新经济时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分权制衡的原则,而是说明国会支持太空开发的方案的问题,故B错误;20世纪60年代处于美苏争霸时期,国会支持太空开发的方案体现了冷战思维的影响,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美国政府大规模削减民众福利,故D错误。

故选C。

24.A

【解析】材料“正统学派”“修正学派”“后修正学派”“新冷战史”对“冷战”的认识不同,得出的观点不一,这说明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B项“最为合理准确”说法错误;各种学派的研究有利于接近历史真相,故C项错误;冷战起源是冷战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故D项错误。

25.C

【解析】由“意识形态在美苏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可知,美苏冷战实际上是国家利益的争夺,故选C而排除AD;B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