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708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2013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卷2012.11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其中1—6题、18—22题填涂在机读卡上,其余题目书写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共69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

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

人也是如此。

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

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

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

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

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

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

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

“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

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

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

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

“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l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

前者说:

“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

”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

后者说:

“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

”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

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⑦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

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

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

人统、事统、学统。

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

他解释说:

“人统,其中心是人。

中国人说:

‘学者,所以学做人也。

’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

”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

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

而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

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

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

1、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

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

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一至三自然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

B.文章四至八自然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九自然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

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再旁征博引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

 

二、古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

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

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

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

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

陈灭,与世基入隋。

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①。

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

大业中,累至秘书郎。

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

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

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

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

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

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

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

太宗尝曰:

“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

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

“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

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

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

”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②,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

世南曰:

“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

不敢奉诏。

”帝曰:

“朕试卿耳!

”赐帛五十匹。

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

帝每称其五绝:

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

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新唐书·虞世南传》)

    [注]①二陆:

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

②辨明而从宽处理讼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高荔行                  高:

推崇

     B.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      疾:

痛恨,不满

     C.故议者方晋二陆              方:

正直

     D.妻妾被服拟王者              被:

穿着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虞世南忠直诚恳的一组是                        

  ①世南躬贫约,一不改                     ②世南抱持号诉请代

  ③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                   ④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

  ⑤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⑥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世南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他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有时甚至几十天也不梳洗。

     B.虞世南和哥哥世基一起在隋朝任职。

虞世南在文章清劲上不如世基,但他学问渊博,也不像哥哥那样善于用花言巧语来博得皇帝的喜爱。

     C.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借鉴汉文帝时齐楚地震、水灾,采取郡国不来朝贡,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稳定局面。

     D.在皇上作宫体诗叫虞世南依韵唱和这件事上,虞世南认为皇上作的诗诗体不雅正,担心自己唱和的诗一旦传于世,会引起不好的影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

(3分)

                                                                              

(2)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3分)

                                                                    

(二)文言文断句(3分)

8.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

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

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

至于填词一道,较之诗赋古文,又加倍焉。

窠臼不脱,难语填词,凡我同心,急宜参酌。

                                    

(李渔《闲情偶记》)

(三)古代诗词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1)词的上阕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

                                                                              

(2)词的下阕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

(6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3)                ,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元代戏曲家        的杂剧代表作。

(6)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229年的历史。

 

三、文学类作品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北京声音

吴越

客居京城两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静。

北京的静,当然不是荒凉的静。

这个城市,人口数以千万,商圈喧哗,楼群生长,昼夜有航班起落。

然而,所有的声息都如同碎片,顺着风,搅起一些,还没听真切,它们就低下来,着地了;所有含混的响动,像河底的泥草,像茶杯里的渣脚,微小地交织在主体的边缘,反而映衬出静的亘古远大。

北京的静,和城市地理相关。

三面雄关,指缝间漏下一个平原,不接水路,气质上与山居相近。

北方苦寒,气候干燥,日短夜长,并不适宜欢饮达旦。

历史也为北京人留下了惯看秋月春风的稳健。

年轻时爱瞎侃吹牛的,倘不是为了谋生,过一定年龄还这样,就教大家都瞧不上。

皇城根下的平头百姓,基因里埋着“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地线。

北京的静,使之真正成为北京。

在首都博物馆的非物质遗产展览会上,我得知有“北京声音”这一项,十分好奇。

首博一位女士托人传给我原始素材,包含二十多个各有名字的声音文件:

唱京剧,二胡,蝈蝈,花鸟虫鱼市场,空竹,驴,磨剪子磨刀,清扫寺院,寺院钟声……

戒台寺清晨台阶上扫地的唰唰声。

扫帚带过落叶,落叶是湿的吧,雾应该还没散,初日照高林。

胡同里磨剪子手艺人的吆喝。

磨一阵子剪子,嚓嚓嚓,吆喝一长一短两声,手艺人说:

“你先别录,你要听哪种?

”又换了一种吆法,更有古意,尾音像能勾魂。

又磨剪子,嚓嚓嚓。

驴拉货进城,在墙角不老实,叫唤起来。

有大人带着孩子经过,孩子第一次看见驴,咯咯笑了,清脆得像两根花针掉在瓷釉上。

这些声音,每一个的寻找与录制都很不寻常。

例如鸽哨,如今踪迹难觅,如果不是有一户祖传鸽哨手艺的人家,辗转听说首都博物馆在进行声音搜集计划,“找上门来”,这种极具京城代表性的声音也将付之阙如。

看似举手可得的,也不容易。

如清晨禅寺扫阶声,得去好几个大清早,反复调试;天坛的风声,因其南侧有火车道,周围有七千多只鸟,早晨六点多就有游客,难以“提纯”……

声音,是形象思维之门。

推开这道门,人们跨越时空,与这段声音的“生命”同在。

在她的理想中,北京应该有一个“音库”,收藏古建筑的声音,民俗活动的声音,自然四季的声音。

然而,她告诉我,这项收藏并没有按计划继续下去,她为北京建一个“音库”的想法似乎也遥不可及。

由于种种原因,它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有一些声音,前两年还有,现在也已经找不着了”。

是的,这些声音很普通,甚至卑微。

微小到没有谁觉得要把它们留下来,珍藏之。

它们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正如产生它们的市井生活,正如与它们相伴的、多半不会在历史留名的普通人们。

有什么必要,为普通到几乎无人察觉的存在与消失的历史立志呢?

可是,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

也或许,这些曾经的声音,都已归还给了大历史,无声地滋养着北京的静。

11、作者说:

“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

”这句话的含义如何理解?

(2分)

答:

                                                                          。

12、文中所写的“北京声音”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5分)

答:

                                                                         。

13、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北京的“静”?

(6分)

答:

                                                                         。

14、试根据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态度。

(6分)

答: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下笔不觉师造化

①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

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

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

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

“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

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

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②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

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

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③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

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

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

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

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④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

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

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

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⑤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

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⑥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

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

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

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

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鉴赏、鉴别真伪的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16、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

这是什么原因?

请简析。

(3分)

                                                                              

17、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

请简要分析。

(4分)

                                                                              

 

第Ⅱ卷(共81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2分)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为271.6万人。

B.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阴。

C.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利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

D.林萍是一位普通的保险公司职员,她为非亲非故的女孩捐献肝脏的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大家热情地称其为“宁波的骄傲”。

19、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今年春节期间,镇里举办了一场别无二致的茶话会,向返乡过节的流动党员们通报了本镇一年来经济发展的喜人形势。

C.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D.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2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健康专家建议,要先把办工桌调整到一个     的高度,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座椅的高度。

②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     ,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跋扈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不无关系。

③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     学习外语呢?

④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     显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A.适合  投降  何况  未免        B.适合  投诚  况且  不免

C.合适  投降  何况  不免        D.合适  投诚  况且  未免

2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句禅语啊!

幸福指数全在自己掌握。

如果我们对自己说一句“已经很好了啊(这是应该经常说的)”,那么我们生活的枝头也会挂满幸福的露珠儿了吧。

B.一场名为“相约文博会·爱心万里行”的大型文艺晚会将在省体育中心举办,一万人将现场进行手语表演,以此倡导“爱心文化”。

C.秦少游《踏莎行》曰: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一个迷字便摄住了月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