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0777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x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x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秘密★启用前

重庆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2019.11

语文试题卷共7页,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至10题为选择题,30分;第11至22题为非选择题,120分,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1至第10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11至22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本大题共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字形﹑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镌刻(juān)倒影(dào)下载(zǎi)发祥地

B.关卡(qiǎ)佣人(yōnɡ)剽窃(piāo)贸然

C.口角(jiǎo)答理(dā)露骨(lòu)犯而不校

D.松散(sǎn)处理(chǔ)黏合(nián)蜇伏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面临严峻的金融危机,公司领导求真务实,惨淡经营,紧紧抓住原料、生产、物流和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确保完成年度经济指标。

B.湖南省地方海事局李局长面对首次到来的“千里湘江话航运”新闻采访团,踌躇满志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一定要让湘江航运再发生机!

C.“五严”禁令的实施,让中小学生周末和节假日可以泡图书馆,进实验室,这正是为渊驱鱼,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D.今年2月初,奥巴马政府不顾中国强烈反对,抛出对台军售案。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奥巴马28日发表讲话,发誓将美国航班袭击一查到底,揪出全部幕后黑手;同一天,基地组织嘲笑美国情报网络。

C.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使用规范语言,不要过多滥用网络语言,这样会给汉字的规范化和青少年的学习增加困难。

D.中华民族由于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是

A.一人独酌,可以深思漫想,这是哲学式的饮酒;两人对酌,可以灯下清谈,这是散文式的饮酒。

B.他的书桌上摆满了书,文学书啦,工具书啦,经管书啦。

C.苏东坡游赤壁,用了八个字: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总结了赤壁的风景。

D.我不知道哪年哪月,此楼此景,已被这篇文章(《岳阳楼记》)重建。

(出自《文化苦旅》。

二﹑【原创】(本大题共三小题,共11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5—7题。

天狼伴星——谈才:

实验与思维

科学研究需要多种才能:

制造仪器之才,观察实验之才,抽象思维之才,推理计算之才,等等,但基本上是两种:

一是实验,一是思维。

既能动手,又能动脑。

科学史上有些人由于这两种才能而成对出现,他们共同协作,导致重要发现。

例如前面提到国的第谷与开普勒,又如伽利略与牛顿,法拉第与麦克斯韦。

“每一对中的第一位都直觉地抓住了事物的联系,而第二位则严格地用公式把这些联系表述了出来,并且定量地应用了它们。

”(《爱因斯坦文集》第1集,第15页)

法拉第(MichaelFaraday,1791-1867),出身于英国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铁匠。

他只上过短期小学,十三岁去书店当学徒,以从事化学与电学的实验。

后来,他听了英国化学家戴维的演讲,印象很深,便写信给戴维,请求介绍到皇家学院去工作。

在工作中他表现了杰出的实验才能,对实用电学的三大分支(电磁感应﹑电化学与电磁波)做出了贡献。

他还得到了能量守恒的正确概念。

但他在科学理论上的成就则较少受人注重,例如关于电磁学说,虽然他已提出了电磁与磁场等基本思想,但表述不明确,没有找出数量上的规律。

直到麦克斯韦,用精确的数学方法作了透彻的说明,才为世人所普遍接受。

然而不要以为这两种才能不能兼备,切勿把才能神秘化,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苦干是巧干的母亲。

许多人如李时珍﹑达尔文(C.Darwin,1809-1882)等就一身兼有这两种才能:

既善于从自然界索取第一手资料,又能独具慧眼,从中找出规律来。

著名的天狼伴星的发现在天文学史上传为佳话,同时也显示了人类的智慧,1834年,贝塞尔(F.W.Bessel,1784-1846)观察天狼星自行时,发现它并不沿着直线(直线指太阳的弧)运动,而描绘出波浪形的曲线。

他怀疑这是由于天狼星被另一颗紧挨着它的星所摄动而产生的曲线。

1844年,经过详细的计算后,贝塞尔从理论上断定这颗星(后来叫天狼伴星)是存在的。

1862年,也就是他死后十六年,美国的克拉克把新制成的18英寸(1英寸等于25.4毫米)的天文望远镜对准天狼星时,果然发现了这颗伴星,贝塞尔的预言光辉地被证实了。

天狼伴星是人类最先发现的白矮星,它得质量大得惊人,密度为水的17万倍。

贝塞尔的发现,也证明他是一个兼备实验和思维的人。

贝塞尔对数学也很有研究,贝塞尔函数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节选自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

5.下列关于天狼伴星的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是1834年贝塞尔在一次天文观测中发现的。

B.1862年,美国的克拉克用18英寸天文望远镜证实了贝塞尔关于天狼伴星存在的预言。

C.天狼伴星密度约为水的17万倍,是人类最先发现的白矮星。

D.天狼星的发现,证明贝塞尔具备实验和思维两种才能。

6.下列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研究需要的才能基本上是实验和思维两种,但对某些具体科学家而言,有时并不能兼备。

B.科学史上有些人由于实验和思维两种才能而成对出现,说明这两种才能不能兼而有之。

C.在科学史上,也有一些杰出科学家同时具备实验和思维两种才能,如法拉第﹑李时珍﹑达尔文﹑贝塞尔等。

D.贝塞尔和克拉克,就象伽利略和牛顿一样,一者“直觉地抓住了事物的联系”,一者“严格地用公式把这些联系表述了出来,并且定量地应用了它们”。

7.作者认为,科学研究总体上需要实验和思维两种才能。

请结合中学阶段学习科学知识的经验体会,谈谈实验和思维的关系。

(5分)

三﹑【原创】(本大题共三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

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

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

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

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

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

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

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

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岂皆古之中声也哉?

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

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呜呼!

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

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诋:

抨击

B.以恣敌之出没恣:

任凭

C.《巷伯》之刺谗而下刺:

讥刺

D.岂皆古之中声也哉?

中:

不高不低的

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沈练为人﹑为文之“大者”的一组是

①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②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③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

④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⑤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

⑥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④⑥

10.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炼流放边塞。

当时,边事废弛,有敌寇边,将士常常束手无策,甚至连一支抗敌的箭都没有。

B.沈炼在他的诗文中,抒发了对边防懈怠的愤激和对将士屠戮百姓的痛恨。

C.作者认为,沈炼有古代志士的风范。

如果按照孔子删诗的“发乎情,止乎礼义”宗旨,沈炼之诗文﹑屈原之骚﹑伍胥之谏﹑贾谊之《疏》等,都可能被孔子采录。

D.沈炼之死,让人痛心。

其诗文能惧谗臣,激士卒,唤起人们同仇敌忾的义愤。

四﹑(本大题共三小题,共23分)

11.⑴把下列文言阅读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3分)

②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

(4分)

⑵用斜线(/)给下列一段文言文断句。

(3分)(限断6处)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12.【原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①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②。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①公元744年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此诗即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

②药栏:

泛指花栏。

⑴“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2分)

⑵诗歌颈联“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中“吞”“醉”二字,工于烹炼。

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5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共6分)

⑴______________,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

⑵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

(李商隠《锦瑟》)

⑶吾师道也,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⑷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

(同上)

⑸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⑹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___________。

(班固《苏武传》)

五﹑【原创】(本大题共五小题,共24分)

生如直木

张承志

1去年在南方,终于见识了从小听说的滕王阁。

  

2那天一同登阁的朋友中,有老书家某先生。

眼望秋水长天,大家心情舒畅,我随口向老先生求教,从纸到墨,听他讲文房四宝的奥妙。

  

3滕王阁已翻盖一新,阁中层层店铺林立。

看见摆的镇纸光色新鲜,盘算是否也买一对。

如今作家少文,个个的字都如鸡飞狗趴。

我也一样,偶尔写字,怨笔赖墨,而且只有一把英吉沙匕首压纸。

足踏着滕王阁的地板,心里寻思,这镇纸只卖十多块,不能说好,但是有落霞孤鹜的字儿,带回一对也算个纪念。

  

4老先生却摇头,以为粗磁生铜,不值一顾。

他说江西书家的案上,没有这种次货,也不使菜刀压纸。

镇纸多用檀木自制。

我说我的字哪里要什么镇纸,砖头石头,有一块足矣。

老先生沉吟半晌,说,我给你做一对吧。

  

5囊匣装着的镇纸被捎来北京时,我正在读一个小说。

  

6急忙掀开囊匣盖子,只见一双白润的檀木,静静躺在紫红的绒布里。

真是性灵南国,书法家还做细木工!

抚着满掌光洁,脑中现出柔润檀木划过宣纸的感觉。

  

7怀着一丝谢意,握着镇纸继续读。

小说的主人公,将面临他第二次的被捕。

小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历历细微的,满篇都是他在“四人帮”时的苦难遭遇。

我用白檀木唰地一划,翻过下一页。

  

8这篇小说,其实是因了我的怂恿,朋友才勉强写了出来。

他是个内向的家伙,文字轻描淡写,但骨子透出凄凉和压力,使我们都敏感了,读着我想。

  

9檀木握久了以后,光滑中沁出了一种冰凉。

我想快些翻完这篇小说,好给江西的老前辈回信。

可是故事却正在有趣处,不由我不先读完。

警察监视他的房东,审讯他的女友,他把头上的一张大网,写得纲举目张。

  

10一瞬间我意识到手中的镇纸。

掂了一掂,觉得挺沉。

确实,檀木决非杨柳杂属,不显形骸,不露纹理。

这么一想再掂掂手里小说,突然感觉我辈的感情娇嫩。

不是么,以前我的那些劳什子,不更是又嫩又酸么。

  

11丢开小说,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

世间最不外露的,怕就是这光洁之物了。

  

12其实当初斧子劈锛子凿,它的内里该都是坑疤。

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

  

13囊匣下面,覆着一条墨纸,我取出来一看,原来是老者的题字:

  

直木顶千斤江西民谚  

14趁着一时感悟,我提笔兑墨,用这一对白檀木压住纸边。

想了半天,编了两句,哪管字迹蠢劣,与江西老者唱和了一张:

  

生若直木,不语斧凿  

15我想,事物都大致雷同,无论一茎枯草,一头弱牛。

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

除了我们,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伤痕。

而且,大都是心广意宽,如打磨光滑的檀木镇纸,像穿了新衣裳的农民,干净漂亮地活下来。

  

14.文章开头部分第1—4段写登滕王阁买镇纸,有何作用?

5分

15.文章是围绕镇纸展开的,请梳理思路。

(4分)

16.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老先生捎给作者的镇纸有什么特点?

3分

17.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朋友的一个小说?

5分

18.鲁迅先生曾批判中国的文化,认为其往往劝人妥协退让,作“僵尸的乐观”;他反对逃避,“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有人认为,文中的“生如直木,不语斧凿”流露了鲁迅所批判的消极逃避的思想。

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7分

六﹑语言表达。

(本大题共三小题,共11分)

19.将下列句子组合成一个长的单句,可以增删个别字词,但不改变原意。

(3分)

①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

②传统的知识分子,被“四书”“五经”吃空了灵魂。

③他创作的《怀旧》《孔乙己》等作品,表达了他对传统知识分子的嘲讽与同情。

20.【原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要求:

准确简洁概括后文的含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个丧子的母亲终于停止哭泣,端起饭碗,因为她饿了。

那个含情脉脉的姑娘不得不离开情人一小会儿,她需要上厕所。

那个哲学家刚才还在谈论面对苦难的神明般的宁静,现在却因为牙痛而呻吟不止。

21.【原创】下面一段文字中,在词语色彩﹑语法﹑标点等方面有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5分)

①人类的文明史可以说是一部力图战胜自然﹑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子的历史。

②这种历史记忆使得人类到现在也还是一片灿然的主子心态。

③对于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东西,人类觉得天经地义无可怀疑。

④如果自然之物不是为人类而存在的,那还有什么意义!

⑤人向大自然要东西是不用经过思考的,他只要说:

“我需要”,就足够了。

⑥今天,原本丰美和谐的大自然呈现出支离破碎千疮百孔的面貌,就是由于人类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和行为造成的。

⑦就说眼前这条蜥蜴吧,它的生活与人何干?

⑧它的天敌本是另一种生物,可是现在必须加上人类了,而且看来最危险的天敌就是人。

⑴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原创】(60分)

阅读下面漫画材料(丰子恺《草不知名略似兰》),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9年重庆一中高2019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

语文答案2019.11

1.B下载(zài)露骨(lù)蜇伏(蛰)

2.A(A惨淡经营:

形容苦费心力。

B踌躇满志:

形容对自己现状和成绩非常满意。

C为渊驱鱼:

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

现多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D危言危行:

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3.D(A“问题改善”搭配不当,B“将美国航班袭击一查到底”,搭配不当。

可以在“袭击”后加“一案”。

C“过多滥用”重复。

4.C.苏东坡游赤壁,用了八个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总结了赤壁的风景。

5.B

6.A

7.(5分)(略)

8.D

9.B②⑥与题干不符。

10.A“不及飞一镞以相抗”,说的是消极抗敌,不是没有箭。

11①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

②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

⑵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12⑴为了生存,放弃隐居的理想而出仕的无奈。

⑵拟人(1分),吞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拟人(1分)。

醉写出了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1分)。

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1分)。

为下文抒情作铺垫(1分)。

13.略

141引出镇纸的话题。

2吸引读者3对比,突出老先生镇纸的精美。

4《滕王阁序》是一篇感慨命运多舛的文章,暗合文章主体,照应文末“除了我们,被文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的伤痕。

(答对一点2分,答对二点,答对三点5分)

15.想买镇纸———捎来镇纸——引发感想

16.白润,深沉﹑不露文理,直面苦痛

17.1小说流露了一种对苦难遭遇后的凄凉酸涩的倾诉。

2与老先生的镇纸形成对比3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5分)

18.1直木不语伤痕,不等于忘记逃避伤痕。

2内里伤痕累累,而外表白润光鲜,这正是对苦难的一种正视与反抗。

3“不语斧凿”,从历史和大自然永恒的的角度来看待伤害,不无意义地念念于过去,而是直面现在,直面未来,体现了一种更宽广的情怀。

因此,它不仅不是僵尸的乐观,反是勇毅的乐观,智慧的乐观。

(结合了文章中“生如直木,不语斧凿”所表达的人生观加以合理阐释即可。

一点2分,两点5分,三点7分。

19.参考:

作为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鲁迅创作了旨在表达他对被“四书”“五经”吃空了灵魂传统知识分子的嘲讽与同情的《怀旧》《孔乙己》等作品。

20.参考答案:

当我们的灵魂在享受幸福或在体味悲剧时,肉体往往不合时宜地把它拉回到尘世。

(讲到肉体与精神的一种对立关系,都可以酌情给分。

21.⑴力图—妄图

⑵如果自然之物——自然之物如果不是为人类而存在的文中

⑶他只要说:

“我需要”,——去掉“:

⑷危险的天敌就是人——“天敌”

⑸由于人类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和行为造成的

(答对4处满分)

文言参考译文:

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

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

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

不久,沈君就拖累着妻子儿女,离家来到塞上。

正巧遇到北方敌人屡次来寇边,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

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来邀功请赏。

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

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

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

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

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

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

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

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

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

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

它们难道都符合古代的音律吗?

然而孔子所以并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

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

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似乎有发泄怨恨之嫌;伍子胥的进谏,似乎有进行威胁之嫌;贾谊的《陈政事疏》,似乎有过于偏激之嫌;嵇康的诗歌,似乎有过分激愤之嫌;刘蕡的对策,似乎有亢奋偏执之嫌。

然而运用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来收集编次它们,恐怕也未必不被录取。

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

啊!

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

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

我恭敬地记在这里。

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写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