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98504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道德经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我听说:

会做生意的商人把货物囤藏起来,外表上好像没有货物一样。

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但容貌谦恭就像愚蠢的人。

去掉你的骄气与多欲,故意做作的姿态和过大不实际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没有好处。

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而已。

”孔子离去,对弟子们说:

“鸟儿,我知道它能飞;

鱼儿,我知道它能游;

兽类,我知道它能跑。

会跑的可以使用网(捉住它),会游的可以使用丝线(钓住它),会飞的可以使用箭(射中它)。

至于龙,我就不能知道了。

它乘着风云而上升到天空。

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大概像一条龙吧!

”老子讲修道德,他的学说以深自韬隐,不求闻达为主旨。

久住周京,看到周朝衰微下去,于是就离开了。

经过散关,关令尹喜说:

“你将要隐居了,请尽力为我著书吧!

”于是老子便著述老子上下二篇,论述“道”与“德”之意五千多字,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

老子的时代,春秋末期,百家争鸣的时代,奴隶社会晚期,新旧交替的时代,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时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书艺文志统计,著书立说的诸子有一百八十九家,其著作的总数是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主要学派儒,道,法,墨,四家学派的比较,老子的思想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道德经的精髓,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上篇道经,第三十八章以下为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

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上下篇共五千四百六十七个字。

关于“道”,“道”形声。

本义:

供行走的道路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

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

道字的原型为人首蛇身,其来源为伏羲人首蛇身的传说。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

“道”字不见于甲骨,但见于金文,其形象是手托着首(脑袋)或直接将脑袋藏在衣服中(见图),意思就是用衣服把头蒙起来,用来表示一种人们必须走通而到达目的地的路径,但走起来就像用衣服蒙着头一样,要摸索着前行。

如果不是迫切希望前往的目的地,没有人会像被蒙上头一样走向一条陌生的路径。

蒙头确实与行走紧密相关,如果我们被突然蒙上头,第一个感觉就是寸步难行。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双眼在保持身体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蒙上双眼一般就很难保持行走时的身体平衡。

所以,金文中的“道”字,指的应该就是陌生而必须走通才能到达目的地的路径。

这可能就是古人单用“道”字表示道理、法则、规律之类抽象概念的原因所在,例如,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养生之道等。

道的含义,道是阴阳道是过程道是本原道是规律道是法则,道是阴阳。

首先运用道教的思维方法,分析一下“道”字原来是这么写的,右上角的两点“-”在八卦里面代表的意思是阴,两点下面是一横“”代表着阳的意思,即所谓“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也;

中心是一个自我的“自”,强调出道是要靠自己用心去体悟才能得到的;

最下方是一个走字底,道明人若想要体悟大道,就需要深谙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

道天道运行,阴阳造化。

道是过程。

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

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

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

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

道是本原。

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

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

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

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

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

道作为本原,是混然一体的东西。

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道是规律。

这是道的第三层含义。

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

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

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

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

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

道是法则。

这是道的第四层含义。

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

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

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

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

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关于德,“德”字是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ch)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

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

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德”。

、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

目正、心正才算“德”。

、在小篆中,仍然是会意:

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

道字在三十七个章节中出现,德在十六个章节出现,知在二十七个章节出现。

道德经的主要内容,三道德经讲解和赏析,老子语录赏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四十五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五十八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六十四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三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七章),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释希:

通“稀”,少。

言:

言语。

是指政教法令。

希言,字面上是少说话,含义是不施加政教法令。

飘风:

暴风、狂风。

译文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

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是谁使它这样的?

是天地。

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况人呢?

所以,从事于“道”的,就与“道”相同;

从事于“德”的,就与“德”相同;

表现失“道”、失“德”的,行为就是暴戾恣肆。

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

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

与失“道”、失“德”相同的人,就会承受失“道”失“德”的后果。

统治者不值得信任,人民自然就不信任他。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

道,强为之名曰:

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无声呵又无形呵,独立长存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下息,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根源。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

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空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

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无以“道”为法则,“道”则纯任自然,以它自己的样子为法则。

第四十五章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注释:

冲:

虚,空虚。

讷(n):

拙嘴笨舌。

正:

通“政”,译文最圆满的东西就好象有欠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

最充实的东西好象空虚的一样,可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正直的东西好象是弯曲的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象是笨拙的一样,最好的口才好象是不善言词一样。

清静战胜躁动,寒冷战胜炎热。

清静无为便可以成为统治天下的君长。

第四十九章原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xi)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有“道”的“圣人”没有自己固定的意志,(他)以老百姓的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

善良的人,我就以善良对待他;

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这样整个时代的品德就归于善良了。

诚实的人,我以诚实对待他;

不诚实的人,我也以诚实对待他,于是整个时代的品德就归于诚实了。

有“道”的人在统治地位上,将收敛自己的意欲,使人心归于浑沌、纯朴。

老百姓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追求自己的欲望),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复到婴孩般的真纯浑朴状态。

第五十四章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注释建:

建立。

拔:

拔出。

抱:

抱持。

脱:

脱失。

祭祀(js):

祭神祀祖。

修:

整治。

含有运用的意思。

夆(png):

丰厚。

博:

博大。

邦:

指国。

兹(z):

即哉。

此:

指代“以身观身”、“以家观家”等五句的内容。

译文善于建树的人,(其建树的东面)不可拔除;

善于抱持的人,(他抱持的东西)不会脱落。

(如果一个人既能建树事业,又能抱持事业),子孙便会因此而祭祀不绝。

修德于一身,他的“德”就可以纯真;

修德于一家,他的“德”就会有余;

修德于一乡,他的“德”就会增长;

修德于一国,他的“德”就广大;

修德于天下,他的“德”便会普遍。

(修德要推己及人、见微知著。

)所以从自己本身的情形去观照别的人;

从自己一家的情形去观照别人家的情形;

从自己一乡的情况去观照其他乡的情况;

从自己一国的情形去观照别的国家的情形;

从目前天下的状况,观照将来天下的状况。

我凭什么了解天下这样的现实呢?

就是目的这个道理。

第五十六章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渭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译文智者是不随便(向人民)施加政令的,施加政令的人就不是智者。

塞住他们知欲的孔窍,关闭他们知欲的门户,磨去锋芒,化解纠纷,涵蓄光耀,混同尘垢,这就叫做玄同的境界。

这样就不分亲近,不分疏远,不分利益,不分祸害,不分高贵,不分低贱。

所以这样的人能做天下的君王。

注释知:

同“智”。

说。

玄同:

齐同,均一。

指玄妙齐同的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

张松如贯通全章解释说:

“这里所讲的玄同,也就是抱一、得一,使事物处于一种无差别的状态。

在老子那里,他是看到了对立而夸大了同一。

”贵:

尊贵,崇尚。

第六十三章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无事”的方式去做事,以无味作为味。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去报答怨恨。

解决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做大事情要从细小的地方入手。

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开始;

天下的大事,必定由细小开始。

所以有“道”的圣人永远不认为自己在做大事情,才能成就大事。

轻易应诺别人的要求,一定很少遵守信约;

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就一定多。

因此有“道”的圣人(遇到事情)都把它看得艰难,所以才永远没有困难。

注释味无味:

以“无味”为“味”。

前面的“为”、“事”、“味”均为动词,意动用法。

后面的“为”、“事”、“味”均为名词。

大:

动词,使动用法,使增大。

多:

动词,使动用法,使增多;

乎:

于。

作:

兴起,发生。

诺(nu):

许诺,答应。

第六十六章原文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大江大海能汇聚容纳百川流水,是因为它所处低下,便为百川之王。

若有人想在万民之上,先得自谦为下;

要为万民之先,先得自卑为后。

圣人正是这样,他在上,人民没有重担;

他在前,人民不会受害。

所以普天下都热心拥戴而不厌倦。

他不争不竞,谦卑虚己,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注释上:

活用为动词,在之上。

欲上民,想处在百姓之上。

下:

活用为动词,在之下。

之,代百姓。

必以其言下之:

必须要用言语表示在百姓的下面(谦下)。

下二句中的“先”与“后”,都活用为动词,同此用法。

重:

重压、沉重。

推:

推荐,推举。

厭(y):

厭通“压”,抑制。

又作厌。

第八十章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诟,是渭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译文世界上的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击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代替水。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的人没有不懂这个道理的,但是没有人能够遵循它。

因此有“道”的圣人说:

“承当国家的屈辱,这才能叫做国家的君主;

承担国家的灾难,这才配做天下的君王。

”(这些)正面的话听起来却求是反面的话一样。

注释易:

代替。

泄(gu):

通“诟”,通行本作“垢”字,耻辱。

正言若反:

真理好似违反常理,正言好似反言。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本是真理,圣人之言,本是正言;

世人不解,以为好似违乎常理,好似反言。

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

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老子的形象,结语,老子是一篇哲学著作,也是一篇古老的文学著作,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大家在诵读学习“道德经”时,有自己的理解,对生活、对工作有新的感悟和自己的所得。

2010年7月沈德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