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9543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1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高教信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会议的主题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和发展。

湖北省教育厅郑年春副厅长、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余风盛理事长、湖北省高教学会会员代表及我校张锦高校长、欧阳建平副校长出席了此次会议。

☆4月10-12日,“特色大学建设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隆重召开。

本次研讨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我校承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现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周文辉,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高校的有关领导专家百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模式比较及实证分析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以“211工程”、“863计划”、“985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为载体,结合国家“八五”、“九五”和“十一五”计划,我国初步完成了研究型大学的框架体系建设。

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发挥支撑作用的职能,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体系结构是其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探求合适的科研管理模式对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实力非常有意义。

一般可以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管理模式分为三类:

大科研模式、项目科研模式和平台科研模式。

本文将对上述三个模式进行评价,并利用上海交通大学现有的科研管理模式为例,实证分析研究型大学的合理的科研管理模式,旨在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尽早实现科研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和国际化提供参考。

1 科研管理模式及其特点

1.1 大科研管理模式

①核心思路。

大科研模式的核心思路体现为三个一体化:

即科研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科研与学科建设一体化,科研与产业管理一体化,形成整合学校多方面力量和资源,推动科学研究和以科学研究支撑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格局,形成以科学研究为主线的研究型大学学科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图1 大科研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图

②体系结构。

该体系的核心操作机构是科技委。

科技委按照联系会议体制运行,综合调度现设的科技处(科研处)、学科与基地建设处、研究生院和产业集团(部分)的职能,围绕学校的上水平总体目标和学校科技领导小组的决策开展工作(见图1)。

这种体系确立了以科研为主线的办学模式。

③优劣分析。

优点:

1)便于形成全校合力推进科技创新;

2)便于实施有选择地跨越发展战略;

3)有利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成果产业化的统一;

4)有利于实现科技职能的流程再造。

缺点:

(1)由于需对现有学校层面管理体系做较大的改造,改革成本较高;

(2)改革主要体现在机关层面,对院系层面的关联度不够。

1.2 项目科研管理模式

以科研项目为组织、管理科研的直接抓手,以多级项目合同的形式来进行学校科研力量的整合;

同时以科研项目为核心实施学校的资源配置。

该体系的关键是大项目的策划、一级项目组的组建和有效的多级合同体系保障。

项目组的结构符合市场体系认可的项目实体体制,强调学校对一级项目组的直接管理,并且突出了通过这一模式来梳理和优化学校的学科链与需求链的纵横关系(见图2)。

图2 项目科研管理模式架构图

1)便于按照国家与市场的需求来组织学校的科研;

2)从体系结构上易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3)在保证现行院为实体的体制下,易于按照项目制合同实现学科交叉;

4)便于实施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科研的全成本核算。

1)对于小项目的管理过于繁琐,效率不高;

2)科研与学科建设关联度较小。

1.3 平台科研管理模式

建立以科技平台为科学研究单元的科研实体,形成独立于学院的平台研究体系。

学校的科研活动主要围绕科技平台的建设开展,平台实行专门科研管理和资源配置办法,属于扁平式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

该模式突出了学院以组织教学为主,辅之于小型科研平台为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主体的新体制。

平台作为独立运行实体的同时,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方面与学院的建设互动,突出了学校围绕平台建设实现整体上水平的模式(见图3)。

图3 平台科研管理模式架构图

1)通过实体化平台建设,便于大跨度地实施多学科交叉,从而发挥学校的多学科优势;

2)易于形成大团队、出大成果和杰出的科研领军人物;

3)便于形成有特色的优势学科群;

4)便于科研特区政策的设计和实施;

5)便于优秀人才的引进。

1)对现行的实体体制要做根本性改革,磨合期较长;

2)有效的学院与平台互动机制设计和实施较困难。

2 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模式实证分析

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科研管理模式为实证,分析现阶段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管理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管理模式,是一个以大科研管理模式为主的科研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线,全面推进学校的学科上水平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其核心思想是科研、学科、研究生培养三个一体化。

该模式在学校的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一些突破传统思想和模式的创新思考及设计,在校级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构建了适合于大科研模式的构架与机制(见图4)。

图4 上海交通大学科研管理模式构架图

2.1 内涵及定位

①内涵。

统筹科学研究、重点学科建设、平台/基地建设和985/211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划、政策和实施计划,使之具有更好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可操作性;

统筹校级的科研项目/成果、平台/基地、重点学科建设以及985/211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管理流程,使之更加规范、科学和高效;

统筹科研、平台/基地建设、重点学科建设以及985/211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资源,形成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目标的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体系;

统筹学校科研领军人物和团队的培育和建设,使之与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研究生培养形成良好的互动。

②定位。

科技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科研院)、重点学科建设处(以下简称学科处)和985/211办公室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管理工作构成了大科研管理的统一体系;

科研院的工作从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基地建设、科技合作及成果奖励的组织管理方面来支撑大科研管理体系;

重点学科建设处的工作从重点学科的规划与建设、交叉学科的策划与组织来支撑大科研管理体系;

985/211办公室的工作从985/211重点建设项目的计划与管理方面来支撑大科研管理体系。

大科研管理体系的定位应该要体现学校对科技发展的态度和精神,目标是要打造一支善于谋划、精于运作、勇于开拓、管理规范、结构合理的科技管理团队。

2.2 组织构架和职能

①组织构架。

实证分析的大科研管理模式基本与一般意义上的大科研管理模式相同,但也有其特殊性。

它是以科研院为主体,强调与重点学科建设、985/211建设有机互动的格局,学校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和985/211建设领导小组是科研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科研院、学科处和985/211办是科研管理体系中的主要负责和具体实施的职能部处。

②职能。

科研院院长由主管副校长担任,设常务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并协调大科研体系的运行;

学科处处长兼任科研院副院长,负责基地办的科研院副院长,兼任985/211办副主任。

2.3 运行机制

科研管理运行机制的设计,是保证大科研管理理念能够高效、顺畅地贯彻的重要环节。

这一管理机制的设计主要需要考虑三种工作界面的关系处理,即如何体现学校科技发展的顶层思路与部门谋划的有效衔接;

如何协调科技管理、学科建设、平台/基地建设部门之间的工作,使之形成合力推进全校的科技工作;

如何围绕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集中优势资源,实现高效、合理的资源配置。

①决策机制。

大科研管理的重要职能转变,要实现学校的科技管理工作从服务型管理向组织、策划、服务型管理的转变。

学校的科技发展策划实际上是对学校科技工作的大决策,该决策应建立在对国家和地方科技发展的需求、世界科技发展态势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将学校的科技发展顶层设计思想与学校的具体学科、科研实力相结合的操作思路和方案。

这种转变和科研院的突出地位也体现在重大项目、平台/基地等方面的决策工作中。

②协调机制。

组成大科研管理体系的职能部处包括:

科研院、学科处和985/211办,如何使这三个部门有机连接、协调运行、形成合力是大科研管理体系十分重要的机制,具体表现在三部门之间建立通报制、互兼制、联络制等方面。

③资源配置机制。

科技资源的配置是体现学校对科技发展方向的决心和导向的具体手段。

在大科研管理体系下,资源的配置需要制定资源配置的规范,以达到集中优势资源,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这些资源包括校科技发展基金、校科技奖励基金等。

如对于985/211资源,学校规定是集中用于重点学科建设、校际科技创新平台的培育和建设以及国家重大科技和人才计划的配套,985/211办根据学校985/211的总体计划负责对各类科技和学科项目的资金计划安排。

(1)学科处负责根据985/211办的资金安排,制定重点学科建设的具体资金使用计划和评估验收办法报985/211办审核,并呈985/211建设领导小组审批;

(2)科研院负责根据985/211办的资金安排意见,制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国家级科技和人才计划的配套资金的具体使用计划和评估验收办法,报985/211办审核,并呈985/211建设领导小组审批。

2.4 成效分析

大科研管理模式对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实力和办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拉动、支撑作用,增强了学校在凝练重大科学方向、汇聚创新团队和有效组织统筹资源配置方面的能力。

上海交大尝试实行大科研管理模式已将近3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学校科研经费保持了近40%的年增长率;

发明专利申请数、SCI和EI收录论文数、国家科技奖获奖数、973首席科学家数等指标已跃居全国高校前3名;

在重大项目、平台基地、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被主流媒体评为中国发展最快的高校,2006年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第三名。

3 对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模式的思考

3.1 大科研管理模式应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主流管理模式

①大科研管理模式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开展有组织科研的需要。

通过对上海交大科研管理模式的实证分析,不难看出大科研管理模式有显著的“政策聚焦”、“动员”、“集中力量办大事”等优点,因而该模式大大有利于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实力迅速提升。

大科研管理模式使科研管理部门近似于发挥科技委的作用,这种类似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集权式”组织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在精确性、稳定性、严格的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比其他组织形式要优越……”。

我国已明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率先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以上这些特点很好地适应了国家现阶段的战略需要。

②大科研管理模式是开展学科交叉的需要。

当代科技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在学科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重新整合和跨学科发展。

学科交叉的力度和广度,已成为影响创新、特别是源头创新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美国国家科学院协会在2004年《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开篇中谈到:

“跨学科研究是人类进行的最具成效、最鼓舞人心的一种探索活动,它能提供一种产生新知识的对话和联系形式。

”所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焕发创新活力,必须营造学科交叉氛围,构建多样化的交叉学科研究体系,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能力。

然而,我国高校学科分类过于细化,学科之间界限过于夸大,学科之间在体制机制上差别太大,不同学科交叉合作难。

对此,大科研管理模式恰恰可以发挥优势,充分施展指挥、协调、资源整合优化等作用,打破原先分得过细、统得过死的学科界限和科研单元间的围墙,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高技术的重大需求为统领,推进人力和智力要素的会聚和集成,形成资源的整合和有效配置,组建学科交叉的科技创新大平台和大团队,凝练重大科研方向,在若干领域形成相对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

③大科研管理模式是组织大项目、培育科技领军人才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明确要求,只有大科研团队才能承担大项目,没有大项目很难培养优秀的学科带头人。

大科研模式的策划、政策和资源调控等功能发挥,客观上使承担大项目成为可能。

上海交大近两年在组织大项目的骄人成绩,正是得益于大科研管理模式作用的充分发挥。

3.2 鼓励各高校因地制宜采用合适的科研管理模式

大科研管理模式、项目科研管理模式和平台科研管理模式等三种模式只是一种学理上的划分,在现实中一所大学很难只采取其中一种模式;

同时,某一大学也很难严格按这种划分方式的定义来追求某种模式,如上海交大的大科研模式中产业公司没有整合进来;

其次,所有的大学都有自己特定的发展历史,往往是兼有其中两种或多种模式。

3.3 开放、融合将是大学科研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大多已按“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创业型大学”的轨迹发展,目前已越过研究型大学,走向以教学、科研、决策咨询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的创业型大学,他们的科研管理模式更趋于开放和多模式的融合,科研资源更充裕,资源配置更市场化,科研对于教师更多是出于对科学研究的痴迷和热爱。

同时,由于信息资源的高度发达和对快速决策的迫切要求,管理组织必须扁平化;

另外,网络科研组织、科研结构之间联盟或协议结合体、官产学研联合组织等新型科研组织也相继出现,因此,大科研管理模式、项目科研管理模式和平台科研管理模式必将被更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科研管理模式融合或取代。

摘自《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9期

 

新时期高校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管理程序研究

当前,国家和地方(省市)纵向计划科研项目课题的申报和管理正面临着重大改革和调整。

200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四部委《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下简称《规定》),随后《国家科研计划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科研计划课题评估评审暂行办法》,作为《规定》的配套文件,通过国务院批准转发,标志着我国国家科研计划课题将全面实施课题制管理的新时期的来临。

围绕着《规定》的实施和落实,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一些省市根据《规定》确立的原则,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新的课题申报、管理政策和相关的实施办法。

1.新时期我国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工作的新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实行了公开招标、基金制、合同制、同行评议等改革措施。

但是由于改革不配套以及我国特殊的国情等多种原因,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实践证明,课题制作为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科研活动管理模式,能极大地激发研究人员的创新潜能,是成功有效的管理模式。

借鉴国际科学有效的科研管理方法和世界通行的成功经验,深化我国科研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改革,既是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必然。

课题制在我国实施以来,给新时期的科研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

(1)政府管理的职能转变。

政府部门主要从事宏观管理,负责发布科研项目的指南和有关的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制定,相关的具体工作将交由一些社会中介机构来完成。

(2)科研项目实行招标制。

2002年5月国家出台《国家科研计划课题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课题的申报和批准将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确立。

(3)课题申报手段现代化。

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上海市科委等部门已经采用电子申请书上报、单位在线审核、网上传输、专家通讯评议和计算机汇总的信息化申报方式。

(4)课题经费管理规范化。

在课题经费管理上,课题制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

若由于课题研究目标、重大技术路线或主要研究内容调整,以及不可抗力造成意外损失等原因,对课题经费预算造成较大影响时,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方可以对经费预算进行调整。

在课题经费使用上,强调经费的使用必须和预算相一致,课题完成后归口部门将对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组织审计。

课题制明确规定未结题的年度结余经费,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

已完成并通过课题验收的结余经费,经归口部门批准后,可留给依托单位,用于补助科研发展支出。

劳务费被正式列入经费的正常开支,标志着科研人员的劳动和取得合理的报酬得到了应有的承认。

(5)科研责任进一步明确。

实行课题责任人负责制,自然人课题责任人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允许跨部门、跨单位择优聘用课题组成员;

课题责任人对完成课题任务承担法律责任。

(6)课题研究层次化管理。

实行“课题—子课题”或“项目—课题”两级管理,实行两级管理的课题,由课题责任人负责签订课题分级合同,并报归口部门备案。

(7)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

课题制规定了课题执行过程中发生的研究计划、技术路线、经费使用、依托单位改变或主要研究内容调整,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变动以及其他可能影响课题顺利完成的重大事项要及时向归口部门报告。

(8)知识产权归属明确。

课题研究形成的知识产权,在保障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课题依托单位和课题研究人员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在国家新的有关知识产权归属管理办法未颁布前,按现行管理办法执行。

(9)管理程序透明。

建立了决策过程中的监督制约机制,管理各方要公开办事程序,特别要公开审批决策程序,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实行对课题负责人、课题依托单位、中介机构和评议专家的信誉度评估制度、对重大课题实行监理制度和课题执行过程中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

(10)经费拨付统一。

2004年基础人才项目经费的拨付从授权支付进入国库直接支付;

2005年项目经费的拨付全部转由国库直接支付渠道;

某些项目的资助拨款方式则需要进一步规范,如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拨款。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就是将所有的政府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必须由国库集中支付。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没有改变预算管理部门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职责管理权限,改变的只是预算资金的拨付方式和程序。

这也是国际上对财政资金管理的通行做法。

可见,课题制从课题的确立、课题的组织、经费管理,一直到课题的验收与资产、成果管理以及课题的监督与检查等各环节,都作了一系列规定,使课题管理更加规范。

2.课题制实施后的新情况与新成效

以课题制为代表的新的科研申报管理体制在科研项目管理上,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有利于信息快速传递,避免重复,从而能推动科技计划更好地实施,使科研申报和管理工作出现了新气象和新成效。

(1)管理更加科学。

加强了主管部门对课题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保证课题申报过程中的公平、公开、公正、择优和诚实信用原则的实施,促进了公平竞争,保障了课题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这意味着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大锅饭”和“铁饭碗”将被彻底打破,扶持弱小高校的“政策性照顾”将化为乌有。

能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是有实力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这预示着科研项目的申报和获得将是强者的天下,而且强者恒强,政府资金的支持只会锦上添花而不会雪中送炭。

(2)评审更为规范。

使课题申报中政府部门和官员的作用趋于减少,作为“第三者”的社会中介机构、项目管理中心和专家应运而生,依据规程和程序介入课题的申报,减少了人为的感情因素,增加了对课题按规范程序和统一客观的标准对课题进行专业化的评判,确保了课题立项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而课题申报中的“人为操作”将大大减少。

(3)组织更加高效。

课题制以课题为中心,突破了单位、专业的制约,可以对优势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集成,有利于实现重点突破;

课题制以人才为中心,把过去的只见项目不见人变成如今的以人为本。

课题负责人可以跨单位、跨部门、甚至跨国界,不拘一格择优聘用课题组成员,有利于人才流动机制的建立。

国外研究人员70%是流动的,从而保持了很好的科研活力。

同时课题责任人和依托单位之间可以实现双向选择,更有利于人、财、物等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4)效率大为提高。

课题制要求将研究过程中的所有支出都列入课题预算。

这种围绕课题的全成本核算,能真正反映课题的实际支出水平,有利于加强对课题的考核和管理。

从而改变现阶段流行的经费申报“狮子大开口”,经费使用近似于随心所欲,结题上报弄虚作假的情况。

(5)价值得以体现。

劳务费被名正言顺的列入正常开支中,体现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科学精神。

过去人员费是不被考虑的。

人是科研活动中最主要的要素,国外课题费中70%是人头费。

我国传统科技计划中很多不允许开支人员费、提取奖酬金,以致研究人员在经费使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造成弄虚造假盛行。

课题制为劳务费“正名”,人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3.适应课题制,提高高校科研申报及管理工作实效的建议

新时期国家在科研项目上的改革措施,对高校科研工作来说,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既是冲击又是机遇;

关键是如何跟上形势的发展,调整工作方法,尽快适应新时期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实效的高校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管理的方法和模式。

(1)适应课题制改革要求,加强科研经费管理。

科研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经费管理。

以前,项目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往往重项目立项、项目进展、科研成果,轻项目经费的管理。

因此,项目经费预算与决算严重脱节的多,决算与实际支出严重不符的多,决算数据失实比较突出。

课题制在项目经费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新的改革举措,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树立“科研责任”和诚信意识。

科研经费来源于财政资金,科研活动所花费的是纳税人的钱,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应自觉树立对纳税人和公众负责的“科研责任”和诚信意识,这种责任意识应深入到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活动的各个层面。

各级领导、科研管理人员和项目负责人要适应财政制度改革要求,转变思想观念,既要重视立项、项目进展和科研成果的管理,又要重视项目经费管理,建立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绩效管理的思想,切实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

2)全面加强科研预算和支出管理。

作为项目负责人要合理地、实事求是、精打细算地编制切合实际的项目经费预算,并严格按预算核定的用途、范围、开支标准使用经费,不随意扩大项目资助经费的使用范围和擅自提高开支标准,不将经费用于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项支出;

在课题完成后按规定编报课题研究费决算,以供有关部门检查。

作为项目依托单位的学校则应加强项目资助经费的管理,做到项目资助经费专款专用,不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截留、挤占和挪用。

要严格执行预算调整程序。

经批准的项目资助预算一般不作调整,特殊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