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0008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8.表象:

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映像。

(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表象是想象的素材)

9.思维:

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过程的主要特征。

思维的过程:

先分析与综合(组合找规律的过程)再比较分类(分门别类分主次的过程)然后抽象与概括(对物质属性的认识)

情绪和情感:

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应。

情绪情感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的,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

情绪的变化又反应情感的深度。

1.两者的区别:

1.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2.情绪具有情境性而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3.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的反应而情感则显得更加深沉和内隐

2.情绪的功能:

1.适应功能2.动机功能3.组织功能:

愉快程度与操作效果呈倒“U”型即中等唤醒水平的愉快和兴趣为认知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

4.信号功能

3.情绪的分类: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表情的分类: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言表情)

4.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

是一种微弱,持久和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2.激情:

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3.应激:

个体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是个体察觉到环境的危险或挑战而产生的适应或应对反应

5.情绪的理论:

1.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刺激情景引起机体反应才导致情绪的产生(列如:

悲伤是由哭泣引起的)2.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论:

感知刺激,丘脑对刺激加工,同时向大脑和身体其他部位输送信息,到达大脑皮层产生情绪,到达内脏和骨骼引起反应。

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理论:

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大脑皮层对刺激情景的评估,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产生的最重要条件。

4.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

情绪的产生是受认知过程(起关键作用),环境刺激,生理反应三种因素所制约的。

意志过程:

包括准备阶段(初始阶段包括目标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和做出行动决定)和执行阶段(完成阶段)

1.意志:

是指人们自觉的确定目标,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与克服困难是相联系的3.意志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的。

3.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人格可分为人格倾向和人格特征

1.人格:

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2.人格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2.社会性与生物性3.稳定性与可塑性4.整体性

3.人格的心理结构包括倾向性(最活跃因素),心理特征和自我调节系统。

4.人格倾向性:

决定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在后天形成,主要包括: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5.需要:

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应,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6.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7.动机:

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的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动机具有激活,指向,为维持和调节三个功能)

8.动机冲突的分类:

1.双趋冲突(都想要,但只能得一个)2.双避冲突(两个都不想要,但必须选择一个)3.趋避冲突(想得到又想拒绝)4.双重趋避冲突(哪一种都有害有利)

9.挫折:

实现目标受阻时会出现的情况:

1.加倍努力克服障碍2.换一种方式3.寻找替代目标4.放弃目标。

人格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

能力气质性格

能力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

1.影响能力的因素:

遗传素质,营养状况,教育,社会实践。

2.智力:

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分为两种,流体智力:

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受教育文化影响较少(快速辨识,记忆,理解等能力)晶体智力:

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3.气质:

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典型的,稳定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即所谓的脾气和性情)

4.气质的特征:

1.感受性2.耐受性3.反应敏捷性4.行为可塑性5.情绪兴奋性6.外倾性与内倾性

5.气质类型

多血质(对应活泼型,强而平衡,灵活型)

胆汁质(缺乏耐心,可塑性差):

对应兴奋型,强而不平衡

黏液质(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

对应安静型,强而平衡,但不灵活

抑郁质(多愁善感):

对应弱型,(不强,不平衡,不灵活)

6.性格:

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7.自我调节系统的核心是自我意识。

8.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遗传素质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其中气质受其影响最大。

2.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

3.人格形成的标志:

个人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社会化程度。

9.人格特质理论:

1.卡特尔特质理论:

特质分为表面特质(35个)和根源特质(16个)

2.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

人格由两个基本维度构成32种基本特质,分别是外向-内向维度(E)和情绪稳定-不稳定维度(N)

3.五大人格理论:

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

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1.健康:

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2.心理健康:

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3.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2.情绪良好3.人际和谐4.适应环境5.人格完整

4.青年期心理特征

1.认知能力趋于完善

2..情绪情感丰富,强烈但不稳定

3.意志活动控制力益渐增强

4.人格逐渐成熟。

5.青年期心理健康的维护

1.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

2.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

3.防止性的困扰

6.各个时期的心理健康维护

婴儿期(出生-1岁):

心理健康的维护:

1.母乳喂养(物质营养,信息刺激和母爱是婴儿期的三大营养)2.增进母爱3.保证充足睡眠4.增进运动与智力发展5.增加游戏活动

婴幼儿期(1-3岁):

上同

幼儿期(3-6岁):

心理健康维护:

1.促进幼儿语言发展2.对幼儿的独立愿望因势利导3.玩耍与游戏4.正确对待孩子的无理取闹和过失5.父母言谈举止的表率作用

儿童期(6-12岁)心理健康维护:

1.科学合理安排学习2.组织社会劳动3.培养开拓创造性思维4.注意情商培养

青少年期(12-18岁):

1.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2.保持情绪稳定3.预防性意识困扰4.消除心里代沟

青年期或成年早期(18-25岁):

与前面相同

成年中期(25-60岁):

1.注意身心健康,避免心理负荷过重2.处理好家庭各种关系3.顺利度过围绝经期

成年晚期(60岁以后)心理健康维护:

1.适应退休生活,享受老年生活2.正确面对疾病和死亡

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潜意识理论:

1.意识:

是指那些在任何时刻都被知觉到的心里要素(功能:

通过知觉来指导与分配资源,调节能量,控制本能冲动。

2.前意识:

介于意识与潜意识间(主要功能是起警戒作用)

3.潜意识:

人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语言,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

(弗洛伊德认为压抑在潜意识中为满足的冲动和情感,遭受过的创伤及未解决的冲突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

相当潜意识的内容,它服从快乐的原则

自我:

代表理性和审慎,服从现实原则

超我:

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服从至善的原则

自我防御机制理论:

1.压抑:

最基本的防御机制

2.否认:

拒绝承认现实

3.退行:

列如一成年人在在焦虑时会不自觉咬手指

4.投射:

将自己产生的无法接受的情感或意念归因他人

5.反向形成:

采取与自己愿望相反的态度与行为为的是避免产生自己无法接受的结果

6.置换:

不能在危险物或人身上无法满足的事转移到更为安全的人身上去满足。

7.合理化:

在理由

8.认同:

9.理智化:

不直接应对情感问题而采用抽象思维间接处理。

10.升华:

一种较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将内驱动力改造为社会可接受的行为。

行为学习理论:

主要观点:

将发展视为以奖励,惩罚和模仿为基础的学习。

认知理论:

埃利斯ABC理论:

A指的是事件B指的是信念(对事件的看法)C指的是情绪结果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马斯洛认为长期处于基本需求缺失的人会产生心理疾病,缺失性需要的满足可以避免疾病。

他还指出成长性需要得到满足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需要受挫则会导致无意义感和空虚感。

否认真理易患妄想症,没有正义和秩序人会感到恐怖和焦虑,缺乏幽默感人会变的陈腐僵化忧郁。

第五章心理评估

1.心理评估的概念:

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2.信度:

是指一个测验共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验中所得结果的的一致程度。

反映工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效度:

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

反映工具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4.常模:

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

(列如37摄氏度是人正常体温的标准常模)

5.应用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

标准化原则保密原则客观性原则

6.心理测验的类型:

1.智力测验2.人格测验3.神经心理学测验4.评定量表

7.测验方法

1.问卷法

2.作业法(让受试者进行实际操作)

3.投射法(让受试者对某些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或理解,常用于人格测试)

8.智力测验:

(韦氏量表,比奈量表瑞文测验等)

智商是智力的量化量化单位:

比率智商公式=(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离差智商公式=100+15(测量值-样本平均值)/样本标准差

智力水平的边界:

70-85

9.人格测验: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适用于16岁以上,至少6年受教育经历者,有566个题目,MMPI-2有567个题目;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由三个人格维度和一个效度尺度量表组成。

神经质(N)内-外向(E)精神质(P)掩饰(L);

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E)

10.评定量表:

10个因子:

1.躯体化:

反映主观身体不适

2.强迫:

反映强迫症

3.人际敏感:

反映不自在感和自卑感

4.抑郁:

反映抑郁症

5.焦虑:

反映焦虑症

6.敌意:

反映敌对表现

7.恐怖:

反映恐惧症

8.偏执:

反映猜疑和关系妄想等精神症状

9.精神病性:

反映精神分裂症

10.其他:

反映睡眠与饮食

第六章心理应激

1.塞里一般适应综合征分为三期:

警觉期抵抗期或耐受期衰竭期

2.应急系统模型基本特征

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

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3.各因素间的动态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

4.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5.人格因素其核心作用

3.应急过程模型:

认知评价,应对方式

生活事件 应激反应 健康,疾病

认知评价,个性等

4.应急源:

引起应急的刺激。

躯体性应激源:

作用于躯体的刺激;

心理性应激源:

来自人脑中的紧张信息,主要指冲突挫折和各种原因导致的自尊感降低;

社会性应激源:

导致人生活风格变化并要求人对其做出调整或适应的事件;

文化性应激源:

因语言风俗习惯的改变而引起的应激。

5.评价:

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可能的危害情况做出估计。

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

初级评价:

在事件发生时立即判断事件与自己的利害关系;

次级评价:

得到有关系的判断,立即对物质的性质属性和个人能力做出估计。

6.应激反应:

指因应激源所导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7.情绪应激反应:

焦虑抑郁恐惧愤怒

8.认知性应激反应:

偏执灾难化反复沉思闪回与闯入性思维(此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特点)

9.行为性应激反应:

积极的行为应激反应和适应不良的行为性应激反应

10.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

1.反复体验(不需相关刺激和引发物)

2.回避与情感麻木

3.过度警觉

11.应急管理的六大切入点

1.针对应激源的管理

2.针对认知评价的管理

3.针对应对方式的管理

4.针对社会支持的管理

5.针对个性特征的管理

6.针对应激反应的管理

第七章心身疾病(P122)

1.心身疾病:

也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发生发展与归转上起着重要作用,有明确的病理基础,器官出现了形态学改变或组织改变的躯体疾病。

2.诊断原则

1.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症状有明确的时间关系

2.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3.排除精神,心理障碍。

3.治疗原则

1.对于急性发病而又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躯体对症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

2.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辅以躯体症状的疾病,应重点安排好心理治疗。

第八章异常心理:

1.异常心理的概念:

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大脑的结构或功能失调;

或指人对客观现实的反应的紊乱和歪曲。

心理异常分类

1.轻度心理障碍

2.严重心理障碍

3.心理生理障碍

4.躯体器质性疾病伴发的心理障碍

5.人格障碍

6.行为问题和不良的行为习惯

7.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心理障碍。

2.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分为常识性区分和心理学的区分。

1.常识性区分:

若个体出现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时;

呈现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时;

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时;

影响他人社会生活时可考虑为心理异常。

2.心理学区分(三原则区分):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自己认为导致自己产生某些情绪或思想行为的刺激物在现实中存在,也真的是该刺激物所导致的)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例如用低沉的语调诉说高兴的事情。

这就是心理活动内在不协调)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3.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1.内省经验标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病人的主观体验二是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主观判断)

2.统计学标准

3.生物学标准(适于对躯体器质性疾病引发的心理障碍判断)

4.社会适应标准

4.焦虑障碍的表现

1.惊恐发作即急性焦虑(突然出现窒息感或濒死感,呼吸困难之类的)

2.广泛性焦虑又称慢性焦虑:

以经常的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固定的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生活某些问题过分的担心。

5.抑郁障碍的表现:

病理性抑郁往往具有情绪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减退三个症状中的两个。

1.核心症状群:

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减退;

2.心理症状群:

焦虑,自罪自责,产生幻觉妄想,认知扭曲,记忆下降等

3.躯体症状群:

睡眠紊乱。

6.躯体形式障碍的概念:

是一类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精神病。

(生理检查正常但总觉得自己有病)

7.人格障碍概念:

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8.人格障碍的分类及表现

1.偏执性人格障碍: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2.分裂样人格障碍:

以观念,行为和外貌妆饰奇异,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

4.冲动性人格障碍(攻击型人格障碍):

以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

5.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碍:

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的言行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

6.强迫性人格障碍:

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

7.焦虑性人格障碍:

以一贯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及自卑为特征。

8.依赖性人格障碍:

以过分依赖为特征。

9.睡眠障碍的概念:

连续睡眠障碍时间长达一个月以上,睡眠障碍的程度足以造成主观的疲劳,焦虑或客观工作效率下降,角色功能损伤。

10.睡眠障碍的表现

1.失眠

2.白天过多瞌睡

3.睡眠中的异常行为:

梦游,说梦话夜惊等

4.睡眠节律紊乱。

11.进食障碍的概念:

有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故意拒食,节食或呕吐,导致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或出现发作性不可克制的贪食等异常行为。

12.进食障碍的表现

1.神经性厌食症:

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

2.神经性贪食症:

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发肥胖的极端措施。

第九章健康行为:

1.健康行为:

有助于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保持良好状态预防疾病的行为

2.危险行为:

指与疾病发生,发展和康复关联的行为,涵盖疾病行为,疾病角色行为,损害健康的习惯和不良的生活方式等。

3.肥胖测量:

BIM=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我国标准:

BIM小于18.5是体重过低;

BIM在18.5-23.9间属于正常范围;

BIM大于24属于超重,大于28属于肥胖。

4.吸烟的成瘾机制:

尼古丁随血液进入神经系统与乙酰胆碱结合,代偿性的产生更多的乙酰胆碱,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并产生强烈的吸烟渴求。

5.网络成瘾的机制

1.成瘾精神运动刺激理论:

该活动能激活内部的奖赏机制

2.成瘾强化理论:

分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正强化:

进行该活动个体感受到愉悦感;

负强化:

进行该活动是为了躲避痛苦。

3.成瘾人格

第十章病人心理:

1.病人角色概念: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出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2.病人角色四个要素

1.病人可以从常规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减轻或免除原有的责任和义务

2.病人对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

3.对恢复自己健康负有责任

4.负有寻求医疗帮助的责任

3.病人角色的转换与适应

1.角色适应:

病人与其病人角色的期望基本符合

2.病人角色适应不良:

指病人不能顺利完成角色转换过程,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角色行为缺如:

并认为进入病人角色,没有配合医疗活动恢复健康的想法与行为。

2.角色行为冲突:

在病人角色期间进行着之前一贯的工作

3.角色行为减退:

个体进入病人角色后,由于某种原因又重新承担起本应免除的社会角色责任,放弃病人角色去承担其他角色的活动。

4.角色行为的强化:

个体安于病人角色,(总觉得自己有病,需要治疗)

5.角色行为异常:

想靠自杀解除病痛的想法,就是一种角色行为异常。

4..病人一般心理特征

1.感知觉异常

2.记忆和思维能力受损

3.焦虑,抑郁,愤怒

4.患病后病人主要表现为意志行为的主动性降低,对他人的依赖性增加

5.病人的个性改变

5.病人心里问题基本干预方法

1.支持疗法

2.认知疗法:

是病人正确的认识疾病和正确的评价疾病

3.行为治疗技术

4.健康教育和咨询

6..病人的求医行为

1.求医行为的类型:

忽视或否认,自我治疗,求医

2.求医原因:

1.生理性原因2.心理性原因3.社会性原因

7.病人的遵医行为

1.对医师的信任和满意程度

2.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及病人的就医方式

3.病人的主观愿望和医师治疗措施的吻合程度

4.病人对医嘱的理解程度和治疗方式操作方式的复杂程度

8..病人的心理需求

1.患病期间的生存需要

2.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

3.社会交往的需要

4.患病期间尊重的需要

5.患病时自我成就的需要

9..不同病期病人的心理特征

1.急性期病人的心理特征:

情绪反应:

焦虑恐惧;

行为反应:

可能产生严重的应急反应,可能采用一些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干预措施:

医务人员高超的技术专业水平和恰当的心理干预措施

2.慢性期病人心理特征:

1.产生抑郁心境

2.怀疑心理和不遵医行为

3.病人角色强化

4.药物依赖或拒服药物心理

5.干预措施

1.心理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