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0620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福建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福建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福建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福建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福建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福建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福建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福建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福建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

《福建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

福建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2015年龙岩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全解全析)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5题)。

(10分)

(1)       ,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2)但愿人长久,       。

(苏轼《水调歌头》)

(3)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

(4)塞下秋来风景异,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商女不知亡国恨,       。

(杜牧《泊秦淮》)

(6)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       ,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7分)

汀州至宋代已成为客家人聚居的最大城市,其繁华的程度是:

“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深锁济川桥  随着推移的历史,客家人又沿着汀江流域不断向外迁徙,到达广东,甚至漂洋过海。

无论走多远,身在何方,客家人的印记总是伴随着子孙后代。

千年汀江水bǔ(  )育了勤劳的客家人,坚固的城墙却     (A.坚持 B.坚守)了一种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首府繁华得有点朴实,也许由迁徙(  )的性格构建而成的城市注定了没有帝都省城的大气。

这座繁华一时的客家首府在崇山峻岭的包围中,像是做了一个     (A.穿越 B.逾越)时空的深沉的梦,一梦醒来,汀水依旧。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2分)

bǔ(  )育  迁徙(  )

(2)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分别是   、   (填写字母)。

(2分)

(3)在文中的“  ”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1分)

(4)下面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2分)

随着推移的历史,客家人又沿着汀江流域不断向外迁徙。

答:

3.综合性学习。

(9分)

  今年“五一”期间,央视播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引起热议。

某校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各题。

【提信息】

(1)以下是学生收集到的三则相关材料,请从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

(3分)

材料一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立刻想到:

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瑞士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德国工人、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日本手艺人……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来说,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

材料二 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曾说:

“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材料三 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讲述的8个工匠,正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才缔造了工匠的神话:

錾刻师孟剑锋为北京APEC会议创作国礼“和美”纯银丝巾,焊工高凤林为火箭焊“心脏”,钳工顾秋亮为“蛟龙号”装配载人深潜器……

答:

 

  【品对联】

(2)某校邀请大国工匠孟剑锋来校做演讲,书法社结合孟剑锋的事迹拟写了一副“宝剑锋从磨砺出,和美精自细琢来”的对联。

请结合材料三分析这副对联的妙处。

(答出两点即可)(3分)

答:

【言心声】(3)听了孟剑锋的演讲后,李文同学产生了学一门技艺的想法,但他的父母极力反对。

假如你支持李文,你会如何劝说他的父母?

请写出你要说的话。

(3分)

答:

4.名著阅读。

(6分)

(1)阅读下面的寓言,并写出寓意。

(2分)

衔肉的狗

狗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只狗衔着一块更大的肉。

他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

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

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一块也被河水冲走了。

(选自《伊索寓言》)

寓意:

 。

(2)结合《西游记》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4分)

唐僧见他(行者)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

“猴头!

执此为照!

再不要你做徒弟了!

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

(选自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唐僧因何事写下“贬书”?

(2分)唐僧如此绝情,悟空后来又因为什么回到唐僧身边,重返取经路的?

(2分)

答:

二、阅读(4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3分)

蒙骜①伐魏

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②。

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

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

“有敢为魏使通者死!

”宾客莫敢谏。

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

“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魏急而公子不恤③,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④驾还魏。

魏王持⑤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

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

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

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

(选自《资治通鉴》)

[注] ①蒙骜(ào):

秦国大将。

②高都、汲:

地名。

③恤:

体恤,顾惜。

④趣(cù):

催促。

⑤持:

握着……的手。

5.解释下列加点词。

(3分)

(1)帅师伐魏    

(2)徒以有魏也    

(3)蒙骜遁走    

6.下面句中的“数”与“魏师数败”中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夹岸数百步  B.珠可历历数也  C.扶苏以数谏故  D.数月之后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

译文:

(2)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

译文:

8.阅读全文,说说信陵君为什么能成功救魏。

(3分)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9—11题。

(13分)

和为贵

①“和为贵”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其精髓和要义究竟是什么,今天还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

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意思是说礼的运用、礼的功用以“和”为最重要,以和谐为目标。

结合当今实际,我以为“和为贵”的要义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②“和为贵”反映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均由多种成分以一定关系共处,形成有机统一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和”。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认为宇宙万物存在于“和”的状态中,没有“和”就没有世界,没有一切事物的存在。

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我国古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

应当把“和”作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最高目标。

③“和”是多种成分共生共荣、有机统一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成分都有确定位置,与其他成分形成密切联系,对整体的“和”发挥一定作用。

各种成分所处的位置恰当,能发挥应有作用,“和”的状态就能够保持;任何一种成分的位置和作用不恰当,整体的“和”就会遭到破坏。

由此可见,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它应在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④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

孔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差别与多样化是正常、合理的,否认差别、强求一致是不正常、不合理的;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

应承认在统一的整体内,各成分均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尊重各方利益,尊重不同的思想、信仰等。

⑤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还应遵循无过无不及的原则。

过和不及都会破坏“和”的局面,正所谓“过犹不及”。

如烹饪,各种佐料和水、火,分量都有一定之规,必须做到每一项都无过无不及,才可能做出美味佳肴。

同样,在人际关系中,权利和义务、责任和回报都要讲平衡、讲恰当。

只求权利、不讲义务,或只讲义务、忽视权利;不负责任或越俎代庖,都会导致对“和”的破坏。

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认清自己应处的位置,恰当地处理个体发展与整体和谐的关系。

⑥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不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好高骛远,亦不推诿塞责。

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应该鼓励;碌碌无为、不求上进,应当反对。

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正确的。

但同样重要的是,当一天士兵就要安于其位,尽一天士兵的职责;只想当元帅却不能当好士兵的人,非但不可能成为元帅,也不是一个好士兵。

为此,应把志存高远、锐意进取与安于其位、尽职尽责有机结合起来。

⑦古人所说的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国家和社会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集体和个体秉持无过无不及的理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1月)

9.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3分)(  )

A.春秋时期的人们认为“和”是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的基础,不可或缺。

B.为了保持“和”的状态,我们只需要让各种成分都有其应在的位置。

C.文章第⑤段以烹饪为例,论述了实现“和”应秉持无过无不及的原则。

D.作者认为探索“和为贵”的精髓和要义于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10.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分)

答:

11.作者认为应如何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6分)

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22分)

无 题

席慕蓉

在旧的户籍法里,孩子都跟从父亲的籍贯,并且视为理所当然。

因此,长久以来,我们家里就有三个山西人,一个蒙古人。

其实,在台北出生,在新竹和龙潭长大的这两个孩子,从来也没背负过什么“血脉”的包袱。

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

慈儿甚至还说过我:

“妈妈,你怎么那么麻烦?

想不到,这个多年来一直认为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有一天忽然在电话里激动地对我说:

“妈妈,我现在明白你为什么会哭了。

那是纽约州的午夜,她刚听完一场音乐会回来,从宿舍里打电话给我:

“今天晚上,我们学校来了一个图瓦共和国的合唱团,他们唱的歌,我从前也听过,你每次去蒙古,带回来的录音带和CD里面都有。

可是那个时候什么感觉也没有,为什么今天晚上他们在台上一开始唱,我的眼泪就一直不停地掉下来?

好奇怪啊!

我周围的同学都是西方人,他们也喜欢这个合唱团,直说歌声真美,可是,为什么我会觉得那歌声除了美以外,还有一种好像只有我才能了解的孤独和寂寞,觉得离他们好近、好亲。

整个晚上,我都在想,原来妈妈的眼泪就是这样流下来的,原来这一切根本是由不得自己的!

然后,她就说:

“妈妈,带我去蒙古。

那是1995年的春天,因此,夏天的时候,我们就动身了。

先到北京,住在台湾饭店,准备第二天再坐飞机去乌兰巴托。

那天晚上,我们去对面的王府饭店吃自助餐,慈儿好奇,拿着桌上的菜单读着玩,中式的什么“广州炒饭”“扬州炒饭”,和台北的菜式

也没什么差别,我问她要不要试试?

她说没兴趣。

因为对她来说是第一次,所以,到了蒙古,我特别安排住在乌兰巴托饭店,房价虽然比较贵,但是饮食可以选择西式或者蒙古式,慈儿还觉得我多虑了,她其实什么都可以吃。

这句话好像说得太满了一点。

等到过了几天,我们飞到更北的布里雅特蒙古共和国时,她胃里的“乡愁”就慢慢出现了。

到了离开乌兰乌德的旅馆,开车穿越山林到贝加尔湖,住进了画家朋友在湖畔的木屋的那几天,慈儿真可说是什么都吃不下去了。

眼前的风景是美得不能再美的人间仙境,然而每天的食物却是蒙古得不能再蒙古的传统滋味;羊肉、马奶酒还都是小事,有一天竟然在野鸟静静回旋、野花怒放的河边现杀现烤羊肝给她吃,晚餐桌上是画家的夫人、女儿和女秘书忙了一个下午灌好的血肠,煮了满满的一大盘,大家都劝我的女儿要多吃几口。

临睡之时,慈儿悄悄在枕边对我说,这几天晚上她都在默念王府饭店的菜单,回北京之后,可不可以去点一客扬州炒饭?

当然,这个愿望不久就实现了,在王府饭店的餐厅里,慈儿的快乐是看得见的。

后来,我去德国时,就一五一十都转述给父亲听,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

“唉!

那可真是好东西啊!

12.文中写了哪些人的乡愁?

(3分)

答:

13.慈儿在纽约听完音乐会后,为什么会产生想去蒙古的念头?

(4分)

答:

14.根据提示,品析语言。

(9分)

(1)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

(从加点词角度)(4分)

答:

(2)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

“唉!

那可真是好东西啊!

”(从人物描写角度)(5分)

答:

1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席慕蓉《乡愁》中的“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一句的理解。

(6分)

链接: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答:

三、写作(70分)

16.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不少于65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得抄袭。

题一:

以“就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题二:

根据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

——[美]林肯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 (10分)

(1)国破山河在 

(2)千里共婵娟 (3)长河落日圆 (4)衡阳雁去无留意 (5)隔江犹唱后庭花 (6)忽如一夜春风来 (7)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积累,都是直接型默写,难度小,注意“婵”“雁”“淤”“染”等易错字。

2.答案 

(1)(2分)哺 xǐ 

(2)(2分)B A (3)(1分)。

 ”

(4)(2分)随着历史的推移,客家人又沿着汀江流域不断向外迁徙。

解析 

(1)本题考查的字音、字形都是较常见的,平时注重积累。

(2)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

坚持:

①坚决保持、维护,不改变;②坚决继续进行,不停止。

坚守:

①坚决守卫,不离开;②坚定遵守,不背离。

结合语境应当选“坚守”。

穿越:

通过,穿过。

逾越:

超越。

结合语境应当选“穿越”。

(3)本题考查标点运用,方框前面是直接引用的内容,而且是整体引用,因此句末标点应该在引号里面。

(4)语序不当,介宾结构“随着……”应以“推移”为宾语中心语。

3.答案 

(1)(3分)①与国外相比,中国制造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优质产品)。

(或:

从目前我国缺乏优质产品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还缺少技术人才。

②“优质制造”需要大批技术人才。

(或:

国家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

③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工匠精神,只有传承工匠精神,才能缔造工匠神话。

(意思答对即可,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2)(3分)①化用古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巧妙将工匠的名字“剑锋”和他所创作的国礼的名称“和美”嵌入(写入)对联。

③蕴含着对孟剑锋大国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赞美。

(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3)(3分)(示例)叔叔、阿姨:

我觉得李文的想法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

学习技艺也有前途,如果你们能让他去学技艺,也许他将来就是一名出色的技师呢。

(说话得体1分,理由2分:

“尊重选择”和“学习技艺有前途”各1分)

解析 

(1)本题考查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分别抓住三则材料的中心句来概括主要内容,即可得到答案。

(2)本题考查赏析对联,一般要从对联的结构特点、语言特色及寓意等角度赏析。

(3)本题考查口语交际——劝说,解答时注意三点:

称呼,劝说理由,语气。

4.答案 

(1)(2分)(示例1)讽刺贪婪的人。

(示例2)告诉人们太贪婪会失去原本拥有的东西。

(意思答对即可)

(2)(4分)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责怪悟空滥杀无辜。

(2分)悟空心中挂念师父,师父有难(被黄袍老怪变成老虎),八戒求情(采用激将法)。

(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寓言故事寓意的把握,抓住“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只狗衔着一块更大的肉”和“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

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这几句话理解其深意,即可悟出贪多必失的道理,体会到寓言的讽刺性。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与理解,解答这道题需靠平时阅读积累。

5.答案 (3分)

(1)军队 

(2)只,仅仅 (3)逃跑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积累,注意题中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古今异义词“走”。

6.答案 (3分)C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首先要理解题干例句中“数”的意思为“多次,屡次”,再理解选项中“数”的意思:

A.读shù,几;B.动词,读shǔ,计算;C.读shuò,多次,屡次;D.读shù,几。

故选C。

7.答案 (4分)

(1)(魏王)于是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回国)。

(2)诸侯听说信陵君又成为魏国的大将,都派兵来援救魏国。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翻译时要注意补出省略的内容,将关键词的意思落实到位,如“乃”“使”“于”“复”“为”等。

8.答案 (3分)①信陵君知恩图报,能以国家为重,回国效力。

②信陵君得到魏王重用。

③信陵君在各诸侯中有较高的威望,得到了各诸侯的支援。

(意思答对即可,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解析 阅读文章,抓住描写信陵君的语句分析:

“重于诸侯”可见信陵君在诸侯中有威望;“以为上将军”可见他深得魏王重用;听了毛公、薛公的进谏,“色变”“还魏”,可见他能以国家为重,知恩图报。

评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意的能力,难度中等。

[参考译文]

秦将蒙骜率军进攻魏国,占领了高都和汲。

魏军屡战屡败,魏王对此感到忧虑,于是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回国。

信陵君惧怕归国后被判罪,不肯返回,并警告他的门客们说:

“有胆敢替魏国使者通报消息的,处死!

”于是,宾客们都不敢规劝他。

毛公、薛公为此拜见信陵君说:

“您之所以受到各诸侯国的敬重,只是因为强大的魏国还存在。

现在魏国的情势危急,而您却毫不顾惜,一旦秦国人攻陷了国都大梁,将先王的宗庙铲为平地,您将以什么面目站在天下人的面前啊!

”(二人的)话还未说完,信陵君已脸色大变,催促着驾车赶回魏国。

魏王见到信陵君后握着他的手啜泣不止,随即任命他为上将军。

信陵君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援。

各诸侯听说信陵君又成为魏国的大将,都纷纷派兵援救魏国。

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西击败了蒙骜的军队,蒙骜带领残部逃跑了。

9.答案 (3分)B 该项表述不完整,“为了保持‘和’的状态”,不仅要“让各种成分都有其应在的位置”,还需要它们“发挥应有作用”。

10.答案 (4分)(示例)本文首先提出“和为贵”的要义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1分)其次解释了什么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1分)再次论述了如何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1分)最后强调了各得其所、各安其位的现实意义。

(1分)

解析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解答这类题时,一要理清结构,概括段意;二要注意答题格式,可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词语组织答案;三要注意答题术语,如引出……论点(论题),运用……论证方法,论证……观点,等等。

11.答案 (6分)①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

②应遵循无过无不及的原则。

③应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好高骛远,亦不推诿塞责。

(或:

应把志存高远、锐意进取与安于其位、尽职尽责有机结合起来。

(每点给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提取信息的能力。

阅读文章第④⑤⑥段,不难从三个自然段的首句中获得答案。

12.答案 (3分)(示例1)“我”的乡愁,女儿的乡愁,父亲的乡愁。

(示例2)妈妈的乡愁,慈儿的乡愁,外公的乡愁。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

读完全文,不难发现文中出现的三个角色:

女儿、“我”、父亲。

得出答案比较容易。

13.答案 (4分)①妈妈是蒙古人,并在家会不时发作“乡愁”。

②音乐会上的蒙古歌曲,拉近了慈儿与蒙古的距离(让她感到“离他们好近、好亲”)。

③身在异国他乡的慈儿理解了妈妈的乡愁,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④慈儿想去看妈妈的故乡,亲身感受妈妈的乡愁。

(意思答对即可,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

阅读全文后,能很快确定答案信息主要在第2—7段:

慈儿在音乐会上听的是蒙古歌曲,而妈妈又是蒙古人,自然拉近了慈儿与蒙古的距离;那时的慈儿独在异乡,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自然能理解妈妈的乡愁,并与之产生共鸣;慈儿要到蒙古去,就是想看看妈妈的故乡,真切感受下妈妈的乡愁。

14.答案 

(1)(4分)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我”的“乡愁”像病一样不由自主暴发的情状,(2分)表现了“我”浓烈的思乡之情。

(2分)(意思答对即可)

(2)(5分)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2分)形象写出了父亲在听完“我”的转述后发出的感慨:

对慈儿不喜欢吃故乡的美食而感到惋惜,对自己吃不到故乡的美食而感到遗憾,(2分)表现了父亲的思乡之情。

(1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品析语言的能力。

(1)题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品析,“发作”有“(隐伏的事物)突然暴发或起作用”之意,用“发作”修饰“乡愁”,不仅形象地写出潜藏在内心的乡愁暴发的情状,更表现了乡愁之浓烈。

(2)题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神态描写主要体现在“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这几处中,“叹了口气”表达的是为吃不到故乡美食而遗憾的心情,“无限向往”表达的是对故乡美食的怀念;这一句中的语言描写,既表达了对慈儿不喜欢故乡美食的惋惜和自己想吃而不得的遗憾,又表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15.答案 (6分)①“我”在台北,慈儿在纽约,父亲在德国都会产生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情,乡愁超越了空间的限制。

(3分)

②“我”在台北乡愁不时地“发作”,年长的父亲远在德国、心系故土,思乡之情愈加浓烈,说明了乡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像一棵树一样不停地生长,永不老去。

(3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解答本题要能结合文章中的思乡情结理解诗句内涵。

文章中“我”、慈儿、父亲身在异乡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说明了“别离后”的乡愁会不由自主产生,并且超越空间限制;“我”的乡愁不时“发作”、父亲年纪越大思乡之情越浓正说明了乡愁会像一棵树一样不停生长,永不老去。

评析 本题考查迁移阅读、理解感悟能力,难度中等。

16.[写作指导] 题一虽然形式上是全命题作文题,但实际是隐性的半命题作文题,因此需要先将题目主语补充出来,即“什么”就在我身边。

补充的主语可以是人,可以是景,可以是理,可以是情,可以是某种美德,等等;确定好对象后,接下来的写作就能化难为易了。

题二是材料作文题,提供的材料很简单,就是林肯的一句名言。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需要对其认真审读,从中挖掘写作中心。

“走得很慢”,可以发散理解为:

生活中,学习上,思维不够敏捷,能力不够强,没有那么聪明、强大,等等。

“从不后退”,可以发散理解为:

不退缩,不放弃,不自卑,等等。

写作时运用对比手法比较容易突出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