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0845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A卷试题解析版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有外国记者报道:

“(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

”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员会组织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从材料“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可以看出是直接选举,这种选举只有在村民委员会选举时才可能出现,故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

故答案选C。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

2.南方网记载,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这主要反映了()

A.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B.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严重

C.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D.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建立和健全“法”的必要性,故D项正确。

ABC项都有所体现,但不符题干“主要反映”,而ABC项都法律体系不完善的后果。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必要性

3.据人民网报道:

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

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

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

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与共产党和民族根本利益一致

【答案】C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个中国原则

4.电影《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

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法庭,村长终被拘留。

这部影片反映了()

A.“文革”后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B.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C.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D.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中的材料不能反映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故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当时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尚未建立,故排除B;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的法制意识增强,我国法制建设也不断的发展,因此C正确;D项错误,从材料无法看出是否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制度。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5.有人说在中英香港问题的谈判中,撒切尔夫人碰上邓小平是“铁娘子碰到了钢铁公司”。

撒切尔夫人也回忆说:

“我们是同一个不肯让步,而且在实力上又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国打交道。

”由此可见,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根本条件是()

A.中国政府坚定的立场B.世界潮流的推动

C.邓小平高超的外交水平D.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根本条件。

中国能收回香港,首先,是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了租借条约,而不是割让条约。

所以,中国政府收回香港,于法有据;其次,中国的日益强大。

假如中国还是晚清那样任人宰割,那就不可能收回香港。

甚至会割让广东至辽宁沿海地区。

所以说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根本条件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故本题选D。

其它三项也是香港回归的条件,但不是根本条件,排除。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收回香港的根本条件

6.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第七届

……

1954年

1959年

1964年

1975年

1978年

1983年

1988年

……

对表格反映的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A.一届人大在新中国成立时即召开B.“文革”时期人大制度被彻底废除

C.人大会议的召开无固定时间规定D.进入新时期人大制度得到恢复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新中国诞生于1949年,故A错误;“文革”是发生在1966-1976年,而1975年召开了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故B错误;由表格中每次人民代表大会的时间间隔可以知道,从1978年开始一直是间隔5年,也它是说明了说明进入新时期人大制度得到恢复发展,C错误,D正确。

故答案选D。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周恩来说: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

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不学他们。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B.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D.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旧中国没有实现国家的独立,外交政策是屈辱的。

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BC都是其具体方针或表现,答案为D。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8.“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

”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

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答案】D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9.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

“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

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

”其意图在于()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B.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C.重新确立欧洲的国际中心地位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由材料中“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可排除A项;“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可知法国前总统的意图是要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C项,可排除;材料主要涉及欧美关系,并非强调欧洲的联合,排除D项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美关系的演变

10.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

”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

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B.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C.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1964年指出: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

”1973年号召“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表明B正确。

AC不对,材料没有强调具体针对哪一国家,而且理解片面化;D不对,发展民族经济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不结盟运动

11.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时局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那么该评论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且将会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B.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C.两极格局解体后,经济区域集团化开始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D.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当今世界的确实是多极化,但是到底是“几极”还不明朗,所以,B项的当今世界是日本、俄罗斯、欧盟、中国和美国共同主导下的“五极”世界是非常不准确的;题干没有体现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C;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尚未正式形成,排除D。

材料中说了多个“巨人”,但是这多个“巨人”都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者不足,没有一个完美的“巨人”,所以说明A正确。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2.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

“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

“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

“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

“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答案】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13.《汉书·周勃传附子亚夫传》云:

“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

取庸苦之,不与钱。

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

”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

A.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B.西汉极力压制民间商业发展

C.工官工场产品技术水平最高D.工官工场以生产奢侈品为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大意:

亚夫的儿子替父亲从工官的官署买了可以做葬器的甲盾五百套。

雇来搬运葬器的人认为这活苦。

亚夫的儿子又不给他工钱,雇来搬运葬器的人知道亚夫的儿子是使用不正当手段买了皇帝的器用,因为怨恨就紧急向朝廷告发亚夫的儿子,事情牵连到亚夫。

材料信息主要反映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没有反映出西汉抑商政策和工官工场产品技术、种类,故BCD说法错误。

故A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14.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

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该现象突出反映了()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

C.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技高一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意思是古代商人的胸襟宽阔,非常敦厚,后来由于道德水平的下滑,才变得奸诈狡猾,究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处境恶化,为了生存,才变得奸诈狡猾,故B项正确;A、C、D三项商人道德水平下滑没有联系,故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15.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盎”,器内铭文记载:

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

这段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

A.井田制被严重破坏B.土地交换合法化

C.出现僭越礼制现象D.商品经济水平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

注意交换方式和政府监督,材料说明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

因此选择B。

井田制被严重破坏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题干提及的是西周的经济状况而不是政治状况,排除C;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商品经济水平低,排除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

16.清代学者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这一记载反映了()

A.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B.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

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题干的核心信息是,不论贫富贵贱,所有的人都可以用棉布御寒。

棉布和丝绸相比,更为实用廉价,能够被普通的百姓接受,因此选择A。

BD出现在宋末元初,排除;题干没有体现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排除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

17.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答案】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

1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材料指出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B.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D.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由题干中的“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民族君主国”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可判断这些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故A项正确;C项材料未体现;B项明显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与材料“宗教动力”等信息不符。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

19.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

“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凸显了企业家的作用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从材料中“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可知海外扩张的目的是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所以答案选D。

A的说法不正确,所以不选;材料也没体现出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物质支持和作用,排除BC。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条件

20.在英国工业化时期,商人购买土地,成为土地阶级的成员,继而确立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银行家把财富转化为地产、取得贵族身份、融入土地阶级的进程加快;工业家将资金注入地产业,获得乡绅或贵族的头衔,融入土地阶级。

当时英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社会普遍存在贵族情结B.思想的进步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C.土地承载了社会政治价值D.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已形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仅从商人、银行家和工业家不能得出社会普遍存在贵族情结,故A项错误;思想的进步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英国工业化时期,商人、银行家和工业家都投资地产,获得政治地位、贵族身份,说明土地承载了社会政治价值,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已形成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土地承载了社会政治价值

21.复旦大学教授芮明杰说:

判断工业革命的标准不是简单地从技术是否进步或者技术是否变革,因为技术每天都在进步与变革,能够称之为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应该是导致了人类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技术。

以下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是()

A.铁器牛耕技术导致自耕农和新型地主出现B.有指南针的大帆船出现导致了新航路发现

C.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大机器和标准化生产D.电力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新型工业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文明演进相关知识的把握,学生需结合材料来解答。

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CD都提到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而B中的新航路开辟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无关,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22.一位科学家说:

电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妙不可言的极为能干的新仆人”。

这段话最能表明()

A.电已进入生产和人们生活当中B.电使工业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

C.科学直接推动生产发展D.电气时代已经取代了蒸汽时代

【答案】A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23.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年达到十三个。

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B.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减少

C.农业快速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快人口流动毛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城市数目在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在提高,可见城市化进程加快,故A项正确;圈地运动不是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农村人口走向城市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是农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与交通运输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24.“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富丽堂皇的船只无帆无风也能航行得象箭一样快,……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能在一瞬间传遍世界,镰刀自动收割,纺车自行转动,铁犁自动开沟,而我们仍象过去一样渴望得到面包。

”这是19世纪晚期一位克罗地亚农民发出的感叹,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A.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B.工业革命成果的应用

C.生产工具的重大革新D.社会矛盾的基本缓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中的“富丽堂皇的船只无帆无风也能航行得象箭一样快,……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能在一瞬间传遍世界”可知A正确;又因为它们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故B正确;根据“镰刀自动收割,纺车自行转动,铁犁自动开沟”可知C正确;根据“而我们仍象过去一样渴望得到面包”可知社会矛盾尖锐,根据所学,工业革命后,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尖锐,故而社会主义学说由此而诞生,故D错误。

故答案选D。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二、综合题(三大题,共52分)

25.(25分)“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息息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中宣布,世界历史的这一时刻,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

自由民主的西方和极权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东方。

由于共产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外扩张的,所以自由世界必须建立起防护城垒,制止它的扩张。

——《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二“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

从“两极”格局到新格局出现之前的过渡期内,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留存于世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在危及人类的安全……这些,不妨称之为冷战的“伤痕遗产”。

材料三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鲁门总统的主要观点。

为此美国在欧洲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8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冷战”留下的“伤痕遗产”有哪些?

为消除“冷战”的“伤痕”你认为国际社会应采取哪些措施?

(10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新中国的外交,从护照上的文字的变迁,对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7分)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

(1)观点:

世界分为两个对立阵营;遏制共产主义。

(4分)

措施:

提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

(4分)

(2)“伤痕遗产”:

地区冲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留存。

(4分)

措施:

充分发挥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与地区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大力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6分)

(3)示例:

从护照上的文字看,20世纪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

(7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第一小问,根据“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

伤性武器的留存。

回答措施可以从地区和世界的安全等角度入手。

即措施:

充分发挥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与地区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大力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

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

从护照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体制和外交政策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从这些方面总结叙述。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特点

26.阅读下列材料:

(15)

材料一考古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十多个种类;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陕、甘、苏、川、蒙、贵、闽、粤、桂等13个省区。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杜诗传》

材料四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各有何特点?

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4分)

(2)据材料三,概述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

(6分)

(3)基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