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0936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2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重要知识详解图表

 

高中生物必修 3 重点知识详解(图表)

 

第一单元生命活动的的调节

 

3.1 内环境与物质交换

 

概念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包括 pH、参透压、温度、血糖浓度等等)

血浆中碱性物质增多时 血浆中酸性物质增多时

pH

Na2CO3         乳酸

+ +

缓冲物质        H2CO3 NaHCO3     缓冲物质

 

2 3

生成 CO2 和 H2O H2CO3 增高时 NaHCO3 增高时 由肾脏排出体外

内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液

体液

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养料、O2

物质交换

3.2 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性激素

 

废物、CO2

 

求偶行为

 

照顾幼仔行为

激素调节与行为

催乳素

甲状腺激素       影响活动、食欲等

趋性

对环境刺激的定向反应

先天性行为

膝跳反射、搔扒反射

非条件反射

吸吮反射、眨眼反射

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

本能

按顺序连锁发生构成

神经调节与行为

印随

 

后天性行为

模仿

 

条件反射

决定性作用

 

3.3 神经调节

概念  由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

 

非条件反射

分类

基本方式反射条件反射

遗传获得的先天性反射

 

生活中学习获得的后天性反射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结构基础反射弧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传导从兴奋点开始效应器

 

刺激

 

兴奋的传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细胞间的传导单向传导由前一个神经元传向后一个神经元

 

传导方向

 

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

 

中央前回

 

高级神经

中枢的调节

驱体运动中枢     交叉支配

 

倒置投射

左侧中枢支配右侧驱体

右侧中枢支配左侧驱体

顶部中枢支配足部运动

颞部中枢支配头部运动

 

S 区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

运动性失语

语言中枢

H 区感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

感觉性失语

 

3.5 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

 

内分泌腺激素名称

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

下丘脑促性腺激素

释放激素

抗利尿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促性腺激素

生长激素

催乳素

 

主要生理功能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减少排尿

促进甲状腺生长发育和调节其合成与分泌

促进性腺生长发育和调节其合成与分泌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骨生长和蛋白质合成

促进乳腺发育与泌乳及嗉囊分泌鸽乳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

肾上腺

醛固酮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

育(包括神经)、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升血糖(促进肝元糖分解)

促进肾小管吸 Na+泌 K+

A 细胞

胰高血糖素

升血糖(强烈促进肝元糖分解和非糖转化)

促进肝(肌)糖元合成

 

激素调节

岛  B 细胞        胰岛素

 

睾丸           雄激素

减少来源  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

促进转变成脂肪

降血糖

增加去路  抑制肝糖抑制元分解

抑制非糖物质转化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生成,

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

卵巢   激

雌激素

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子生成,

激发并维持雌性第二性征,

卵巢           孕激素

激发并维持正常性周期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生长发育,

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调节内分泌的中枢  下丘脑

 

反馈调节

 

协同作用  增强效应

 

相关激素间的作用

 

拮抗作用  对抗效应

 

甲状腺激素

生长激素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寒冷紧张

(-)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

甲状腺

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

如 CO2对呼吸频率的调节等

甲状腺激素

 

3.6 水盐平衡的调节

 

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神经调节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激素调节

 

 

大脑皮层                           垂体后叶

释放

 

抗利尿激素

产生渴觉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饮水增加                           尿量减少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血钾升高

 

直接刺激

肾上腺    +   醛固酮

+

重吸收 Na+

血钠降低

+    分泌 K+

 

3.7 血糖平衡的调节

 

下丘脑另一区域

 

(+)

胰岛 B 细胞

 

肾上腺素       肾上腺

(+)

 

血糖升高          (+)

胰岛素

分泌增加

(-)

 

(+)

胰高血糖素

分泌增加

胰岛 A 细胞

(+)血糖降低(+)

 

下丘脑某一区域

 

3.8 体温的调节

寒冷炎热

 

冷觉感受器

 

皮肤肾上腺

 

肾上腺素

血管收缩

温觉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皮肤

 

垂体                 血管扩张

汗腺不排汗

 

立毛肌收缩

代谢增强

甲状腺                汗腺排汗

 

甲状腺激素              散热增加

 

散热减少

产热增加

体温恒定

 

3.10 免疫概述

概念机体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通过识别“自己”

与“非已”,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概念

对所有病原体的防御能力

免疫概述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  皮肤及黏膜的屏障作用

组成

 

分类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概念

对特殊病原体的防御能力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组成第三道防线

细胞免疫

3.10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淋巴细胞的起源

骨髓

免疫器官中枢淋巴组织及器官

 

免疫组织

胸腺

 

淋巴结

 

外周淋巴组织及器官     脾脏

免疫系统

吞噬细胞

扁桃体

免疫细胞

T 细胞

淋巴细胞

B 细胞

免疫分子抗体、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

 

淋巴细胞起源

增殖分化效应 B 细胞

 

大部分死亡

 

血液循环     胸腺中的  增殖分化

记忆细胞

 

效应 T 细胞

 

记忆细胞

 

3.11 抗原与抗体

概念能与 B 细胞受体、T 细胞受体及抗体结合,

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异物性机体以外的物质。

或机体内的隔离物质或已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

抗原

性质     大分子性 相对分子质量大于 10000 的物质。

蛋白质、脂多糖、多糖等

特异性  只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 T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取决于抗原决定簇

 

刺激产合

 

抗原决定簇

概念

 

特点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

①一种抗原可含有多种抗原决定族

②不同种抗原可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族

③一个 B 细胞只接受一种抗原决定族的刺激

 

抗体

概念

 

特点

④每一种抗原决定族只引起产生一种特定的抗体

B 细胞识别抗原后经分裂增殖形成的效应 B 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球蛋白

①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清除抗原

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

3.12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效应阶段抗体与病原体

(抗原)结合

 

防止病原体感染

降低病毒侵染力

 

 

反应阶段

记忆细胞

病原体再次入侵

增殖分化  再次刺激

抗体                    效应 B 细胞

 

直接刺激

感应阶段

病原体       吞噬细胞   抗原  T 细胞

抗原

B 细胞

 

 

反应阶段

 

白细胞介素-2

 

(+)

记忆细胞

增殖分化  再次刺激

效应 T 细胞

 

释放淋巴因子

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后

效应阶段

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宿主细胞溶酶体酶激活   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

 

3.13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概念

 

特点

已免疫过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物质刺激时所发

生的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无后遗症、有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过敏反应

再次刺激

 

刺激吸附

 

再次刺激时释放

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

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活性物质

 

全身性过敏反应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

 

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

 

细胞不易被清除,机体不断受攻击,结果进入疾病状态

自身免疫疾病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  病变局限于某一器官

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关节炎

酿脓链球菌的一种抗原决定族

与心脏瓣细胞的某种物质相似

 

全身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

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和结缔组织

 

系统性红斑狼疮

累及多器官:

关节痛、皮肤红斑、脱发、白细胞减少

 

概念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

 

遗传性(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后天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 B 细胞缺陷病(伴 X 隐性遗传)

 

AIDS 病(HIV 主要攻击 T 细胞)

 

3.1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激素调节

 

向性运动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发现

 

产生

 

分布

 

运输

(略)

 

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和发育的种子

 

大多集中在胚芽鞘、分生组织、形成层及发育的种子和子房

 

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不能倒过来运输

 

 

生理作用

促进生长

 

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

既能保花保果,又能疏花疏果

根   芽      茎

 

两重性

0

 

10-10  10-8  10-6  10-4  10-2

浓度/mol·L-1

 

1

 

促进

促进插枝生根

促进果实发育

浸泡插枝下端头 发根增多

涂抹未受粉柱头  无籽番茄

应用

防止落花落果

喷洒植株(棉花) 保蕾保铃

 

抑制

抑制顶端优势

疏花疏果

除草

 

 

赤霉素  促进生长

 

细胞分裂素  存在于分裂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分化

脱落酸  促进叶片脱落

 

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

 

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

 

3.2

(1)种群的一般特征

种群特征主要内容

概念:

单位空间内的某种群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

调查方法:

①标志重捕法 种群密度=

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

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②随机取样法取样→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各样方中数量的均

年出生个体数年出生个体数

出生率=出生率=增长率=出生率-

年平均个体数年平均个体数

死亡率

出生率与死亡

乳类

存活曲线

 

C

B

A      A 类生物:

农作物 人类 大型哺

 

B 类生物:

水螅 一些鸟类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迁移

时间          C 类生物:

青蛙 鱼类 草本植物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雌雄比等于 1  大于 1  小于 1

迁入 迁出

 

(2)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迁入

+-

种群动态变化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

迁出

种群增长规律

 

J 型增长

 

S 型增长

t 0

事例:

新引进的生物的早期增长接近“J”增长(我国环颈雉刚引入美国时)

数 K

特点:

①增长率不断变化

②种群数量为 K/2 时,增长率最大

③种群数量为 K 时,增长率为 0

K

2

 

J 型增长与 S 增长的关系

时间

 

时间

环境阻力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时间

 

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凡是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包括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和人为因素。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

①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②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依据

 

(3)群落的概念及结构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生物群落。

 

垂直结构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的分层状态叫垂直结构。

原因不同生物对不同生态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和适应性,导致不同生态习性的生物处于

不同的层次。

 

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不同种群生物分布的状态叫水平结构。

 

原因环境因素在不同地段的不一致性,导致不同生物在不同地段的分布差异。

 

(4)生物种间关系比较

 

种间关系

相互作用

能量关系           特点

事例

互利共生个

A

B

时间

 

A     B

共同生活,彼此有

利。

离开后彼此或

一方不能生存。

地衣

大豆与根瘤菌

白蚁与鞭毛虫

蚂蚁与蚜虫

 

寄生

A

B

时间

A    B

 

B

共同生活,一方有

利,一方有害。

A

能生存。

蛔虫与人

噬菌体与细菌

虱子与人

菟丝子与大豆

生活环境相同。

A

B

A

大多数情况下,和

平共处,形成各自

的生态位(生态

 

牛与羊

竞争

时间

 

数            A

B

C

灶)。

如果两个物种在时

B 间和空间上完全重

叠,会导致一种生

庄稼与杂草

大草履虫与小草

履虫

时间

存一种死亡(上

 

捕食

数          A

B

 

时间

 

AA

 

B

图)。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

生物为食。

数量消

长上呈现“跟随”

现象。

猫与老鼠

牛与草

狼与羊

其他关系共栖(寄居蟹与海癸)抑制(青霉菌与细菌)

传播(蜜蜂传粉)腐生(分解者与死亡生物为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概念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分类

分类原则

陆地生态系统

 

按无机因子分  水域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

按形成过程分  半自然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类   型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沙漠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矿区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河流生态系统

池塘生态系统

原始森林 未污染海洋

放牧的草原 采伐的森林

城市 农田 村庄

 

(6)生态系统的成分

成分

 

构成          作用(主要生理过程)

 

营养方式

非生物

成分

 

生物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

和  能  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光、热、水、土、气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

化能合成细菌

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

腐生微生物、蛔虫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

用)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

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

用)

 

自养型

 

异养型

(7)典型生态系统的特点比较

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

主要的环境因素

水 温度 土壤

主要生产者

主要是乔木

主要消费者      特点及作用

树栖哺乳类、 结构复杂

鸟类等       具有多种生态功能

 

草原生态系统限制因素:

水主要是草本植物奔跑类

种群和群落变化剧

畜牧基地

调节气候  防止风

 

海洋生态系统水、盐等

微小的浮游植物

微小的浮游

动物到大型

哺乳动物极

其多样

结构复杂

资源丰富

调节全球气候

湿地生态系统水

 

农田生态系统人

生态类型多样

鸟类、昆虫、

水生、陆生植物                动植物资源丰富

水生动物

防洪抗旱

农作物          农业害虫     人的作用很关键

群落结构单一

能量生产不足

城市生态系统人草地、绿化带人

 

(8)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对其他生态系统产

生强烈干扰

 

食物链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营养级

Ⅰ        Ⅱ         Ⅲ          Ⅳ           (一般不超过五级)

 

食物链由食物链构成的网状结构

 

特点

 

作用

由食物(营养)关系连接起来的生物组成层次

 

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

 

概念

 

呼吸作用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能量流动。

„„

呼吸作用

三  级

消费者

过程

呼吸作用

次 级

消费者

呼吸作用

初级

消费者

 

生产者

分                     解                     者

 

特点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前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 10%—20%流向后一营养级(十分之一法则)

计算食物链

营养级

能量

A

1

E1

B

2

E2

C

3

E3

D

4

E4

E

5

E5

按最低能量流动效率计算:

 E = E ⨯ 0.1n-1

n1

按最高能量流动效率计算:

 E = E ⨯ 0.2 n-1

n1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

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概念在生态系统中,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特点

广大的空间:

全球(生物圈)

漫长的时间:

经历地质过程

 

大气 CO2 库

碳循环

捕食

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

 

(1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总体关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成为统一整体。

 

物质对能量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网流动

 

能量对物质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往返

 

(1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

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保持力稳定性

 

原因

 

抵抗力稳定性

 

原因

关系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后恢复持原状的能力。

 

群落演替 净化作用等

 

复杂      弱

 

生态系统结构

 

简单      强

 

(13)生物圈及其稳态

 

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有生物分布的圈层组成。

生物圈的稳态

 

原因

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

①太阳——源源不断的能量供应——能量流动

②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取之不竭的物质来源——物质循环

③生物圈自身——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

 

(14)全球环境问题

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温上升臭氧层损耗酸雨

(15)酸雨的成因与危害

 

成因硫循环失衡:

大气 SO2增多,超过了生物圈的自净能力,造成大气的严重污染。

①水体酸化,严重影响鱼类的生殖发育。

危害

②直接伤害植物芽和叶,影响植物生长。

③腐蚀建筑物和金属物材料。

(16)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直接使用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潜在使用价值

 

物种丰富

食用价值 药用价值 科研价值 美学价值

 

生态价值

 

尚待开发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特有种古老种多

经济物种丰富

生态系统多样

 

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

生态系统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围湖造田森林减少草原退化

①生存环境改变或破坏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②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③环境污染

就地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迁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

 

迁出原地保护

①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②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行将灭绝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