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复习重点-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0105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复习重点-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复习重点-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复习重点-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复习重点-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复习重点-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复习重点-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复习重点-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复习重点-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复习重点-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复习重点-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复习重点-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复习重点-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

戏曲是以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合成的综合艺术;

口耳小说则由说、唱、表演等诸因素组合,文本小说除情节叙述之外,又包括诗、词、曲等诸多元素。

(2)教化性。

都继承中国古代文学“寓教于乐”的传统。

(3)愉悦性。

都通过艺术形象令人愉悦,给人以快感,进而教化读者、观众,这就是寓教于乐。

(4)通俗性。

接受主体主要是无文化群体,集中反映了市民阶层希望在文艺领域得到表现的要求。

(5)典型性。

即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相对完整的艺术片断,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能反映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

2、古代戏曲独有的审美特征:

(1)直观性。

就是通过演员在观众面前当场表演具有完整情节和矛盾冲突的事件,塑造人物形象。

戏曲因此较少含蓄蕴藉,审美主体的参与空间不大。

(2)程式性。

戏曲从剧本、导演、音乐、舞台调度、舞美到演员表演艺术等,都各有规则,即程式。

(3)节奏性。

戏曲表演中,由剧情发展、人物唱词、情绪、行为的变化运动过程中轻重缓急、松紧起伏等交替更迭和对比关系所构成的形式因素,就是戏曲节奏。

(4)抒情性。

曲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而诗歌有侧重抒情的传统,这就决定戏曲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古代小说、戏曲文化内涵的不同:

(1)中国古代小说小说属于历史文化范畴,在表现手法上继承了史家的传统,叙事性是其根本的特征。

(2)戏曲戏曲属于诗歌文化范畴,更多地表现了诗歌的抒情性本质。

上编 古代小说

第一章小说的起源

古代小说概念的内涵:

(1)先秦时期指片断的言论。

(2)魏晋六朝时期指芜杂的笔记,以魏晋笔记小说为代表。

(3)唐代指完整的故事,以唐传奇为代表。

(4)宋元时代指以人物为主的故事,以话本为代表。

现代小说概念的内涵: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生活”,必须具备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古代小说与神话、寓言、史传的关系:

(1)神话是小说的渊源,是小说中某些艺术因素的载体,是小说的萌芽阶段。

(2)寓言虚构手法直接影响到了后代小说的虚构因素,推进了小说的发展进程。

(3)史传文学在叙事方式、情节安排、刻画人物诸方面都给小说以巨大影响。

第二章 汉魏六朝小说

笔记小说的概念:

“笔记”是与诗歌骈俪之文相对而言的。

魏晋以后人把注重辞藻,讲究声韵、对偶的文章称为“文”;

把散行撰写的文章称为“笔”。

小说是散行单句、无韵的文字,故称笔记。

笔记小说的类别:

1、杂录小说。

又称志人小说。

包括

(1)人物轶事,以刘义庆召集门客编撰的《世说新语》为代表作。

(2)历史琐记,以葛洪《西京杂记》和宗懔《荆楚岁时记》为代表作。

(3)笑话解颐,以魏代邯郸淳的《笑林》、晋代陆云的《笑林》为代表作。

2、志怪小说。

“志怪”即记述怪异。

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

3、民间讲故事。

《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

(1)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暴虐和穷奢极欲,如《汰侈门》“人乳饮屯”。

(2)真实反映乱世知识分子的生活,用艺术形象诠释魏晋风度,如《任诞门》“刘伶纵酒”。

(3)歌颂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如《自新门》“周处”。

《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1)善于运用人物的一言一行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个性。

《汰侈门》“石崇邀客宴集”。

(2)心理描写颇为出彩,如《汰侈门》“石崇与王恺争豪”。

(3)善于运用细节刻画和对比手法,如《德行门》“管宁分席”。

(4)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比如《言语门》“过江诸人”。

魏晋志怪小说内容:

(1)优美的神话传说和科学幻想故事。

如《搜神记》中的“嫦娥”、“女化蚕”。

(2)借助神鬼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表现进步理想。

如《搜神记》“三王墓”(3)不怕鬼的故事。

如《列异传》“宋定伯捉鬼”。

魏晋六朝小说的特点:

(1)在创作上讲究“真”。

崇尚记实,即使志怪小说,编撰者也是把神鬼怪异当做实有之事记载的。

(2)在内容和体制上显得“杂”。

内容上纷繁复杂,体制上包含了神话、随笔、小品、论说文、叙事散文等文学样式。

(3)表现形式上显得“散”。

不把事件和人物性格的描写放在构思的中心位置,而往往以编撰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表达方式上有记叙、议论,很少描写。

第三章 唐宋文言小说

中唐其他文体对传奇的影响:

(1)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如诗歌的抒情写意、散文的叙事状物、辞赋的铺张扬厉影响传奇创作,丰富了传奇作品的文学内涵。

(2)歌行与传奇相互配合,诗歌小说两种文体共写同一事件,提高了传奇的文学地位。

唐代传奇的思想内容:

1、批判礼教、描写爱情。

(1)出现了描写才子佳人的“郎才女貌”的新模式,如蒋防《霍小玉传》。

(2)唐代传奇的爱情婚姻作品批判封建门第观念,矛头直指

反动的门阀制度,如白行简《李娃传》。

2、揭露社会黑暗,如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3、描写豪侠形象,如《虬髯客传》、《红线》。

4、神鬼怪异的故事,如李复言《续玄怪录》等。

唐传奇婚姻爱情作品的情节的模式:

(1)融合式。

男女青年的爱情婚姻虽然也有曲折,但基本一帆风顺的。

沈既济的《任氏传》。

(2)分离式。

男女相爱但没有能坚持到最后,如

《霍小玉传》。

(3)复归式。

男女爱情婚姻中一度分手,但最后又得以破镜重圆,如《李娃传》。

唐传奇的特点:

1、唐传奇改在创作上出现了艺术虚构,标志着古代小说的成熟。

(1)唐代人们开始把神仙鬼怪的传闻故事当着“资谈笑”的材料,从而恢复了它们虚构的本来面目。

(2)唐传奇中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不再拘泥于真人真事,打破了纪实的旧传统。

(3)有些唐传奇的作者背离小说必须“依托”的传统,全靠凭空构想结撰作品。

2、在体制上,唐代传奇已经从笔记体发展为传记体,即采用传记形式描写人物故事,标志着唐代传奇日益接近现代小说的内涵。

传记体的传奇有明显的特点:

(1)改变了多数魏晋六朝小说没有题目的状况,大多借用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作为篇名。

(2)把人物及其故事作为描写对象,,改变了魏晋小说有事无人或有人无事的现象。

(3)始把故事情节放在构思的中心,改变了多数古代小说类似于散文式的结构形式。

3、在题材选择、艺术构思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非常讲究奇异性。

(1)题材奇异。

首先,指人物故事的新颖;

其次,指人物故事的稀有和偶然;

第三,指故事不合常理常情。

(2)讲究主观构思的精巧。

(3)语言既“散”又“文”,一方面吸取了“文”的长处,大量运用了描写性质的形容词和骈偶语言;

另一方面更加通俗,更加广泛地运用了市井间的俗言、口语。

4、从塑造艺术形象的方式和艺术技巧方面来看,唐传奇婉转委曲,描写细致多样。

唐代传奇将记叙与描写有机结合了起来,叙述和描摹的内容主要有背景、情节和人物等三方面。

(1)从背景方面来说,开始出现了社会背景的轮廓和生活场景的形象描述。

(2)从情节的叙写和描摹看,唐传奇纹理细密,描写细腻。

(3)人物形象描摹细致生动,在言论、行动之外,已经出现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等。

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

话本的概念:

话本,就是说话艺人说书的底本,属于通俗文学、市民文学。

说话就是说书,就是演唱故事。

包括

(1)小说,多写下层民众生活内容,其话本一般称为“小说”,是成就最高的话本,如《小说张子房慕道记》。

(2)讲史,即是演讲历史故事,其话本一般称为“平

话”,如《三国志平话》。

(3)说经,是宣扬佛经故事,其话本有时称为“诗话”,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拟话本的概念:

明清时代很多文人模拟话本形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称为拟话本。

话本和拟话本的内容:

1、描写爱情的篇章最具有进步意义和艺术魅力。

(1)择偶标准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反映了市民阶层对于生活与爱情的理解。

(2)描写的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市民阶层作为主要描写对象。

(3)主题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反对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

(4)女子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不再只是被同情的弱者。

2、断案折狱也是话本、拟话本的重要题材内容。

(1)揭露封建司法制度腐败及各级官吏残酷、虚伪、无能。

(2)刻画了少数正直廉明而有才智的清官。

3、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现象是优秀话本、拟话本的又一方面内容。

4、歌颂赞扬劳动人民美德的作品也是优秀话本、拟话本的又一重要内容。

话本和拟话本的特点:

1、常以前代书史作为蓝本,是一种富于新鲜主题思想的新的创造。

2、体制上具有特殊形式,一般都有

(1)题目。

(2)入话头回,是故事的前奏,又名“得胜头回”。

(3)正话,就是话本正文,正式的故事,说书的主要内容。

(4)结尾,一般有收场诗和结束语,其作用在于总结概括全文。

3、在艺术构思、情节安排方面较之前代小说出现了飞跃。

(1)表现生活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使人物形象的描绘成为小说的主要使命。

而且改变单一的“以事写人”的纵切格局,设计“因人设事”的横断模式。

(2)情节线索趋于单一,写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对情节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几乎滴水不漏的交代。

(3)巧于场面设计。

往往选择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性格的事

件设计成生动感人的场面,加以细致描写;

并且发明了线索连贯法,即借助于富有特征性的肖像、器物来加以连缀场面。

(4)精心构思“巧合”,提出“无巧不成书”的安排情节的新标准。

4、人物描写成就极高。

(1)讲究常中见奇,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

(2)描写人物形象的细致性十分明显。

(3)人物描写方式的多样性值得注意。

诸如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心理活动;

通过想象夸张塑造带有传奇色彩的理想形象等。

5、开创了用白话撰写小说的先例。

(1)用白话撰写小说的同时,也吸收部分文言词语。

(2)叙述语言粗犷明快、通俗流畅;

人物语言个性鲜明;

评论语言简明扼要又幽默诙谐。

第五章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历史演义小说的概念:

指敷演历史故事的古代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故事倾向性的转变:

1、转变过程。

三国故事在流传过程当中,倾向性发生过一定的转变,由“拥曹反刘”到“拥刘反曹”。

陈寿的《三国志》拥曹反刘;

一直到唐代,朝廷和民间对曹操的印象还不错;

到宋代情况发生了很大转变,“拥刘反曹”倾向出现,元代三国戏中则基本形成“拥刘反曹”倾向。

2、转变原因。

(1)主要与封建正统思想的加强有关。

(2)与北宋以后的民族矛盾加剧有关。

因为中原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因为曹操是北方人,人们就将曹操象征北方少数民族侵略者的代表,刘备就成了受压迫的汉族统治者。

《三国演义》的内容:

1、勾勒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

可以分为四个情节阶段:

(1)第一回至第三十三回,为第一阶段,四海纷乱,逐鹿中原。

借讨伐董卓引出刘、关、张。

(2)第三十四回至第

五十回,为第二阶段,赤壁之战,三足鼎立。

重点写刘备三顾茅庐和以诸葛亮为主导的赤壁之战。

(3)第五十一回至第一百一十五回,为第三阶段,文治武功,兴衰变迁。

重点写蜀汉集团。

(4)第一百一十六回至第一百二十回的最后五回是第四阶段,分久必合,三国归晋。

2、描写了三国时期阶级对立的状况,表现了社会矛盾,描写战乱年代劳动人民的命运:

(1)充当炮灰。

(2)无辜受戮。

(3)饥寒死亡。

3、暴露了社会黑暗,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反动本质。

(1)统治阶级的本质在“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曹操这个反面人物上得到充分体现。

(2)对统治阶级本质的揭露在正面人物身上,如刘备,也有客观描写。

4、曲折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理想,包括

(1)渴望统一、向往安定的理想。

对于破坏安定统一的人和事一律加以批判,正面人物刘备破坏孙刘联盟的行为也同样受到谴责,反面人物曹操有利于安定统一的善举也加以肯定。

(2)圣君贤相的理想。

刘备的爱民、敬贤、尚义,包含了劳动人民对圣君的理解。

诸葛亮的形象也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愿望,他是“忠臣的样板,智慧的化身”。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

1、不仅写斗勇,而且写斗智,把智谋之士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穿插出奇的计谋描写。

2、不是孤立地描写军事战争,而是结合政治、外交、

经济斗争,描写军事斗争。

3、善于从每次战争的时间、空间、战略、战术等方面,把握不同特征,写出其个性。

4、战争描写腾挪跌宕,富有戏剧性。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构思严密精致,结构宏伟庞大。

《三国演义》则是板块式结构的开山之作,善于组织情节单元,集中铺写重大事件,构成全书主干。

2、讲究情节艺术。

(1)对比映衬的情节艺术。

(2)运用虚实相生,以虚带实的情节艺术。

(3)情节设置通盘流转,照应全书。

3、塑造了众多艺术形象,既注意历史真实性,又考虑其艺术魅力。

(1)通过不同情节,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反复进行渲染。

(2)在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运用典型情节或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3)一定程度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注重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又努力保持人物性格的多元性和发展变化。

4、语言文白相间,雅俗共赏。

叙述语言简明整洁,议论则高度概括精当,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第六章明代英雄传奇小说

英雄传奇小说的概念:

指着重描写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的长篇小说。

这类小说一般以历史上的真人为原形,根据人民群众的愿望和作家自己的理解,进行大幅度的加工,虚构成分较多。

《水浒传》是最为著名的英雄传奇小说。

百回本《水浒传》的内容:

可以划分为三个情节阶段。

1、第一回至第七十回七十回为第一大段,主要写两方面的内容:

(1)抨击统治阶级的腐朽残忍,描绘劳动人民的苦难,揭示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即“乱由上作”。

(2)全面描述和热情歌颂高举反抗大旗的农民起义英雄。

2、第七十一回至八十二回,为第二阶段,描写梁山起义军接受招安的过程,包括酝酿招安、征辽、征方腊。

3、第八十三回到一百回,是第三阶段,写起义军瓦解覆灭,即起义军招安后被被利用、被消灭的命运。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

(1)塑造了一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写出了人物活动环境的变迁以及性格的相应变化。

如宋江从官府小吏到走上梁山的性格变化过程。

2、语言运用的成就。

(1)人物语言个性化,语言直接展示人物性格。

(2)人物语言口语化,代表了无文化群体的通俗语言风格。

(3)叙述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明快,是提炼净化群众口语的结果。

宋江形象:

1、众望所归的当然领袖。

(1)“孝义”是江湖社会肯定的为人基本品质。

(2)有远见的战略家,对梁山事业起了决定作用。

2、思想局限。

有忠君思想、正统观念等小吏特征,最后主导义军接受了招安,导致了覆亡的悲惨结局。

《水浒传》中梁山英雄接受招安的原因:

(1)个人因素,如根深蒂固的忠孝观念,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人生追求目标。

(2)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即梁山义军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

(3)元明之交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

即同仇敌忾、以御外侮的期待。

第七章 明代神魔小说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可分为三大部分。

(1)第一回至七回为第一部分,写孙悟空出世、学艺和大闹三界的故事,反映了被压迫者反抗的愿望,也是劳动人民渴望砸碎枷锁,争取自由的理想体现。

(2)第八回至十二回为第二部分,交代唐僧的身世和取经的缘起,在情节上起过渡作用。

(3)第十三回至一百回为第三部分,写取经过程,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通过九九八十一难继续表现孙悟空敢于斗争,所向无敌的战斗精神,寄托劳动人民除暴安良的理想。

孙悟空的形象:

(1)疾恶如仇、除恶务尽的精神。

(2)坚韧不拔,顽强乐观的精神。

(3)机智灵活,善于斗争的精神。

《西游记》的艺术性:

(1)以现实为基础,以取经故事为基本线索,又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色彩。

(2)塑造人物形象时,注意人物性格与动物属性的巧妙结合,两者和谐统一,汇成一

个有机整体。

(3)通过复杂尖锐的矛盾与连锁曲折的情节,表现人物性格。

(4)语言诙谐风趣,幽默自然,通俗简练。

第八章 明代世情小说

世情小说的概念:

指古代以家庭盛衰、婚姻爱情以及各种社会世态为描写对象的中长篇小说,也叫世情书,或称为人情小说。

明代的《金瓶梅》、清代的《红楼梦》为其杰出代表。

《金瓶梅》的内容:

(1)第一至第十九回,为第一部分,写西门庆由破落户财主逐渐发迹,是故事开端。

(2)第二十至第七十九回,为第二部分,写西门庆经商升官、为非作歹、纵欲亡身的过程,是全书的主体。

(3)第八十回到一百回结束,为第三部分。

西门庆家庭的败落和主要人物的种种归宿。

《金瓶梅》的艺术性:

(1)开辟了一条长篇白话小说描写日常生活,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崭新的创作道路。

(2)创立了一种揭露、反映社会黑暗面的全新方式,全书没有一个重要人物是正面人物,反面角色成了小说的主体。

(3)出色的反面角色描写为古代小说构成了一个反面人物画廊。

(4)语言通俗化、口语化、性格化,善于运用方言、俗语、成语、谚语、歇后语。

第九章清代文言小说

《聊斋志异》的内容:

1、歌颂青年男女的爱情,突破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传统窠臼,不再以财、貌、身份、地位作为衡量爱人的标准,而倾向于两情相悦,基本接近现代的爱情观。

2、抨击科举制度的黑暗腐朽,不仅抨击了试官的昏庸贪婪、科场的黑暗,还对科举制度毒害下的举子也作了嘲讽。

3、反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4、折狱公案故事,揭露封建社会司法的腐败。

(5)揭示生活哲理的寓言故事、记载奇闻逸事篇章。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1)通过披上狐妖外衣的形象,曲折反映现实生活,因而是现实主义的;

(2)借助花妖狐魅的超现实力量,来实现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因而又是浪漫主义的。

2、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

(1)善于抓住人物不寻常的举动,描写人物的个性特征,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

(2)善于通过人物的特殊癖好写活人物形象。

(3)刻画出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

3、善于运用矛盾冲突、细节描写,营造曲折离奇的生动情节,引人入胜。

4、语言精练,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学语言,又适当吸收、提炼口语、俗语。

第十章 清代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的内容:

1、批判假儒,暴露黑暗。

(1)批判科举制度,这是全书的核心内

容。

其一,从根本否定了科举考试八股取士的合理性,触及科举制的本质,这是其它小说无法相比的。

其二,揭露了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

其三,揭露封建统治者用功名利禄腐蚀知识分子,毒化社会风气。

(2)批判封建礼教。

其一,用反面人物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其二,塑造正面形象批判礼教。

(3)批判社会世态。

其一,从批判科举出身的官僚入手,批判封建末世吏治的腐败。

其二,揭露土豪劣绅的压迫、剥削。

2、歌颂真儒,表现理想。

(1)塑造虞育德、杜少卿等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自己文行出处的道德规范和礼乐农工的政治信念。

(2)通过文人化市井人物“四大奇人”寄托作者的理想,表现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1、提供了塑造讽刺艺术形象的完整经验。

(1)讲究真实,讽刺艺术形象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生活真实。

(2)讽刺的矛头只能对准反面的东西。

(3)塑造讽刺艺术形象,要运用特殊的技巧和方法。

包括:

语言精练,细节生动;

运用夸张、对比和对照;

要注意婉曲,即讽刺要含蓄,藏而不露。

2、结构独特。

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和事件,而是围绕主题思想,把不同的人物和故事连缀成篇。

第十一章 清代世情小说

《红楼梦》的版本:

1、脂评本系统。

脂评本简称脂本,均为手抄本,八十回,书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附有大量的脂砚斋评语。

2、程刻本系统。

程刻本简称程本,是由程伟元、高鹗续写后四十回后,排版印行的刻本,全书一百二十回,书名为《红楼梦》,没有脂砚斋评语。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的描写为线索,全面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画卷,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走向灭亡的必然性。

1、第一回至第五回,小说的序

幕,介绍故事背景、主要人物。

2、第六回至二十二回是贾府的回光返照阶段,着重写了两件大事:

丧事,秦可卿之死;

喜事,元春省亲。

意义:

真实地再现了贾府盛极一时的光景,表现其挥霍无度,展示了贾府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预示贾府衰败的开始。

3、第二十三回至八十回是贾府的死而不僵阶段。

(1)经济上寅吃卯粮,后手不接。

(2)政治上在在生事,防不胜防。

宝玉挨打,表现正统与叛逆两条道路的矛盾;

红楼二尤,表现贾府统治者的糜烂腐朽;

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部各种矛盾尖锐激化以后的总爆发。

4、第八十一回至一百二十回是贾府的烟消火灭阶段。

(1)一系列重要人物的死亡,如元春、黛玉、贾母、王熙凤;

(2)抄家,这是贾府破败的重要标志。

(3)贾宝玉出家,这也是贾府彻底败落的重要标志。

甄士隐、贾雨村在小说中的作用:

(1)通过甄士隐、贾雨村荣枯沉浮的故事,作为前奏,概括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2)通过甄士隐、贾雨村的牵引,介绍了小说中的重要人物。

(3)通过甄士隐、贾雨村把天上的爱情故事搬到人间。

(4),交代“将真事隐去”、“用假语存焉”的特殊艺术手法。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1、“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手法,是表现特殊内容的特殊艺术手法。

(1)小说不同的名字各有其特殊含义。

(2)背景描写上既千方百计地掩盖,又千方百计地透露。

(3)结构处理上,对某些重大事件与次要事件进行特殊结构,故意藏头露尾。

(4)故意用反语、反笔进行描写,掩盖作者的倾向。

(5)取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写法,欲言又止,余味不尽。

(6)借助“真事隐去”,利用风月笔墨,爱情纠葛抨击政治。

2、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是《红楼梦》的最大成就。

(1)刻画了人物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