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01098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1,0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ppt

安全管理体系,一、什么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OSHMS:

OccupationalSafety&HealthManagementSystemsOSHMS是采用与质量管理体系(QMS),环境控制管理体系(EMS)相同的原理和方法,对用人单位的职业安全健康绩效进行持续改进的一套标准,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它与ISO9000、ISO14000等标准化管理体系一起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

二、OSHMS运行模式与基本内容,危害辨识,频率分析,严重度分析,风险评价,维持管理,改善计划或管理控制,检查纠正,评审改进,可接受风险?

持续改进,No,Yes,PLAN,DO,CHECK,ACTION,OSHMS运行模式:

系统化模型称为戴明模型(PDCA模型),是管理体系的运行基础。

按照戴明模型,一个组织(用人单位)的活动可分为:

计划(PLAN)确定用人单位的方针、目标;配备必要的人财物资源;建立组织机构,规定相应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识别体系运行的相关活动或过程,规定实施程序和作业方法等,是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

行动(DO)实施计划规定的程序,保证所有活动在受控状态下进行。

检查(CHECK)确保行动有效性,修正行为偏差改进(ACT)不断调整完善管理活动*organization-组织、用人单位*,OSHMS要素之间的关系,OSHMS基本内容:

原国家经贸委颁布的OSHMS审核规范由范围、术语和定义、引用标准、OSHMS要素4部分组成。

核心内容是:

“方针加PDCA”5个方面,17个基本要素和持续改进的运行模式。

OSHMS的基本思想是:

通过周而复始进行“计划、实施、监测、评审”活动使体系功能不断加强,最终实现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职业病及其他损失的目标,实现体系的持续改进。

OSHMS的特点、内涵和应用条件:

1、OSHMS的建立和实施具有系统性;2、OSHMS具有先进性;3、OSHMS的实施遵循自愿原则,不增加或改变用人单位的原有法律责任;4、OSHMS没有对用人单位的安全健康绩效提出绝对要求;5、OSHMS不必独立于其他管理体系;6、OSHMS的应用具有广泛适用性;7、OSHMS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8、OSHMS的实施要坚持持续改进和预防为主的方针;9、OSHMS的实施要坚持系统的全过程控制。

OSHMS的适用范围1、OSHMS适用于所有领域和行业,是针对职业安全健康,不针对产品安全和服务安全。

2、OSHMS适用于任何用人单位或部门在特定的生产活动现场进行的任何活动。

3、OSHMS在具体实施时,应与用人单位的实际相结合,应适合用人单位的规模、特点和技术发展水平。

4、同样的OSHMS在不同用人单位具体实施时可能千差万别。

OSHMS运行的主线是风险控制,而基础是危害辩识和风险评价。

为了控制风险,首先要对所有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加以识别,然后评价每种危害的危险程度,依据法规要和用人单位确定的OSH方针确定不可承受的风险并对其加以控制。

OSHMS运行的主要输入是危害辩识、风险评价。

因为体系的其他要素的运行均以危害辩识、风险评价的结果为重要依据或受其影响。

OSHMS运行的动力是危害辩识、风险评价。

PDCA的过程是没有穷尽的,因为要素4.3.1要求关于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计划的信息要“定期或及时评审和更新”。

作业活动,不可承受风险,目标及指标,运行控制,OSH方针,可接受标准,检查,纠正预防,培训与意识,紧急应变,OHS危害,法規要求,OHS管理方案,OSHMS的基础、输入和动力危害辩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在体系中的体现,划分作业活动,辨识危害,确定风险,确定风险是否可承受,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计划,评审风险控制计划的充分性,危害辨识、风险评价过程的基本步骤,1、划分作业活动,编制一份业务活动表,其内容包括厂房、设备、人员和程序,并收集有关信息。

辩识与各项业务活动有关的所有重大危害。

考虑谁会受到伤害以及如何受到伤害。

2、辩识危害,评价现有(或拟定)控制措施情况下的风险(考虑在特定危害中的暴露、控制措施失败的可能性、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潜在后果)。

3、确定风险,4、确定风险是否可承受,判断计划的或现有的OH&S预防措施是否足以把危害控制住并符合法律的要求。

编制计划以处理评价中发现的、需要重视的任何问题。

用人单位应确保新的和现行控制措施仍然适当和有效。

5、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计划(如有必要),针对已修正的控制措施,重新评价风险,并检查风险是否可容许。

6、评审风险控制措施计划的充分性,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和过程应当:

)作为预防性的而不是事后性的措施来实施,即由此过程导出新的或修正的活动或程序,并使控制措施到位,使风险降低,从而预防了事故;)提供风险的分级和明确那些由“4.3.3目标”和“4.3.4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所规定的措施加以消除或控制的风险不可容许的风险;,不可容许的风险,尽可能降低的风险,可容许的风险,风险性,.,.,1死亡重伤事故,轻伤事故29,无伤害事故300,不安全因素1000,000,海因里希事故法则,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2,(4)企业资金短缺,4,

(1)安全文化匮乏

(2)法制不健全,政府安全监察力度不够,(5)体系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5,(3)对OSHMS认识不足,目前推行OSHMS存在的主要问题,危险辨识,危害辨识,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危害性质的过程,有助于危害辩识的三个问题:

是否存在危害源?

谁(什么)会受到伤害?

伤害如何发生?

对于所具有的伤害潜能明显可以忽略的危害,必须用文件记录或进一步考虑。

一、概述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管理缺乏、控制不力、缺乏知识、对存在的危险估计错误或其他个人因素等的基本原因的征兆。

(一)、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能量失去控制,超越了人们设置的约束或限制而意外地逸出或释放,表明发生了事故。

导致人员伤害的能量形式有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

在伤害事故中,机械能造成的伤害的情况最为常见,其次是电能、热能及化学能。

预防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

能量意外释放论提醒人们要经常注意生产过程中能量的流动、转换以及不同形式能量的相互作用,防止能量的意外逸出或释放,两类危险源: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现实的各种系统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某些种类的危险源。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本身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危险源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包括各种能量源和能量载体);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物环境),危险源与事故的关系:

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类危险源在事故时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是事故发生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破坏了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使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的难易程度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第二类危险源是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出现的人物环境方面的问题,其辨识、评价和控制应在第一类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的基础上进行;第二类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比第一类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更为困难。

人的不安全行为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16类)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4类)3、使用不安全设备;(3类)4、手代替工具操作;(3类)5、物体(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1类)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11类)7、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修、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场所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8类)12、不安全装束;(3类)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1类),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环境)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19类)其中:

无防护;(11类)防护不当;(8类)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18类)其中:

设计不当,结构不合理;(7类)强度不够;(4类)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3类)维修、调整不良;(4类)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2类),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22类)其中:

照明光线不良;(3类)通风不良;(7类)作业场所狭窄;(1类)作业场地杂乱;(4类)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1类)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1类)地面滑;(3类)贮存方法不安全;(1类)环境温度、湿度不当;(1类)参考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环境因素还包括企业及社会的软环境,企业的管理制度、人际关系或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心理,可能引起人的失误,

(二)危害、危险因素的分类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不加区别时二者统称危险因素,物理性危害、危险因素,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化学性危害、危险因素,生物性危害、危险因素,心理、生理性危害、危险因素,行为性危害、危险因素,其他危害、危险因素,物理性危害、危险因素,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运动物危害明火,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粉尘与气溶胶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标志缺陷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化学性危害、危险因素,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危害、危险因素,生物性危害、危险因素,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害、危险因素,心理、生理性危害、危险因素,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其他心理、生理性危害危险因素,指挥错误操作失误监护失误其他错误其他行为性危害和危险因素,行为性危害、危险因素,其他危害、危险因素,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将危害、危险因素分为16类,2.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高处坠落坍塌放炮火药爆炸化学性爆炸物理性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等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危害因素等七类。

1.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厂址厂区平面布局建(构)筑物生产工艺过程生产设备、装置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部位工时制度、女职工劳动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三)危害辨识,2.危害辨识的技术目前,常用于危害辨识的实用技术大致可分为5类,统计图表分析法,事故比重图事故趋势图主次图控制图事故时间、空间分布图,文字表格法,安全检查表(SafetyCheckList)因果分析图(鱼刺图)(CausalRelationAnalysis)预先危险分析(PreliminaryHazardAnalysis)事故类型影响和致命度分析(FailureModelEffects&CriticalAnalysis),逻辑分析法,事件树(EventTreeAnalysis)事故树(FaultTreeAnalysis)管理失误和风险树分析(ManagementOmission&RiskTree),抽样判别法危险预知法行为分析法,统计分析法,调查实验法,数学分解法,危害辩识方法还可按使用方法的特点分为两大类:

1、直观经验法与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或经验(包括常用的安全检查表)相对照进行危险源识别。

适用于有以往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不能用在没有可供参考先例的新系统中。

(1)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方法。

简便易行,但可能出现遗漏。

常采用专家会议的方式相互启迪、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使危害辩识更加细致,具体。

(2)类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相似系统、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安全生产事故的统计资料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危害因素。

多用于危害因素和作业条件危险因素的辩识过程。

2、系统安全分析法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通过分析(复杂)系统中可能导致系统故障或事故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危险源辨识。

既可用于辨识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复杂危险源,也可用于辨识没有事故经验可供借鉴的新开发系统的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辨识:

第一类危险源辨识的工作应与危险源的危险性评价工作结合起来,根据以往事故经验弄清导致各种事故发生的主要危险源类型,然后到所要辨识的系统中去寻找和发现这些类型的危险源。

危险性评价的着眼点应是危险源可能导致的后果的严重程度是否达到或超过某种限度。

第二类危险源辨识:

第二类危险源辨识是在第一类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主要通过系统安全分析来寻找和发现可能使对第一类危险源进行控制的措施失效的不安全因素。

目前,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

预先危害分析(PHE);事件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FTA);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等等。

2.1安全检查表,为了系统地找出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把系统加以剖析,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国内外事故案例、本单位的经验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研究成果,编制的主要依据,安全检查表编制的程序,安全检查表举例(气柜安全评价检查表),2.2预先危险分析(PHA),预先危险分析也称初始危险分析,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地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

识别危险,确定安全性关键部位评价各种危险的程度确定安全性设计准则,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的措施,预先危险分析的主要目的,预先危险分析内容1、识别危险的设备、零部件,并分析其发生的可能性条件;2、分析系统中各子系统、各元件的交接面及其相互关系与影响;3、分析原材料、产品、特别是有害物质的性能与贮运;4、分析工艺过程及其工艺参数或状态参数;5、人、机关系(操作、维修等);6、环境条件;7、用于保证安全的设备、防护装置等。

预先危险分析程序,6.危害辩识注意事项,危害、危险因素的分布,伤害(危害)方式伤害(危害)途径和范围,伤害(危害)方式和途径,主要危害、危险因素,重大危害、危险因素,风险评价,风险评价也叫安全评价,是对系统或作业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及其严重程度所进行的分析和评估,并以既定指数、等级或概率值作出定性、定量的表示。

风险评价的任务基本上是危险性的定性定量分析过程,在进行定性评价,应尽量使其体现量的概念。

定量安全评价方法主要是指以各种危险指数进行评价。

常见的有如下一些方法,其中比较成功的是美国道化学公司(DOW)和英国帝国化学公司(ICI)的火灾、爆炸、毒性指数的安全评价方法。

(一)风险评价的定义,紧急应变,风险(R)=频率(F)严重度(C),2.4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危险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D危险性分值,风险控制,

(一)风险控制决策,不可接受的风险,尽可能降低的风险,可承受的风险,风险性,1.1风险水平示意,1.2决定风险是否可承受,上表给出了估计风险水平和判定风险是否可承受的一种简单方法。

根据估算的伤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对危险进行分类。

某些用人单位或许愿意开发更完善的方法,但这个方法是一个合理的起点。

也可用数字取代“中度危险”、“显著危险”等术语来对危险进行描述,但应用数字并不意味着评价结果更准确。

1.3编制风险控制措施计划,

(二)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危险,途径,接受者,风险控制技术风险控制技术包括固有危险源控制、人为失误控制以及安全目标管理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系统中的能量失控造成的,事故的严重度与系统中危险因素转化为事故时释放的能量有关,也与系统本身的抗灾能力有关。

对于固有的危险源,控制事故的方法较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种:

1、消除法消除危险源;2、限制法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资;3、保护法进行故障-安全设计(不应优先采用);4、隔离法分离、屏蔽;5、保留法增加安全系数,减少故障和失误;6、转移法转移危险源至无害地带。

对于人为失误,主要采用人的安全化和操作安全化的方法进行控制。

对于安全目标管理,需要采用法律、经济、教育和工程技术手段进行控制。

选择风险控制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如果可能,完全消除危害或消灭危险源(消除法),如用安全品取代危害品;如果不可能消除,应努力降低危险,如:

使用低压电器(限制使用的电压等级);可能情况下,使工作适合于人,如考虑人的精神和体能等因素;利用技术进步,改善控制措施(采用遥控措施,提高机械化水平);保护每个工作人员的措施;将技术管理与程序控制结合起来往往十分必要;要求引入计划的维护措施,如:

机械安全防护装置;在其他控制方案均已考虑过后,作为最终手段,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对应急方案的需求;预防性测定指标对于监测控制措施是否符合计划要求十分必要;还应考虑编制应急和疏散计划并提供与组织的危害有关的应急设备。

停止使用该危害性物质,或以无害物代替,改使用危害性较低的物质,修改程序以减轻危害性,隔离人员或危害,局限危害,工程技术控制,管理控制,个体防护,个体防护,应急响应,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为了加强对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根据实际情况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故,所预先制定的事故应急对策。

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是在事故中为保护人员和设施的安全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国外一般称为“应急计划”。

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是要迅速而有效地将事故损失减至最少。

应急措施能否有效地实施,在很大程度取决于预案与实际情况的符合与否,以及准备的充分与否。

应急救援预案目标是:

将紧急事件局部化,如可能并予以消除;尽量缩小事故对人和财产的影响。

1.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概念: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在分析事故后果和应急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或灾难,预先制定的行动计划或应急对策。

2.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调整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是保证事故发生时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控制或消除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等后果,并在事故后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状态。

应急措施能否有效地实施,在很大程度取决于预案与实际情况的符合与否,以及准备的充分与否。

应急救援预案的总目标是:

将紧急事件局部化,如可能并予以消除;尽量缩小事故对人、财产和环境的影响。

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依据和原则,必须根据本单位产生重大事故危险源的数量和可能性来作为预案制订的主要依据。

预案是依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性质、影响范围大小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等的预测,结果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应急措施。

它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实用性,要制定切合实际的预案,必须依据确切的各种资料。

充分利用已有的预案和资料,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

4.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按事故的性质、类型、影响范围严重后果等分等级地制订相应的预案。

为使预案更有针对性和能迅速应用,一般要制订出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

如火灾型、爆炸型、泄漏型等,一个单位的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要形成统一整体,救援力量要统筹安排。

要切合本系统、单位的实际条件制订预案。

制订的预案要有权威性,各级应急组织职责明确,通力协作。

预案要定期演习和复查,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检查和修正。

应急队伍要进行专业培训。

并要有培训记录和档案,应急人员要通过考核证实确能胜任所担负的应急任务后,才能上岗。

各专业队平时就要组建落实并配有相应器材。

应急器材要定期检查,保证设备性能完好。

5.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内容,一个完整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由两部分组成:

厂内应急救援预案和厂外应急救援预案。

厂内和厂外应急救援预案计划应分开,但它们彼此应协调一致,即它们必须是涉及同一可能风险的紧急情况。

厂内应急救援预案是由工厂管理者负责准备,而厂外应急救援预案将责任交给其他单位,如地方政府。

预案的分类:

计划概况:

对应急救援管理提供一个简述和必要的说明(简介、有关概念、应急组织及职责等);预防程序:

对潜在事故进行确认并采取减缓事故的有效措施(危害辨识、评价和监控,制定法规、规程等);准备程序:

说明应急行动前所需采取的准备工作(培训程序、演习程序等);基本应急程序:

任何事故都可适用的应急行动程序(报警程序、通讯程序、疏散程序等);特殊危险应急程序:

针对特殊危险性事故的应急程序(化学泄漏等);恢复程序:

事故现场应急行动结束后所需采取的清除和恢复程序(事故调查、事故后果评价、清除与恢复等)。

一个完整应急救援预案的重点部分包括:

6.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结构,由应急不同阶段和不同要素组成,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包含的四阶段内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一、基本内容,二、应急救援方针与原则,三、应急救援工作策划1.危险辨识与评价2.应急资源评价3.应急机构与职责4.应急机制5.法律法规要求,四、应急救援准备(程序)1.应急救援设备(施)、物资2.应急救援人员培训3.预案演习4.公众教育5.应急救援互助协议,五、应急救援响应(程序)1.报警程序2.警报和紧急公告3.指挥与控制4.通讯5.人群疏散与安置6.警戒与治安7.医疗与卫生服务8.现场监测(事态监测)9.现场抢险与控制*10.应急人员安全11.环境保护12.信息发布管理13.应急救援资源管理,六、现场恢复与事故调查(程序),七、应急救援预案维护和改进(程序),八、应急救援预案支持附件,应急救援演习策划和评审-演习基本过程与任务,应急救援演习策划和评审-演习基本过程与任务,演习总结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