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1279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科学上册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

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

寄生生存。

分类:

动物病毒;

植物病毒;

噬菌体。

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了解到了由病毒引起的疾病有哪些,病毒的的结构,及病毒的种类;

学生掌握较好。

 

2、细菌

1、通过对有关细菌的资料的搜集,学会整理资料和辨证地分析事物;

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描述。

2、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关系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教学准备:

显微镜、三种形态细菌的图片等

(一)导入

谈话导入:

出示课题:

细菌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细菌板书:

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

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1、学生分组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每组派代表在班内交流。

2、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

向学生展示三种基本形态的细菌:

球菌、杆菌、螺旋菌。

出示: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活动二: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

1、教师结合教科书中展示的图片讲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A、细菌可以用于食品加工。

B、细菌可以用于生物制药。

C、细菌可以使人患病。

D、细菌可以提供燃料,如甲烷的制造就需要甲烷细菌。

E、大豆可以提供根瘤的固氮气作业也离不开细菌。

1、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

小组内在教师介绍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两组,从正反两个探究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2、总结:

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只有少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是有害。

3、利用教科书上的资料卡,简单介绍细菌在自然中的作用。

(三)自由活动

1、让学生自由读教科书中的资料卡,先从文字体会一下细菌惊人的繁殖的速度。

2、组织学生做小游戏,“亲自”体会一下细菌惊人的繁殖速度。

游戏二:

让学生折纸报纸,对折,对折,对折,对折。

,让学生从折纸后报纸的厚度上,来体会细菌惊人的繁殖速度。

(四)拓展活动

设计一个实践活动:

在一个广口瓶中放一些土,把鸡或鱼的内脏埋入其中,

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思考:

这说明了什么?

细菌:

单细胞生物;

繁殖:

分裂繁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

3、《馒头发霉了》

1、能仔细观察发霉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放久了会长出霉菌这一现象。

2、能根据问题进行假设,并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3、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的记录的数据。

材料准备:

1、发霉和新鲜馒头、培养皿,手套、镊子。

2、放大镜、显微镜、霉菌切片。

3、操作材料:

新鲜馒头、塑料袋、小刀、线、黑色遮光纸、透明胶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霉馒头)我这里有块馒头,看,它怎么啦?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板书课题:

馒头发霉了)

二、获取事实,认识霉菌

(一)初步观察

1、安全教育

这块馒头还能吃吗?

  对,不能吃!

有霉的食物可以使我们的内脏发生癌变!

在我们的观察活动,同学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像我这样(演示):

带上手套、用镊子来取,辨别气味时不要直接把它们凑到鼻子前,应该把它段起来,用手轻轻扇动。

明白了吗?

2、明确要求

现在我就把材料发给大家,请仔细观察比较,发霉的食物与新鲜的食物有哪些不同?

注意:

把你们的发现简要的记录下来。

3、发放材料,学生观察记录

4、组织汇报

好,让我们听听大家都有哪些发现。

当其他小组同学发言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听,对照自己的记录做好补充发言准备。

(抓住闪光及时表扬)

(二)细致观察

1、放大镜观察

①因为霉菌,新鲜馒头与发霉馒头有了这么多不同。

那么霉菌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下面我们借助放大镜再次观察,用准确简要的语言描述你看到的霉菌。

②分发放大镜、学生观察描述

③组织汇报(收回材料)

那位同学愿意带上你们小组的材料来说说:

放大镜下的霉菌是什么样的?

看来霉菌有很多种,颜色不同,形状各异。

2、显微镜观察

①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但还是看得不真切,因为霉菌实在太小了,不过,把它们放在显微镜下看得可清楚了。

想看吗?

②用显微镜观察的注意事项:

A、不要随便调整;

B、观看时用一只眼睛看,另一只眼睛要闭起来。

③把你看到的霉菌画下来。

④结合同学们的图画讲解:

霉菌虽然很多中,但都有“孢子囊”、“菌丝”两部分。

像霉菌这样用容颜看不清,放大镜也看不清,要用显微镜来观察的生物,我们叫它微生物。

三、牵引过渡:

我们还在什么物品上看到过霉菌?

四、对比实验

(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讨论:

霉菌在什么情况下生长得快?

①独立思考,把你想到的列出来。

②在小组内小声讨论。

③汇报:

随机简要板书:

温度、水分、通风、光照等。

(注意追问“什么关系”)

(二)引导设计方案

1、同学们认为霉菌的生长与这么多因素有关系,有些想法还互相矛盾,怎么证明你的猜想?

2、引导设计方案

①教师以“温度”为例,引导设计实验

一块放在“高温”里,另一块放在“低温”里,进行“对比”(板书)

具体怎么做?

出示两块品质不同的馒头,用这两块做实验成吗?

看来还得对另一些条件加以控制,需要控制哪些条件?

②(如果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就不用说了,直接让他们分组从各种因素中选取一个最感性区的条件设计方案,填写实验计划。

如果学生明白的少,指名说说。

3、学生分组设计方案

4、交流实验设计,对有争议的方案进行修正完善。

(三)执行注意事项。

1、怎样观察?

  为了观察时便于区分,是否该做点标记?

间隔时间   查看方式  注意事项?

2、记录啥?

四、实验、整理

1、按照小组计划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2、整理实验桌。

3、馒头发霉了

发霉→霉菌、发酵→酵母菌

真菌:

不属于植物又不属于动物。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感知食物放久了会长出霉菌这一现象;

并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学生掌握较好。

4、食用菌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亲自经历科学调查、观察、查阅资料等科学探究的过程。

2、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

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

3、通过查阅书刊等其他信息电源了解食用菌的种类;

能通过观察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

通过查阅书刊等其他信息电源了解食用菌的种类;

香菇、金针菇、木耳、银耳等食用菌。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给你们猜个谜语,看看谁最先猜出。

认真听:

一物生来像小伞,林中树下把家安,小伞撑开收不拢,做汤做菜味道鲜。

生:

蘑菇、

师:

真聪明!

蘑菇是一种食用菌,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4课《食用菌》

二探究过程

1、认识有关蘑菇的知识

(1)提问:

夏秋季节,在什么地方容易采到蘑菇?

猜测蘑菇的生长环境。

(2)交流搜集的有关蘑菇的材料及学生自己采集蘑菇的过程,更多地了解有关蘑菇的结构、生长、种类等知识。

(3)认识蘑菇的结构。

借助放大镜、镊子等工具观察采集来的蘑菇,认识蘑菇各部分的名称。

把成熟的蘑菇放在白纸上,轻轻敲一敲,有什么发现?

2、认识各种各样的食用菌。

(1)分组观察带来的其他食用菌,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2)汇报交流

(3)观察采集来的蘑菇,了解有关辨别有毒蘑菇的知识。

(三)课后拓展

参观当地的蘑菇养殖场,了解蘑菇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条件。

设计一个养蘑菇的方案,自己试试养殖蘑菇。

4、食用菌

蘑菇:

菌丝吸收水分、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

辨别有毒蘑菇:

颜色、形状、分泌物、气味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通过观察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掌握较好。

5、蜡烛的变化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水等

一、导入

1、谈话:

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

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

2、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

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出示蜡烛)看!

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二、研究蜡烛的变化

实验一1、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3.汇报交流。

实验二1、谈话:

你们加热过蜡烛吗?

会发生什么变化?

冷却后呢?

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

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

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4、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

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

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实验三1、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师操作示范,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并记录。

2、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3、讨论:

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

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说法?

5.小结:

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

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1、谈话:

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31页都有哪些现象?

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变化?

你的证据是什么?

3、小组讨论并填写书73页表格,汇报。

4、小结:

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

四拓展创新:

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改变的物质形态或使其产生新的物质。

我们去找一找,试着坐一坐。

蜡烛加热→蜡烛油、冷却→蜡烛→形态的变化

蜡烛燃烧→生成新的物质→产生新的物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掌握较好,能知道形态的变化,分两类一类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

6、食盐和水泥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

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

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三、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

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

2、教师准备:

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等。

四、教学过程:

(一)探究引入:

教师出示食盐和水泥:

同学们,食盐和水泥是我们常见的两种东西。

大家都知道食盐是颗粒状的,水泥是粉末状的,那么食盐和水泥除了这些特性外,还有没有其他特性呢?

今天我们就

(二)探究活动本课只有一个活动:

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一)先观察食盐的变化。

1、让学生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食盐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后,汇报结果: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探究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探究中出现的现象。

2、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进行加热,观察食盐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学生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小组观察讨论,汇报结果。

(坩锅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

(二)观察水泥的变化。

1、让学生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会发生什么变化?

2、教师:

同学们,食盐加水搅拌可以变成食盐水,食盐水加热又可以析出食盐。

那么,水泥还能恢复原状吗?

3、分组讨论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验证。

二、认识其他物质的变化。

1、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

然后,教师出示教科书提供的三组物质变化示意图。

先观察第一幅图:

按箭头方向观察水有哪些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水——水蒸气——雨或冰——水)

2、观察第二幅图:

按箭头方向观察玻璃有哪些变化?

3、观察第三幅图:

本组图片包括五种物质的变化。

分别让学生观察从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种子发芽的变化、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泥土到砖块的变化、树到椅子的变化。

提出问题:

这些物质的变化与前两幅图片的变化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

结论:

像食盐、水和玻璃等物质发生变化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恢复原状的,这种变化叫可逆变化:

像水泥、木头、种子等物质发生变化后就不能恢复原状了,这种变化叫不可逆变化。

3、让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例子。

(三)自由活动:

根据课本提供的步骤,自制胶水。

在自制胶水的过程中,分别观察脱脂牛奶、醋、小苏打等物质的变化,以加深对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

(四)拓展活动:

调查、了解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板书:

食盐:

→加水→食盐水→加热→食盐(能恢复原状)→可逆变化

水泥→加水凝固(不能恢复原状)→不可逆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

了解了物质变化一人类生的关系,学生掌握较好。

7、铁生锈

1、愿意合作与交流;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

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

生答。

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

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

(指出:

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

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

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

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

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

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阅读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

铁生锈的条件:

水、空气、酸和碱、盐(加快生锈的速度)。

防止生锈的方法:

喷漆、涂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通过亲自试验知道了铁生锈的条件;

以及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学生掌握较好。

8、牛奶的变化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体思路;

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实验数据;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愿意合作与交流;

乐于用学到得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认识牛奶常见的变化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搜集和整理一些典型的有关牛奶变化和引用牛奶方面需要注意问题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喝牛奶吗?

你知道为什么要喝牛奶吗?

(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牛奶有关的知识,看一看牛奶和一些物质混合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过程

1.牛奶的变化

(1)提出问题:

在牛奶中加入橘子汁、苹果汁、砂糖、食盐、咖啡、醋、酱油、味精、啤酒、白酒,会有什么变化?

(2)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可选择2—4种物质加入牛奶)

(3)小组实施探究。

将活动中观察到的发现及时记录在表格中

(4)汇报交流

师小结:

牛奶与醋混合后,出现混合物凝结现象;

牛奶与啤酒混合,牛奶出现絮状物产生;

将食盐加热牛奶后,牛奶没有变化;

柠檬汁与牛奶混合后,牛奶中有沉淀生成。

由此得出结论:

含义酸性的食物不能混入牛奶中,会让牛奶起反应生成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2.牛奶的变化与生活关系

(1)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补充牛奶在生活中的作用

1.学生用脱脂牛奶制作胶水

2.学生试验自己制作的胶水的效果

课后学生根据教材图示做酸奶。

8、牛奶的变化

醋与牛奶→混合物凝结现象

啤酒与牛奶→有絮状

柠檬汁与牛奶→出现沉淀生成

食盐与牛奶→没有变化

含酸的食物不能混入牛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牛奶常见的变化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9、静止和运动

一、教学目标

1.能提出探索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模拟;

2.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尊重证据;

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

3.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二、教学过程

情境再现,提出问题

播放一组录像:

校园内景物、正在活动的学生们。

谈话: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谁是运动的?

谁是静止的?

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生活总,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哪些物体是运动的?

学生讨论交流。

请大家看一幅图片:

公路上,汽车、自行车等在行驶,路旁有树木。

)仔细观察,图上物体各是什么状态?

汽车、自行车是运动的;

树木是静止的

正如大家所说的,汽车或飞机相对于地面或地面上的树木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科学上把这种位置的变化叫做运动。

而像树木、石头等对于地面来说它的位置没变化,这叫做静止。

(板书:

静止)

举例子:

现在请你举例子说说我们周围哪些物体是运动的?

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3.教师小结:

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4.学生模拟实验。

5、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1)参照物不同,描述结果不同。

教师小结:

由此可见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对物体的运动描述结果也不同,就像比高矮。

(2)游戏解释

(3)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4).师生交流并小结,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三)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情况。

9、运动和静止

运动:

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参照物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部分学生掌握不太好。

10、距离和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

愿意合作与交流;

关心新科技等社会问题。

3、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秒,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分钟,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1.到室外测量并做好记录:

小组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