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1593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本课重点:

隋朝大运河;

暴君隋炀帝

  本课难点:

科举制度的创设

  (三)课前准备

  学生要先预习课文,然后在互联网上查找关于大运河的资料,把它的图片找出来。

  教师把有关隋文帝的图片和资料整理出来,以及多媒体和课件的。

  (四)教学创新点

  把隋文帝和隋炀帝进行比较。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

(2)(展示杨素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统一南北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

  1)开皇之治

  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

最后教师总结要点:

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

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2)大运河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

  (多媒体演示:

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

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

  (学生思考)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

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

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

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

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

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

  但后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却评说不一。

  (引入有关评价大运河的诗。

学生朗读、教师释读)

  例如: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之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3、暴君隋炀帝与隋朝的灭亡

  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

为什么“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炀帝曾经三次巡游江都。

(多媒体显示,教师可讲述,也可以利用媒体旁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1.605年8月,第一次从洛阳到江都。

  随从大队嫔妃、歌舞乐队、侍从军士共近20万人。

整个船队首尾相接,前后200多里,为船队拉纤的壮了就达8万多人,运河两岸还有大队骑兵护送。

一路上鼓乐不息。

船队所过州县,强令500里内居民贡献珍品美味。

由于勒索品太多,每次起程前,要把许多食品倒入河里或埋到地里。

船队如同蝗虫一般,所到之处,地方被吃尽搜空。

  2.610年3月,二次到江都。

  又下令开江南河,准备东游会稽(浙江绍兴)。

611年2月从江都北上巡游涿郡,为对高丽的战争作准备。

612年—614年,隋炀帝三次进攻高丽。

为转运军需,男子征调完了,就征调妇女。

有人为躲避繁重的徭役,把自己四肢弄成残废,称作“福手福足”。

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无休止的兵役、徭役。

  3.616年秋,第三次巡游江都。

  当时已经是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隋炀帝暴政了。

隋炀帝依然奢侈腐化,横征暴敛。

当时有民谣说:

“要抗兵、要抗选(选美女),家家要把铁器敛。

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

”618年隋炀帝的侍卫部队政变,在江都用巾带缢死隋炀帝。

繁荣一时的隋朝灭亡了。

  教师总结:

一游江都反映出隋炀帝的奢华和腐朽,二游江都说明了隋炀帝急功近利,国家繁重的徭役、兵役,三游江都说明隋炀帝已是人心尽失,连他的部下都反对他。

  (学生思考隋亡的原因,教师引导可以讨论国家的兴衰和巨大建筑工程的关系,和统治者的关系,民富和国富的关系,隋亡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巨大的建筑工程的修建是对国家发展有利,还是使国家走向危机,取决于统治者对工程的使用。

开通大运河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应该修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

但是在隋炀帝的眼中大运河首先为他巡游享乐、发动对外战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提供了便利。

通过巡游来显威风,巩固统治,为发动战争作准备。

变本加厉的剥削,兵役、徭役更加繁重,结果隋朝被淹没在人民的反抗中。

  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

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小结: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学完隋朝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秦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泰和隋之间的相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

短命、二世而亡:

秦持续17年,隋持续了37年。

  都修建了巨大的工程:

秦建长城,隋建运河。

  建立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秦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代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被后代沿用。

  皆因暴政而亡。

  《繁盛一时的隋朝》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学、艺术地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乐学;

让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

让教材成为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合作的依托。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1、南北重归统一;

2、大运河的开通。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三个“一”为教学主线:

  一个政权──隋朝的建立

  一个局面──隋初经济的繁荣;

  一个创举──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要求,对本课我设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社会经济的繁荣;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这一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问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导入框中的故事导入;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课下收集的资料,讲“胭脂井”的传说;

通过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学习“大运河的开通”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结合动态示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把握这一重点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使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隋朝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珍惜统一、安定、团结的环境。

  三个目标在整堂课中始终是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在教法、学法中我会进一步谈到。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这个内容我准备设置几个可操作性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从书中获取信息,然后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适当的进行详细讲解,是这个问题由难转易。

  难点:

首先是隋朝初年经济的繁荣。

因为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概括性很强,所以适当的补充史料可以使学生分析出原因。

  另外对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七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要是进行辩证全面的分析用一定难度,所以我准备通过提问题、提供史料、传授方法、适当引导及比较到位的进行总结等途径来突破这个难点。

  二、说学情

  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

特别是所教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托于面对哪些学生、处理哪段教材。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实施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

针对外校学生自主、独立、大胆、思维活跃、爱表现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辩论、探究、体验等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以“学”的身份,师生同堂,解读《繁盛一时的隋朝》。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具体教学过程说明一下教学目标的实现。

  

(1)提问注意学科渗透 故事设疑激发兴趣

  关键词:

世界著名运河、隋炀帝看琼花开运河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

所以我采用地理知识提问的方法进行隋运河开通的课堂导入,利用教材导入框中的隋炀帝看琼花的故事引出问题调动学生情绪、渲染气氛,营造历史课堂独特的感觉。

同时指出,传说与历史史实间的区别。

  进一步刺激学生情绪、激发兴趣,使学生对大运河有一定宏观了解,轻松、有趣、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够在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提起学习兴趣。

  

(2)启发思维 培养能力

图说历史 史学辩论 总结规律

  地图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隋朝统一后疆域和大运河的中心和南北端点,并形成正确的空间地理概念,从而在有效的视觉冲击下,于不知不觉、轻松的状态中突破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点1、南北重归统一;

  所教学生有小组学习与课堂辩论的优良传统,而且学习的自主性较强,表现欲也很强,因此为突破本课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我采用了层层设疑、史学辩论的方法,设置辩论题:

  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隋朝大运河开通有何利弊?

  通过辩论,构建对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目标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重点。

课堂效果非常好。

  (3)激发兴趣 活跃课堂

历史故事讲述 历史小游戏 辩论 画图

  历史小故事的搜集整理及讲述,历史小游戏的穿插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综合协调能力、并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并在课程近半时制造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

  辩论:

结合教材,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利弊”为辩题,通过回顾、对比、正反双方的辩论,老师的点拨,从开通大运河的条件和意义等方面突破本课难点。

  画图:

让学生在看过隋朝大运河的图片之后,让学生上台画出隋朝大运河的简单示意图并标注出几个重要位置,这样就使学生能够图文并记,既能体验再次创作的乐趣,巩固知识的目的也可以达到。

  五、课堂反思

学生主体快乐课堂

  一切的课堂设计围绕一个主体:

学生,一个原则:

课堂轻松、充满未知,一个效果:

不知不觉、意犹未尽。

总体来看,课堂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但如何根据教材的变化、学生的不同,设计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让历史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比如:

如果讲古代水利工程,如何处理得更加符合初一学生年龄特点?

  看了“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的人还看了:

1.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设计

2.陈情表公开课教案设计

3.高二历史全面内战的爆发教案设计

4.陆游书愤优秀教案设计

5.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设计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