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修改后).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01801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修改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修改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修改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修改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修改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修改后).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修改后).doc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修改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修改后).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修改后).doc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寺坪中心小学陈涛

【教材依据】《郑和远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向我们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简要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

文章点面结合,具体周到,详略得当,适宜学生迁移运用,对习作很有帮助,同时融人文性与思想性于一体,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易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设计理念】《郑和远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由于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知识积累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

  首先,我以描述郑和第一次远航三个阶段场面的词语为基点:

让学生立足这十二个词,概括总结郑和第一次远航的三个阶段。

其次,我带领学生就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这三个阶段进行重点学习,对其余六次远航简略了解。

这正好体现了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然后,我引导学生体会郑和远航伟大的历史意义,以此来升华主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最后,通过练习说话,加深学生对郑和远航这一壮举的理解。

再以课后习作这一形式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掌握这种详略得当的好方法。

通过“读”与“写”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按照“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有重点的学习课文。

3、能学习课文有点有面、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讨论、朗读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近郑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追求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勇往直前、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郑和远航重大意义,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追求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导学法

学法:

合作探究法自学自悟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生读题)

2、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

郑和(生);让我们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郑和远航(生)。

二、整合词语,概括“远航”

1、默写词语

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

热烈欢迎扶老携幼争相观看惊叹不已

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化险为夷

2、选用以上词语概括郑和第一次远航的主要内容,板书:

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三、品词析句,感悟“远航”

(一)、目睹“扬帆起航”的宏大场面

1、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圈画出表现规模宏大的词句。

2、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郑和远航的这支船队?

(雄伟壮观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3、假如时光能倒流,你就站在岸上为船队送行,当时你会对郑和、对船队如何祝福?

(二)、体验“友好交往”的感人场面

1、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何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和友好往来。

那么郑和进行了那些交往呢?

请大家朗读第4自然段,动笔画出有关语句,然后用简洁的话来说一说。

2、出示句子:

“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想像一下:

郑和来到这个国家,他面见国王的时候,他会说些什么?

3、出示句子:

“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

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1)、想像一下:

面对那些从来没有见过的宝船,人们会惊叹不已些什么呢?

(2)、指导朗读,深入领会与感悟“热烈欢迎”和“惊叹不已的”场面。

(三)、亲历“战胜凶险”的惊险场面

过度:

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但是这次远航并不只是“彩旗”和“欢呼”、“欢迎”与“赞叹”,同时也充满了凶险。

默读第5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战胜凶险”的词句。

1、从“风浪险恶”“海盗偷袭”两个层面感悟所遇到的危险。

(填表)

遇到的凶险

郑和的表现(词语)

结果

我对郑和的认识

 

 

 

 

 

2、联系电影、电视中的相关画面,想象风浪险恶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在大海上。

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3、指道说话:

如果你是郑和船队上的一名船员,听着呼啸的海风、看着翻腾的海水,站在颠簸的船上,心里感觉怎么样?

用自己的话说说。

4、阅读郑和的表现:

“面对如此险境。

一次次化险为夷。

”对比体会郑和的临危不惧、勇往直前。

5、指导复述“智擒海盗”这个故事,朗读感受郑和的机智勇敢、善于用兵。

(四)感受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

郑和远航如此壮大,那么它有何历史意义呢?

四、拓展延伸,述说“远航”

1、指导读课文第6自然段。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

直到第三年才回祖国。

(1)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加深理解和感悟。

3、历练语言。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孙中山先生说:

“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超前绝后之奇举”

4、请你从以下的对象中选择一个,倾诉你心中的感受。

(1)郑和,我想对你说……

(2)祖国人民,我想对你说……

(3)我想对自己说……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千言万语怎能描绘出郑和七下西洋的艰险,千言万语怎能抒发我们心中的崇敬,千言万语又怎能表达我们满腔的骄傲与自豪,让我们在心中刻下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牢牢的记住这个人的名字——郑和。

牢牢的记住这段不朽历史——郑和远航。

六、布置作业

1、以“我的启蒙老师”为题进行习作(采用详略得当的方法)

2、网上搜集有关郑和远航的历史资料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扬帆起航

不畏艰险

不怕困难

顽强探索

友好交流

第一次远航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教学反思】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其中的一个,它足以令世人骄傲。

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

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

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至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1405年7月11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

(扬帆起航)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郑和与所到的亚非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

(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为第三层,写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等凶险。

(化险为夷)在具体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自主的读和悟。

本文叙事性强,篇幅较长,要注重学生的读,这样复述落实才会容易些。

默读1—3,从文章找出描写郑和远航场面宏大的语句。

引导学生在交流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人多:

人山人海、船多:

浩浩荡荡、船大:

雄伟壮观)引导关注数字说明方法。

利用投影,引导学生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所到的国家。

研读文字,感受到郑和率领船队对君臣和百姓的友好。

由于文本对“友好交往”的细节描写不多,我们可以适当补白。

让学生小组之内进行角色扮演,以此来加深理解课文。

文中“凶险”有两个面:

一是险恶的风浪,二是“海岛的袭击”,抓住相关语句体会到郑和的镇定、英勇和智慧。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描写详细,后六次描写简略。

对于郑和远航的意义,在阅读感悟中渗透,到结尾水到渠成。

二、适当拓展延伸。

在教学本课后,我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观看电视连续剧《郑

和下西洋》或者上网查询资料,进一步了解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及其重大意义,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